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近年来古装剧的盛行,现代人极易对古代人的长相产生好奇,尤其是后宫妃子。那些生活在紫禁城的三千佳丽,到底是如何美的可以进帝王的后宫的。但是我们看过那么多老照片,却感受到的冰冷的现实。
而其中长相引起的争议最大的,当属慈禧无疑。首先是因为慈禧太后生活在晚清,又极其喜爱拍照,留下过相当多的老照片留存于世。但是那下垂的眼袋,满脸的皱纹,以及肃穆的表情,直让人想到容嬷嬷无疑。
但是根据紫禁城八女官之一的德龄公主所回忆,慈禧太后在她的印象中,可是即为风姿绰约,明媚鲜艳的。她在自己撰写的宫廷两年的回忆录《清宫二年记》之中写道:
“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德龄公主因为其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所撰写的这些众多拥有回忆性质的作品。按理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了其真实度的。在史学界,她的回忆录还是后世研究晚清的珍贵史料,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佐证以及参考。
但是将我们能看到的慈禧太后的照片,与德龄公主的言论结合起来,却那么的令人失望。到底是德龄公主在撒谎,还是照片做了假呢?常理来说,照片作假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其实,德龄公主也没有说谎。
首先慈禧太后是在年老的时候才留下的各种照片,而摄影机本就会放大人身上的缺点,更不要说是晚清时期的摄像机了。其次就是,除了慈禧自身所在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慈禧不愿意用光。
据历史记载,慈禧太后曾经为了照相,特地在颐和园搭建了一套棚子,按照其平时生活坐卧一样在棚内布置了豪华的陈设。但是每每当摄影师提出,要用点灯补光的时候,慈禧太后却是坚决不用。
其实早在1888年的时候,北京城的第一盏点灯就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亮起来了。那是洋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寿礼,额外还有一辆小轿车和一个发电机。那个发电机就是专门供西太后发电用的。
说起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小趣事,在慈禧太后第一次见到灯泡在宫中亮起来的时候。好奇的慈禧太后说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后世至今都是笑柄:“这个茄子为什么会发光?”
而为了这个发电机,分为大小两台电机组成,分别是直流和交流两种不同的性能。他们在蒸汽机亦或者是柴油机的带动之下,都可发电,容量大概是12.5千瓦。而这两台电机共耗资白银有6000两,真是天价。
但这还不算贵的,根据《神机营档》的记载,在颐和园,西苑电灯公所分布了官员工匠各有二十名。点灯的电费以及维护费用,户部每年要为慈禧专门拨60000两白银!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740万。慈禧一人的用电,可抵得上一万多户居民的用电量了。
那么耗费这么昂贵的费用才用上的点灯,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愿意将其用于拍照上呢?原因在于,慈禧太后忌讳灯光打在她脸上显露出的那种“阴阳脸”的效果。因为她觉得,这是濒死之人才会出现的效果。
可是摄影通过合理的用光,人物才会更显的有立体感。但是慈禧不用光,所有的缺点都被放大的便也罢了,人物还显得扁平。这就呈现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慈禧的模样。
但其实慈禧未必就有照片中那样的不好看,如果说能够合理的用光的话,那么她一定是比照片中的要美的。即使是现在,普通人拍照,又有哪个是不注意用光的?
因为曾经洋人给慈禧照相的时候让她喊“茄子”,慈禧便将能向照相机一样会发光的东西都称为“茄子”。清末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西方的科技文化成果也纷纷涌入中国,比如火车、照相机、电灯等等。但在当时大清闭关锁国的守旧思想下,清朝人们的思想依然被禁锢着,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对西方的那些新奇玩意儿一开始都抱着很抵触的心理。
比如洋人传进中国的电灯,就很被慈禧排斥,她认为这玩意儿刺眼睛又有伤风化,因此不允许国人使用。洋人为了能说服慈禧便买通了她身边的太监李莲英,李莲英就在慈禧回宫前提前在大殿里装上了电灯。
慈禧一回宫看到宫里亮亮堂堂,宛如白昼,简直又惊又喜,喊道:“茄子!”因为曾经洋人给她照相时让她喊茄子,慈禧便下意识地将所有能发光的东西都称之为“茄子”。
李莲英趁机劝说慈禧,说这洋人的电灯又亮堂又干净,不像煤油灯似的有股味道,而且这电灯长亮不灭,也能带给慈禧太后您福禄寿啊!慈禧一听便乐了,顿时觉得这电灯也是个好东西,于是便也同意在大清推广并使用电灯了。
不得不说,晚清的封建统治者思想的确都很禁锢,他们一味地反对和抵触所有新的东西,固守地传统古老的规矩和事物一成不变,导致大清快速地落后于世界潮流。等到他们察觉到这些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想向西方学习时,却不知一切都已经晚了。
有位印度网友提出了一个疑问: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确实,很多人都不记得上次停电是什么时候了,毕竟中国早已实现了“用电自由”。可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度至今仍有2亿人没用上电,就算是印度的大城市,断电限制负荷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然而,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用电之路,也走得格外艰辛。
1882年4月,英国人立德尔在上海创立了一个电气公司,自此,中国才第一次有了电。尽管如此,电作为西方传入中国的新事物,一时半会还是不能被接受的,尤其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慈禧太后是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人,她虽然架空了皇帝,登上了权力巅峰,但她本人却十分迂腐不堪,所以清廷才会一直被列强欺负,可以说,是她阻碍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8世纪后期,西方国家都想取得在我国修建铁路的优先权,这样好从中大发一笔横财。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慈禧太后竟然不允许。当李鸿章向她禀告,打算在东北修建一条通往北京的铁路时,慈禧竟然以“毁坏大清龙脉,有损祖宗根基”为由,强烈反对李鸿章的提议。后来,尽管慈禧勉强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但当她看到火车头冒的黑烟之后,居然建议用几匹马拉车,简直让李鸿章哭笑不得。
此外,照相机也是慈禧的噩梦之一。裕勋龄早年曾留学海外,接触过不少新鲜玩意,照相机就是其中一个。裕勋龄的妹妹是德龄格格,她和慈禧走得很近,所以她就推荐裕勋龄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然而,当慈禧见到照相机拍照发出的闪光时却吓了一大跳,她认为照相机能“摄人魂魄”,说什么也不拍了。最后,经过身边的人不断试验,慈禧太后才接受了照相,而且最后还爱上了。
现在回到正题,虽然早在1882年,立德尔就成立了上海电气公司,但是在那个以煤油灯为主要照明设备的时代,电灯根本得不到普及。立德尔很慌,再这样下去,不就赚不到钱了么?于是,他联系上了李鸿章,请他帮忙推广电灯。1888年,李鸿章在立德尔的推荐下,足足花了6000两白银,才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
一天,李莲英趁着慈禧出门,迅速在她的寝宫——仪銮殿内装上电灯,准备给她一个惊喜。不一会,慈禧太后回来了,谁知她见到电灯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何要挂这么多“茄子”?第一次见到电灯的慈禧,竟将电灯认成了“茄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到了1909年,中国的电力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北京已经有600多户官员的住宅都用上了电灯,在那之后,甚至还出现了官商联营的电力公司,电灯也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看来,慈禧当年的表现却是闭关锁国的恶果之一,连小小的电灯都不认识,实在令人感到心酸。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