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隋唐宋三朝,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难道是天意

张松话娱乐啊 2023-09-19 16:13:07

一、隋朝

公元604年,隋文帝离奇驾崩,杨广继承了皇位,史称隋炀帝。刚坐上皇位的杨广,就假拟文帝诏书,赐死了大哥杨勇。后来,隋炀帝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并三次东征高句丽。后因民不聊生,各地爆发了反隋起义,杨广也被叛军杀死,仅存在37年的隋朝灭亡。

二、唐朝

隋朝末年,出身于北周贵族的李渊,从太原起兵,很快攻破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之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而次子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客观来说,李世民个人能力很强,大半个大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而唐高祖李渊曾许诺过太子之位,但却食言了,反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不久后李渊禅位,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并开创了贞观之治之盛世。

三、宋朝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赵匡胤掌握了实权。次年,通过黄袍加身,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了北宋。公元976年,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并让他住在宫中。当晚,宋太祖赵匡胤离奇死亡,并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未解之谜。之后,弟弟赵匡义继承了皇位,也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

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隋唐宋三朝的第二位皇帝,都干掉了自己的哥哥,这难道是天意吗?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宋史》等

隋唐宋元对外关系都居于主动地位。宋、元时期对外关系的事件有哪些?请各举一例

宋朝的澶渊之盟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影响与意义
1·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 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进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4·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起义不断。 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元代
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大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元代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了解更加清楚,足迹甚至延伸到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大多是亲身经历。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所记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国史实“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大元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熟悉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宋朝官服同样也很有特点,在脖颈处有一个白圈,那这个白圈是干什么的呢?

古代官服在审美观、应用性上面追求极致,不过有些服装饰品不能随意配戴,拥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例如,清代不一样级别高官正版手游里的图案设计都不同,穿错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而宋代正版手游同样也很有特点,在脖子处有一个白圈,那这个白圈是做什么的呢?

宋代正版手游更为特殊地区,便是脖子处有一个乳白色颈圈,初一看,这一纯白色颈圈与朴素的正版手游很不配,事实上这一“白圈”并不简易,其意味着的价值可不少。在宋代朝中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戴这一白圈,仅有达到一定等级才可以戴。

这一白圈叫“方心曲领”,早就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普及化变成正版手游标准配置要在宋朝时期,但是可惜的是,这类装饰设计在明朝万历年间渐渐被废止了。别以为方心曲领款式简易,仅仅“圆形”加“正方形”,但若用心注重下去,它的功能还真不少。

关键在于表面美观大方,做为装修用。古代官服配戴下去十分繁杂,一层层穿起来以后,看起来十分松垮,而这种方心曲领一般使用的是老粗布,重量比别的面料必须,戴着以后能够防止领口翻开,维持衣服裤子整平,促使重臣增添一些威势。

其次警示作用。古代官服有不少观点,例如:“取天地之法象,着人身安全以威仪。”方心曲领就是根据“天方地圆”的立场制作而成,将方心曲领戴在脖领戴,重臣就需要铭记自己的身份,端正态度,同时又是警告诸位重臣不必搅乱新天地纪律,要拥戴皇帝的权威性,不必犯上作乱。

最终则是为了区别重臣等级。毓文中学重臣许多,对于许多重臣,皇上甚至都没见过面,因而依据是不是配戴方心曲领就能判断出该重臣的等级,有利于皇上征求重臣奏言。

通过上述详细介绍,想必大家宋朝大臣们腿上戴的白色颈圈的功效也有了一定掌握。在很多关于宋代的影视剧,大伙儿都可以看到这类装饰设计,而且在一些周边国家的皇宫剧里还会看到这种方心曲领的影子,可见其知名度之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王朝服装都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唐代服饰以绮丽为美,而宋代则以素雅为美,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任何人都偷不动。所以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前提下,也千万不要忘记发扬中华文化艺术。

为什么说宋朝的科举考试最简单?

大家知道,科举考试始创于隋朝,并且在唐朝得到沿用。然而,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其实并没有在全国进行普及,或者说,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并没有给大多数底层的文人提供一个相对平等的上升通道。隋唐时期的考生,如果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的好成绩,首先就需要自己的家族有雄厚的势力,并且需要先与考官通个气,比如用诗词歌赋或者金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到了宋朝就不一样了,两宋三百多年间一直在重用文人,并且给文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公平的科举考试的平台,这种公平甚至到了“不公平”的程度。此话怎讲呢,请看下边这个小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曾经有一位七十高龄的考生参加了科举考试,他的答卷非常非常简洁,全文如下:

臣老矣,不能为文,伏望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爷子,您这可是在参加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啊,您能认真点吗?确认不是来搞笑的吗?但是让所有人意外的奇迹发生了——宋太宗见了他的答卷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真的让这位考生担任了一个小官。

我们就纳闷了——这种答卷在任何时期来说都是一张白卷啊,赵光义怎么会给一个七十岁的、交白卷的考生一个官职呢?这不成了鼓励交白卷了吗?

这可能就牵扯到宋太宗的另一番良苦用心了。大家知道,宋太宗赵光义继承的是他的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他即位之后立即对赵匡胤的一些政策进行了改革,其中力度最大的就是科举考试了。太宗继位第一个年头的中举人数,比太祖在位16年的中举人数都要多。很明显,太宗在拉拢天下知识分子的心啊!这些经过殿试中举的士人,全部都是“天子门生”,是效忠于当今皇帝的,那么,这些人在之后写日记甚至修国史的时候,肯定会对录取自己的皇帝感恩戴德了。

优秀的知识分子自然可以通过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来换取高官厚禄,宋朝还给屡试不第的学子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录取方式——特奏名。宋朝施行特奏名,一方面就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则还是为了笼络士大夫的心了。这位交白卷的老学生,就是通过特奏名当的官。

有学者统计,两宋通过特奏名当官的一共多达五千人,占了两宋科举取士总人数的46%!这是多么惊人的比例!

特奏名的这种形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因某种原因被保送,但是宋朝的“保送”显得太儿戏了,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只知道死读书的老龄考生,他们一旦进入官场,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宋朝尊重读书人固然让读书成为一种全国性的风气,但付出的代价还是很大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6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