《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
换言之,愤怒的军士们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士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编写的。
然而,当时军士们并不那么看,他们杀死杨国忠后,继续包围驿站,强调“贼本尚在”(一作“祸本尚在
)
在军士们的心目中,杨国忠是靠杨贵妃而爬上宰相高位的,奸相为非作歹,骄纵召乱,就其祸源来说,乃在于宠妃。因此,非杀不可。平心而论,军士们毕竟不了解深宫内幕,无法分清杨氏兄妹之间的区别。作为局外人难免有上述的看法。
至于禁军最高长官陈玄礼就不同了,他了解内情,所以不会扬言“贼本尚在”,只是说“贵妃不宜供奉”,希望皇帝陛下“割恩正法”。
当然,陈玄礼更知道军士们的忧惧:如果杨贵妃依旧在皇帝身边,那么,诛杀杨国忠的将士们岂敢自安!因此,陈玄礼也是迫着唐玄宗处死杨贵妃的。
就唐玄宗来说,杨国忠的被杀,尚可容忍,甚至还出来“慰劳”军士;而要杀杨贵妃,就非经过一番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不可。他和高力士一样地明白:“贵妃诚无罪”。
贵妃深居内宫,不涉朝政,不是政治性人物;堂兄的种种专权误国的罪行,不能由她来承担。
然而,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要对被激怒了的局外人讲清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即使有谁出来解释,又怎么能获得谅解呢!
可悲的是,没有一个人包括玄宗自己敢于辩护一下。外有将士们与陈玄礼的威迫,内有高力士与韦谔的劝说,唐玄宗只能作出贵妃赐死的决定。
马嵬驿兵变
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用舆轿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召陈玄礼等将士们进来验看。只有验明死尸之后,军士们的愤怒才会平息,才会继续拥护唐玄宗西奔入蜀。大约傍晚,杨贵妃尸体被草草地埋葬在驿亭西一里左右的路旁土坡下。贵妃死时,只有三十八岁。
缢杀杨贵妃,是在玄宗的“同意”下进行的。北宋以来,有人说“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
?
”这是不了解历史实际的评论。哪里有什么“畏天悔过
”
?在赐死问题上,玄宗始终是被迫的,是无可奈何的“同意”!
所以,当军士们的愤怒平息后,玄宗与玄礼的彼此对话中,都只谈到杨国忠的被诛,一字不涉及杨贵妃之死,足见这里隐藏着难言的痛苦与悲哀。
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此时此刻的唐玄宗绝不会有一丝喜悦的。
有力量统治盛唐帝国达四十多年的天子,竟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诗人李商隐有感于此,在《马嵬》诗中写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姓卢的平民能和自己心爱妻子“莫愁”相恩爱,而盛唐天子与爱妃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
诗人提出的问题,其实高力士早就说过了:“虢国、太真,一时连坐。”
杨国忠罪恶滔天,国人皆曰可杀,于是牵连及堂妹杨贵妃,贵妃既然转入这股激烈的政治漩涡,也就非被淹死不可。这种情况,卢家男子与“莫愁”们当然是不可能碰到的。
株连而死的,还有杨国忠的其他家人与亲属。
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虢国夫人闻难作,奔马至陈仓。”这恐怕不是事实如果虢国夫人六月十四日下午也在马嵬,估计是逃不掉的,会跟杨国忠及其长子杨暄、韩国夫人一样被杀。司马光在《通鉴》中显然注意到这一点,不书闻难而逃,只说虢国夫人与儿子裴徽、国忠妻裴柔与幼子杨曦“皆走,至陈仓”。是何时“走”的,未详。
杨贵妃
乐史《杨太真外传》则云:“虢国夫人先至陈仓之官店。”
综合各种记述,事实似是这样:以唐玄宗为首的逃亡队伍,数以几千计分成三大部分。先遣队伍告谕郡县,负责安排;国忠妻子及虢国夫人也走在前面,往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
行进。当中则是唐玄宗、贵妃、杨国忠
(
杨暄与韩国夫人随同
)
、高力士等,由陈玄礼负责保卫。后卫队伍,以皇太子李亨与宦官李辅国等为主。马嵬兵变时,裴氏与虢国夫人当不在场。
后来,她们在陈仓遭到县令薛景仙的追捕。裴氏先死。虢国夫人自未遂,被捕,竟问狱更说:“国家乎
?
贼乎
?
”
狱吏答得妙:“互有之。”夫人血卡喉咙一命呜呼!
可见,直到死时,虢国夫人还不知道举世惊骇的马嵬兵变。
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坡,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贵妃未死之说的臆撰与猜测,本来是不必深究的。
唯独白居易《长恨歌》流传以来,人们企图从史实上寻找其中的“微意”,推断出杨贵妃可能没有死。其实,诗中明言“宛转蛾眉马前死”,死是肯定无疑的,只是用宗教幻想的形式,虚构了死而复生的意境。
众所周知,《长恨歌》的创作,离开杨贵妃之死,正好五十年。
这期间,民间流传着关于贵妃的种种传说,而《长恨歌》的构架就是来源于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
前面说过,“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都是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什么人间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
全部的问题在于:
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天宝乱祸的本源。她不仅与杨国忠不同,而且跟虢国夫人也有所区别。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决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
安史之乱暴风雨过后,人们经过反思,总结开天治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不幸一面。
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而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