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重返历史场景,但是老照片是帮助我们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本文选取的10张老照片,定格了晚清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比文字记载有更丰富的细节,值得我们珍视。
捕快与戴枷囚徒。
三名囚徒戴着沉重的枷板,被同一条铁链捆缚,处于捕快的监视之下。画面左侧一只小狗趴在地上(什么品种?),它是协助捕快工作的“警犬”吗?
甘肃的大轮牛车。
相比于中原地区的牛车,甘肃的车轮明显大出一号。这种大轮牛车有着古老的传承,在西北地区黄土深厚的大路上吱吱嘎嘎行走了2000多年。
打造银饰的匠人。
银饰文化源远流长,银匠“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绵延数千年。在他们的手上,一块普普通通的银锭被锻造成各种各样精美的饰品。不过,这种传统的锻造方式费时费力,目前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一行了。
八旗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
这位千金一手拿折扇一手拿手绢,衣饰精美,面带微笑,仪态优雅,传达出生活富足的信息,也让人感受到她有着良好的教养。
吸食鸦片的老汉。
鸦片深深毒害了晚清肌体,使腐朽的社会更加积贫积弱。这张照片很直观地再现了“瘾君子”吸食鸦片的场景,他的眼神呆滞愣怔,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
弹棉花。
男子手中的弹棉工具大木弓,以牛筋为弦,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棉花渐趋疏松,从而适合做棉被、棉衣。从元朝开始就有了这个行当,持续700年之久。虽说当今这种纯手工弹棉花的场景已经难得一见,但还是小范围地存在着,没有完全被机械取代。
穿新制服的袁世凯。
1905年,袁世凯在清廷练兵处担任会办练兵大臣(二把手),参与了拟定新军军服样式的相关工作。当新制服发布后,他当即穿上一件拍照留念。不过,由于他本人又矮又胖(资料显示其身高160厘米左右),身材臃肿,穿上新军服没有显出威风挺拔的一面,反而让肚子显得更肥胖。
1905年,福建兴化的女子学堂。
这些已婚妇女能够走出家庭,走进补习学校学习新知,可见当地社会氛围比较包容和开放。你能认出她们在黑板上写的是哪一种语言吗?
身穿清朝官服的西方男子。
这三人出于浓浓的好奇心,穿上了清朝官员的服装。站立之人穿的是补服,坐着的两人穿的是蟒袍。不过,官帽上的花翎(王公贵族特有的饰品)全都歪了,是为了刻意展示吗?
天津水雷学堂师生合影。
1876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建立天津水雷学堂,聘请外国教习,培养水雷发展所需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最初开设两个班、20名学员,除了学习英语和水雷方面的专业技术,还学习电报。后来,该学堂与其他学堂合并,改组为北洋水师学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8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银底部震荡,美盘难有出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