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吕不韦对秦国有大功,却被嬴政逼死 看似莫名其妙,实则理所当然

玉洁美文 2023-09-19 13:25:05

吕不韦作为秦国的相邦,为秦国一统天下铺好了最后一里路。

《太史公自序》:“(吕不韦)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

吕不韦跟随秦王子楚入秦为官,并一步一步的走上相邦之位,而执政后的吕不韦,以自己为成功案例,进一步打造“秦国梦”,致使大量东方六国的士人,奔向秦国、依附秦王,形成天下民心向秦国的事实局面。

正是这种局面的形成,秦国不但不再是东方六国百姓眼中的虎狼之国,还成为百姓争先向往的理想之地。吕不韦为大秦的一统,打好了结实的舆论基础。

然而吕不韦这位为秦国呕心沥血的大功臣,却并没有善终,落了被秦王嬴政逼死的下场,数十年的奋斗一夕之间就被老板全部否决。

《史记》:……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吕不韦退隐朝堂之后,秦始皇公开定义吕不韦对秦国无功无德,把吕不韦的一切全部都抹掉了。得知这一切的吕不韦,心灰意冷地独自走上了黄泉路。

有大功却被嬴政逼死,吕不韦之死让很多历史迷们为他鸣怨,秦始皇“罪不可诉”的暴政,也又多一例证。但是若我们不从人情世故出发,理性的分析吕不韦的所做所为,不难发现,我们的吕不韦同学,是看似莫名其妙被逼死,实则理所当然的必死。

至于原因?用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就是“读《吕氏春秋》,你可以发现它的每一篇每一节差不多都和秦国的政治相反对,尤其和秦始皇后来的政见与作风简直是在作正面的冲突。秦始皇才是吕不韦的死对头,秦始皇除掉吕不韦可以说是理所当然,而亦势所必然”。

秦始皇嬴政逼死吕不韦,很大程度上就是吕不韦的执政方式和老板嬴政在战略上出现不可调节的分歧,且吕不韦个人没有退步的意思,还写了一部《吕氏春秋》来自夸。所以秦始皇要落地自己的方针,吕不韦是必须除掉的。

至于吕不韦和嬴政在执政上有什么不同?大致可以分为2个主要方向——为君之道、一统之法。在一统天下这个点子上吕不韦和嬴政是有共识,一定会去做到。

但在具体执行思路上,二者相差甚远。嬴政推崇《商君书》,主张“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则之于兵”。

远古圣王都是依靠武力成就王业,因而将全国力量投入军事建设。所以一统天下的大业,必然要靠武力去完成。一统是结果,武力是手段,经过不谈,即默认可以不择手段。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虽然也不反对武力,但是他提出了“义兵”的概念,写道“兵诚义,以诛暴君而真苦民”、“克其国,不及其民”。吕不韦认为应该把君主和百姓分开,在作战的时候,注重敌国百姓的利益,将其视为自己的百姓对待,进而瓦解敌国的统治基础,自然灭国。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

王贲为攻下魏国,直接用大水把魏国都城给淹了,视城中普通百姓为牺牲品。在吕不韦观点下,王贲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在秦王嬴政持《商君书》的视觉下,王贲最后胜利了,那么他的这个手段就是理所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不以追究。

为君之道上,嬴政推崇《商君书》的“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断也君则威、君尊则令行、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

商君书认为国家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律、第二种是君臣信任、第三种是君主权威,其中君主权威被作为核心,商君认为只有君主有了权威,天下律法才能执行,而君主权威又来自独掌大权。所以当秦王一统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郡县制、皇帝制才得以完善,它们是《商君书》为君之道的直接体现。

相对的《吕氏春秋》在君权上跟《商君书》完全相反。

《吕氏春秋》:“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为得者也。当与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故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

跟《商君书》把君王们设定为国家治理的一环不同,《吕氏春秋》认为君王不应该具体参与国家管理,全国大小事应该由大臣来治理,用什么也不做,来保证永远不会犯错。

吕不韦试图用降低君王具体权力,达到有识之士共知天下的理想。而秦王要的是帝王的大权在握,自身不容置疑的九五至尊,吕不韦和秦王走了南北两条路,是典型的路线之争,而这往往只有最后1个胜利者,所以吕不韦必死。

30个字逼死吕不韦,嬴政为啥这样做呢?

吕不韦在历史上算是一位十分传奇的人物了,从一介籍籍无名之徒当上秦国的宰相,可见这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至少可以说他在权谋方面还是十分有远见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却被秦始皇嬴政的30字被逼自尽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嬴政书信中三十字的大概意思是,你对于秦国有什么功劳可言,却享受着秦国给你的封地,你和我们秦族又有什么关系?敢号称仲父,你和你全家人都搬去蜀地吧。作为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他自然知道是触碰到了帝王的底线。

其实在历史上,对于吕不韦的评论都众说纷纭,如果只谈此人的事迹,那么他其实是秦王嬴政的恩人,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那么嬴异人永远只是嬴异人,就不会有后来的嬴子楚和嬴政了,他对于秦国后来的发展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也就不会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局面了。

吕不韦与秦国皇帝的渊源,都要从嬴异人讲起,当时的嬴异人被当做赵国的人质,虽然贵为王子皇孙的他,但却依旧这么落魄,原因就在于他是庶出的儿子,并且当时他有二十多个兄弟,对于继位的事情,完全是毫无希望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把他当一回事,地位自然就很低下了。

之所以说吕不韦很有远见,是因为在这种人人都不看好的情境里,他尽心竭力地帮助嬴异人收买人心、笼络人群,他也很好地利用了华阳夫人,因为她是太子安国君的正夫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嬴柱的王后,但是却并没有子嗣,在吕不韦的有心撮合下,将嬴异人收为自己的子嗣,后来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嬴稷去世,安国君继位,后来嬴子楚也就名正言顺成为了太子,一下子将嬴楚的地位从地狱拉回了天堂。

我们先不讨论吕不韦究竟是何种心思去帮助嬴异人的,但是不得不说,他在某些方面做得的确很决绝,他将自己最宠爱的妾赵姬送给了嬴子楚,赵姬也就是之后秦始皇的母亲,随着朝政里势力的变更,嬴子楚也就名正言顺坐上了龙椅,由于吕不韦曾竭力帮助过秦庄襄王嬴楚,所以他手上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但是秦襄王即位三年后病逝,之后他与赵姬的儿子嬴政便当上了皇帝,之后在政局里摸爬滚打、经验老道的吕不韦暂时掌政。那么,吕不韦为什么在他人生的至高点,被逼死呢?

编者认为,首先和吕不韦所要传达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他当时的思想还是集多家思想于一身,这与秦国当时推崇的思想和措施相违背,可以说是产生了政治立场上的冲突,秦王嬴政也很担心权力过大的吕不韦会谋反,对他的著作也没有利用和流传,所以,即使是这么伟大的传奇人物所留下的著作并没有被后人所传送,而是近现代以来,逐渐发现了其的思想内涵。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即使吕不韦被驱逐出咸阳城,但是时常会有人去拜访他,秦王嬴政担心吕不韦意图谋反,便给他写了封三十字的书信。吕不韦也知道,由于自己权力和势力过大,已经触碰了帝王的底线,即使今日不死,保不准某一天会被处死,或许是不想活在这种担惊受怕之中,吕不韦之后终是饮鸩自尽了。

一代传奇人物的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在古代帝王看来,无论是有多大的权力,但是在政治、军事上,明显受到了威胁的话,都是触碰到了帝王的底线,而触碰底线的结果都很难逃过一死。

吕不韦是怎么死的?他的死与秦始皇嬴政有关吗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酒自杀而死。

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门客都回到京城。

吕不韦是被秦始皇杀死的吗

由上述我们可知吕不韦并不是秦始皇杀死的,但吕不韦之死与秦始皇有莫大的干系,不是有句话吗,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而吕不韦的死确实秦始皇有意为之。可以说是秦始皇逼死的。

据历史记载,在秦始皇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本相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太后原本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盗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 *** 的纠缠,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情人寥霭找来顶替自己,把寥霭以假宦官的身份安排在甘泉宫,日夜陪太后纵情欢乐。

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寥霭,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寥霭陪伴在太后身边,势力一天天膨胀,在秦国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寥霭,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取悦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能。他靠太后庇护暴发,建立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掉的。与太后纵欲之后,就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满不堪。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而且与太后生有一个儿子,密养在深宫中。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己二十一岁,可以亲政了。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

寥霭、太后、吕不韦、秦王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

公元前238年,当秦王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寥霭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己被发现,于是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可是秦王政早有准备,寥霭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由雍城开来的秦军。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寥霭被车裂于东门之外,并被灭了九族。太后则被减了俸禄,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公元前237年,在寥霭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秦国一直未察觉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是来执行 疲秦计划的。郑国人秦修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

于是秦王发出逐客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农历十月,秦王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齐人茅焦劝说秦王到雍宫将太后迎接回咸阳,而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害怕被杀,于是饮鸠自杀了。

历史上最牛投机商吕不韦,为何终落自尽结局?

今天来看史上最“牛”商人——吕不韦。他能把工资炒成皇帝,把自己炒成城乡,商人思维精于算计,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能说前无古人。他出生于春秋乱世,一直倒卖物资,发战争财,并且做生意快、准、狠。

一次去赵国的经历,他以商人独有的精明与机灵碰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秦国的人质嬴异人。吕不韦觉得投资这个人,将来就是一个用不完的提款机啊。他做了多年的商人,知道要把握机会,这一次他把所有的家当都压在了嬴异人身上,一力协助他,让他当秦王。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吕不韦就用钱砸人,在赵国“砸”通嬴异人回国前的一切阻碍。在秦国“砸”通他回国之后的继位之路。

吕不韦不仅有钱,更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他回到秦国,让吕不韦认他爹最宠爱的女人为干妈。让女人给他爹吹耳边风。为嬴异人继位打基础。终于等了多年,嬴异人继位,吕不韦被封为丞相。但在不久之后,嬴异人驾崩,13三岁的嬴政登基。吕不韦更是总揽朝政,为称为“相父”,就是秦国的干爹。功成名就之后更加是出了一本《吕氏春秋》。


嬴政开始渐渐长大,秦王可是一统全国的大人物,当时满朝都是吕不韦的宾客,无从下手。后来开始筹划将政权夺回来,将吕不韦官职撤免,把吕不韦赶到河南封地。吕不韦带上钱就走了,并且是巨款。嬴政不能忍,设计逼其饮酖自尽,重新掌管大权。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62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