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以上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大意是:汉高祖刘邦自小就时常听闻信陵君魏无忌的贤名。在他称帝后,每次路过大梁城,必定要亲自前去拜祭;公元前195年,在击败黥布后班师的途中,他正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祖祖辈辈照看、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在我们印象中,汉高祖自小“不修文学”、“好酒及色”、藐视权贵,而且最讨厌繁文缛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混不吝”,那他为什么对一位战国时期的贵族公子如此推崇?并且还刻意在平叛后为其安排了被人世代守陵的殊荣?
我们先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有何过人之处。
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魏圉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安厘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将无忌封为信陵君。
当时,魏国早已从战国初期的霸主之位跌下神坛,不断被秦国攻城略地;周边其它诸侯国也趁火打劫,时常想从魏国身上占点便宜。公元前273年,实在撑不下去的魏王甚至被迫向秦国割地求和。
而到了公元前266年,魏国的形势再度恶化:曾经的魏国臣子范雎逃往秦国后备受重用,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变本加厉打压魏国。
面对千疮百孔的家业,魏氏兄弟俩忧心忡忡、共同处理国政。有感于人才的重要性,信陵君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养士”措施,扭转了魏国数十年来人才不断外流的窘境: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已去世,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并立,各自拥有食客数千、共领风骚。但信陵君的独特之处,并不止于此。
大惊之下,魏王问弟弟是怎么料事如神的,信陵君解释道:“赵王身边的亲信里有臣的门客,所以赵王的一举一动,都在臣的掌控中。”
别国之君的亲信都能对自己弟弟死心塌地,那本国朝廷的人呢?魏王不禁又喜又怕,开始逐渐削弱信陵君的权力。
然而,就是靠着宾客遍天下的信陵君,魏国暂时遏止了颓势,“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但信陵君之所以“名冠诸侯”,是因为他接下来的壮举。
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国携长平之战之余威再度攻赵,这次兵锋直达邯郸。元气大伤的赵国顽强抵抗,并且向各国求援。考虑到唇亡齿寒,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出发,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之下远远驻扎在邺城作壁上观。
率联军伐秦
违命擅自调动军队,等同于造反,自知理亏信陵君其后把魏军遣回,自己则留在赵国,这一待就是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攻魏,魏军屡战屡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信陵君终于回到了故国,兄弟俩相见而泣。担任了上将军的信陵君,马上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在信陵君的号召力下,东方各国罕见的再次团结起来,联军不仅击败蒙骜,甚至一路往西追杀到秦国的国门函谷关。
因此后世史学家认为,失去了信陵君,东方各国彻底失去了对抗秦国的最后机会,因此魏无忌堪称战国后期的奇人。但笔者认为,刘邦之所以仰慕信陵君,当另有原因。
刘邦起身于民间、建立大汉,彻底打破人才藩篱的信陵君是其人生导师
在战国弱肉强食的现实压力下,各诸侯国突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积极探索诸如荐举制、军功制、养士制等人才选拔制度。其中,因战国四大公子而闻名的“养士制”尤为我们熟知,鸡鸣狗盗、毛遂自荐等典故,将那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后世。但在这些“倾身下士”的贵族中,只有信陵君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彻底打破了阶级限制,唯才是举。
作为战国四公子中的前辈,齐国孟尝君田文最为史学家不齿。他收买人心的主要方式,是花钱,即“散财养士”,招揽对象也只求数量不管质量;而他对自己招揽人才的目的也毫不讳言,他曾声称:有能“杨文之名”,止文之过者,即使在外面受贿也没关系。因此司马光这样评价他: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信陵君得知姐夫这样评价后非常生气,他愤怒的说: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他看出了平原君只是沽名钓誉之辈,当即要收拾行李走人,平原君一再道歉认错后才作罢。而平原君旗下的门人听说此事后,一半转投了信陵君。
至于春生君黄歇,笔者没有看到有关他挑选门客方式的记录,只是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即高级门客都穿金戴银。
而信陵君无视阶级、无视身份,推心置腹的与各路人才结交,正是他能够“名冠诸侯”的主要原因:
窃符救赵时,给他出主意的侯嬴是大梁的守门人;替他偷兵符的是魏王身旁的妃子(信陵君曾替她报杀父之仇);替他杀掉违命的晋鄙的是杀猪匠朱亥。
公元247年,在魏王请自己回去抵抗秦军时,信陵君曾因担心被怪罪不敢归国,曾被平原君瞧不起的薛公、毛公这样劝说:
公子所以重於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而结合汉高祖刘邦的经历,笔者甚至怀疑他是照着信陵君的榜样来指导自己的。
《史记》称: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司马光也称他“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故”。
刘邦能仅凭萧何的推荐,就能登台拜将,让韩信从都尉跃升为汉军统帅;
他知道陈平“盗嫂、受金”,但因对方的才能仍能用人不疑;
英布来降,刘邦在衣食住行及仪仗上给予他与自己同等的待遇;
初次见到项伯,他就能通过一番操作,让对方死心塌地背叛侄子帮自己。
信陵君还有另一个让刘邦叹服的优点。
功高而不傲,对朋友、国君及国家忠心耿耿
“信陵君仁而下士”,这里的“仁”字,点出了魏无忌的另一个特点。
在除掉晋鄙后,深知前去救援邯郸将是一场生死之战,信陵君在出发前曾对全军进行筛选: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他的用意,是要让军人家里都能留存一名男丁。这一仁义之举获得了军心,在送回两万人后,剩下的八万魏军备受鼓舞、义无反顾的踏上征程,并罕见的大破虎狼之师秦军。
在解除邯郸之围后,面对赵王及平原君给予的至高礼遇,信陵君一再推让,认为自己“以负于魏,无功于赵”,并且拒收对方赠与的五座城池。魏王得知自己的弟弟不是为了贪恋富贵而奔赵,也保留了他在国内的封地。
而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后,那些曾经跟自己联合对楚、如今拥兵一方的异姓诸侯王成了政权稳固的新隐患。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造反,刘邦亲自平叛;
同年秋,投降汉军的项羽旧将利几谋反,刘邦再次亲征;
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用计将其带到长安;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联合匈奴谋反,刘邦又一次亲征;
公元前198年,赵王的丞相贯高密谋起事被察觉,刘邦亲自处理;
下一年,赵国丞相陈豨举兵谋反;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刘邦在这次出征返程之际,刻意安排五户人家世世代代为信陵君守陵。
经过了这些年的无休止平叛后,此时他的心里在想什么?笔者认为,他一定是在感慨自己旗下为什么没有这样能独当一面而有别无二心的骨干,同时也希望通过此举向天下传递这样的信号:能力卓越诚可贵、忠心耿耿价更高。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史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商汤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