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人世间》弱化了原着的敏感话题,强化了亲情主题,带来催泪效果

文学私秘 2023-09-19 19:14:37

梁晓声在小说《人世间》中,就已经对时代的敏感主题,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弱化。

而改成电视剧之后,又对梁晓声在小说里已经微乎其微的敏感话题,进行了二度删减,现在看来,电视剧版《人世间》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梁晓声在小说《人世间》中,非常完美地做到了时代主题与现实真实的完好合一。

他在小说里,并非没有触及敏感话题,比如,在《人世间》小说里,秉昆被捕的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传抄悼周诗歌。

但电视剧里,删去了这一个细节。冯化成在火车站上朗诵悼周诗歌,引发群体骚动,仅仅限定在打架斗殴这一个维度上,对冯化成后来进京的所作所为,模糊化了事。

梁晓声在小说里,完全忠实地反映了时代大主题,如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痛恨,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大主题,梁晓声在小说中追寻的原则是主体思想非常吻合这一已有定论的大主题。

但在这一主题之下,梁晓声却用个人的悲欢离合,体现出时代的大背景下,个体生命的感染时代潮汐的心灵波动与生命律动。

而对这份波动与律动,梁晓声可以说是火力全开,保持着强劲的锐气与干劲。

甚至在他之前的小说里以一种“伤痕文学方式”展开的知青部分,在《人世间》里也显得温润了许多。在《人世间》里,并没有他过去知青题材里张扬的主题:对生命的践踏、对人性的扭曲、对信仰的犹豫,这一切都不见了,在《人世间》里,知青环节里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总体情调,没有夸张其中的沉重的部分,小说里的这一部分,看起来,还像是真实的当时现状。

多年来,梁晓声以他的智慧的写作方式,巧妙地在大主题上应和时代的定论,而在细节环节上,肆意地展现他亟欲言说的现实与现状,从而形成了梁晓声没有回避现实的真实性、同时也没有违拗时代的主题这两个维度都获得胜算的写作风格。

能在这两个维度上做到如此完美的作家,并不是多数。而梁晓声做的相当成功。

在《人世间》里,梁晓声削平时代主题给个体生命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所有的环节里,都看到是一团和气的好人现象。在知青部分,我们看到兵团领导都很正直,在工厂环节,曲书记带来的是一种热心帮助工人的感人段落,梁晓声在《人世间》里保持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叙述风格,其中青年工人的对话所表现出的平和性,甚至是采取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变形手法来呈现的,就是人物对话带有很明显的超现实的游戏腔,看起来人物对话是没话找话,洋溢着非真实情境下的收敛而含蓄的对话风格。通过人物对话的这种游戏风格,来达到文本的一种疏远现实的疏离效果。

也就是说,梁晓声在《人世间》里的背景指向上是真实的,但是前台演绎的人物,又是疏远现实的,从而在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对立,文学的张力由此得以绷紧。

因此,《人世间》里的人物对话,带着梁晓声一贯的书面语特点。

但到了电视剧版《人世间》中,对梁晓声的有意为之的这种写作风格,进行了生活化的改写,正是这种改写,才有了电视剧里的生动化、形象化与接底气、接地气风格。

我们可以摘取一段周父对郑娟接受的剧中重头戏来看看,其实电视剧对小说原着的改编力度还是相当大的,甚至时间线、人物线、冲突线,都有着南辕北辙的巨大差距。

电视剧改编时,增加了人物的冲突与思想转化过程,强调了心灵的塑造功能。

事实上,梁晓声在小说里,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作了某种程度上的钝化、世俗化、庸常化的,但电视剧必须鲜活人物,给予人物真实的心理反应,小说不需要表现人物双目相对时的情绪变化,而影视作品是即时性的人物互动关系,就无法回避这种初次面对时的那种细微的内心与情绪变化。

比如,小说原着中,并没有交待周父回来的时候,与患有失忆症母亲四目相对的过程。

但在电视剧中,却将这一段老夫老妻的相见,作了竭力的渲染与强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镜头,通过刀砍斧削的强悍剪辑,勾勒出真情汹涌奔腾的这一瞬间。

而在小说里,梁晓声根本无意就父母相见作煽情的处理,影视作品的得天独厚的对人物外表的展演条件,使得电视剧自然不会放弃这种独擅胜场的表现人物心灵撞击的极佳机缘。

值得注意一下,周父对郑娟的接纳,电视剧版表现得丝丝入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远比小说里的平面化叙述更来得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在梁晓声的原着里,只简单地交待了1982年,周父退休回家,这时,周母已经苏醒过来,周父也有了与郑娟的第一次见面。

而在电视剧里,却加了一次周父回家探视的时间,这个时间点在1978年。

而这时周父看到周母的状况,是周母仍纹丝不动地躺在床上。

原着里没有表现周父回来的详细进程,而电视剧却是慎重其事地表现了周父回到家里的每一个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电视剧表现1978年周父回来的每一个人物层面都顾及的细腻层次。

1、 周父回到家里,首先看到了家里的两个小孩。

周父来到家中,院子里玩耍的玥玥与楠楠首先闯进了他的眼帘,孩子在镜头里是一道风景,而在小说里他们是忽略的存在,在梁晓声的原着中,根本没有这种现场感的描写。

2、 周父见到了郑娟在周家倒污水回来。在小说里,也没有这一段周父见郑娟的描写。

电视剧接下来,表现周父与郑娟在院子中的一段对话。周父让郑娟展示一下她的手心情况,在剧中的特写镜头里,郑娟亮出了饱经风霜、老茧遍布的双手。

而在小说中,是周父到郑娟家,才看到了郑娟的那一双积年辛劳磨炼出的双手。

周父让郑娟回家去,然后把怒气酝酿,准备发泄到秉昆的身上。

3、 秉昆回来见到父亲,屋内混乱不堪。

周父一见儿子的面,就怒斥秉昆:“你回来干嘛?你不是跟家里决裂的吗?”然后让儿子滚蛋,“你去她家吧,这不是你家。”

秉昆一气之下,甩袖出走。

4、 外孙女与郑娟的儿子不见。这是电视剧里的重要的转化周父愤怒的一个情节。而小说里并没有这样的情节转换方式。

秉昆准备离家出走的时候,才发现玥玥不见了。

这说明周父并没有承担好照顾小孩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玥玥与楠楠见面,两个小孩对周父的评价是:“我不喜欢姥爷”、“他是坏人”。

童言无忌。周父得到这个评价,足以在他的心里激起滔天巨浪,也促使他反省自我。

5、 周父改变观点。经过上面的两个冲突点——就是照顾老人与照顾孩子两个环节,周父明白了郑娟的付出。

周父直接教训儿子:“你这么有志气,怎么不娶人家?”

父亲的落脚点是:“你太不了解爸爸了。”

自此,郑娟是否能够被周家接纳,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原小说里,只有突兀的周父来到郑娟家,表达对她的接纳过程。而在电视剧中,父亲接纳郑娟的过程,经过了一系列波折,而老人与孩子的两个要素,辅助了父亲思想的转变,相比之下,电视剧在这一过程中,充满着亲情味、人情味,转换自然,平缓过度,把各个人物的内心撞击与相互冲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可以说,电视剧在梁晓声原着的大体故事脉络基础上,充分运用了剧中人物的各种人设与定性,发挥了每一个角色必然凝聚的给予家庭整体的蝴蝶效应,从而演绎出一场合情合理、充分发育的情感转换戏。

小说与电视剧都很快在这一场段落之后,出现了秉昆与郑娟结婚的场面。其实细辩一下,还是可以发现,电视剧编剧对小说原着不动声色、天衣无缝地作了移花接木、添油加醋的形象化、影像化再创作。

这种二度创作的结果,就是《人世间》里的亲情味,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催泪点也招之即来,随处可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7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