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明朝廷为了区区几百万两的军费而绞尽脑汁,崇祯皇帝几乎都要跪下来求大臣们捐款,结果最后连几十万两白银都凑不齐;清朝末年,清朝廷面对动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白银的赔款,却是谈笑风生,甚至慈禧太后还一掷百万金修建颐和园,大肆庆祝她的六十大寿。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很多人不免好奇,为何清朝末年时,清政府还如此有钱呢?
首先你要明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甚至说士大夫阶级富得流油。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农民起义了,那么崇祯再想筹钱,就没有了根源!
至于清朝,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拿数据说话,顺治年间清廷的财政收入2000多万,乾隆年间4000多万,到宣统年间清廷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2亿两。在灭亡之前还能这么有钱的,清廷是蝎子尾巴独一份。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两条——税源增加,敛财有道。
首先说说税源的增加。
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
清廷在1840年南京条约后,十分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丢失更多财源,反而多了一项海关收入。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掌握的海关,是整个清政府最清正廉洁的衙门,清廷因祸得福,同治年到宣统年,50年时间收到了9亿两白银。这是白给一个和珅啊!(和珅抄家所得8亿两)。
清廷在1860年开始,实施了洋务运动,一开始口号是“自强”后来口号改为了“求富”,说白了一件事,就是赚钱! 比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私人入股73万多两,官府入股银190多万两,还规定了“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再说一下敛财有道
腐败的清廷,把搜刮民脂民膏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乾隆以前,财政总收入是4000万,清末,财政分四块天赋、盐税、厘金、关税各占4000万以上,还不包括通过管办企业抢来的钱。
田赋搜刮4000万,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要流民遍地哀鸿遍野的,但是清廷不会,因为只需要让老百姓多种经济作物就行。种什么经济作物?肯定不是茶叶!是什么?大家都知道!
奇葩的是,同治年间山西等地发生超级大饥荒,叫做——丁戌奇荒。家里死了人都不敢哭,因为听到哭声就有人来抢尸体,帮你下葬!葬到五脏庙去!就这样,居然还是没有发生大动乱,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有钱,只是没粮食买而已!
厘金作为常规收入,来自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手段就一个,卖官帽,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官位,全都给曾国藩承包,但是,要钱一毛没有!于是,厘金发展起来,从一开始的百分之一,上涨到百分之二十!不管你是种地还是做生意,全部要交钱!
当然,袁世凯和庆亲王一筐搞的“庆袁”官帽公司,是当时最发财的行当。庆亲王靠着与慈禧的裙带关系当了大官发了大财,还成了清朝第十二个铁帽子王!庆亲王最不要脸的是,不仅把巡抚尚书这样的职位卖了,还收了袁世凯300万白银劝隆裕太后主动退位。即使是捞钱超过100亿白银的盛宣怀,见了他也要骂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总结:清末,具体来说是在洋务运动之前,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我们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变成了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在清末,政府就变得非常“有钱”了。
但是钱再多,也抵不过人心!清末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把民心推离自己的根本原因,与钱无关!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8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