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慎终追远,崇先敬祖,同时也希望通过祭祀祈求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并激励后辈奋发进取,光宗耀祖,因此,客家人极其重视扫墓。其中一个古人的说法是通过春季和秋季的祭祀来思念祖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情。春祭在清明时节,秋祭分为两个时段,一个是在中秋节前后的,一个是在重阳节左右的。
纵观现今的汉文化圈,已经基本没有春祭和秋祭的文化习俗,唯有客家人罕见地还保留有中秋扫墓祭祀的习俗。无论是闽西北地区的客家人,还是粤东一带的客家人,都有一部分选择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进行拜山祭扫,也有部分是在重阳节的时候祭扫。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常定在春秋两季。“春祭”一般从出年关(年初五)至元宵节期间,也有延至清明前后的,但最迟不过四月初八,因为民间认为从这一天开始,就闭墓门了。“秋祀”常在农历八月初一(俗称“大清明”)至中秋节前后,也有在冬至前后进行的(如梅州丰顺)。
中秋扫墓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习俗,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尽量赶回家,在这一天阖家团圆,一起祭扫祖先亲人。作为一个古老的习俗,中秋祭扫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传承至今,自然是有其缘由的。
其中有一个历史的缘故,客家人是一个汉民族南迁出现的分支,远道迁徙过来的他们在清明时节因生活穷困,无法置办祭品进行清明祭扫,因而选择在中秋节进行秋祭祭扫,旨在告慰祖先、庆祝一家团圆。
当然,中秋扫墓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还是因为正好各种客观条件正好契合。在没有规划公墓之前,历代客家人都是选择土葬,将坟墓建在山上。中秋节前后,草木植物已经过了生长期,种子还未成熟,此时进行清除,将有大半时间不会再生杂草。而且中秋前后,以农为生的客家人,已经完成夏收春种的农忙,正处于农闲时节,正好有时间为先人祭扫。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人也不再只是从事农业,政府也规划建有公墓,但长久以来的习俗并没有被遗忘,而且中秋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很多有祭扫习俗的客家人可以有时间,在这一节日去公墓祭拜先人。
中秋节作为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客家人在这个时间祭祀,不仅能趁此机会与家人宗亲聚会,还可以让在世的人与已经去世的先人一起共团圆。这是对祖先的感恩和缅怀,也是他们的孝道,俗话说得好“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
客家人大都在山区居住,耕地资源比较少,人去世后一般都是先土葬到山上,经过10多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再选择一个“风水宝地”将骸骨擦拭干净,置于“金罂”、“金斗罂”,重新安葬。坟地一般都离家比较远的,有的更要翻山越岭。而清明的时候也是农忙的时候,“春争时夏争日”,客家人大都是与农业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客家人往往会选择过节的时候祭祀祖先,主要是节日食物比较丰富,人神共享,一举两得。清明节期间正处于三荒四月,贫穷人家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了。春祭的时间点选为正月元宵节过后,客家人会将过年期间置办的年货留存一部分用于祭祀;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农闲季节,客家人选在此时将一年的收成供奉于祖先灵前,祈求年年都有好收成。
在客家地区,人们把扫墓称作“挂纸”。扫墓前,客家人会对先祖墓地周围加以清理,妇女们用镰刀割去坟墓周围的杂草。在扫墓当天,一大家族的人带着祭品,三牲(鸡猪鱼)、水果、糖、饼干、茶、酒,还有各种粄来到先祖墓前,开始祭拜。
拜祭过程是先把涂抹有雄鸡公血的草纸(又叫纸宝、墓头纸)挂在坟头上,再按一定数量与距离将草纸放在坟墓周围,围成一个半圆,类似于地界的作用。然后是上香,先拜祭祖宗,再拜祭墓侧的“后土”,此俗又有“先正穴再后土”一说。
拜祭完毕后,焚烧纸宝、纸钱、纸衣等。接着燃放鞭炮,最后是辞坟。受普通话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把上述的祭墓仪式都叫“扫墓”,此外,还出现了“拜山”的说法,这应是后期受华侨或粤语的影响产生的。
文章来源:客家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46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