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谭延闿书法作品
2020年,正值民国时期政坛风云人物,同时也是着名书法家、美食家的谭延闿(1880-1930)诞辰140周年和逝世90周年。9月19日,群学书院联袂金陵读城会特别举行特别活动,听历史学者讲述民国政坛往事,探幽灵谷深松秘境,触摸百年风云历史。
本文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南京大学橙子同学撰写的随笔,标题为编者所加。
谭延闿逝世90周年特别活动
随感
文 | 橙子同学
01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群学书院举办的活动。我认为群学书院是个非常值得敬佩的公益文化组织,其所举办的一系列南京文化深度行走活动,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普及层面而言都做的非常好,可谓是造福一方百姓,这些系列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利于弘扬南京城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南京乃是六朝古都,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饱经着时代的沧桑,很可惜的是,这些古老的人与事正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散,如果不多加宣传、多加保护,那将是遗憾至极的。群学书院的活动,便尽力填补了这一遗憾。
初来南京读书不足一月,我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外地人。初来乍到,对南京的一切历史文化都充满了好奇心,亦充满了敬畏心。奈何我是个有些宅的人,虽然对南京的各个景点充满了向往之情,但总是寻不着由头迈出校门来这广阔的天地里转上一转。尽管如此,我的心中一直觉得有些遗憾,我总不能在南京上了几年学,最后连着名景点都没去过吧,那岂不是连个游客都不如了!正当我纠结万分之际,我恰好在同学的朋友圈里见到了关于本次活动的微信推送,心下大喜,与那位同学一拍即合,又联络了几位同学,遂报了名。此乃我与群学书院结缘之始。缘分总是如此奇妙,它会在不经意间翩然而至,然后给予你莫大的惊喜。
△
活动海报
02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谭延闿,而谭延闿之墓便坐落在南京市钟山景区幽静的灵谷寺之中,故而咱们大部队的集合地点就是灵谷寺门口。
约定集合的时间是九月十九日下午1点,当日早上10点,我跟我的小伙伴们就提前来到了灵谷寺景区门口。尚未踏入景区的大门,便见园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与园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荫凉的风轻抚脸颊,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忘记了尘世的嘈杂。一切都如此让人心旷神怡,除了研究生不能买学生票。
从检票口进入灵谷寺景区,我们算是正式踏上了这片静谧的土地。不知是否是传闻中蒋介石曾为宋美龄植法国梧桐树的缘故,景区内延绵的法国梧桐,莫名为这古老的道路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林荫道上偶有老年夫妇携手漫步,颇有白首偕老之感,此情此境,让人心都不免柔软了起来。正值夏末,耳畔蝉鸣、鸟鸣不绝于耳,“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静”的千古名句几乎是在刹那间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终于明白人为什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因为很多神来之笔,都是需要通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地点才能够真正体悟。
顺着林荫道往前走,遇到了一个岔路口,我们看到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三公墓”的指示牌,心生肃敬,遂前去拜谒。据说这片公墓曾是戴笠墓,不过我们在密林中探寻了很久,也未曾发现大片的公墓、亦未尝发现戴笠墓曾经的蛛丝马迹,着实让人苦恼。不知墓地是已遭损毁还是我们没有找对途径,兜兜转转仍是无果,无奈时间不等人,时间一分一秒地接近正午,我们只得抱憾离去。
前方不远,路过无梁殿和“救国救民”、“大仁大义”牌坊,通体红色的灵谷寺庙园便映入眼帘。
03
灵谷寺正对面有一家灵谷寺素面,据说这素面颇具风味,乃是不可不尝之特色网红小吃,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要排很长的队方能一品,故而我们在中午12点左右赶到此处,只为打卡留念。
素面终于盛上来了,挺符合我胃口的,果然名不虚传,不枉费我苦等二十分钟外加跟别人拼桌的种种艰辛。待素面食用完毕,我们便在对面的灵谷寺门口与大部队会合。领队老师将我们从灵谷寺侧门领进一家幽静的茶馆,此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把我们方才被对面嘈杂素面馆搅乱的心,一下子拉回了安静澄澈的原始状态。
说来甚巧,方才我们一行人在排队等面的时候,偶遇了同样在等素面的叶铭、陆远老师,叶铭老师是本次主题讲座的主讲嘉宾,陆远老师是群学书院的联合创始人,这两位老师均毕业于南大历史学院,算起来可以说是我们的学长,大家相谈甚欢。
茶馆里环境清幽,茶香四溢,随处可见精致的插花与精美的壁画,桌椅精巧,馆内装潢甚得我心。待众人坐定,投影开始放映,讲座正式开始。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日记里的谭延闿与民国政治风云。叶铭老师通过谭延闿日记这份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与普及并重的讲演,为大家还原了谭延闿这位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我对谭延闿早有耳闻,也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在我之前的印象中,谭延闿是一位酷爱鱼翅并将湘菜发扬光大的美食家,是一位精通颜楷被誉为“学颜者无出其右”的书法家,是一位甘当“冯道”、“水晶球”、“甘草”的“非主流”政治家,是一位为了让非正妻的母亲从族祠正门出殡而大呼“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的大孝子,亦是一位为了遵守妻子方榕卿临终遗言而拒绝了宋美龄的痴情人。美食家?政治家?书法家?大孝子?痴情人?谭延闿身上的标签太多了,竟让我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定义。
我知道名人日记是研究近现代史的重要一手资料,在本次讲座中,叶铭老师就通过细心爬梳、整理谭延闿日记,为大家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谭延闿。通过这次讲座的PPT,我有幸看到了叶铭老师挑选的谭延闿日记中精华部分的照片,除了感慨其书法之雄伟开阔、大气磅礴,我更注重其间所反映出的历史的蛛丝马迹,比如日记中涉及大量民国时期的重大事件,中山舰事件、四一二事变、七一五事件等均与谭延闿有关。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谭氏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知道蒋介石在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时候,就将权力放在政府,谭延闿身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的院长,完全就是个虚职;待蒋介石下野之时,权力又回归行政院,总之,谭延闿在世人心中就是个“无能”的墙头草似的政治家。通过日记,我了解到谭延闿就是一贯奉行“不干政”的原则,他就是不管事儿,这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我突然有些喜欢这位水晶球般八面玲珑的“政治家”了!他的人生哲学真的很引人深思。事实证明,正是因为他像中药草“甘草”一般百搭,所以他能够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无论是广州、武汉还是南京,他都如鱼得水、未被剿灭。这何尝不是一种处世之道?乱世之中,动辄便是你死我活,政客想要保住性命何其不易!我想,谭延闿若非太“吃货”,日常饮食太过丰盛导致身体肥胖、血压高,以至于最终猝死于突发的脑溢血,他一定是这乱世之中活得最长的那位!人生不过须臾数年,享受人生即可,蝇营狗苟苦心经营名与利,何苦来哉!
不过谭氏这份超然的大气,与其出身显贵很有关联,尽管并非嫡子,但其从小吃穿用度、耳濡目染,已非我等常人所能企及。罢了罢了,都是风云人物。
总之,名人日记是研究近现代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通过叶老师的本次讲座,我当真是获益匪浅。
04
在灵谷寺茶馆品茗听讲的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在着名文旅专家袁幼平先生的带领下对灵谷寺进行了深度探访,我们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寺中的谭延闿墓,沿途景观甚多,袁先生也为我们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袁先生出口成章,对南京故事如数家珍,引经据典不在话下,有这样的老师为我们导游,实乃平生之一大幸事。
沿途我们路过了许多景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灵谷塔,曾经塔身外侧有蒋中正手书之《黄埔同学录》,不过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不过据传闻,其真迹其实并未被毁,而是被人在当年悄悄翻到内侧了,颇有意思,等待后人为我们一探究竟。我们此行并未登塔眺望,着实有些遗憾。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已经没有墓碑了,不知烈士们的英灵何去何从?幸而在无梁殿中,尚存将士们的军衔与姓名,无梁殿是灵谷寺内唯一留存下来的明代建筑,石头建成,拱形房顶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在这样庄严肃穆之处,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但愿将士们的亡灵可以稍作安息。
后来我们也看了临瀑阁,这里有整个灵谷寺内唯一没有被铲的对联,在这里有个小插曲,我不得不感慨南大学子藏龙卧虎!这位学子正是与我同行的小伙伴,就这旅行中的短短一瞥,他便对对联其中几个字比如是“虔”还是“更”的释读产生疑问,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新见,以我浅陋的知识来推断,他的判断是颇有见地和水准的!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常参加文化活动,是结交志同道合的优秀之人的绝妙途径!
沿途景观虽多,但最让我感慨万千、印象深刻的还是谭延闿墓。谭延闿于一九三零年突发脑溢血逝世之后,被蒋介石以国葬之礼隆重葬于南京灵谷寺之中。江南鲜有汉白玉石,然而墓园周边的花坛、墓前高耸的华表等均为汉白玉材质,据说这些物件大多是来自北京圆明园或者肃顺墓的旧物,虽是传闻,却也有些依据。但是很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无论是谭延闿的墓碑、墓前门楼上的文字还是墓室建筑本身,均不幸被毁,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据说谭延闿的墓室极为坚固,一般的炸药根本无法撼动根基,于是当年锲而不舍地炸了四天,方才将墓室炸开,炸完之后他们将谭氏保存完好的尸身拖了出来,随意丢弃在外面地窑洞里。而现在我们所能观赏到的谭延闿墓其实只是修复后的结果,据说当年修复之时,钟山景区的老人们还记得谭延闿尸身所藏的窑洞,他们还真捡回来了一些残存的骨头回来,放进了新修的墓室里。
这样的故事,很少有人听完能够面不改色。连导游都说,门楼上“凤翙鹰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的字样哪里反革命了,却要被无端铲去,谭延闿怎么就是封建文人的代表了,况且以谭延闿跟共产党的关系,实在不应该被挖坟。幸哉,他先死了,也省得亲眼见证这场浩劫。这是时代的悲剧,何人能幸免!故而身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懂得知足与感恩。
05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透过树叶枝桠间的缝隙,洒在地上,斑斑驳驳。心怀喜悦、激动、叹息、沉重等多种复杂心情的我,挥手与各位同仁告别,结束了本次让人记忆深刻的旅行。于我而言,这次活动远非一次简单的一日游那么简单,与其说这是一次旅游,不如说这是一次让人增长见识的游学。在这场游学中,我脚踏百年前的古老道路,眼观饱经沧桑的苍松古柏,聆听文人讲解民国往事,我着实身临其境地体察到了南京这座城的民国之风,甚妙。此行不虚,缘分不尽,群学书院,咱们后会有期!
THE END
▽
▽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宣城对韩愈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