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德国大师费希特的另一面:一生只爱一个人,吻患传染病的妻子而亡

说书人国师 2023-09-18 14:07:13

1814年普鲁士大元帅布吕歇尔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跨过莱茵河。整个德国都沉浸在一片沸腾的骄傲和自豪之中,有一位病榻上的哲人更是激动万分,不能自已。

他已经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但是当他听说了这国家的荣耀时,仍然是热泪盈眶,从心底里,涌起了他的最后一次胜利的骄傲和欢喜。这个人就是费希特——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闻名的伟大哲学家,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人道主义战士。

走近费希特,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荣光和他的温柔。这位着名的伟大哲学家也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体贴的丈夫,热血的爱国者。

1762年5月19日,费希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家人只能靠编织麻线带谋生,而且费希特还有7个弟弟妹妹。一家10口,放到现在生活也肯定是举步维艰,更何况是在当时在欧洲大陆中显得落后贫困的德国。

所以费希特小时候的经常忍饥挨饿,衣服也是常年不换。海涅曾经形容过费希特的可怜童年生活:“贫困之神坐在费希特的摇篮旁,把他摇大成人,这骨瘦棱棱的保姆一直是费希特的终身伴侣。”

费希特的父母两人也并不融洽。他的母亲出身于富裕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自己丈夫的老板,当时的她被那个小伙的勤劳朴实所打动,坚持要完成那本就违反等级秩序的婚姻。但是真到结了婚,她就忍受不了那贫苦的生活。从小就在娇生惯养中成长起来的大小姐,终于受不了了,所以整日里跟丈夫吵架,对家里也是大权独揽。

父母喋喋不休的争吵,小小的费希特都看在眼里。也许那时他就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和“贫贱夫妻百事哀”。

费希特从小就有着成为伟人的征兆。在他接受洗礼仪式上,一位德高望重的亲戚预言,他以后一定会有卓越的成就。而且,费希特也的确有着许多别的孩子所不具备的特质。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劳苦人民的疾苦,而且他还不为自己的贫贱出身而感到自卑,相反他为自己属于人民的一员而自豪。

而且有意思的是,费希特不喜欢跟其他的小孩子一样玩各种游戏,他喜欢自己散步,而且可以几个小时站着不动去沉思冥想。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一幕:费希特呆呆地望着远方出神,黄昏临近,放牛的娃娃怕他忘了回家,就喊了他一声,并且带着他回家。

费希特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相传,当他从教堂参加完礼拜之后,可以一字不差地把牧师的宣讲背诵出来。平日里做完祷告之后,他也会向全家背诵圣经和教义问答书。这些传说是真是假很难辨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费希特确实有着高于常人的记忆力。

这些特质表现在一个孩子的身上确实与众不同,这些少年的习惯为他以后的事业也都起到了作用。

费希特在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位好老师,他叫利贝尔。当时整个教育界都视德国文学新浪潮的着作为洪水猛兽,但是这个开明的老师不忍心学生们在压抑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窒息感。所以他偷偷地将一些新文学作品带给同学们,这也开启了费希特的思想启蒙,将他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1780年,费希特进入了耶拿大学神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并不是因为对神学的热爱,而是作为一个贫困无靠的学生,他只能选择这样的一条路,毕竟读神学不需要什么太多的资金支持。在第二年的时候,他转入了莱比锡大学继续学习神学。费希特在严谨的思考中并不能容忍漏洞百出的神学系统,所以在最后他干脆就放弃了对神学的研究。这也为他从学校出来后不能找到一个固定的牧师职业做了铺垫。

费希特想在大学里对哲学进行苦思冥想。但是物质基础已经跟不上他思想的进步,贫困再一次提醒了费希特。他的家庭也已经无力资助,所有的费用只能靠自己解决。所以在第三年勉强修完大学课程后,他就选择了休学而自谋生计。

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他辗转在莱比锡附近的各个家庭做临时家庭教师。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持续了数年,到了1787年的冬天,他实在是忍无可忍,所以就向莱比锡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关于法律方面的新工作。

但是他的愿望落空了,费希特陷入了极大的懊恼之中。他开始怀疑这个社会。在一个彻夜难眠的夜里,他写下了:“这难道不是我们整个道德败坏的主要理由吗?——一方面歧视家庭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奢侈和我们时代其它不幸的关系而引起的搞好家庭生活的不可能性……我们道德律令的惊人的矛盾和不可理解的荒谬,连同它们的无能……”

所有的痛苦和不满给了费希特开始写书的动力,他想要控诉这个社会。经过漫长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他写出了《封锁的商业国家》这样的批判旧制度而向往乌托邦的伟大着作。从那一刻来看,费希特不仅仅是个追求思辨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敢于抗争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

正所谓战场失意,情场得意。费希特在事业方面虽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甚至一度走入绝境。但是他的爱情之花却开得格外灿烂。1790年,他认识了当时德国着名诗人克洛普的侄女——约哈那,两人一见倾心,成为恋人。

后来,费希特在哲学事业上有所突破,成为哲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于是,他就想让爱情也早日结出果实。在1793年的10月12日,两人修成正果,结为夫妻。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直到生命的终止。这和当时风俗的浪荡不同, 两人谱写了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时代神话”,当然这和费希特在家庭伦理方面偏向保守有关。

结婚后的一年,费希特也终于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工作。他受邀去耶拿大学成为一名讲授康德哲学的教授。

法国大革命爆发,费希特以两篇非常着名的政治着作再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这两篇战斗檄文分别是《向欧洲各国国君索回他们至今还在压制的思想自由》《为纠正公众对法国革命的判读进一言》。

恩格斯说:“法国大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他的影响非常大”。同样的,大革命对费希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既看到了大革命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性,也指出了:“采用的暴力手段并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逐渐缓慢而更加安全可靠的演进,达到改革国家制度的目的。”这可以视为当时改良声音的滥觞。

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44岁的费希特心底的爱国热情被战火点燃,他毅然决然担负起宣扬爱国的重担。拿破仑的铁蹄不仅将德国的国土踩在脚下,也将费希特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好幻想彻底践踏。他以为将要实现的民主理想,一转身成了侵略自己国家的战争机器。

他要求参军,但是被国王拒绝了。他慷慨激昂地说:“当着诸位面前发誓,或者同祖国一起自由地活着,或者随同它的灭亡也一起死去。”当拿破仑的铁骑到了柏林城下,费希特举家搬迁,不愿在柏林向敌军俯首称耳。

不幸的是,费希特所搬迁到的哥尼斯堡在不久之后也被法军攻下,所以他再次搬家去了丹麦。在走之前,他给普鲁士国王写信说道:“即使在国外,我也将认为自己是为国王尽忠的,我也将做好召之即来的准备。”

普法正在媾和之时,他就迫不及待地返回柏林。一方面忙着筹划柏林大学,另一方面他积极进行公开宣讲,企图唤醒德意志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他曾经连续14天开讲他那着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当时的柏林仍在法军控制下,面对教堂外面无情的刀枪,费希特毫不畏惧,从容而激昂地进行着自己的努力。他说:“假如我因演讲而死,则我的家庭、我的儿子有一个为国殉难的父亲,亦应无上光荣。”

费希特的这篇演讲可能是自马丁.路德之后,德国人所听到的最有震撼力的一篇演讲了。那种热烈奔放的情感刺激着每一个德国人的内心。德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统一观念空前提高,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情感也不断高涨。

1813年,拿破仑全线败退。费希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的夫人一整个冬天里都在医院里面战斗着,结果不幸感染了热病。这个时候,费希特正在柏林大学开讲哲学。

费希特看着生命垂危的妻子陷入了两难,如果去上课,可能就不能陪伴妻子,如果陪着妻子,那么刚刚开设的哲学可能就此夭折。

于是他选择了在白天每时每刻陪伴在妻子身边,而在晚上就急匆匆地赶过去上两个小时的课,再回来照顾妻子。上完课回来的费希特见到妻子还活着,十分欣喜,全然不顾病毒而热情地亲吻妻子。最终,费希特也被感染了。

1814年,费希特不幸离世,而他的妻子却康复了过来。这真是造化弄人。

但是,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既没有辜负妻子,也没有愧对学生。而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看到了祖国的荣光闪耀了大地。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丈夫,幸福的老师,也是一个幸福的爱国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7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