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诱惑力本就十分迷人,无数人为能登上权力巅峰付出极大心血,只为享受权利带来快感,可随之而来是生命代价。
李斯大秦宰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谓权势滔天,这样一个人中龙凤享受过权势带来快感,自然希望权势得以延续,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听信赵高之言辅佐胡亥登基,李斯举动彻底断送秦始皇辛苦创下基业。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暴毙,生命最后一刻立下遗诏,命令公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继承大统。
遗诏写好后并未送出去,主要在于赵高为了个人私利,不愿意让扶苏登基,反而希望昏庸无能胡亥登基,这样自己才可以掌控大权,他找到胡亥并得到他同意,赵高又找到了宰相李斯,经过一番交谈后,李斯同意了赵高建议,改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写了一道伪诏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让胡亥顺利登基。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地区,自幼怀抱大志,想做出一番事业,便去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因其天资聪明顿悟极高,很快完成相关学业,为更好展现抱负,李斯奔赴秦国投奔吕不韦。
李斯成为吕不韦门客后,展现出过人才华,很快得到吕不韦重用,在秦国官场做了个小官,有机会和秦始皇见面,李斯把握每一次和秦始皇见面机会,他的才华得到秦始皇认可,官场运势很是通畅。
秦始皇亲政后,李斯成为重要谋士,提出了不少重要建议,秦始皇能顺利统一全国,李斯必须记上一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便采用“皇帝称号”
,李斯因功勋被册封为宰相,作为大秦王朝开国功勋,本就过人才华,可为何这样一个精明政治家,会被阴险小人赵高说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李斯看似精明,可他有个致命弱点
贪恋权势。
刚好这个的弱点又被赵高了解,赵高经过一番谋划后找到李斯,交出秦始皇遗诏,让他知道扶苏有可能成为接班人,同时告诉李斯符玺被其掌控,立谁为太子还不是两人一句话。
开始李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望,直接提出一旦扶苏执政和他亲密有佳蒙恬肯定得到重用,宰相之位肯定属于蒙恬,李斯不可能留在朝堂,赵高见李斯有些松动,又加了把劲说胡亥仁爱老实适合做太子。
李斯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后答应了赵高建议,赵高得知自己计谋成功,心中大喜,马上和李斯一番合计,胡亥成为太子,在发出一道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
其二、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本身有皇位第一继承权,李斯本来和扶苏没有交集,但是两人政见不一致,扶苏因为反对“焚书坑儒”而被赶到边境担任监军。“焚书坑儒”刚好是李斯重要政策之一,从这件事情看,李斯和扶苏政见不和,一旦扶苏登基李斯不可能得到重用。
李斯到达边境担任监军后,必然和蒙恬经常见面,两人关系十分不错,李斯因为无法和扶苏共事导致关系疏远,另外秦始皇本身也信任蒙恬,一旦扶苏登基蒙恬完全有可能取代李斯成为大秦第一重臣,李斯最后结局只能离开朝堂。
李斯享受几十年权势给自己带来的富贵,一旦沦为平常人自己肯定无法忍受,为避免该种情况出现,扶苏绝对不能登基。
司马迁曾经评价扶苏
“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从中能看出扶苏不仅仁善又有一定能力,能力远高于胡亥,为避免后患,扶苏必须要死,否则胡亥皇位无法保证。
其三:胡亥是秦始皇小儿子,自幼跟随赵高学习律法,两人关系极佳,赵高自然喜欢胡亥能继承大位,这样自己权势不会受到威胁。有一次,赵高犯了错,蒙毅本该将其处死,赵高本就精通律法再加上极佳口才让其获得秦始皇赏识逃过一劫。
胡亥对赵高十分信任,将不少事情交予他处理,赵高自然要为胡亥争取利益。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除了胡亥以外并未带上其他皇子,从而让他有机会见到秦始皇最后一面,符玺刚好在赵高手上,这让胡亥夺取皇位有了希望,赵高凭借手中符玺成功威胁李斯变成自己人。
可以说,赵高手中符玺成为了关键砝码,胡亥则凭借和赵高的亲密关系登上皇位。
综合所述:李斯本有机会改变局面,可他心中的私欲让他错过了拯救大秦王朝的最后机会。
李斯在秦二世登基后,依旧掌控宰相之位,可他依旧死于赵高之上,想必李斯在断头台时会为自己当初错误选择而后悔。
李斯当然是一个聪明人,他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将一些帝王之术铭记于心,读的烂透,最终在其不懈的努力下,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秦朝的宰相一职。
李斯是一个拥护法家学派的学者,他对于治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见解。李斯为了帮助秦王夺得天下,实现他的梦想,不断为他进行建言献策;为了防止六国统一对秦国构成一定的威胁,李斯不断的派出自己的谋士去离间各国君王的关系,去防止他们有联合的可能,因为李斯清楚的知道,只要将这些国家的君王们保持一个独立的状态,秦国一定能够将他们一一击破。
在李斯的建议下、实施下,嬴政终于将其他六国进行横扫,并完成了大一统的丰功伟绩。在其完成了大一统后,李斯又趁机献言,将秦国以及秦王的称呼废除,改为秦朝和皇帝来称呼嬴政和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这样,在李斯的步步计划下,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
为了帝国的发展李斯做了很多的贡献,他先是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因便是有利于更好的统治和管理,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央权力,防止了地方做大威胁中央的可能。
而在文化的统一上,他鼓励秦始皇采取焚书的政策,禁止秦朝的子民读不被要求的读物,必须读已经规定了的读物和教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防止在秦王朝统治下,会有其他的新思想出现,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这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和政权。
总之李斯对于大秦王朝的贡献是极大的。
李斯帮助赵高其实另有隐情
可能因为秦朝赵高的出现,才会导致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有一个祖制,而这个祖制便是?宦官不得干政?。赵高也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倾一时的太监了,据说当时的他和胡亥的关系极好,为了取悦这个纨绔子弟,赵高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后来在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为了能够将这个胡亥捧上去,他亲自找到当时秦王的丞相李斯,当时的李斯其实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的,因为李斯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赵高这个宦官,他是从心底里看不起的,再加上胡亥的为人他也清楚,是典型的?吃啥啥不行,干啥啥不剩?的,所以在他心中,觉得扶苏才是能够担起秦王朝重任的人。可是善于攻心的赵高,对于这个老迂腐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去对付,他对李斯只是说了一句?功高孰与蒙恬??
就论功劳来说,李斯的功劳一定比蒙恬的大,但这是对秦王朝,对秦始皇来说。要知道扶苏最为信任的便是蒙恬,蒙恬可以说是扶苏的心腹,而赵高的这句话就是为了点醒李斯,别看你现在是大秦朝的丞相,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的,可现在秦始皇去世了,能给你这些的只有胡亥,只有他赵高。如果扶苏顺利的当上了秦始皇,扶苏一定会选择蒙恬作为丞相的不二人选,所以扶苏的去世,代表了李斯的下台。
而且,李斯是法家集大成者的代言人,而公子扶苏明显是亲儒思想,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所以于公于私李斯都不可能去支持公子扶苏。一旦扶苏顺利登基,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政治主张必然会被撇弃,而李斯也肯定不可能会有什么未来可言。所以,恋栈权位也好,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改弦更张也罢,李斯都没有任何理由,去支持扶苏。
直入主题李斯为何不帮助扶苏,是因为和利益有关,他本来就是一个功利的人,通过老鼠哲学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得到了秦国的宰相之位,这个时候谁若想损坏他的利益,他一定不会答应的。当时秦始皇正在病死的沙丘遗诏立扶苏为帝,赵高知道他驾驭不了扶苏,那是一个反对秦暴、讨厌宠臣的家伙,万一扶苏成了皇帝,他十有八九肯定没命了。
这是一道选择题??是天下百姓更为重要,还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为重要?
很可惜,李斯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决定跟胡亥、赵高同流合污的那一刻,政治格局就已经形成了!
秦二世?赵高?李斯的三巨头执政,就在嬴政死的那一刻开始生根发芽,他深知嬴政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自己贵为丞相,如若想要颠覆赵高、胡亥并非难事,只是他没有这个理由!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扭转乾坤,一举击溃胡亥和赵高。以丞相之名控制始皇帝亲卫,将胡亥及赵高严密监视,随后快马加鞭告知扶苏。或者,假意顺从赵高秘密通知扶苏引兵夺位,时机成熟之时,凭借自己丞相之威望,号召天下人拥立扶苏而非胡亥
这样看来,胜算是很大的!毕竟扶苏手里有蒙恬,而蒙恬手里有千军万马!
所以想立自己的徒弟胡亥为帝,但是需要丞相李斯的同意才能实施,而李斯和扶苏无冤无仇还是女婿,该怎么去说服他呢?赵高也是一个绝顶聪明之能人,在谈判时直接问李斯想若是扶苏当了皇帝,你还能当宰相吗?是啊,这个问题李斯必须要考虑,扶苏相较于他和蒙恬的关系更好!才能和功劳也比不上蒙恬,赵高对李斯说,如果扶苏真的当了皇帝,宰相的位置一定是蒙恬的,开始李斯犹豫不决,听到这番话最后李斯还是同意了,他开始和赵高一起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立扶苏为帝,改成了立胡亥为帝,还写了一封假遗诏让扶苏自杀,复苏也是愚忠愚孝结果扶苏就真的拔剑自刎了。
赵高和李斯合谋杀害了扶苏,扶持纨绔子弟胡亥登上了皇位,也为大秦灭亡,埋下了种子,怎能让人不惋惜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8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