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者看来,当时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狡兔死,走狗烹,只有放走了诸葛亮,司马懿才能继续率领大军在外,摆脱魏主的控制。魏国在面对诸葛亮的数次北伐时,曾反复启用司马懿。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被魏主所信任的,当时的魏主在刻意打压雪藏着司马懿,只有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魏主才会拿出司马懿用一用。一旦魏国外在的威胁不存在了,那么魏主必然不会留下自己所不信任的司马懿。咱们来看看空城计的几处细节。
首先,当时司马懿的麾下有十五万大军,而诸葛亮这边却只有两千多人。司马懿不敢攻城,是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那他为什么不派人进城去探明究竟呢?其次,当时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到城下,眼见诸葛亮高坐于城楼之上,气度从容。肉眼都能看见诸葛亮了,说明二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太远,司马懿为何不让军中的神射手射诸葛亮一箭呢?即使城中有埋伏,诸葛亮死了蜀军不也会大乱吗?
再次,司马懿认为城中有诸葛亮设下的伏兵,但明面上也是司马懿在人数上占优啊。司马懿为何不围城一段时间呢?最后,曹军探马探明西城外的情况后,立即将情况禀报给了司马懿。当时率大军疾驰而来的司马懿,先是笑了笑随后又下令三军止步。随后司马懿又告诉儿子司马昭:诸葛亮恐怕在城中设下了伏兵。而司马昭却回答司马懿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不曾用险计。
司马昭的言外之意便是:城里应该没有伏兵呀?但“空城计”,又很不符合诸葛亮,一贯谨慎的行事作风?这就说明司马昭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虚张声势了,难道司马懿会看不出来?最终沉思良久的司马懿,下令三军撤退。这时司马懿身边的人却又提出了疑问,何不派人进城去试探一番虚实?司马懿当即怒道:汝辈岂知?宜速退。这就说明当时的司马懿,是不允许手下人质疑自己撤退命令的,他怕攻城会发生变数。这一变数就是蜀军失去诸葛亮。当时另一边的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先是让两名童子,打开城门清扫城门前的尘土,随后他自己在城楼上抚琴给司马懿听。
诸葛亮在用琴声向司马懿表达着什么意思呢?咱俩可是战场知音,不应该在此刻决一生死呀!占尽优势的司马懿之所以会放诸葛亮一马,其实和当时的大背景有关。此时正是诸葛亮第一次主持北伐,马谡刚刚在街亭兵败。而司马懿也是刚刚领魏主之命,率军前来支援曹真。
被曹家雪藏多年的司马懿,会希望战事尽早结束吗?自己捉了诸葛亮,战事很快结束,司马懿会不会再次被魏主雪藏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此时张合已经解了陇右之困,作为不被魏主信任的臣子,司马懿急需要去做的事,是为自己谋利。诸葛亮活着,司马懿以后还有领兵外出的机会。随之有了活动空间的司马懿,才能为自己家族谋划。
司马懿在临终之际曾有过一番感叹:我在魏国做官多年,人皆称我心怀异志。对此我总是感到十分惊骇,行事越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说明司马懿一直被魏主防备,打压着。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有摆脱魏主控制的机会。纵观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数次相斗,只有一次诸葛亮对司马懿下了狠手。那次便是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的,上方谷之战。当时的诸葛亮已经老迈,自感时日无多的他,终于对司马懿下了狠手。
司马懿和诸葛亮彼此都是希望对方存在的。因为诸葛亮活着,司马懿能外出接触兵权。司马懿活着领兵会被魏主所猜忌,这位老对手的用兵方式也是诸葛亮也是十分熟悉的。上方谷一场大火拯救了司马懿,让诸葛亮感叹蜀国时运不济并吐了血。但当时曹军士气低迷,诸葛亮何不乘胜追击?大火虽然熄灭了,诸葛亮也可以命人放箭,射杀了司马懿呀?与其说诸葛亮是在感叹蜀国时运不济,不如说他是在感叹自己时日无多。终于对司马懿下了死手的诸葛亮,是想趁着自己还活着,一战竟全功。自己多年培养的对手,是魏主多年的依赖。上方谷之战,诸葛亮所求的不只是杀了司马懿,他还要劫灭曹军主力。这样诸葛亮才能借势攻破魏主的心理防线,让蜀国吞掉魏国。
空城计是个故事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诸葛亮这个人,被罗贯中写的神乎其神,尤其在演义中圈粉无数,其实从晋代开始,就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
当时就有一位郭冲先生,就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但是被裴松之在《三国志》作注的时候驳回。
驳回空城计的证据:
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就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鞠”,既然肉眼可以看见,那距离应该不算太远,对不对?
足可以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三国演义》里说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难道十五万大军也找不到一个神箭手!
第三,按照《三国演艺》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围而不打,十五万大军的消耗更大,但依演艺来看,司马懿进攻阳平也是有预谋和战略部署的,不可能长途作战不准备粮草。
故事就是故事,既然真假我们也已经通过历史证实了,咱们接下来就通过这个故事说一说司马懿。
老乔之前就说了,放走诸葛亮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咱们就依照演义情节谈一谈高明在哪里?
司马懿用三件事保护诸葛亮
第一件事是魏军的哨兵到了西城城下,见如此情况,都不敢轻易前进,回来禀告司马懿,司马懿的反应非常耐人寻味。原著对他的反应用了四个字,即:“笑而不信。”
老乔觉得如果他不信,那么他应该带着卫队前进才对,但是他却没有,不但没去还停了部队前进的步伐,司马懿“遂止住三军”,自己骑着马往行,然后远远观望。
第二件事剧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司马昭的几句话,司马昭点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过是“故作姿态”,也就是说司马昭都能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有问题的,那么其他将领也一定能看出来,既然如此,完完全全可以派一支队伍试探一波,但是司马懿没有,他怕真的把诸葛亮捉了。于是他说了“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第三件事就是急忙退军了。不过司马懿的退军也是很令人生疑问的,就算诸葛亮空城计是真的,但是以司马懿所统领十五万大军,完全没必要急急忙忙的退兵。可是司马懿却这样做了,他说若要攻城,中计,“汝辈岂知?宜速退。
现在我们想一想,其实“速退”大可不必,但却速退,其中的意思是怕呆的太久了,众将士看出空城计的破绽,加一句速退,也故意来提醒士兵这是诸葛亮计。
《三国》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了解。确实,里面有很多厉害的人物和著名的事迹,就像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等人都是三国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能说很久,而且他们的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部名著中,最令大家记忆深刻的应该是赤壁之战了,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三国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其实,今天主要讲的并不是这场赤壁之战,而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没错,就是诸葛亮的那场空城计。说实话,司马懿其实已经看破了空城计,但是他还是撤军了,这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说说这个事件的起因:当时的情况是蜀汉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想要扩张版图,所以开始北伐的局面。
而北伐要胜利的关键在于街亭这个地方,但是因为马谡的自大,导致街亭失手。司马懿知晓后便乘胜追击想要击败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的兵马还在北方,那个时候诸葛亮他们真是孤立无援,所以才有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打开城门,自己在城墙上惬意地弹琴,面对司马懿的十几万大军,毫无怯意之色。
司马懿担心城内有埋伏,就撤兵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疑惑,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人,真的会中招吗?其实不然,司马懿是知道诸葛亮这个计谋的,那么,他为什么要撤兵。司马懿其实也是为了他们司马家族,如果当时让蜀汉灭亡了,这样就剩下魏国一家独大。
而且再加上曹魏的人对他们也不是很信任,到时候,他们的家族很有可能走向灭亡,他自己也会丧命。所以,蜀汉一直存在的话,就有了制衡,而他自己也能继续就在曹营为他们的家族赢得荣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