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街亭之战失利,谁应负主要责任 马谡有必要斩吗

小木头的搞笑坊 2023-09-19 15:45:16

引言:街亭之战后,蜀军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时机,往后的几次均无功而返,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记载中,责任似乎都归咎在马谡一人身上,马谡甚至没被陈寿单独列传,只能从马良、诸葛亮、王平等处找到一丝记载,战败的原因真都只在马谡一人身上吗?

对于马谡,陈寿并无单独给他列传,在马良传下描写他是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丞相器重,后面又补了一句,先主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而在诸葛亮传里,有一句刘禅对孔明说的话,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意思就是,街亭之战,责任全在马谡身上,当初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

可见,在当时,蜀国的舆论都把这场失利归咎于马谡一人身上,马谡固然有罪,但不应该成为这场失利的主要责任人。

01

北伐的目的及意义

街亭位于陇山西口,控扼着中大道的总枢,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对蜀魏双方来说其战略性都十分重要,因为它同时还是通向长安的一个要道,一个咽喉,更是命脉之地。

除此之外,街亭对于蜀国来说,倘若把街亭守住了,那么陇西一大片以西土地蜀军尽收囊中,也就有底气窥视中原。

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以后,又在夷陵之战大败于孙吴,国土面积变小,地域偏远,兵微将寡,三国已不成鼎立之势,蜀国无疑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弱小的一个,加上先主刘备已逝,朝廷政治发生动荡,内忧外患之下。

公元228年,诸葛亮还是执意发动对魏国的战争。

因为孔明心里清楚蜀汉的弱小,而魏国此时在曹丕的领导下采取了相对务实的防御姿态,停止了向外扩张的势头,安心发展本国经济,试图以国力的差距来拖垮相对弱小的蜀国。

也放弃了得陇望蜀的策略,只在陇西驻扎了少量军队。倘若大家相安无事的发展几十年,魏蜀两国之间的差距只会进一步被拉大,蜀汉并不能好整以暇的发展,更不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恰逢魏文帝曹丕病逝,魏明帝曹睿即位,新帝即位,威望与经验都尚未成熟之际,诸葛亮认为这是“天下有变”的机会,为了追寻先主遗愿,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同时也为了转移蜀国内部之间的矛盾,遂上书刘禅申请发动北伐。

第一次北伐战争序幕就此拉开。

孔明无疑是盯着凉州这块地盘去的,守街亭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凉州,试图拉拢和抚恤羌狄等少数民族势力,对关中形成犄角之势,益州也有了汉中凉州两地的保护。

而攻下凉州后,诸葛亮就没有了后勤的压力,更有底气和曹真等人在关中平原打起拉锯战,重回三国鼎立之势,逐鹿中原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街亭的失守,无疑给了孔明当头一棒,陇西的蜀军都暴露在魏军的眼皮底下。

此时蜀军的战略只能由攻转为守,而魏军战略则由守转攻,诸葛亮的大军在天水郡已成被围之势,不得不放弃已经攻下的天水,安定等郡,退守汉中,此后张合仅用十余天便陆续收复失地,陇西之围得以解除。

第一次北伐战争也因此告一段落。

02

兵力分布严重不足

街亭的失利离不开诸葛亮的大意,没料想到司马懿竟在八日之内行军一千二百里,十六天就成功拿下上庸城。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把守街亭的兵马远没有魏国来的援军多。

据记载,当时司马懿引二十万大军出关下寨,而孔明只给了马谡王平二万五千的精兵,由于受到《三国演义》中孔明派兵遣将的影响,后人误以为高翔、魏延等人都投入到了这场街亭之战当中,但实际情况则是多个战场的分兵行动。

街亭战役战略上的整体性体现在兵力的多点布阵上,赵云、邓芝箕谷口分散了一部分兵力,马谡、王平对付张合,高详对付郭淮,更有魏延等人不仅仅“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诸葛亮的军队还在南安、陇西都有军事行动。

在《三国志》中南安,天水,安定这三个郡县叛魏应亮或许就是孔明武力威胁的结果。《三国志》裴松之引《魏略》记载道:游楚为陇西太守,誓死守卫陇西城,他对吏民讲: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尔乃取太守以降,未为晚也。

游楚知道蜀国想要速战速决,倘若魏国救援到了之后,蜀军就坚持不了很长时间。诸葛亮给马谡的几万精兵守街亭,倘若马谡真按照诸葛亮所说的一样部署,估摸也只能多撑一会儿,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了魏军的前进步伐。

诸葛亮心里面也清楚,守街亭只为了给蜀军攻下陇西多争取些时间罢了。

03

诸葛亮铤而走险

自从马良在夷陵之战战死后,荆襄派的人才便出现了断层。

学术界认为,在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主要由荆州集团、“东州士”和益州土着三部分构成。内部各派系间的斗争更趋激烈,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逐渐占据上风,把持了朝中政权。

但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以魏延为代表的“部曲派”等仍在军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此次发动北伐战争,就是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的注意力,让大伙枪头一致对外,何况先主之前就有提过一嘴马谡不可大用,故诸葛亮有急于硬拔荆襄派人士之嫌。

但后果就是兵败如山倒,第一次北伐遭到重创。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首马谡,自身也上疏请罪,自贬身价。

回过头来看这场斩首,马谡固然有罪,为了正军法军纪,但罪不至死。何况诸葛亮在审时度势上也出现了严重偏差,换谁上去其实都差不多,诸葛亮心里也明白这一点,这一计谋完全就是赌命,拼速度。

“诸葛亮斩马谡,不仅是因为军法,也不单是因为思先帝之明,而是一个政治谋略”。具体包括三方面:“以战役失误掩盖战略失误,以外部斗争平息内部斗争,转移政治视线;以军事上的失败掩盖政治上的错误。这就能看出诸葛亮砍马谡其中隐含的一些端倪。

04

结语

往后诸葛亮和姜维数十次的北伐,再也没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相反,过度的战争与内耗反而进一步地拖垮了蜀汉的国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执意发动北伐战争,其失败的命运也可想而知,蜀国也因此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政权。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字面意思就是:诸葛亮的才能,治理军队是长处, 而在出奇制胜方面却稍显不足;治理国家的才干,超过了军事指挥的才能。

倘若像后主刘禅所说,放弃北伐或许能够让蜀汉政权多存活几年。纵观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也只能时势能造英雄,而英雄却难以改变历史的命运。

为何说街亭失守,最大责任不在马谡,那么谁该负最大责任?

最大的责任当然在诸葛亮。诸葛亮已经看出马谡这个人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守护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还要交给马谡,诸葛亮的命令有很大的失误。街亭的失守的直接原因是马谡战术上有问题,但是从战略意义上看,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诸葛亮手下有很多比马谡更厉害的将领,比马谡更有经验的将领,比如他的副将王平就知道马谡的战术不对,但是马谡是第一军事长官,如果是王平是军事长官,就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让魏国的军队轻易的占领街亭。

马谡虽然经常跟随在诸葛亮的身边,诸葛亮也想把马谡培养成一个人才。但是守护街亭关系着诸葛亮北伐成败,马谡完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以前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并没有真正带兵打仗的经验,诸葛亮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呢?诸葛亮这个用人之道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魏延和吴懿都是当时诸葛亮身边出色的将领。他们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也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已经看出了马谡不服众,在马谡出征之前也是叮嘱了他好几次,要多听从王平的建议,说明诸葛亮真的不放心马谡,诸葛亮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让马谡担任这个任务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

诸葛亮过于依赖街亭这个地方。即使不是马谡去守护街亭,其他的人去守街亭也有丢失的风险。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诸葛亮应该在北伐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补救措施,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

街亭之战后,诸葛亮不杀马谡不可以吗?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那就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可能读完三国很多人会想,既然孔明这么喜欢马谡,当时可以不杀他吗?我的答案是不行,以马谡当时所犯下的错误,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不这么做,可能诸葛亮在军中的威信就会大大的降低,而且也更加不利于他后期的军事行动部署,可以说如果犯下大错的马谡还活着,北伐希望将会更加的渺小。

马谡曾经作为诸葛亮非常看好的人才,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然而备受推崇的他,却并没有做出让诸葛亮放心的事情来。当诸葛亮派遣他和王平镇守街亭这个重要的军事要地时候,他却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而丢失了街亭;并因此而打乱了诸葛亮的全盘北伐计划,最终他也为自己的自作聪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当时他能够听从王平的劝阻,将军队撤到山下,可能街亭也就不会失手。作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第一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二不能够听进下属的建议;凭借这两点就足以让马谡为此次的事故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诸葛亮斩马谡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才用了挥泪这个词语,表明了诸葛亮自身的难受心情。

当时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和马谡关系非常要好,而且马谡也深得诸葛亮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诸葛亮徇私护短,我想他在军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将会一落千丈,这非常不利于自己的治军北伐。除此之外也因为街亭这个地方在战略位置上,实在太过重要,如果不慎丢失,北伐大业将会变得更加艰难。


所以综合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即便诸葛亮自身特别欣赏马谡,也不得不杀了他,用来严明军纪。

街亭之战,诸葛亮一定要杀马谡吗?

根据【华韵珍藏】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诸葛亮不想杀原因:
第一,马谡是亲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马良很早就追随了刘备,而且和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么这个弟弟呢,就算烈属,诸葛亮对马良这个弟弟马谡也非常之好。马谡在监狱里面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马谡,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我马谡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亲。有人说这个比方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叫诸葛亮哥的,怎么成了爸了呢?这个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就是如父的长兄,这是有感情的。

第二点,马谡是人才。根据《三国志?马良传》的记载,马谡这个人才气过人,好论军计,非常有才华。而且熟读兵书,也喜欢讨论战争这一类的问题。诸葛亮对他是“深加器异”,非常地器重。诸葛亮经常把马谡叫过来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昼达夜。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而且他做事的风格就是事必躬亲,每个事情他都要亲自去打理的,没有时间聊天,不是闲人。怎么会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呢?说明马谡这个谈话当中确实有过人的见解。而且也有证据,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马谡去送行,送得很远。分别的时候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兄弟啊,我们都策划了好几年了,也谈了很多的想法,现在我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话说吧,更好的主意给我出吧?马谡说了十六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就是你要让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胁。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这才有了后面的七擒孟获。当然,马谡没有这个建议,我估计诸葛亮也会这样做,但是至少说明马谡还能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他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

第三点,马谡有威望。据史书记载,杀马谡的时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十万人哭了,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哭了。说明马谡这个人在群众中是有威望的。是亲信,是人才,有威望,诸葛亮不想杀他。

既然诸葛亮不想杀马谡,那么,为什么要杀呢?

这个问题,蒋琬也问过诸葛亮。马谡被杀以后,蒋琬到了汉中,蒋琬就对诸葛亮说,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我们还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这样一个难得人才杀了,难道不可惜吗?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呢?诸葛亮流着眼泪,又一次哭了,留着眼泪说了十六个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就是说,现在天下大乱,四海分裂,战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停止下来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如果把军法给废了,请问我们用什么,我们凭借什么,我们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那么根据诸葛亮的这一个回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诸葛亮杀马谡,是为了依法治蜀。【华韵珍藏】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5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