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项城名人故事:“袁世凯坚持延续农历新年“春节"

传承项城 2023-09-19 16:16:53

“春节”的来历

整理了网络多方资料,基本一致的是:民国年间,历法的原因,中华民族提倡按元旦过年,采用西方的方式推行共和,但普通大众不接受,袁世凯一往狂澜坚决延续前朝的历法”农历“,最终农历春节延续至今;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当时临时政府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部分激进分子对民主科学的提倡,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上,照搬西方的,因此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习俗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确定历法的传统,并表示与上一朝代划清界限,孙中山上任后就宣布中国废除阴历(旧历),而采用阳历(公历)与世界接轨,用民国纪年。

政策易颁,民间百姓的习惯却难以改变。自汉武帝确定太初历时,就将元月定为正月,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百姓过新年,过的就是“元旦节”。孙中山改行公历对传统节日产生了诸多不便,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使得新旧节日多达数十个,大家对此多有怨言。

由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是正式文告中首次使用公历,也使得“元旦”不再承担“新年”的使命了,目前我们现代提及的“元旦”就是从此时开始变成了公历1月1日的节日名称。

1912年8月31日的《申报》上就曾刊登了一篇名为《不平则鸣》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当年人们按照公历1月15日过元宵节,但天上却无月亮,因为那天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有时只好一节两过,既过公历也过农历。百姓也依然选择在这一年的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庆祝新年。

在民国总统正式选举中,袁世凯胜出。

民国二年,即1913年7月,时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这是“春节”第一次被提出。

由于民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口号(五族共和:汉、满、蒙、藏以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和谐共处),袁世凯考虑到将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并不妥当,遂仅同意“春节”为全国性节日,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过年”被正式定调为“春节”。

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城隍庙九曲桥)

废而不止, “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不过这个由蒋介石亲自签发的“不许过春节”的通告还在大多数地区遭到了民众的抗议。一方面,国民政府能够有效约束的政府机关、学校团体过着元旦新年;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鞭长莫及的民间照样过旧历春节,百姓对公历元旦新年冷淡,阴历春节依旧热闹非凡。当时的北京《晨报》曾描述:“就北京一城而论,在阳历新年的时候,除各公共机关门口结几块彩牌,与停止办公几天外,社会上绝无甚么表示为新年点缀的,而在阴历新年时候,无论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趋于行乐一途,燃放爆竹彻宵不绝,比之阳历新年实在热闹百倍。”

湖南名士叶德辉也曾经写过一个打趣的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到了1930年年底,基于上一年政令推行的不易,民国政府认为应早做宣传。当年12月28日,《民国日报》发布消息:“今日起举行三天推行国历演讲大会”。特约文坛政界名流蔡元培、褚民谊、王景岐演讲。第二天报纸刊登了重要文化名人的演讲内容,其中蔡元培讲道:“推行国历第一要注意的,便是使民众心悦诚服地来奉行国历。事实上,现在固带着强制的性质,不过我们出去宣传讲演,却应该使人家心悦诚服来信仰你。……总理所以要采取阳历,是为了适合经济制度,如预算等项。他的目的,完全为了民众的利益起见。并且奉行国历后,封建势力及迷信习惯,也可逐渐废除。”

可惜名流们的宣讲依然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事态发展证明,一纸政令并无法撼动民众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写道:“今天学校照常上课……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觉得我还有一脑袋封建观念。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家军事、政治局势突变,国人注意力都被吸引到战况上。政府也无暇贯彻执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的政策,社会上旧历及相关习俗反弹更甚。最终蒋介石的这一纸禁令无疾而终,到了1933年,各地春节已基本回归旧俗。

过年街头的杂耍

1957年春节期间的上海街头,扯铃摊上发出一片嗡嗡声,吸引了不少小顾客。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