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之谜: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李师师,生卒不详,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据载,她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可能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成名之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
宋徽宗对李师师早就有所耳闻,一日,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宋徽宗听着李师师执板唱词,看着李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这一夜,枕席缱绻,比那妃嫔当夕时,情致加倍。李师师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可惜情长宵短,转瞬天明,宋徽宗没奈何,只好披衣起床,与李师师约会后期,依依不舍而别。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从江南用快马送到新鲜橙子,与她边吃边调情。这天,由于宋徽宗身体没全好,才没留宿。宋徽宗走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少年游·感旧》讥讽:“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后来,宋徽宗痊愈,再找李师师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他不禁恼羞成怒,第二天上朝时,就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冒风雪为周邦彦送行,后来又将周邦彦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李师师一边唱,一边流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泣不成声。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召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至于李师师,后来也被召进了宫中,册为李明妃。但金兵进逼开封,宋徽宗将皇位让给宋钦宗,李师师失去靠山,被废为庶人,并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据传她为了免祸,自乞为女道士。不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李师师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由于正史不屑于提到李师师的名字,但在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由于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如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庄漫录》,都记载了她与大词人周邦彦、晁冲之的来往和诗词酬答的故事。
李师师出宫之后,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她的下落有两种版本:《三朝北盟会编》说她被驱逐之后,接着又被抄家;而《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 抄家是难免的,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不管如何,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样的,即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
而“靖康之变”后,李师师的下落更有如下三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墨庄漫录》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綯、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一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第三种说法,被俘北上。称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等书皆宗其说。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早已当上了女道士,自然不在此例,所谓是“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
纵观以上种种说法,似乎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汴京失陷前,李师师已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说她匿于民间,流落于江浙。总之,小说家为润饰其作,点缀人物,各取所需,所以所取李师师的归宿种种不一;追根朔源,主要由于李师师是与亡国君主有关系的女子。皇帝与妓女,贵贱悬殊,其情事也必涉及国事,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
(本篇完)
三、宋徽宗智擒周邦彦
宋徽宗十年未见李师师,再见之时,李师师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了,此人便是周邦彦。(此处不可断言李师师喜欢变心,谁知道李师师是喜欢宋徽宗,还是出于他是皇帝,不得不侍奉。显然,后者可能性更大)
周邦彦和宋徽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造诣是相等的,但要按岁数来说,周邦彦那时候已经50多岁了,岁数不小了。
但是自古才子配佳人,俩人相好,也是应了这么一句话:“佳人有意村夫俏,红粉无心浪子村。”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佳人有意村夫俏,意思就是这个女的她要是爱你,哪怕你是村里的农民,她也觉得你很俏皮。但这女孩儿要不爱你,就算你是一个风流才子或者一个秀才,你长得再好再精致,她也觉得你不行!
所以周邦彦的岁数再大,李师师还是爱他。我爱你,你爱我,一对眼就喜欢上对方,那就可以了,别的都是旁人的事情。
周邦彦经常找师师聊天、喝酒、吟诗作对。
周邦彦写完词,李师师就唱,俩人很在一起的时光很是开心。
但现在有了这地道以后,就不方便了。早先皇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来李师师这儿,他得换上夜行衣,趁晚上带人偷偷摸摸地过来,只能偶尔过来。现在有地道了,他一天可以来三次,想来就来。
可是,宋徽宗来,周邦彦就不能再来了,因为同行是冤家,碰见了该怎么解释呢?李师师也没法说。
周邦彦不能再去看李师师了,他很生气,据说每天晚上皇上都来找李师师,有的时候李师师跟皇上喝酒聊天,周邦彦就穿着个棉大衣站在墙外边,拿拐棍在外边跺地,一跺能跺一夜,说片汤话、骂闲街,表达心里的不满。
可是这宋徽宗也是真喜欢李师师,为了李师师,他都快把国库搬空了。1200年到1125年这短短的几年里,光给李师师的赏赐就不下万两黄金。
去不了李师师那里,周邦彦都恨死了,直到这一年的秋天,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
徽宗病了。皇上来不了,可把周邦彦美死了。他又能见到李师师了,非常的开心。
可是不巧,人家那边李师师和周邦彦正准备在一起待上十天,没想到第六天皇上就能挣扎着下地了,夜里就要去瞧瞧李师师。
临出皇官的时候,皇上还顺手拿了一个大橙子,橙子是江南进贡的,那会儿的运输条件有限,进贡上来之后,去了烂掉的,也没剩多少好的了,就跟当年从镇江往北京城给乾隆进贡的鱼似的,因为那鱼出水就死,所以无论进贡多少鱼到北京,挑来挑去可能也就剩个三条五条的。
皇上择了一个最大的橙子,抄着地道就来李师师这边了。结果宋徽宗来的时候很不巧,周邦彦也在,这就要了命了。
换作以前,皇上会派人提前打一声招呼,但他现在就跟串门样,从这屋奔到那屋,打这地道就过来了,根本没必要特意打声招呼。
所以,当皇上出来的时候,李师师跟周邦彦俩人正在屋里聊天呢。
“周大爷你闯大祸了,皇上进大门了。”李妈妈就跟疯了一样冲进来。
李师赶紧出门迎接皇上,这周邦彦根本没地儿躲!只能躲到床底下去了。
皇上进门后,把那橙子掏出来,接着又掏出把刀来切橙子。他拿出的这把刀是并州刀,并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当年并州的刀和剪子是最好的,皇上就用并州的刀切橙子,然后又拿一小碟装了点儿吴盐。吴盐就是江淮一带出的一种散的盐面儿,这个盐质量高,而且还不那么咸。
皇上把这大橙子切开了,切完之后,李师师拿她那手指头抢了点儿盐,撒在橙子上边,两人就吃了起来。
这一晚上,他俩吃橙子,床底下的周邦彦只能吃醋了。
不过当天晚上皇上并没有住下来。因为天快亮了的时候,李师师劝他说国家大事重要,您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您是不是早点儿回去休息啊……就类似这样的意思。
最后皇上总算是回去了。
把皇上送走了之后,李师师赶紧回来把这周邦彦叫出来,周邦彦出来后提起笔就写了一首词,叫《少年游》。
词云:
并刀如水, 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 ? ?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很爱这首词,无论哪里有聚会,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都喜欢唱这个。
有一天,徽宗跟李师师在一起的时候,让她唱一首新曲子,她就唱起了这个《少年游》。
宋徽宗一开始只是当曲子来听的,但是一句老话说得好:“聪明不过帝王,伶俐不过江湖!”
宋徽宗一听这词就感觉不对,这写词的人这么会知道“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的事儿?这一定是在跟前看着的人啊!
于是,宋徽宗听完遍之后,叫李师师再来遍,刚好师师就爱唱这个,皇上也爱听,她就再唱遍吧,就这样连续唱了好几遍,李师师越唱越开心。而皇上却听出了这曲子背后定有奸夫!
但皇上表面上不动声色,鼓掌叫好,还问李师师这首词的作者是哪一位高人。
李师当时也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就直接告诉皇上说:“这是我朋友周邦彦写的。”
李师这一句话,可算是给周邦彦惹了大祸,皇上就记住这个名字了。
在李师师这儿吃完饭喝完回来,宋徽宗就把蔡京叫来了,让他查周邦彦。
人的名,树的影,这周邦彦在当时还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宋徽宗很快就把他的信息摸得一清二楚了。
于是宋徽宗就下令给周邦彦找了个罪名,给逐出京城了。
周邦彦离开京城之前,李师师到长亭去送他。李师师这一去不要紧, 她刚走没多久,皇上就来找她了,而且在镇安坊一直等着她。
其实皇上的心里也很难受,他到了镇安坊,从李妈妈口中得知她去送周邦彦了,皇上一听,心里就有数了。
他一直等到天黑,李师师才回来。
皇上一瞧师师回来之后的样子,就跟刚去上过坟似的,满眼泪痕,眼圈是黑的,头发也是乱的。
俩人坐在一起,相对无言。
皇上想了又想,终于问了这么一句话:“师师, 你今天送周邦彦的时候,他没给你写一段新词吗?”
李师师此时也是心灰意冷,便也不再隐瞒什么,直接告诉皇上了。
周邦彦确实给她写了首新词,叫《兰陵王》。这首词一直流传到现在。
内容是: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听后心里边也不是滋味儿,酸溜溜的。
徽宗也算大气,将周邦彦给召回来了。但是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周邦彦还是一直飘零在外,最后死于河南商丘,时年66岁。
据说周邦彦死亡的时候,李师师并没有哭,为什么呢?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此时再哭已经没有意义了。
这之后,宋徽宗也来的少了,因为他必须忙于国事——金、辽两国的事情够他天天操心。
四、贞洁烈女,忠于国家,颇为后世尊重。
1125年,宋徽宗主动退位,将天下的烂摊子留给了儿子。
宋徽宗不做皇上了,他给自己加封一个“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就是到太乙官当道教的首领。
宋徽宗的儿子登基坐殿,改国号为“靖康”。《满江红》 里边就有“靖康耻,犹未雪”这样一句。
靖康它其实是一个挺吉祥的意思,愿天下太平,一切都很好。但是愿望终归是愿望。
1126年的十一月,天下大乱,金国的大兵杀到了开封。
到了这会儿,说什么也没用了,于是群臣跟皇上赵恒说:“现在兵临城下,将至境边,天下万民都很苦,尤其是守城的兵丁,天气严寒,皇上您看能不能拿点儿钱,给土兵做点棉衣裳?”
这小皇帝却不肯拨钱,他说:“你们就去跟土兵们说,叫他们忍忍吧!”
就这一点来说,这小皇帝还不如李师师。
这年的年中李师师将他这些年的积蓄全都捐出来了,以备战时之需。
做完这些,李师师就慈云观出家了。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汴京城沦陷。
金国的主帅进了城,一番烧杀抢掠之后,金太宗给他提了个要求,说:“你们去给我找一个叫李师师的人,把她给我带来。天下人都夸她好看,我得看看她到底有多好看!”
抓来之后,金国主帅一瞧李师师,顿时惊讶:“真是天姿国色!”
于是按照李师师的要求换了件衣裳、洗了个澡,簪环首饰都戴上,又重新化了化妆后,就出来准备和金国主帅一起去见金太宗了。
这时金国主帅旁边还站着一个叫张邦昌的人。这个张邦昌是个叛国贼。
众人没想到的是,柔情似水的李师师出来之后一眼就看见了张邦昌, 她二话不说,就去给他扇了一耳光,大声骂他:“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没想到你是这么一个恶毒的小人……”
在这种情况下,没人敢拿李师师怎么样,张邦昌也不敢说话。
打完之后,李师师笑着说:“你们金国的太宗打算要我是吗?好!不过我要告诉你们,他要得晚了,因为我马上就要死了。”
说着话,李师师就一把从头上把金簪拔下来,准备直接插进自己的嗓子眼儿自杀。但是插的时候,把这金簪折成了两半。
李师师也真是烈性女子,她直接把这断成两半的金管拿起来,往嘴里边这一送, 吞下去了,就这样吞金自杀了。
这样一个烈性女子,有情有义,后世对她的评价也有不少佳话,比如施耐庵先生就对李师师很尊重!
读过《水浒传》都知道,这施耐庵先生好像对女人多多少少有点偏见,他把女人不是写得像个大老爷们似的,就是写成淫妇。
在《水浒传》里边,施耐庵先生写了好多女人,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 这是梁山上的三位女英雄。
您就瞧这母大虫顾大嫂,您看哪个女人会叫母大虫这么难听的外号,对不对?一听就知道这女的跟老虎似的。母夜叉孙二娘更甭说了,还吃人肉包子。一丈青扈三娘,完全就是个爷们!
当然了,《水浒传)里也提到了几个梁山下边的女人,比如说阎惜姣,再有翠屏山石秀杀嫂,还有安道全嫖院,等等,都是些淫妇……
但是《水浒传》从头到尾对李师师都是很尊重的,无论是话里话外,还是其他的很多事情,都把李师师写得非常仁义道德。虽然施的笔墨不多,但是看得出来,施耐庵对李师师,字里行间都透出“尊重”二字。
(故事来自《郭论》,整理于2020年11月8日)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封他为大晟乐正,命定正雅乐。
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太子尊徽宗为道君太上皇帝,住在太乙宫内,专奉道教。不久,金兵大举入侵,宋军节节败退,徽宗与钦宗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李师师外传】
</B>宋代传奇小说。出自《琳琅秘室丛书》。作者不详。收入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
本篇写李师师原是北宋汴京染匠王寅的女儿﹐4岁时父母俱亡﹐由娼家李姥收养。及长﹐色艺双绝。经内侍官张迪引荐﹐结交了假称是大商人赵乙的宋徽宗﹐前後受赐金银财宝器用食物非常多。徽宗退位後﹐师师将其所赐金银献给官府作为抗击金人的军饷﹐并贿请张迪转求徽宗准许她出家当道士。不久﹐金人攻陷汴京﹐大汉奸张邦昌为讨好主子﹐把她献到金主帅闼嬾之前。师师在痛斥张邦昌之後吞金而死。
这篇小说和大多数宋代传奇不一样﹐不写历史故事而写当代的现实题材。它描写宋徽宗穷奢极侈﹐荒淫失政﹔勾画张迪不顾人民死活﹐极力阿谀逢迎的丑恶嘴脸。特别是塑造了一个向来被视为下贱却为抗击侵略者慷慨解囊﹐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的妓女形像﹐这对当时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来说﹐无疑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义。它的结构谨严﹐语言雅洁﹐描写细腻﹐是宋人传奇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後之《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编辑摘要目录-[ 隐藏 ] 1民间传说 2人物评价 3同名电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民间传说 宋徽宗赵佶一生生性轻浮,除了爱好花木竹石、鸟兽虫鱼、钏鼎书画、神仙道教外,还嗜好女色如命,后来更是终日沉湎其中,放浪形骸,不能自拔。徽宗的后宫中妃嫔如云,数量惊人,史书记载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但是与这些妃子日夜缠绵,朝夕相拥,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腻烦,再绮丽的景致眼熟了也不再新奇。一日,他闲得无聊,在一个团扇上提笔写了“选饭朝来不喜餐,御厨空费八珍盘”十四个字,忽然文思枯竭,让一位大学士续下一句。那人特别会揣摩赵佶的心思,就续了句“人间有味俱尝遍,只许江梅一点酸。”甜酸爽口的杨梅当然会解御厨八珍之腻。赵佶的人间女色“一点酸”就是名满京师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李师师,生卒不详,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据载,她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可能由于童年凄凉的生活在李师师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成名之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总是淡淡的忧伤,她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衫,轻描淡妆,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冷美人”的基调,反而更加迷人。
徽宗对李师师早就有所耳闻,一日便穿了文人的衣服,乘着小轿找到李师师处,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了李师师的芳容: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徽宗听着师师执板唱词,看着师师和乐曼舞,几杯美酒下肚,已经神魂颠倒,便去拥了李师师同入罗帏。这一夜枕席缱绻,比那妃嫔当夕时,情致加倍。李师师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可惜情长宵短,转瞬天明,徽宗没奈何,只好披衣起床,与李师师约会后期,依依不舍而别。
从此以后,徽宗就经常光顾李师师的青楼。李师师也不敢招待外客。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回避三舍,她的青楼门前已是冷落车马稀,但有一人李师师自己不能割舍,他就是大税监周邦彦。周也是一名才子,他风雅绝伦,博涉百家,并且能按谱制曲,所做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是当时的大词人。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幽会李师师。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铺底下。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从江南用快马送到新鲜橙子,与她边吃边调情。这天由于徽宗身体没全好,才没留宿。徽宗走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少年游?感旧》讥讽:“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后来徽宗痊愈,再找李师师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他不禁恼羞成怒,第二天上朝时,就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冒风雪为周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李师师一边唱,一边流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泣不成声。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至于李师师,后来也被召进了宫中,册为李明妃。但金兵进逼开封,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厚,李师师失去靠山,被废为庶人,并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据传她为了免祸,自乞为女道士。不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李师师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由于正史不屑于提到李师师的名字,但在野史传闻及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也随之带上了一层传奇乃至神秘的色彩。由于李师师色艺双全,貌若天仙,同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文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着她与不少文人的交往,如张端义《贵耳录》、张邦基《墨庄漫录》,都记载了她与大词人周邦彦、晁冲之的来往和诗词酬答的故事。
李师师出宫之后,到金兵掳二帝北上之前,她的下落有两种版本:《三朝北盟会编》说她被驱逐之后,接着又被抄家;而《李师师外传》中说她自知富有,抄家是难免的,便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不管如何,两种说法的结局是一样的,即曾经名噪一时、富甲一方、权势倾天的李师师成了一贫如洗的平民女子。
而“靖康之耻”后的李师师下落,更有如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以死殉国。《李师师外传》记载说,金人攻破汴京后,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他的主帅挞懒去寻找李师师,但是寻找多日也没有找到。后来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清朝人士黄廷鉴《琳琅秘室丛书》也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认为这一行为将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小说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宋之在《皇帝与妓女》一书中认为“外传的作者所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以讽世”。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认为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都认为是作者借李师师讽世。
第二种说法,老死江湖。《青泥莲花记》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张邦基《墨庄漫录》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有时也为当地士大夫唱歌,“靖康间,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綯、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一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主“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宋人刘子翚《汴京记事诗》云:“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这个说法,凄凄切切,充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第三种说法,被俘北上。称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等书皆宗其说。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早已当上了女道士,自然不在此例,所谓是“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
纵观以上种种说法,似乎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汴京失陷前,李师师已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说她匿于民间,流落于江浙。总之,小说家为润饰其作,点缀人物,各取所需,所以所取李师师的归宿种种不一;追根朔源,主要由于李师师是与亡国君主有关系的女子。皇帝与妓女,贵贱悬殊,其情事也必涉及国事,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永远是难解之谜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人物评价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 、张邦基《墨庄漫录》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 。相传李师师还为保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师师小传
天性丽质 造化独钟 直教人百转千般叹
东京汴梁,林立层层酒楼,处处斋馆,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穿梭往来,一派繁华景色。
其中有座矾楼,雕梁画栋极是华丽,吸引无数富商豪门,王孙公子、文人骚客来此游玩欢宴。东京城酒楼无数,可唯有这矾楼尽日丝竹声声,人头攒动,门庭若市。之所以有如此景象尽皆因为矾楼之中有一位绝色美女,唤作李师师的。
市井传言这李师师身世颇有些坎坷,是个挺可怜的人。她原本不姓李的,乃汴京城里一个叫王寅的染布匠的女儿,他的老婆刚刚生下李师师的时候,便死掉了。王寅便用豆浆代替奶水喂她,竟使这个女孩活了下来——所以有后代卖豆浆的聪明之人,用上了这个例子打广告,说是“喝豆浆,聪明又漂亮,好比李师师”——真是要令人呕吐。王寅为了祈求女儿平安,按照当地的习俗,送她到庙里举行舍身入寺庙的仪式,因为当时做活佛弟子的,在风俗习惯上都被称呼为“师”,王寅便给她取名叫作“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王寅因为为朝廷染布延期入狱,后来死掉了,师师成了一个孤儿,幸好被矾楼的李婆婆收养了她,从此她便在矾楼里住下来,也改姓李,叫李师师。等她长大的时候,不仅模样儿长得美丽,技艺也出众,声名渐渐地越来越响,后来竟而成为了汴京城里最有名气的艺妓。在东京城市提及矾楼李师师几乎是无男人不知,无男人不晓,每一个男人都在想:倘若是和李师师睡上一夜,死也甘心了。平常的女子只能供人发泄情欲,而李师师的一颦一笑,一唱一合却可以让人消魂。可偏偏李师师因为红透了整个东京城,自是常人不能一见的,所以能一睹芳容的,只有那些达官司显贵了,偶有那些知书打礼之人也会受到格外的礼遇,被请进楼中小叙!于是乎东京城内又无端多了无数声无可奈何的长叹!
这日,著名的大学士秦少游慕师师之名,也来到矾楼,李婆婆慌忙命人传来李师师。见罢师师秦少游,不禁恸容,师师称得上是柔媚无双,加上眉间那颗美人痣,真是风情万种,人见人爱。言谈之间又极有悟性,诗文酬唱不必说,琴棋书画又得上乘。最撩人的是她唱曲的娇声,有勾人魂魄之力。秦大学士一时兴起,为师师留诗一首,以赞其美貌:
远山眉黛长,
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
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
说与青楼道。
遍看颍川花,
不似师师好。
可少游何曾想到,这个李师师日后竟成为一位芳名永驻、身世飘转,千秋历史极难评说的人物!
李师师自己也不会想到将来走进她闺阁之内的究竟是哪些人物?
莺歌燕舞 纤手妙步 把一曲新词动帝王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
时光流转之间,李师师的生活却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天,矾楼来了位40来岁的贵雅客人,自称商人赵乙,此人生得是面白如玉,风度翩翩,眼波之中一股小视一切的神气透射出来。谁又能晓得,这位找上门来,自称赵乙的竟是当今天子宋徽宗。
众所周知,大宋的徽宗皇帝赵佶是个很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高手,他既是皇帝,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风流才子,同时很喜欢玩女人,尽管有后宫佳丽无数,但时间久了他也觉得没意思了,挺生厌的。这下便有讨好皇帝的人,唆使他化装成平民百姓,偷偷溜出皇宫去寻花问柳。有个叫张迪的太监,在他净身进宫前是个特喜欢出入烟花柳巷的嫖客,对汴京城中的妓女熟悉得很,他和李师师的那个养妈挺熟,他自然也知道李师师的芳名,便把这些告诉了徽宗皇帝。
皇帝一听,兴奋得很,马上准备厚礼送给李妈妈,然后带着几十个人马微服出访,去到了李师师所在的妓院。这李师师因为自己是“名人”的缘故,对嫖客都不怎么放在眼里,何况她觉得就算送再多的钱给妈妈又如何,还不过是个发了点财的暴发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慕我的名来到这里,既是为我倾倒,那我才是老大,我说了算,我不答理你就不答理你,你能把我怎么着?徽宗沐浴更衣完毕,左等右等,都不见美女出来,心急得很,又不好发作,便只能静静地等待。正焦急之间,忽听帘外细步轻摇,纤影晃动,一个极是动听的声音问道:
“李妈妈,客人可还在么?”
那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烟波流散,如东风抚兰,钻入耳中,沉入心底,竟是说不了的受用。
帘珑轻挑,李师师冲完了凉,懒洋洋地步入房中,徽宗一见刚出浴完毕的美女,简直惊呆了,他实在是不相信天底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
李师师看向徽宗时,也蓦然发现此人与常人极不相同,生得俊朗不说,眉宇之间也颇是威严,当是高贵人物,可终究猜不透此人来历,知道自己已是怠慢,忙盈盈下拜,走到琴前,专为徽宗唱了一曲《万里春》:
千红万翠,簇定清明天。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
我爱淙如何?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忘却春风,莫无些欢意。"
李师师的歌喉琴艺,在东京,是少有匹敌的。听了她柔绵婉约的弹唱,赵乙如痴如醉,仿佛坠入梦中,以手不自觉地和拍相击。宋徽宗看着李师师轻佻微逗、眉目传情,早已忘记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
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放出手段,百般奉承,宋徽宗但觉味道新鲜,欢娱无比。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她见宋徽宗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过。宋徽宗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这时又正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清晨,皇上解下龙凤鲛绡丝带,送给师师作定情信物。因为徽宗还要去早朝,所以天色微明之时,便匆匆告别了。——这日是徽宗大观三年八月十七日。
丝带拿在手中,再看看那潇潇酒酒的瘦金体,李师师才惊觉,昨晚与自己同床共枕的竟是当今皇上,不禁吓了一身的冷汗。但转念一想:“皇帝既然肯来看我,则必定不会忍心杀我的,而且那天晚上他非常体恤我,并没有对我硬来,可知他是喜爱我的。如果他真有一天杀了我,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皇帝放荡引起的,对他的声威有损,这是他最为忌讳的,所以,他绝不会对我们下毒手的。”
尽管这件事传了出去,可徽宗并没有把她怎么着。第二年的元月,皇帝反而还派人送来了一把名琴给李师师,又送了银子给李妈妈。三月,皇帝又换衣服微服来到了妓院,与李师师共享鱼水之欢,还为她居住的小楼题名为“醉杏楼”。
皇帝与李师师秘密往来的事情,皇宫内部也有传闻。皇后郑氏劝讳皇帝说:“妓女纵然美艳绝伦,但毕竟出身卑贱,朝秦墓楚,难免染上花柳疾病,圣上万一沾染,如何是好?再说,皇上作为一国之君,万人之表,此事在民间泛传,其何以禁?况且,圣上经常深夜便装外出,纵有侍卫密随,也难保无一失,万一……”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没有再去李师师那里了,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但是暗地派人给她送礼,却从未停止过。
微宗皇帝曾经说过,论才、论貌、论人品,后宫嫔妃无一人能及李师师,他也曾经与皇后嫔妃闲聊时说起李师师时,对于谈及宠爱她的原因打过一个比喻:“假如从你们嫔妃当中挑出一百人,把钗环首饰卸下来,换上素妆,让她同样打扮,混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认出她与你们的不同,她那种气韵风采,不是仅仅能从面貌和身段上的美去体会的。”
所以,一年未见,皇帝特别想念李师师,终于,宣和二年的时候,皇帝又瞒过后宫嫔妃,溜出去与李师师幽会。因为这样躲躲闪闪的终归不便,于是张迪又献一计:在离宫旁边秘密地挖一地道通向妓院,如此不易为外人察觉圣上的行径,也可保圣上的安全。于是,离宫一带被列为禁区,作为御林军的禁地,而地下挖的通道则直接通到了李师师的门口,徽宗便常常从地道里走过去与李师师幽会。
一个歌妓竟能得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垂爱,当真是古今罕有之事。
徽宗喜受师师,但他却没有把师师接到宫中,因为他是皇帝,是统治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前有满朝文武,后有六宫妃嫔,上有七庙列宗,下有皇子王孙,他不可能亲自去挑战封建的规律,便是有心也无力。
徽宗是中国最无能的统治者之一,他宠信蔡中、童贯,在他的统治期间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过了二十五年荒淫腐败的皇帝生活,北宋朝廷在他的统治之下已是明日黄花,摇摇俗坠,而他最终死在了耻辱的俘虏浪途中。微宗喜欢诗词,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李后主一样,活着极是天真幼稚,虽然他的词作很平庸,没有像李后主那样留下绝世诗作,但北宋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一定程度上有其功劳。
作为官方文化的代表的他,抛弃军国大事不理,而沉溺于李师师的软玉温香中,本身便是北宋灭亡的标志。作为下层女子的李师师,自然也不敢对作为当朝统治者的皇帝有丝毫反对,只能与他“同床异梦”。
而李师师的悲凄也从徽宗的到来而开始了。
试想,皇帝宠信的女子又有哪个敢吃了熊心豹胆前来招惹呢?
当时还有一位震烁古今的女子,便是号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了,她那首在极度悲痛中写成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风靡了京城,到处有人吟唱她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3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