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于春秋乱世,乱的表现,一个在于战乱频仍,各个诸侯国为了强大和发展,不断向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地盘;一个在于思想混乱,原来封闭于各个地区和诸侯国内的价值观念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流动,最终产生了大碰撞,导致周王朝过去的礼乐制度崩坏。所以孔子不甘心这个世界如此沦落下去,想要有所作为,可惜连鲁国都难以恢复这种西周文化和价值观念。 于是孔子最终选择从事教育事业,顺便开创了儒家文化。
而在唐朝之前,隋朝又一次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中国又诞生了另一位“大儒”,他不甘心在隋政府担任一个小官员,转身也从事了教育行业,最终颇有成绩。
王通
隋朝时期有一位非常厉害的文人,名字叫做王通,单单看这个名字,大家或者还不怎么了解,但是如果说到王通的孙子,大家便一定会恍然大悟了,他的孙子,就是写出了《滕王阁序》的王勃了。
滕王阁
不但王勃很厉害,这个王通的弟弟,就是唐朝初年的大诗人王绩,这位王绩在唐朝初年也去唐王朝看了看,觉得以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跻身宰相行列,(当时的宰相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便彻底断了从政的念头,回到家里种种地,写写诗文,每天饮酒度日,成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隋朝初期,隋文帝完成了中原大地的又一次统一,各项事业方兴未艾。而王通,作为一名很有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义无反顾的投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上面。
或者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他虽然写出了很有名的《兴衰要论》、《奏太平十二策》等着名策论,而且很受到隋文帝的赏识,但是就是没有官位。后来还是靠了老乡薛道衡的推荐,得以封了个小官。
薛道衡
这跟王通先生的志向相差甚远,他并不满足于当个小官,于是辞官回了老家,开始研究学习孔子《六经》,先后拜当时有名的人物学习礼、乐、诗等方面学问,最后融会贯通,在白牛溪开堂授课。对于隋政府的征召为官,再也不动心了。
门下弟子蜂拥而至,最多时达到数百人的程度。他的弟子中,比较有名的便有薛道衡的儿子薛收、姚义、温彦博、杜淹等十多人,其中薛收这个人最有意思。
1.隋朝末年,天下又一次大乱。薛收准备投奔起兵的李渊,可是被当地军阀尧君素给拦了下来,逼着他跟随自己。后来薛收趁着尧君素想要投奔王世充的机会逃跑了,转而投奔李渊。房玄龄素知其名,便举荐他到了秦王府,给李世民当秦王府主簿。
这里是文章图片6.gif
薛收
唐王朝最大的统一障碍,一个是洛阳的王世充,一个是河北的窦建德。公元620年,李世民带领大军前去攻打王世充,这时候窦建德来突袭李世民的后背。李世民一干手下都劝他先撤军。只有薛收建议他分兵攻打王世充诸军,各个击破,并且对窦建德部避其精锐,攻其疲弊,一战之后,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路人马,为唐朝统一中国奠定最大基础。
可是这位聪明人就好像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一样短命,薛收三十三岁就得病死了,让李世民也心痛不已,后来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对房玄龄说道:如果薛收不死,一定是当宰相的人物!可见薛收能力之强大。
郭嘉
2.温彦博能够这么知名,其功绩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点就是在隋朝末年的战乱中,他力主劝说幽州的总管罗艺带着幽州归顺了唐朝。第二点,就是他极力劝说唐太宗李世民,一定要平定收复东北地区。
温彦博
3.至于杜淹,他之所以有名,一个是曾经当了唐太宗的宰相,在贞观二年就病逝了。另一个他可是唐朝明相杜如晦的亲叔叔。不过在杜淹给王世充当宰相的时候,曾经嫉妒杜如晦的才能,暗中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杜如晦的父亲。导致杜如晦对他多有不齿。后来在王世充被消灭后,杜淹也被唐军抓了,本来要被杀头,杜如晦被自己本家的兄弟劝说一顿,才跑去找了李世民,把杜淹放了出来。
杜淹
王通老先生在隋唐时期名声非常显着,却在正史的记录中非常寥寥。只有在其儿子和孙子王勃等人的列传中有着一笔带过的痕迹,他的着作也随着唐朝的衰亡而散失掉了。
至今留下的作品后来也都怀疑是其弟子和家人修杜撰而成的,类似于《论语》的形式。原来明朝王阳明心学兴起后,对北方大儒的王通颇有诋毁谩骂,删改其书,也从一方面导致王通盛名不显。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在孔子的庙旁边,就有着王通的庙,王通的历史地位也得到了认可。
不过王通似乎真的有点英年早逝,就好像他的徒弟薛收一样,刚刚三十来岁就病逝了,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王通不甘为官,转身从事教育,为后世培养大量人才的决定,也算是对平生志向的另一种坚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戊戌变法”失败的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