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构可能是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帝,在书法、绘画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所创作的《写生珍禽图》,曾经拍出了6171.2万元的天价。在宋徽宗的诸多皇子里面,只有第三子赵楷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在琴棋书画上都具有较高的造诣。
赵楷生于1101年11月,母亲是宋徽宗的懿肃贵妃王氏。宋徽宗有两个姓王的贵妃,赵楷母亲被称为“大王贵妃”,另一名德妃王氏被称为“小王贵妃”。宋徽宗很宠幸“大王贵妃”,爱屋及乌之下,对赵楷也极为疼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封为高密郡王。7岁时又封为嘉王。
宋徽宗一共生育了31个皇子,除了早殇的外,绝大多数皇子都是在十几岁后才被封为王爵。就连皇长子赵桓,也是在8岁时才被封为定王。由此可见,宋徽宗对赵楷的确高看一眼。
宋朝很重视皇室教育。赵楷从小就聪明伶俐,再加上良好的教育熏陶之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赵楷最擅长的是绘画。宋朝着名画论家、藏书家邓椿在《画继》中提到了赵楷的绘画时,赞不绝口:“性极嗜画,颇多储积。凡得珍图,即日上进,而御府所赐,亦不为少。复皆绝品,故王府画目,至数千计。又复时作小笔花鸟,克肖圣艺,乃知父尧子舜,趣尚一同也。” 元朝画家夏文彦则在《图绘宝鉴》卷三中评论赵楷“善画花鸟,极为精到”。
据介绍,赵楷有不少绘画作品传世,如《水墨笋竹》《墨竹》《蒲竹》等。可惜的是,如今这些画作均已失传。
赵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偷偷跑去参加科举考试。
为什么要用“偷偷”两个字呢?原来,在北宋初期,皇族子弟不允许当官,也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以免干预朝政。宋神宗时,朝廷为就解决远房宗室子弟的生计问题,允许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是,皇族子弟还是不能公开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就算允许,也没有哪位王爷会大摇大摆地走进科场考试。毕竟,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渥的资源,不需要像平民阶层那样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1118年,朝廷举行了戊戌科会试,这是北宋灭亡前的倒数第三场会试,参与者众多,一共选出了783名进士,这就使得殿试变得异常激烈。17岁的赵楷一路高歌猛进,进入了最高级别的殿试。主考官在评卷后,将赵楷的试卷拟定为一甲第一名,即状元。一甲第二名(榜眼)和一甲第三名(探花)分别定为王昂和张焘。
当然,状元、榜眼、探花名单还需要经过皇帝亲自圈定。宋徽宗在评阅试卷时,意外发现了儿子赵楷的名字。宋徽宗高兴之余,考虑到怕天下读书人说闲话,同时又为了笼络士人,便大笔一挥,将王昂提起来点为状元,将赵楷打为第二名,即榜眼。
王昂,字叔兴,扬州人,生于1090年,是名相王珪的侄子,他捡了“状元”头衔时年仅28岁。此后,王昂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祠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徽猷阁待制、台州知州等职。期间,曾在奉命接待金国使者时,因言行“不谨”,被宋徽宗停职,从而幸运的是,躲避了1127年那场“靖康之变”。
就这样,赵楷与状元擦肩而过,不然他就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王爷状元。不过,就算是王爷榜眼,也是非常了不起了。
对于赵楷来说,考中状元还是榜眼,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除了声名远播外,赵楷的生活轨迹没有多大改变,依然在王府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宋徽宗还是一如既往地宠信着他,一度还有意废除太子赵桓,改立赵楷为太子。1125年,宋徽宗打算退位时,又经过了一番犹豫,在大臣们的劝阻下,才打消了改立皇位继承人的念头,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赵楷再次与皇位擦肩而过。否则的话,他就将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状元(榜眼)皇帝。
王昂躲得开“靖康之变”,赵楷躲不开。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楷与宋徽宗、宋钦宗等人一起,被金军俘虏后,押送到北方。1130年6月26日,赵楷忍受不住颠沛流离的生活,病逝于韩州(位于今天东北地区)。
那一年,赵楷年仅29岁。
状元是一个非常夺人眼球的词,每年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媒体就会大肆报道,高考文科状元,高考理科状元,除了高考,社会上还流传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可见状元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多么有分量。状元的来源还得从科举制度说起,古时候人们要去参加科举考试,首先得先投状,科举成绩出来之后,榜上面的第一名就是状头,也成为状元。
状元的由来,和科举制度的出现密不可分。科举制度最先是由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发明的,当时他统一了南北,国家非常需要人才。为了尽可能多的招纳到人才,杨坚决定废除掉以前的九品中正制,他发明了通过考试选取人才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科举制度。后来,隋朝被唐朝灭掉,但是唐朝还是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以后的朝代都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
状元,从字面上理解,状是投状,古人参加考试是必须先投状的,这类似于今天的准考证,投状之后才有资格考试,元就是第一的,状元即投状上的第一名。不过,后期科举前三甲出来了之后,君主还要亲自举行殿试,君主认为的第一名才是状元。如果某个人在笔试中得了第一,在面试中,他没有被君主钦定了第一,他也不能称为状元。
科举考试历经千年不衰,因为它相对公平,可以让平民也得到做官的机会,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在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 “状元” 。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而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俗话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就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然而在科举史上,能金榜题名的无疑都是当时的精英,不过,金榜题名与名传后世并不是同义词,考场上的精英们往往很难成为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大名人,甚至很多时候,名落孙山者,比金榜题名者更容易让人记住。 不过,在有些时候,一科金榜题名者却有不少真正的大名人,不光当时显耀,更流传千古,被称为“名榜”。
网络配图 皇榜
众所周知,【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光绪年。 如果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可以说科举制度存在对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网络配图 殿试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佑二年,这年的科举考试,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这一年,看似普普通通的年份,一场考试却诞生8位文坛大家和9位当朝宰相。
这一年,范仲淹已逝世5年整,自他之后“文正”两个字成了千年来文官死后的最高荣誉。
这一年,四川眉山父子三人同时赴京参加考试。
这一年,周敦颐的两位弟子也来到了京城汴梁。
这一年,王安石还在某个地方做一个小小的官吏。
网络配图 宋仁宗
嘉裕二年(1057),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随后在殿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关于苏轼的科举,还有一个典故,说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
这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其实,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是后人想当然编的。 真相是,苏轼连前三名都没进,只是中了进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好。 史书记载: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那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着苏轼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为史书接着写: 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曾巩
实际上,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这科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好家伙,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不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 “北宋五子” 庙,影响极为深远。
欧阳修
对于这一次考试,一是有豪华的考官阵容。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不用多讲,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挚、韩绛、范镇,这四位都是当朝文学名家。 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员也都是馆阁文臣;二是这一榜进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哲宗两朝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有独领 *** 的人物出现,当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学家好几个,文武双全的人也不少,《宋史》里有传的就有24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这一榜里。
宰相的代表人物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章惇官至宰相,不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儿章衡竟还是这一科的魁首——状元。王韶是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嘉裕二年贡举录取的进士可谓是群星闪耀,其中有不乏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苏轼
也许你会好奇,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谁呢?很遗憾,大家可能不太认识: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状元章衡,苏轼评价他: “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宋徽宗赵佶评价他: “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榜眼窦卞更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探花罗恺资料太少,无法考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备为什么要制定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