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离世后,彪炳千秋,万世称颂,而有些人却人所不齿,无人问津。
曾号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以“三造共和”、“收复外蒙”留下大名的他就属于后面这一类人。
他的一生有过不赏之功,被人赞颂过,也有过滔天大罪,令人不齿过。
但作为一名曾经的一国军政首脑,一位执政人士,身前的所有种种都应随他的离去而功过相抵,一笔勾销,可是这在段祺瑞身上似乎难以实现。
不仅死无葬身之地,家业也被付之一炬。
而他留下的“八勿”临终亲笔遗嘱,更是让世人深思。
“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这是“八勿”中的开头两句,粗略一看似有些老旧,和当下的那些“心灵鸡汤文”似无二致。
但这却是段祺瑞一生的感悟体验,细细品读之下,能体会出其中的博大精深。
可就是这样一位让让后褒贬不一的国务总理,身后却极尽凄凉。
功过对错 褒贬不一
段祺瑞在他弱冠之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成为了第一期预备生。
作为一名炮兵科的学生,当时每年的学校试验,他都能独占鳌头,由此颇得李鸿章的赏识。
毕业后的段祺瑞依然保持着他的这一份优异,海外留学、升叙加衔,并在此后成为了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
可以说,青春时期的段祺瑞前途无量。
而从政以后的段祺瑞,“三造共和”更让其名声大噪,并传为一时佳话。
1911年,先前被“着籍开缺,回籍养保”的袁世凯重新出山,并命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由于曾留学海外,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因此在讨伐革命军时,他采用了与革命军谈判的手法。
在这之后,段祺瑞联名拥有重兵的46名将领,致电清廷的相关部府内阁,在他第二次率全部将领再次致电后,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段祺瑞没用一兵一卒,而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取得了“一造共和”的胜利。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想要称帝,得到段祺瑞的极力劝阻,还因此被迫卸去职务,段祺瑞认为,称帝之事乃国家大事,关系到国家安危及整个袁氏家族的性命,是万万不可做的。
但袁世凯并没有听从段祺瑞的建议,在段祺瑞五次劝阻未果后,他决计不参与此事,在袁称帝后,他也未得任何封赏。
因为自年少时起,袁世凯对于他便有着知遇之恩。念及旧情的他不忍公开声讨,只得以不闻不问不管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袁世凯离世后,黎元洪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因和段祺瑞在力主加入协约国的事件中意见相左,并在之后的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段祺瑞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去职离京。
但是段祺瑞的心里并没有真正的离开,他时刻关注着北洋政府的一举一动,在两个月后,因张勋进京复辟,驱逐黎元洪,段祺瑞联同冯国璋发表檄文对张勋进行讨伐,尽数其八罪。
几日后,段冯两人赶走了张勋恢复共和,随后,冯国璋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这就是段祺瑞的“三造共和”,但对于政事,人们永远都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赞颂就会有人批判。
相比人们对于“三造共和”功过对错的议论纷纷,“收复外蒙”的段祺瑞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赞扬。
辛亥革命以后,外蒙古因为沙俄的扶植,而渐渐脱离了中国的管辖,可在当时,中国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沙俄对抗。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段祺瑞找准了机会,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际,火速派遣心腹徐树铮一举收复了外蒙古,而当时的沙俄内忧外患,已无暇去顾及这一切。
可以说,外蒙的回归,不仅保证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及统一,也因此打击了想要分裂我国民族的外在势力,段祺瑞的这一举措,确实值得歌颂赞扬。
世间惨案 一生污点
其实,政治事件对于在当时的人来说只是两方人员在思想上的意见不统一,对与错是留给后人评判的。有功便有过对于从政之人来说早已不足为奇。
但活了大半辈子的段祺瑞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他61岁的时候,“三一八”惨案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为奉系军舰作掩护,驶进了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造成守军死伤十余名,在守军的坚决还击下,日本军舰被逐出了大沽口。
随后,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向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发了最后通牒,撤离守卫大沽口的守军及其国防设施。
3月18日,北京城聚集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进行了集会抗议,提出拒绝八国这一无理要求的意见,不曾想到,这些手无寸铁的人群遭到了段祺瑞执政府的下令开枪,当场就打死四十七人,受伤二百余人。
也有说法指出,段祺瑞当时并不在执政府里,开枪的命令并不是他下达的。
但是,作为当时的执政领导人,对在以他为首的执政府领导下发生这样惨绝人寰的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立即赶到现场,以向死者长跪不起来谢罪,并决定终身食素。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第三次退居天津,与之前两次不同的是,此次退居他再无朝野之心,每天专心吃斋念佛,下下围棋,打打麻将是他一天的生活写照。
为人清廉 身后苍凉
段祺瑞一生从政,但在经济上,他却甘于清贫,作为一国军政的首脑,他从来不收礼。
并且在他的执政期间,他得到了一个“六不总理”的称号,所谓六不,即为: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此举可谓圣人也。
可就是这样的段祺瑞,他的晚年生活用凄惨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段祺瑞亲自管理家中的账目,一直居住着由旧部提供的公馆也缩小了规模,家里的佣人及打杂之人,也多遣散回去。
而在他暮年之时,日本人还希望他重新出山,被他断然拒绝,此举却引来了日本人之后的报复。
在段祺瑞离世以后,日本人强烈要求移除段祺瑞在卧佛寺的的灵柩,无奈之下,最终,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只得把父亲的灵柩草草掩埋在了北京西郊白石桥段家三叔的墓地南侧。
但他的身后苍凉似乎还未结束。
清廉一生的段祺瑞一生都没有为自己添置房屋,即使是他晚年迁居上海,也是靠租住的方式,他的旧部对此实在看不下去,一起凑了钱便在当地的东直门内南门仓为段祺瑞盖了一座公馆。
这便有了段祺瑞此生唯一的房产。
可就是这座唯一的家产也没能被保住,在日本人占领北平以后,同样被抢掠烧毁。
小结:
段祺瑞一生为政治事业奋斗着,就如他在弥留之际留下的着名遗言后缀了这样一句话“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一生的功过对错已然已成过往云烟,但是他的遗训留给后人的警示却却让人深思,这不仅是他对后世的告诫,更是对自身过往的悔悟。
而他的“六不”也是世上少有的珍贵品格,他用自己清廉的一生去阐释,比起那些只会侃侃而谈,言传身教要比任何的话语都要来的有力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