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强大如赵国,为何最后却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小许聊历史 2023-09-19 22:02:26

春秋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神奇的历史,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晋国应该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统一的诸侯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晋国三分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赵、魏、韩三个大国。

在这三个国家之中,最为强大还要说是赵国,无论是从领土优势,还是真实实力来说,在战国后期,赵国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中有两个都在赵国,然而尽管赵国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最后却仍然落得了一败涂地的下场,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一、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你方唱罢我登场"

要说整个战国时期,要说是战国七雄的时代也不为过,因为正是这七个国家一个一个登场,才将战国时代的历史书写完整了。"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东周后期七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而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除了秦国在山的另一侧之外,其他六个国家都在山的东侧,因而也有"山东六国"的别称。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这一时期剩下的大国中只剩下秦国、晋国、齐国、燕国以及南方的吴、楚、越三国,到了战国早期,春秋末年剩下的这些大国经过兼并联合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战国初期,从晋国三分而形成的三个国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到战国中期,七个诸侯国之间相互制衡、抗争的局面才开始稳定下来,最初魏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因为晋国剩下的势力大都演变成为魏国的势力,但是赵国因为魏国的压制而产生不满,晋国三分国家之间的同盟协约瓦解,战争一触即发。

其他各个诸侯国也趁此机会左右夹击,压制魏国,魏国腹背受敌,逐渐开始衰弱下去,齐国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走向全盛期,国内的变革和两代君王的清明的政治的积累,使得齐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到了战国末期,形成了赵国和秦国双方抗衡争霸的局面,在战国时期时期社会中曾经出现了一阵"合纵连横"的社会风潮,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大国纷纷开始拉拢新兴的诸侯国,秦国就是在这一时期积攒了实力,在与楚国的对峙中大获全胜。

而赵国消灭了中山国,成为了国中国,实力强盛,这一时期其他各国纷纷与秦国有过对峙,最终大都被秦国削弱了势力,自此开始,山东六国中只有赵国能够与秦国一决胜负,成为彼此的主要竞争对手。

二、 赵国"一败涂地"的下场:

1. 战国后期,赵国积贫积弱,国力空虚

在赵国与秦国的战争中,赵国的失败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至少在长平之战之前,赵国与秦国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未知数,长平之战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独自面对秦国。

赵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因为国力空虚,赵国的军事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赵国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士兵们自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迅速作战的经验和实力都是十分有优势的,但是无奈其国力羸弱,支撑不了赵国常年的战争。

即使这个国家拥有战国时期一半的名将。甚至到现在为止一直为后世所嘲笑的赵国的军师,赵括的"纸上谈兵",也大都是因为赵国积贫积弱的国力支撑不了赵括的安排和计划,战争只能以失败告终。

除了国力空虚之外,战国末期的赵国内部相当混乱,公子朝为了争夺皇位,起兵叛乱,失败后逃离赵国,投奔魏国,一次来勾引魏军袭击邯郸,但是没有成功,之后在公元347年,赵公子在叛乱中死了,这就引起了赵国的内乱和内战。

从而赵国的力量就削弱了许多,最后被强秦所灭。加上赵国当时曾经遭受了两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这种灾难对于赵国的国力和百姓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一次是大地震,大部分建筑物倒塌,人们的生存严重受到威胁,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可以用来征战的百姓几乎已经没有。

另一个是遭受了大旱,导致粮食绝收,这给农业本来就不发达的赵国更是雪上加霜,不光是战争中的士兵们粮草得不到供应,就连赵国百姓们的正常生存都难以保证。

两次大型灾难的打击,又加上本国内乱和内战,人心错乱,都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实际上,赵国因为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国、韩国等其他诸侯国之间交恶,致使后来就算秦国已经强大到能够吞并山东六国,也不见其他诸侯国帮助赵国。

2.赵国的改革和变法流于形式,并无成效

与其他六个国家一样,赵国也赶上了国内变法的潮流,在赵国的国内变革中,更加侧重在军事上,强调以武兴国,因而赵国的国运也随着其军事改革的成效而不断起起伏伏,除却赵国以外,山东其他五国都并未将军队的变革放在心上,这也是最后造成赵国和秦国之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赵国的军事改革只是从士兵的服饰和作战装备上进行了粗略的改变,对于士兵本人,这些战争中的主力并没有进行训练和刺激,只是从军队的技术装备上进行了简单的更新,对于赵国来说,军队只是用来对外征战的工具,并没有像管理官员那样考虑到军队中士兵们的利益。除此之外,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政治的发展,间接导致了常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上的问题和不足。

赵国在经济上的改革以商业为主,这就决定了一旦双方爆发战争,社会中的商业和商品流动势必会受到冲击,并且在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国家,打起仗来的时候,一旦士兵们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就意味着这场战役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三、战国后期秦国的强盛超乎意料,无法阻挡

秦国,原本并不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所接受,还因为其地处蛮夷之地而遭受到了不少嘲讽,但正是这个不被山东六国放在心上的"边陲之地",凭借着其引以为生的游牧民族的本事,依靠骑兵打出来一片天下。

秦国在后期几乎没有敌人,一举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秦国这个不被中原地区所接受的国家最后却成为了大赢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国变法时期秦国的变革,其成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六国,也因此国力大增,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许多人应该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不光是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上,在军事变革中,士兵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励,军队实力也大幅度的得到提升和改善,这是因为商鞅确立的军功制度,只要你在战争中有军功,不论身份地位,都能得到加官进爵的机会。

而秦国士兵大都是蛮夷之地的平民,他们有力量有勇气,因而有了身份、地位和社会财富的激励,他们对于上战场打仗的欲望就更为明显了,而商鞅变法的强大之处还远远不止于此,在军队变法之后,秦国军队比起其他军队的优势在于,这是一支团结的并且以攻击力量为主的军队。

只有多上战场打仗,他们才有更多的获得军功的机会,才能将更多的社会财富收入囊中。在这一点上,秦国的优势表现的十分明显,秦国生存的河套地区,其实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地方。它所神奇的地方在于,既适合游牧民族放牧,也适合农耕民族种植农作物,是一块两全其美的神奇土地。

西部地区甚至还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因而在赵国为了粮草而担忧的时候,秦国的粮食储备依旧十分充足。除了粮草以外,秦国的地域优势也十分明显,四周有大自然设立的天然的屏障,易守难攻。

四、 结论

从以上的表述中,赵国在战国后期的确是可以与秦国一战的,而且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测,无奈赵国与秦国相比较,进步和发展的脚步实在太慢。

对国内变法和改革的考虑,对农业和商业的选择,在军事改革上的疏忽,甚至是不合时宜的两次大型灾难的危害,赵国与秦国之间的胜负,似乎从商鞅变法那一时期就已经决定了。

参考文献:

同样是改革,为什么秦国胜利了,赵国却失败了

长平之战中秦国一举击溃了赵国,为何接下来邯郸之战却一败涂地?

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