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自人类存在后便一直在进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爆发过无数次战役,长平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这些着名的战争被我们广为熟知。
在冷兵器时代,人们打仗的手段无非就是攻城拔寨,而城防力量尤为重要,但是再坚固的壁垒也有被攻克的那一天,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便能搞定,不过今天小编才知道,凡事都有例外,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可没有那样简单,这件事也可以说打破了人们对于冷兵器时代攻坚战的认知,为啥?只因这场战争打了44年之久。
南宋末年,蒙古军的进攻势力锐不可当,南宋被打得节节败退。蒙古军士气高涨,以为南宋灭亡之机不日可待。虽然南宋军备废弛,比起蒙军来说,绝对是落在了下风,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泱泱华夏还是有着许多热血男儿拼死守卫着国之疆域,而战场便发生在重庆市合川钓鱼城。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继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决心建树功业。在相继派出诸王西征西亚、东征高丽、远征大理国后,又谋划以左、右两路大军,会同已占据云南的军队,大举攻宋。蒙哥决定亲率右路军经关中进攻四川,企图攻取重庆,东下夔门,与左路军和南翼军会师于鄂州,再顺流东下,直捣临安,灭亡南宋。
蒙哥自己轻率大军进攻四川,于1258年兵临钓鱼城下,膨胀的自信心让蒙哥感觉攻下一座小小的城池难道不是轻而易举,于是他便发起了总攻,可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时,曾经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却在几次进攻后非但没有拿下城池,而且损失惨重,这让他越发的烦躁起来。
反观南宋这边,作为钓鱼城的守将余玠,他是一位非常具有军事才能的将领。他充分利用钓鱼城的险峻地势,建造了一套坚固的山城防御工程。这使得钓鱼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靠着这套防御体系,守城的将士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了进攻的蒙军。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三个多月,此时正值盛夏时期,作为巴蜀地区的重庆这个天气可是非常难熬的,而长期在北方生活的蒙古军队更加受不了,蒙军中爆发了爆发了很多中传染病,很多士兵病死了,蒙军损失惨重。蒙哥看到如此现象本就烦躁的心更加不能控制,于是再次组织人手发动了一次总攻,却不曾想自己却被火炮击伤,蒙古军看到主帅受伤也无心战斗,于是撤退,而蒙哥因为伤势要返回大漠治疗,可惜在回程途中伤势复发死于温泉寺。
蒙哥死后忽必烈继位,他吸取了蒙哥的前车之鉴,没有贸然进攻,而是选择对其形成掎角之势的襄阳动手,1268年,忽必烈先后调集近十万大军围襄阳,开始了长达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开了蒙古第三次征宋的序幕。为牵制南宋从巴蜀调兵援助襄阳,蒙古军在四川开展大规模袭扰,尤其加强对钓鱼城的包围,并在钓鱼城与其他山城之间“筑城进窥”。但钓鱼城守将张珏战守有力,“往往出奇制胜、斩获累捷。”直至襄樊战役结束前,蒙古军对于钓鱼城还是无可奈何。
忽必烈无可奈何只能发动对其他地方的征伐,用时20年的时间他拿下了中国除钓鱼城的其他地方,而此时的钓鱼城已经抵挡了蒙古军36年的进攻,直到幼帝赵昺,蹈海而死,南宋灭亡,当消息传到钓鱼城后,守城将领深知整个国家都是蒙古军的了,再怎么防守钓鱼城也是于事无补。为了不让城内的老百姓无辜身亡,在忽必烈答应不杀害城内任何一个人之后,当时的守城将领王立答应打开城门,放弃抵抗。开城后,36名守城将领全部自杀殉城!至此,蒙军才得以踏进钓鱼城。
历时36年的抵抗,充分展现了这些热血男儿的血性,为国为民他们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瞻仰,而钓鱼城也被许多人称为“上帝折鞭处”同时钓鱼城守卫战也成了中外战争史上典型的案例被许多军事专家研究学习。
检举民族英雄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乳名顺清,号骥生。1905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驻马店市驿城区(原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
杨靖宇幼时在村私塾读书,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即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
1923年9月,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由于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国民大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领农民自卫军,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杨靖宇和李鸣歧、张家铎、张耀昶等,响应党的“八、七”会议“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于1927年11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建中共确山县委,并成立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他们曾与强大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地方反动势力的进攻。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汝南县马乡、南至信阳明港、西至确山县城、北至驿城区水屯纵横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和战友们开始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信阳四望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力量。
1928年底,杨靖宇以中共河南省委特派员的身份,使用张贯一的化名,先后到信阳、洛阳、开封等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畏惧,对党的事业坚贞不屈,多次被党营救出狱。1929年7月,杨靖宇被党中央由上海调往东北从事党的工作。
他在东北期间,先后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州省委代理军委书记。1932年11月,他开始使用杨靖宇的化名,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和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在这里,杨靖宇领导军民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充分表现了他忠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1934年,杨靖宇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7年12月,他又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共七大筹备委员会中25个委员之一。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省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只身同数百名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息,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臣心一片磁针石”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宦海尽国
后来,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后人瞻仰的文天祥祠堂
乱世报国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在南宋行朝中,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记载文天祥故事的连环画
正义念国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
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文天祥的故事影响着后人
气节爱国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所谓 “崖山之战” ,是南宋政权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与元蒙进行的一场自卫性质的海战。这场海战,无论从规模和意义来讲,都应该被 历史 所大书特书。
崖山战役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殉国,而幸存的十万军民也纷纷自尽,南宋彻底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此战过后,不仅意味着传国三百一十九的两宋覆灭,元蒙最终完成对整个北中国和南中国的真正大一统,而且还意味着中原政权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消灭,显现着华夏文明的衰败和陨落。难怪,史学界会有 “崖山之后已无中华” 的提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和还原这段 历史 ,深入了解崖山之战的惨烈程度和前因后果。
随着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蒙古人开始不断扩张。作为落后的游牧民族,他们既不管农耕文明,也不管商业文明,只知道野蛮的攻伐。或许,在他们的字典中只有一个词就是 “占领” ,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词的话,那就是 “占领、占领……” 。至于说,占领之后该如何治理,那似乎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就这样,蒙古帝国的地盘越来越大。首先,成吉思汗消灭了已经率落的西辽国,接着是西夏国。等到攻打金国时,成吉思汗过世了,但他留下遗言要联合南宋共同对付金国,到了1234年,蒙古和南宋终于联手消灭了金国。
蒙古人并没有停止自己攻伐的脚步,从唐朝前后就开始与中原政权屡屡为敌的吐蕃国终于被强大的蒙古骑兵吞并了,这个时间点是1247年。隔壁的边陲小国大理自然不在话下,蒙古人在1253年就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帝国版图。
于是,南宋政权就成了摆在蒙古人面前的唯一目标。若不把南宋灭国的话,就辜负了笔者上面对蒙古人的评价,完全不能准确体现出他们豪横的性格。
当时的南宋,已经经历了封建 社会 的充足发展,处于农耕文明的成熟时期,远超过了我们所耳熟的“强汉”或者“盛唐”。否则,也不会有“华夏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高度评价。
不过,在经济 社会 空前发展的同时,两宋却形成了“重文抑武”和“守内虚外”的畸形发展模式,国家富裕的情况下军事实力却非常孱弱,以至于对外战争几乎没有胜绩,还由“北宋”变成了“南宋”,丧失半壁江山后偏安一隅。
面对蒙古军团的四面出击,南宋显得非常被动,只能依靠坚城壁垒处处设防。幸好,蒙古人虽善于骑兵作战,但对于攻城战和水战都不擅长,在南宋 “江淮一线” 和 “襄樊一线” 连续受阻,双方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
1261年,忽必烈正对南宋的坚城和水军一筹莫展。由于吕文德的陷害,时任泸州知府的刘整竟举兵投降了蒙古人,听闻这则消息,忽必烈竟激动的手舞足蹈。 从此,蒙古人调整了自己的战争策略,开始推行“以汉制汉”的方法,不仅重用汉人,而且还利用他们充当先锋。
自此开始,刘整不仅成为南宋的第一个汉奸,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于,他还提出了 “欲灭南宋,先攻襄阳” 的战略主张,一边帮助蒙古人训练水军,一边调整攻击方向,目标直指襄阳。
蒙古人通过水陆合围的方式长期围攻襄阳城,关于这段 历史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倒是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大侠郭靖就是在死守襄阳的战役中身亡的。
襄樊之战后,蒙古军队终于得以长驱直入。从此,前方已经一马平川,极其有利于骑兵进行作战,很快就威逼到南宋的国都临安。
1276年,眼见抵抗无望,南宋的谢太皇太后决定投降。竖日,她抱着五岁的娃娃皇帝宋恭帝和满朝文武出城投降,结束了赵家三百多年的统治。
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尽管也是乳臭未干的娃娃,但还是被抵抗派们带出了临安,并作为一面旗帜在浙江金华一带继续抗元。为了整合所有的势力,也为了继续以华夏正统的形象自居,赵昰被拥立称帝,史称宋端宗。
端宗登基后,为了稳定局势而设置了一套战时机构,任命陈宜中为丞相,任命张世杰为大将军,任命陆秀夫为枢密院掌事,任命文天祥为少保。但是,这套人马一直都居无定所,不断被元军赶着跑。
到了1277年时,随着元军的继续南下,就连福州也被攻占了,流亡小朝廷被迫转移到了泉州一带维持。之后,又被赶到了广东,还在渡海途中遭遇了台风,端宗小皇帝差点儿就落水身亡,抵达广东不久就在惊恐之下病死了。
于是,端宗的弟弟卫王赵昺又被拥立登基,成为了南宋真正的末代皇帝。1279年,张弘范率领元军攻至广东崖山一带,并对南宋小朝廷以及随行军民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大将军张世杰本想先行攻占海湾的出海口,以保证撤退的路线。但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他还是决定尽数焚烧所有的房屋,造成了破釜沉舟一战的气势。之后,又将所有的战船都用铁索相连,将赵昺的“龙舟”护在中心。
元军使用了火攻的战术,但张世杰早有防备,提前将战船都涂抹了淤泥,并在每条船上放置长木以防备元军贴近。眼见火攻不成,元军只得封锁海湾,又断绝了宋军的粮食和饮水。在此期间,元军还安排张世杰的外甥韩某多次招降他,均遭到了严词拒绝。
不得以,元军只得展开正面的强攻,利用漫天矢雨逐渐逼近宋军的水营。成功抵近后,元军的作战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一路冲进了宋军中心地带。
陆秀夫眼见突围无望,只好带着小皇帝赵昺且战且退,在山崖处投海殉国。在他身背幼主自尽后,幸存的南宋军民都大为悲恸感伤,十多万的士兵、宫女、太监、百姓也都纷纷跳海,誓死不做元军的俘虏,非常的悲壮和惨烈。
虽然,崖山之战的失败与张世杰等人制定的不恰当作战方案有关。但是,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气节和勇气,都让人肃然起敬。
崖山战役后,元将张弘范还命人在山壁上刻下了 “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的十二个大字,以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此以后,南宋朝彻底灭亡,南中国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之手,结束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既落后又野蛮的蒙古人,从此开始肆意蹂躏整个中国,实行了保守和反动的统治。而且,蒙古人还开始攻击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对全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368年,在汉人的南宋政权灭亡将近百年后,朱元璋成功在南京复国,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虽然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中原的汉人政权的确遭遇过灭国之祸。难怪,明朝末期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曾在 《后秋兴之十三》 中提到过:
此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再也没有采取过像两宋那样宽松和开明的国策,而是在封建专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君主专权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襄阳城破之后,元军于1276年逼进南宋朝廷,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只能投降,南宋宣告灭亡。
但南宋军民抵抗的决心并未因朝廷的正是投降而消亡。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保护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出逃,在金华与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后,接着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 帅 ,赵昺副元帅。
元军一路追击,这个流亡小朝廷一边逃跑,一边重新组织抗元工作。不久之后,刚刚7岁的赵昰登基成为皇帝,他们一路逃到了福州。
然而仅仅两年福州沦陷,流亡朝廷只能直奔泉州,张世杰准备借船,然而当时的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这个家伙早已经准备投降,最后张世杰只好夺船,然后出海前往广州。
谁知出海遭遇台风,帝舟倾覆,年幼的宋端宗(赵昰)差点溺死,也因此得了病,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端宗死后,他七岁的弟弟赵昺登基,也就是宋少帝,当时朝廷逃无可逃,最后只能逃到崖山,准备以此作为据点,继续抗元。
期间,文天祥率部在赣州一带阻击蒙军的进攻,一度取得胜利,但中路蒙军源源不断的增援,很快就挫败了文天祥的抵抗,文天祥且战且退,最终还是在不幸被俘。
祥兴二年(1279),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的南宋小朝廷,宋军虽然号称20万,但其中十多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2000余艘,而元军兵力大致在10万以上,战船数百艘。
在战役打响之前,有人建议应该先占楼海湾出口,保护向西的撤退路线,但张世杰为了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建议,并下令放火烧光了陆地上的所有据点,且将上千宋船用绳索一字型连起来,护卫小皇帝的龙舟于中间。
战斗打响,元军用小船载满茅草和油脂等易燃物品,乘风纵火冲向宋船,宋军对火攻早有防备,他们在船身外层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竿,以抵御元军的火攻之快船。
元军见多次火攻不成,改变战术,围困宋军,元水师封锁海湾,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被迫吃干粮,十多日,捕鱼充饥,淡水渐缺。
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张世杰为摆脱困局,首先发起了进攻,他以6万兵士,向元军海湾封锁线发起进攻。
双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湾外围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未能打破元军的封锁。
此时,文天祥也被押送到崖山,元臣李恒以死要挟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挥笔便写下了那首流芳百世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汉家儿郎的气节,千古长存!
劝降不成,张弘范准备对几乎弹尽粮绝的宋军发起总攻。
1279年二月初六,海上大雾弥漫,张弘范兵分四路,以奏乐为总攻信号。在总攻之前,元北军乘涨潮之际佯攻,被宋军击败,而当元军奏乐总攻时,宋军因之前小胜以为元军不会发起进攻,以为蒙古人正在宴会,防备稍松懈。
张弘范水师正面进攻,用帆布遮蔽,预先埋伏的伏兵船在雾雨天气的掩护下驶进宋船,当两边船舰接近时,元军撤下帆布。
突然出现的元军舰船,使宋军阵脚大乱,一时间七十多艘大船被冲破,四个方向的元军都重创宋军。
很快,宋军中央旗舰已在敌弓箭射杀范围之内。
这一战,作为主帅的张世杰早在陷入被围的局面时,就已经心存退意了,开始他将所有人集中在船上打算孤注一掷,但元军火攻不成而不急于速战反而封锁宋军,断水源。
发动突围战不成,已然是瓮中之鳖,失败是注定的。
当元军迫近小皇帝旗舰的时候,张世杰知道,是时候撤了,或许可以撤到占城去,继续抵抗。
但是,有一个人不想逃了,这个人是陆秀夫。
从襄阳到临安,从临安到福州,从福州到泉州,从泉州到崖山,神州陆沉,却总是看不到驱逐元寇的希望。
他四目望去,战火弥漫,不是抵抗没有了意义,而是再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天下之大,但故土难离,离开之后,就算苟全性命,等安稳下来之后,又有多少人会继续抗元呢?
是时候死国了。
陆秀夫背着年幼的少帝,慷慨赴义,投向大海,在他之后,十数万军民,或战死,或自溺,无人言降。
张世杰听闻之后,打算以杨太后的名义,再找赵宋宗室继续抗元,但杨太后得知小皇帝死讯,毅然赴海自杀。
张世杰虽然带着残部成功从战场撤退,但不久之后,他也看不到希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他说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希望敌兵退,能够再立赵氏,而如今,已经没有再抵抗的赵氏。
于是,大风雨中,张世杰自溺于平章山下。
全程目睹崖山海战的文天祥,做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
1282年十二月初八,这位南宋最后的抵抗者,断然拒绝了忽必烈最后一次以宰相官位的劝降,被押赴刑场,文天祥从容地对屠夫说:“吾事已毕!”然后坚持要求面向象征南宋的南面叩首,慷慨赴义。
崖山,是南宋军民最后的悲歌,但却也是中华精神的宝贵印记,每当国破家亡时,总有义士挺身而出,或死节,或赴义。
虽说南宋偏安一隅,孝宗宁宗时两次北伐金国也都失败了,但是宋理宗时的联蒙灭金算是成功了,孟珙还带回了金国皇帝的尸骨,也算是报了靖康耻的仇吧。
随后与蒙古帝国(元朝)战争可以说打得非常惨烈了,因在抗蒙战争中壮烈牺牲而进入《宋史·忠义传》的将领和官员就多达一百多位。
言归正传,说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时,南宋的绝大部分领土都已经被元军占领,文天祥也已经被捕了。当时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带着7岁的小皇帝、杨太后和一众嫔妃坚持抵抗,此外还有二十万军民跟在身边。说是二十万“ 军民 ”,其实准确说就是二十万普通百姓,只不过是百姓中的青壮年站出来组成军队继续抵抗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还在钓鱼城死守的将士之外,南宋真正意义上长期接受军事训练的正规军早就打没了。文天祥、张世杰他们带着小皇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最后基本就是走到哪里,就组织当地农民继续抵抗,虽然老百姓抗元热情高涨,南宋不缺兵源,但由于缺乏训练,怎么可能打得过忽必烈的虎狼之师呢?
所以,崖山海战开始之后,面对元军的猛烈进攻,宋军伤亡惨重,很快就支撑不住了。
当时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在一艘较大的战船上,为了保护皇帝和便于作战, 多艘战船是用铁环联结在一起的 。等到宋军战败,元军冲杀过来,陆秀夫他们又无处可逃,为了避免靖康之耻重演,只能背着小皇帝 跳海殉国 ,后宫嫔妃和大臣们也随即 跳海 。杨太后得到消息后伤心欲绝, 赴海自溺而死 ,张世杰埋葬杨太后之后,也 自杀殉国 。
原本跟随在皇族和张世杰、陆秀夫身旁的二十万军民,在这次战斗之后只剩下十余万,近十万青壮年士兵全部战死,剩下的这些基本就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了。眼看自己的亲人战死,眼看自己的宰相和皇帝殉国,眼看自己的国家灭亡,同时为了避免遭到蒙古人的侮辱和屠杀, 十余万百姓跳海自杀,跟随南宋而去 。
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哪个王朝在其灭亡之时,还有几十万百姓忠心相随,十余万人跳海殉葬?只有宋朝。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27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