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革命党很快就占领了武汉三镇。革命形势随后席卷全国,大部分省份纷纷宣布独立。
客观地说,形势对清廷非常不利,这样的事也是头一次发生,这还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个省就完全支持独立,反对的声音还是很高涨的。
但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当时清政府难道就没有任何底牌了吗?就这样老老实实的退位,放弃自己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
其实表面上很多省份都独立了,但大部分都是墙头草罢了,他们所谓的独立,其实是那些掌握着本省实际大权的督抚或者将领,看到革命形势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发表了一个独立通电罢了。
可以说革命党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省份。这一点从后来袁世凯把目标放在武昌,也可以看出,虽然武昌在他们是首犯,但毕竟对清廷影响最大的还是周边,那么袁世凯舍近求远,除了枪打出头鸟之外,更看重的是武昌的影响力。
在袁世凯看来,打掉武昌,那么其他省份必然会重新倒入清廷的怀抱。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世凯兵力不足,只能重点突破了。
袁世凯自从小站练兵开始,就训练了一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新军。但我们说,毕竟人数有限,这些新军也没有强大到对地方形成碾压之势。
庚子国难后,清廷进一步对军事做了改革。这一次开始在全国编练新军,还制定了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虽然这个目标没有实现,但是在清廷灭亡前,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只不过这些大部分都不效忠于清廷,而是效忠地方。
我们始终说清廷的灭亡是自己咎由自取,至于什么时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客观地说,清廷灭亡和袁世凯有着扯不明的关系。
八旗兵就不提了,几次改革,八旗也一直都在,但即便是换了壳子的八旗兵,瓤子也没换,仍然是那样。直到清廷灭亡,都没有弄明白八旗的战斗力为什么削弱了,这根本就不是武器的原因。
当时清廷依仗的就是袁世凯的北洋,但是军权在袁世凯手里,当时的载沣是摄政王,荫昌是陆军大臣,官职吓得唬人,但其实谁也指挥不了北洋新军。
在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后,他的组阁几乎都是北洋系统的人,清廷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袁世凯手里。
如果我们把问题想得简单一些,在往前倒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很多掌控了朝廷军政大权,皇帝只是一个傀儡的现象。
就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当时的曹操不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其实这和现在的袁世凯有什么区别。
袁世凯是想取而代之,还要审时度势,否则的话,他完全有能力废立皇帝。
在这种情况下,退不退位,根本不是皇帝可以选择的了,而是袁世凯让他们什么时候退位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把问题看得太复杂,对于清帝退位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一个掌握了军政大权的权臣,是有能力做这件事的。
再说了,南方革命党巴不得清帝退位,所以南北议和后,袁世凯直接就逼着孤儿寡母放弃了大清。
很多人说这是袁世凯忽悠的,还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那么试问一下,如果袁世凯什么都不给,直接让他们离开皇宫,做个普通老百姓,他们敢不同意吗?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