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法律和现实中正式结束其存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一场特别直播,再次回顾这个红色帝国从成立到崩溃的全过程,谈谈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导播:毛振业)
以下来自我的原创文章。
苏联的解体是有其必然性的。这些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程度越来越深,力量不断积聚,最终被偶然性事件所点燃而爆发。
有观点将苏联的解体归结为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结果。“和平演变”从本质上讲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是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大环境下敌对势力从意识形态上演变并分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手段。“和平演变”策略得逞的前提是这些势力能够在要演变的国家的上层建筑中找到突破口,而这些“突破口”可以存在于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对外开放领域。因此,只要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外部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便会随之而来,它无法从根源上避免,只能在开放后的接收环节上控制。开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必然要求,生产社会化必然会导致经济全球化,这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客观规律。苏联由不开放变为“开放”,这之间需要留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在这个缓冲过程中国家还需要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新形势。若是没有这个缓冲过程,多种不同意识形态间的交锋便会动摇社会的主心骨,从而动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闭塞僵化是“苏联模式”的突出弱点,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其目的是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扬弃否定的过程,需要吸收的是存在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的先进事物,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加以改造地运用到国家建设当中去,而决不是“全面改造”,更不是“全盘西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点认识的不足,为“和平演变”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更何况苏联竟把“政治变革”放在首位,这使得美国等敌对势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高地,大肆发射糖衣炮弹。但从本质上看,“和平演变”只是外部原因,它不可避免,却完全可以通过内部的协调而抵制。苏联的改革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关于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极端复杂性,一时间引发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日趋无效化的监督评议机制、全面委任化的干部制度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导致。
该体制使苏联的经济政治高度僵化,尤其是党政不分,使得领导集团无法广开言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参政议政。经济上忽视价值规律,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指导经济工作,丧失了市场的活力,导致全国上下片面的机械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背道而驰。苏联在发展问题上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逐渐用片面的、孤立的“数字化”与“一边倒”的发展代替全面的、综合的协调发展。
该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无法健康发展并贯彻于实践。苏共在这种体制中丢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的品格,把它凝固于党的文件、官方教科书和官方宣传品,变为离开人民生活和创造性劳动的教条律令,甚至变为个人升官发财和获取名利的政治标语,按照各种需要从不同的方面任意增删和曲解,一直走到只剩下空洞的招牌和躯壳,最终导致联盟大厦的坍塌。
该体制还使得广大“持不同政见者”渐渐失去了参政议政的权利,甚至还遭到过各种不公正的批判。苏联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成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极大阻碍,“党政不分”日渐导致苏联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分化。斯大林试图通过所谓“肃反”机械化地将持不同政见者清洗掉,却忽略了客观世界变化的两条基本特征,即“联系性”和“变化性”。高度集中的体制并不可能将苏联与其他敌对势力完全隔离开,而且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持不同政见者”总是会产生,而且还会以不同的形式产生。这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一党专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苏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政策失误的体现。
该体制另外的一项突出的弱点是失去了人民通过批评调节国家政策中的失误的能力。列宁时期,中央监察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选出,具有监督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权力,斯大林时期把其变成党中央的附属机构,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监督的权力。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苏联领导人的意志直接通过这种权力集中的体制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生活,国家受最高领导个人意志的支配程度很高。这种局面最初是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民主制度的变形,领导人代表人民的意愿从而维护人民权利。但后来实际上大大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变为名义上的民主,实质上的专制。苏联的领导集团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从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变为人民的统治者,把人民赋予的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权力变为了实现和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权力。
干部制度委任化,也是苏联政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失误。苏联建国初期以委任的方式向各地与各级岗位输送干部的做法沿袭固定下来,党、政、企及群众团体的干部层层由上级委派。从苏共方面看,中后期的苏共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形成脱离人民和党内大多数的、由极少数人组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导致苏共的“党内民主”具有两重性;甚至大搞“克格勃”组织,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所孤立。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苏共离人民越远,离帝国主义就越近,最终变成了一意孤行的专政,丢弃了人民,也丢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其二,是由苏联内部大俄罗斯主义盛行造成民族政策的失误导致。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长期无视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不思改革,还试图用强制手段“同化解决”民族问题,使得联盟内部各民族间积累了深厚的矛盾。“苏联”和“俄罗斯”渐趋同化,领导集团忽略了苏联宪法中15个成员国平等的原则,以“俄罗斯”的利益偏概“苏维埃联盟”各民族的利益。还是说苏联的国歌,1977勃列日涅夫版《苏联颂》的第二句Сплотила навеки Великая Русь(伟大的罗斯民族万古长青),明显在“民族”问题上错误地作了文章。俄罗斯民族拥有着带有压迫性色彩的意识形态,“大俄罗斯主义”是不尊重联盟各成员国不同民族的主权之表现,它同时导致诸如车臣问题等众多民族问题后遗症。民族自治问题处理的严重欠妥,亦是苏联解体前期各成员国众叛亲离的导火线之一。
其三,列宁逝世后,苏联各届领导人都从不同程度上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准则,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粉饰现状,而不思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改造”,有些地方只是从形式上体现了“一大二公”,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问题一直没有被坚定地摆在议事日程的首位,且对社会经济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缺乏解放思想的勇气,缺乏发展的新思路。“超阶段”错误和“偏向失衡”错误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长期重心偏离,使得社会主义渐渐“走形”,以至于苏联6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渐渐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其四,直接原因,是由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方向导致。他没有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设想加以科学的解释,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对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功过及其存在和发展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并且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回避诸多矛盾,尤其是对民族问题的不恰当处理,更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最集中的表现是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建设这一根本问题无法解决。而他却把改革失败甚至苏联六十余年来“失败”的原因统统归结为“政治体制的问题”,对过去的一切片面地否定。这一冲击使人们的思想顿时陷入极大的混乱,长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发生动摇,最终苏联的发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苏联解体前夜,人民中的觉醒者如是说:“戈尔巴乔夫的党完蛋了,而列宁的党还活着。”的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对整个社会主义学说不恰当的解释无论对苏联还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已渐渐被越来越多的后人所认识并在苏联解体后一个时期中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五,是一、三、四产生的根本原因,即苏联领导人及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社会主义,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都究竟是什么,苏联领导者们常常在实践中忽略这些问题的本质,导致“为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和“为共产而跑步二十年进入共产”。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决定了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可以强加给它某种既定的趋势。这种“不深刻的认识”表现为“社会主义”仅仅是一个定义,人们只是按照它的规定来完成历史的作业。与任何在历史运动中出现、壮大和变化的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它的定义应服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而不是让客观世界服从它的定义。更何况社会主义学说的逻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后盾,而这个后盾的最基本、最明确的核心,恰恰又是概括了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我们在处理“发展”的问题时必须要重实质,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搬起政治大锤狠命地凿击经济这块“可能性”的脆弱木板,故意让它像钢铁那样迸射出“现实性”的光芒。
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社会主义政权执政的实际经验的积累,它只是阐明了世界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后人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所发挥的价值更多的是理论方向的指导意义,而不是现实纲领的执行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精髓并不在于它本身,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丰富并发展自身。社会主义实践本身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并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将其付诸实践,需要克服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导致发展方向的偏离,会在客观上构成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的内在原因,而具体在俄国人的实践中则表现为苏联的解体。
其六,是社会内部的主观原因,即俄国历史传统文化及旧俄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苏联领导集团中,也表现在人民群众中。历史文化传统总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尽管推翻了封建王朝,但要彻底革除长期的专制制度在俄国人民头脑中形成的意识,从思想上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则还需要数代布尔什维克党人们的不懈努力。然而权力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出现,以及中后期的苏联领导集团在执政中不断出现的错误,渐渐在原本思想意识落后的俄国人民的头脑中萌发了苏联领导执政“换汤不换药”的想法。有观点指责“俄国的土地严重缺乏民主的养分”,“社会主义的种子在无法在这里健康生长”。应当看到,这种“缺乏养分”是苏联建立初期社会中的客观存在,但苏联人民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开垦这片土地,在不断探索中使民主的养分逐渐富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应是苏联中后期在主观上放弃了对这片思想土地的开垦促进了民主之花的衰败凋零。
其七,俄罗斯民族意识形态中“好决战”、“好扩张”的一面在苏联领导人的策略中尽显,尤其体现在矛盾广泛存在的冷战初期苏联主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上。如果说“冷战”是受动荡中的国际环境因素影响,那么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位领导人执政后期加速个人集权、排除异己的行为也一定多少夹杂了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民族性格中的这一面虽有运用成功的例子,如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建设自己的国家,二战时期保家卫国决战精神的尽显等等;但民族传统中消极的一面一直没有得到控制,长此以往,还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之一。
其八,俄国人民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健全的社会形态中抬头,小农阶级的局限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联中后期领导人带有“小富即安”色彩的维持现状式的政策出现。苏联领导人不但没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造自我,通过自我批评与斗争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反而用带有自己主观意志色彩的命令统领一切,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无法贯彻实行。
以上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发归纳出的苏联解体的几点主要原因。苏联的解体的这些原因,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在反思中加深对社会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更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加以借鉴。
不得不说,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关系一直都是最为紧密的,中亚五国为何对俄罗斯如此忠心呢,因为中亚五国在政治上可以收到俄罗斯的庇护,经济上得到支持,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俄罗斯的照顾,跟俄罗斯作对美欧任何好处。
第一,战略位置的局限。我们看到,从全世界来看,中亚的位置那是最差的,整个就是一个封闭的内陆,资源匮乏。而北邻庞大的俄罗斯,西边是东欧,巴尔干半岛,南边是印度中东,东边是中国。可以说是堵的死死的,不是大国就是动乱。
第二,远水救不了近火。对于中亚五国来说,俄罗斯太近,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了,出现任何问题,俄罗斯立马军队就来到了,直接威慑之下。而中亚依附任何其他大国都没用,即使美国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格鲁吉亚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而且跟俄罗斯作对那是血淋淋的教训,看看乌克兰,看看摩尔多瓦,因此,中亚五国都不傻,明白这一点,自然跟俄罗斯了。
第三,俄罗斯有生死剑。其实俄罗斯制约中亚五国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分布在中亚各国的550万俄罗斯人,这些人都是,苏联时代被迁移过来的。最典型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大量俄罗斯人,也就是说一旦跟俄罗斯交恶,那么整个的中亚会被550多万俄罗斯人搞乱,看看乌克兰,看看格鲁吉亚就知道了。
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就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也是必然的,各国都想抱团取暖,中亚受限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影响,不得不,向俄罗斯寻求庇护,这也是中亚无可奈何的事情。
苏联解体距今已经将近30年了,很多90后、00后的朋友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对于苏联的印象可能也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词而已。但如果对苏联稍加了解,你将会认识到它当年的强大,?苏联老大哥?、?社会主义的钢铁洪流?不是浪得虚名。
苏联军队
然而,与美国争霸半个世纪的苏联在1991年轰然倒塌,对世界的格局造成了极大的改变。从此,美国在世界上再无对手,?一超多强?的局面就此形成。有很多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被美国忽悠的,甚至还有人嘲讽戈尔巴乔夫?想当美国的狗而不得?。那么,苏联真的是被美国忽悠解体的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戈尔巴乔夫
先说结论,美国确实忽悠了苏联,但只是起到一点促进作用,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自建立起就十分强大,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但苏联的建立有三个根本矛盾始终没法解决。有这三个矛盾在,即使美国不忽悠,苏联早晚也会轰塌。
第一个矛盾是先进的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制度。更不用说上世纪并不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苏联。非常先进的制度配上落后的生产力,导致苏联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畸形怪胎。
苏联农场
第二个矛盾是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矛盾。苏联建立伊始,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帝国主义国家,一种是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殖民地国家的资源,两者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苏联向帝国主义国家输出革命,这些国家根本不搭理。如果向殖民地国家输出革命,殖民地国家是没有自主权的,最终结果苏联要么被白白吸血,要么也变成了帝国主义国家。
斯大林
第三个矛盾是帝国主义和民主集中制的矛盾。苏联经济上是帝国主义,政治上搞民主集中制,这样矛盾的做法出了很大的问题。民主集中制的干部有很大的权力,如果是私有制,这些权力可以传承下去。但苏联是公有制,苏维埃的干部就不能传承自己的权力。最终,苏联成为了干部官员的最大障碍,他们亲手推翻了苏维埃。
这三个矛盾之间互相影响,最终导致了苏维埃的灭亡!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
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
扩展资料
《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作者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层次:
1、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苏联解体之后,由苏美两国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也宣告彻底瓦解,俄罗斯复苏的脚步并不顺畅。1999—2008年十年增长之后,俄罗斯先是受到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陷入衰退,从衰退中缓过来没几年,就进入一种增长衰减状态。
参考资料:-苏联解体 (二十世纪重大历史事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