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文治武功,仁善贤德,建文帝朱允炆怎么就不是个好皇帝了

民生热点驿站 2023-09-19 15:56:44

(明太祖朱元璋 画像)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薨了,也就是死了。

作为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几乎用尽了半生的时间来培养他。

为他选定了一大批用以在之后辅佐他的官员,为他清除了存在威胁和隐患的政治势力。

朱元璋为了太子朱标呕心沥血,然而现在一切都白费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如帝王,心中也一定是悲痛万分的。

三江水难言父思苦,万重山难买儿生还。

朱元璋能缔造大明,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但却无法让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

不过就算朱标死了,朱元璋也并非没有任何余地。

皇帝一生,一共养育了二十六个儿子。

晋王朱棡,素有谋略,周王朱橚,天资聪颖。

楚王朱桢,精于诗书,而燕王朱棣,更是文韬武略,是那个时代里的优秀人才。

(明成祖朱棣 画像)

太子一死,这些原本是藩王的儿子们认为,自己有了角逐皇位的机会。

但十分可惜,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们机会。

皇帝绕过了自己的儿子,而是把太子朱标的长子,即皇帝的长孙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一来是文武百官们觉得奇怪,朝廷里的绝大多数官员,都隶属于淮西政治集团,他们是大明王朝的老资格,是跟着朱元璋风里来雨里去,一起成长起来的。

他们了解朱元璋,就像了解自己一样。

这个杀伐果决,精明强干,手段强硬又十分冷酷无情的帝王,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一个和自己的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呢?

朱允炆在大臣们的眼里,实在是太过仁爱慈祥了。

这位在儒学文化的教育背景下长大的皇太孙性格软弱,胆怯无刚,实在是不堪大用。

这个气度恢弘,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怎么能交到这样一个懦弱的人手里?

(紫禁城)

不过,此时的文臣,和未来的文臣,是大不相同的。

未来,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是明朝政治环境中的中坚力量,上可管天,下可管地,皇帝在他们的眼里又算得了什么?

正德皇帝朱厚照想要出门旅游,文官可以管。

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废长立幼,文官可以管。

崇祯皇帝朱由检想要令行禁止,文官还可以管。

文官的权力过大,和皇权衰落以及皇帝本人的魄力有很大关系。

但朱元璋治下的文臣,却基本上没什么发言权。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之一,朱元璋从始至终都把权力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皇帝决定的事儿,谁都无法改变。

天为帝王,地为帝王,万物皆为帝王。

朱允炆成为皇帝,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但仍然有愤愤不平的人。

这个人,就是受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

朱棣很不服,朱棣简直太不服了。

当年父亲在朱标和自己之间选择了朱标,或许朱棣还可以理解。

因为在封建帝制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的鸿沟,实在是难以逾越。

(影视剧形象中的朱元璋和朱标)

但现在朱标死了,父亲却连看都没看自己一眼,转手就要把朱允炆送上皇位。

自己还不如那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自己还比不上那个软弱无能的小侄子?

但纵然朱棣的心中有万千不满,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忍着。

他不敢忤逆父亲的决定,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但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朱棣的心中有疑问十分正常,因为就连朱元璋本人恐怕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当成皇帝在帝位传承上的一次新尝试。

因为朱元璋明白,从元末天下大乱,到明朝建立,这片大地上的黎民百姓们已经历经了太多战争的磨难,饱尝无数的乱战之苦。

百姓们需要的不是像自己这样残酷无情,强硬统治的帝王,而是一个懂得体恤黎民,福泽百姓的仁爱之君。

只有用这样较为温和的治国方式,才能让明王朝走得更远。

这的确是一套能自洽的逻辑,骗骗别人可以,但却无法欺骗皇帝本人。

因为朱元璋从始至终都十分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严格意义上讲,朱允炆是不适合做皇帝的,自己明明有更好的选择,这个皇位明明应该留给自己的儿子来坐。

但无论如何,皇帝还是排除万难,选择了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 画像)

而究其原因,或许是朱标的死,朱元璋一直意难平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大行而去,龙驭上宾,时年七十一岁。

虽然朱元璋并非本篇文章的主角,但并不妨碍作者为他留下一句评语,即:

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以文治太平,以武平霍乱,治隆唐宋之盛。

崛起于布衣,

筚路蓝缕,终成一代明君

现在,朱元璋的剧情落幕,明王朝迎来了它的第二任主人,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虽然身为帝王,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并不多。

之所以不多,倒不是史官偷懒,而是大多都被后来的成祖朱棣给毁掉了。

所以从仅存的史料来看,我们实在无法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朱允炆形象。

我们能大概知道的一点是,朱允炆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致使他成为了一个十分仁爱慈祥的人。

皇帝优待文人,宽刑减狱,轻徭薄赋,裁减冗官,还曾经改良过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来建立的较为严苛的法律。

老实说,朱允炆并非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庸之辈,他不仅不昏庸,而且还十分勤奋——皇帝搞完内政之后,开始马不停蹄的处理外部忧患。

所谓忧患,即为这些分封在全国各地的藩王们。

藩王们有封地,有势力,有军队,实在是对中央政权十分强劲的威胁。

朱允炆是个好人,但朱允炆不是傻子。

藩王不除,自己的皇位就没有一天能做安稳。

于是,皇帝开始了十分强硬的削藩之路,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被逼无奈,自焚而死。

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

皇帝的叔叔们纷纷落马,堪称“死走逃亡伤”,下场实在是有些过分悲惨了。

有束手待毙的,自然也有反抗的。

燕王朱棣,就成了那个最后的反抗者。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桥段实在太过经典,作者就不在这里翻来覆去的赘述了。

作为历史的讲述者,作者只是十分惊叹于,坐拥中原大地,精兵百万的建文帝朱允炆,居然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输给了仅有一城之地的燕王朱棣。

时也,运也,命也。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政权的统治宣告结束,朱允炆在漫天火海,刀兵四起中不知所踪,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朱允炆登基,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统治结束,是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四年,一千四百六十个勤劳工作的日日夜夜,却换来了自己统治层面的全面崩盘。

主流史学界常说,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皇帝本人软软无能,一味信任文官,而后又盲目削藩,以至于酿成大祸。

但作者却认为,这种论调并不完全正确。

朱允炆不仅不是一个无能的人,反而是在封建帝制时代中的贤德之君。

皇帝宽厚仁慈,善待黎民百姓,更能大力地修正洪武一朝的政治重压和残酷法律,表现甚至一度十分亮眼。

(宋仁宗赵祯 画像)

高祖刘邦之后,有文景两位贤君。

太祖赵匡胤之后,有感动历史的宋仁宗赵祯。

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后的建文帝朱允炆,实在是一个十分顺应王朝发展的存在。

朱允炆之所以失败,只不过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中,居然横生出了朱棣这个变数。

人们常说,正统皇帝朱祁镇虽然不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好人。

而明成祖朱棣虽然是个好皇帝,但却不是个好人。

可建文皇帝朱允炆,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一个好人。

皇帝在治国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民间的口碑更是十分不错。

帝王善于用人,铁铉,平安,盛庸,何福都是那个时代的名臣良将。

(铁铉 雕像)

所谓的帝王庸弱无能,只不过是因为成王败寇的缘故罢了。

倘若靖难之役的结局改写,失败的是朱棣,那么恐怕网友们又会批评朱棣同志有勇无谋,才不堪用,盲目造反,实在是自寻死路。

当年汉景帝用周亚夫和晁错就能削灭藩王,而建文帝身边更有名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之所以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不过是因为历史的变数罢了。

建文帝很优秀,朱棣也很优秀,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也无需搞什么两极分化。

如果说建文帝真的有错,那么恐怕只是错在,他有朱棣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叔叔罢了。

历史的天平从来不会倾斜于强者或弱者,又或者说,历史本没有太平,所谓的天平,只不过是后世的我们,一场场无关紧要的笑谈罢了。

靖难之役占据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败给处于劣势的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对朱允炆特别宠爱,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立为太子。朱元璋把朝廷上的反对势力全部清除,把大部分有功劳的大臣们都屠杀殆尽,朱元璋铺好了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朱元璋作为皇帝,朱允炆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打败了建文帝夺得皇位,而朱允炆下落不明,身为正统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败给造反的朱棣呢?朱允炆自身的问题是他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性格相似,为人宽容仁慈,但是缺少一种做事利索的果断。他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错失掉了许多消灭朱棣的机会。

朱棣在造反之前,就已经有人向建文帝报告过,朱棣在招兵买马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应该防范,应该早点把他除掉,建文帝听到之后没有说话,他只是加强了对朱棣的监视,没有对朱棣采取措施。在他的心目中,朱棣是他的叔叔,血浓于水,他不愿意杀害自己的亲人。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建文帝的军队打的朱棣节节败退,建文帝居然下令不要杀掉朱棣。这就让明朝的军队束手无策,建文帝不是一个无能的君王,但是他在对抗朱棣的时候,却是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计策。在削藩的时候没有针对朱棣,在朱棣造反的时候,他依旧进行改革。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建文君王千年失踪之谜,建文君王下落是什么?

根据历史记载,建文帝也就是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所踪了。其实朱允炆之所以有这么悲剧的下场,和他自己作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假如他不是那么着急而且用极其鲁莽的方式削藩的话,那么朱棣也没有理由起来造反。并且历朝历代就很少能有蕃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到了朱允炆这里,朱棣竟然这么顺利的就造反成功,也只能说明朱允炆这个人确实是德不配位。

我一直认为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即位真的是有些老糊涂了,也或者是朱标的死让朱元璋太过于伤心,所以他就想找个朱标的替代品来安慰一下自己。但是不论如何,朱元璋也不应该在晚年的时候再血洗一波功臣,以至于把那些朝中可用能用的人都给清算了。就算朱元璋清洗功臣,那至少也应该给朱允炆留下个蓝玉,要是蓝玉还活着的话,那么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就太低了。

并且蓝玉是朱标的忠实追随者,是朱标的嫡系,即便是朱允炆继位,那么蓝玉也绝对不会对朱允炆的皇位造成什么影响,他只会效忠于朱允炆。结果朱元璋头脑一热,就把蓝玉也给清算了,朱允炆不仅自己无人可用,而且他用的人还都是用人不当。

朱元璋一直认为朱允炆和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很像,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说朱允炆仁厚,但是一个仁厚的人怎么可能一上来就削蕃,还逼得自己亲叔叔活活烧死了自己。总而言之,朱允炆骨子里一点都不宽厚,他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比较仁善而已。那么朱棣呢?估计他觊觎皇帝之位已经很久了,但是之前朱标实在是太优秀了,他不可能和自己的大哥争。所以等到侄子一继位,他就马上开始借着清君侧造反成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