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我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我在近代中国史上见到最恶心的一句话,而它就是出自于西太后慈禧之口。 中华史上,把持朝政的女人不算少。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独揽大权。初看吕雉,只感觉此人残忍恶毒,因为她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小妾做成了人彘。但她在执政方面的才能我们不可置否,在她朝下的人民百姓都安居乐业。
再看武侧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非常有手段,有能力。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一位女人,发明了殿试制度。在她的治理下,唐朝继续推进国富民强的道路。但是,同样是掌握大权,慈禧和她们一样吗?实际上是天差地别!慈禧活了七十三年,坐在最高的位置,做了数不尽的坏事。
那么在这个狡诈一生的女人临终之际,又做了什么来应对她的死亡呢?1908年11月15日未时,“垂帘听政”达数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结束了她充满明争暗斗的一生。
慈禧穷尽一生,凭借计谋与手段成为清王朝乃至近代早期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其一生竭尽心力为权利与荣华挣扎,即使在其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天依旧在为后继者铺设平坦的权力之路。
当她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之时,仍旧在为自己死后的朝野权力而费尽心机,以应对自己死后权力的更替。那在这段临终的日子里她究竟做了哪些计谋,其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她共巧妙地布置了三项安排,以保证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一、除掉光绪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皇帝光绪帝逝世,享年38岁。我们不难发现光绪帝的逝世时间距慈禧太后离世仅隔一日。为何清朝两位皇宫大权把持者相继病逝,其时间仅隔一日,不免使人生疑。
光绪帝自年幼继位起就是慈禧太后手中把持朝政的傀儡和工具。年纪尚小时光绪帝没有心机与能力同慈禧太后抗衡,而自他亲政之后,慈禧太后事无巨细的权利控制,让他心中的不满与怨恨无法压制,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便由此越来越大。
面对康梁二人的维新建议,心中充满权利渴望的光绪皇帝显露出了其改革的决心,但这些努力均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压制。面对这场势不均力不敌的斗争,结局已然明了。光绪帝因此被囚禁瀛台,皇帝与太后的大权之争很快落下了帷幕。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水平的跌落,使光绪帝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到了1908年的时候,光绪帝已病入膏肓。就在光绪帝病危之际,慈禧的身体状况也亮起了红灯。光绪帝得知此事后在日记中愤然写道,假如慈禧太后走在自己前面,他就下令处死慈禧面前的红人李莲英。
戏剧性的是,这段日记竟被李莲英得知。得知此事的李莲英自然不会任由事态发展,他一定要阻止自己厄运的发生,便将此事告诉了慈禧太后,其言辞的描述将此事的性质夸大了几倍。
本就担心自己死后会被光绪帝夺权的慈禧太后,听闻此事,愈发担忧。最终的结果亦顺了慈禧的心愿。经过近代考古学家的鉴定,发现光绪帝的头发里有含量极高的砷,研究者由此推断光绪帝大概率死于砷中毒。而种种迹象均将下毒者的身份指向了慈禧太后。
二、命溥仪为帝,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让溥仪继承皇位是慈禧太后很早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不过在她临终之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专门下了一道懿旨,即命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如此便可双重保护溥仪的皇位。
因为继位的溥仪仅是个两三岁的孩子,单单让他坐上皇帝的位子必定有人打着辅政夺权的主意,因此,不如慈禧直接自己找一位合适人选来辅助摄政。这个人便是载沣。
如此以来似乎有些多此一举,为何不直接立载沣为帝,而偏要中间夹一个溥仪呢?慈禧这么做的原因,归根结底依旧是为了把持手中的大权。
光绪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为了大权不逃出叶赫那拉氏的手掌,慈禧让被立为皇帝的溥仪做了同治皇帝和光绪帝的儿子。因为给同治皇帝当儿子,这样慈禧自己的儿子同治就有了后代。
而给光绪帝当儿子,则意味着光绪帝的皇后,即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就成了太后。这样一来,即使溥仪登基,即使是慈禧离世,朝中大权依旧掌握在叶赫那拉家族之手。
三、交代自己离世后的事情慈禧太后在听完张之洞宣读的遗诏后,将其中一些她认为不利于其死后名声之处一一指出,还提出在遗诏最后加上对赞美之词的要求。
“回念五十年来,忧患叠经,兢业之心,无时惑解,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慈禧太后遗诏慈禧太后所有愿望达成之后,终于安心地放开了对皇宫权利的眷恋,离开了人世。
如此说来,在慈禧太后临终前一共做了三项准备,首先是让光绪帝先自己而亡;其次是指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安排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最后便是对自己的死后的名声及安葬相关的事宜进行交代。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慈禧依然在为权利费尽心机。而即使是她煞费苦心地安排了皇位继承人,美化了自己的名声,也无法改变清王朝腐朽衰落的事实。她舍下真正的家国大义,被利益攻心,最终是落得了一个糟糕的臭名声。
这三句话分别是:“后宫不得干政”、“禁止宦官当权”和“三岁溥仪为新帝”。这三句话可以说是狠狠低打在了慈禧的脸上,因为慈禧的一生都在违背这三句话。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讲一讲这其中的缘由。
第一句话:“后宫不得干政”。慈禧虽然嘴上说着后宫不能干政但是她的实际行动却是大大违背了自己的言论。在咸丰去世后慈禧就想尽办法去独揽大权,不仅除掉了和自己同皇后的慈安而且又除去了八大臣。在自己的儿子同治帝上位之后更是垂怜听政把持朝政,甚至还处处约束着宣统。在宣统去世后更是找了顺治帝作为傀儡皇帝自己一手遮天。所以说慈禧这是在狠狠打自己的脸。
第二句话:“禁止宦官当权”。当时慈禧最宠爱的太监就是李莲英,因为慈禧对他宠爱有加所以李莲英的权利自然也是非常大。不仅如此宦官作为当权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很多宦官都因此有着很大的权利。当时的清朝非常腐败无能所以宦官也自然贪污不少,所以当时的宦官权利当权慈禧再一次狠狠打了自己的脸。
第三句是:“三岁溥仪为新帝。”或许慈禧说这句话的时候还以为清朝会永垂不朽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她没有意料到的是清朝早就腐败不堪再也难以支撑,所以中国最终也迎来了新的政权而清朝也彻底衰败了。这一次可以说是重重的打在了慈禧的脸上,或许她死后都会感觉到脸上隐隐作痛。也不得不说慈禧确实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把自己说过的话全都违背了。
光绪驾崩了,这是慈禧盼望已久的事儿,她终于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
国不可一日无君,得赶紧弄个皇帝上来。
其实有没有也无所谓,有慈禧在,皇帝就是傀儡,弄个皇帝上来只是换个傀儡而已!
慈禧害死光绪的想法由来已久,所以新皇帝让谁当她早就想好了,那就是三岁的溥仪。
为什么是溥仪呢?
第一,溥仪是同治和光绪的下一辈,过继过来继任光绪的皇位,也是继任同治的皇位,咸丰的后代没有绝,而且皇位世世代代将传承下去。这就是慈禧对咸丰的忠诚,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第二,溥仪还小,才三岁,她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慈禧是十分自信的,放眼看去,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中,她是最有能力的,作为大清朝的掌权人没有比她更适合的。虽然这些天她身体欠佳,拉肚子。不过没问题。整天吃山珍海味,喝人奶,一大堆保健医生为自己服务,这点小病无大碍,她对自己身体也很自信,活不了百岁,也能活过87岁。为啥是87岁?超过乾隆,拿个大清朝掌权者长寿冠军呗。那样73岁的慈禧,垂帘听政时间至少还有14年,到那时,溥仪17岁,亲政正合适。
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中午,慈禧突然昏厥了,随即便进入弥留之际。昨天还梦想着未来,今天就不行了,突如其来的打击把慈禧这个政治老手给打蒙了,慈禧思想没转过湾来。
先是说让载沣当监国摄政王,处理一切日常事务,遇到大事由隆裕太后定夺。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这决定是让隆裕代替慈禧垂帘听政。
慈禧说这话时还算比较清醒,只是时间紧迫她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
之后慈禧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她反思自己的一生,也考虑了大清的未来。
她说,自己一生为大清朝鞠躬尽瘁,垂帘听政是逼不得已。这是她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她就是这么认为的。
她还说,今后大清朝,一是女人不得干政,二是防止太监误国。
慈禧的这句遗言叫人难以理解,大清朝女人不许干政早有祖训,她干政了,太监最高四品,她破例给李莲英二品,而且她宠信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好几个太监。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其实不是。
当她做出让隆裕太后继续垂帘听政的决定时,慈禧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
然而,之后她回忆一生经历,想到自己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时,她被自己的“伟大”说服了,她要继续“伟大”下去,首先就是要抛去自私。不能让隆裕再垂帘听政了,她不行,没那两下子。也不能让李莲英有机会专权,那样国家也会玩完。让载沣掌握大清政权,溥仪是他儿子,他不会夺儿子的权。这才是慈禧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这样才最有利于大清王朝。
为了咸丰家族的延续,牺牲了叶赫那拉家族的利益,临终的慈禧觉得自己非常伟大。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因为慈禧对权势的执迷,故在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
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的舆论,希望光绪因体弱多病而先死,在人间悄悄地消失。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故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
慈禧死前必定会谋杀光绪,许多官员太监对此心知肚明,但不敢说出。国内较早指出这一弑君阴谋的是长期陪侍光绪皇帝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他的工作是记录光绪的起居言行。在清朝灭亡以前,即宣统三年四月他已写成《崇陵传信录》,这是光绪帝的一本传记。
扩展资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档案数量汗牛充栋,涉及各个方面,其中有光绪病史的记录,积存甚多,保存相当完整。
于是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得出了和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
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之后,病情加重。他的去世属于正常死亡,并非慈禧等人谋杀,“光绪之死,既无中毒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性早亡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病亡。”
专家们在详细研究分析了光绪的脉案之后,说光绪幼年即身体虚弱,大婚之前稍感风寒,必头疼体瘦,年仅十五六岁已弱不禁风,二十七八岁患耳鸣脑响,渐次加重,又长期遗精。平日因慈禧虐待,生活清苦。
戊戌以后长期软禁,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御前所列菜肴虽多,但大多腐臭,不能进口,有时令御膳房添换一菜肴,必先奏知西太后,太后常常以俭德责之,光绪竟不敢言。瀛台涵元殿光绪居所年久失修,四处透风,隆冬天气并无炉火,寒冷已极。
侍候光绪的老太监王商去和内务府大臣立山商量,立山也同情皇帝处境,偷偷整修了涵元殿,糊好了涵元殿的窗户纸。不料慈禧闻知此事,怒责立山,“看来你越来越能干了,会走好运了,明儿我派你去打扫瀛台”,吓得立山连掴自己耳光,连称“奴才该死”。
义和团起时,大概以为立山会与光绪、外国人连通一起,慈禧竟把立山处死。
人民网--戴逸:慈禧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