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杜甫生平简介

青青阅读园 2023-09-18 13:58:19

​杜甫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历史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种诗体都写得很好,是一位集大成者。他一生颠沛流连,居无定所,生活饥寒交迫。但是杜甫有一颗爱国爱民炽热之心,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很真实在诗歌表达出来,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情感真挚,人物鲜活,所以他的诗被誉为“史诗”。
为什么杜甫诗能写得这么好呢?这与他的家世和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联。杜甫有一个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杜预文武双全,无论学问还是武功,都有了不起的成就。他懂得法律、经济、天算、工程,又是《左传》的研究者。杜预是晋朝人,晋以前是三国鼎立,后来魏灭掉蜀,不久魏的政权被司马氏篡夺,晋消灭东南的孙吴,当时率军讨戈东吴的就是杜预。杜甫的曾祖杜依艺是河南巩县的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杜甫的父亲杜闲担任过武功县尉、奉天县令等职。杜甫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读书仕宦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杜甫。
杜甫一生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第一次是公元735年他24岁的时候,当时科举考试很难考,杜甫参考的这一年进士只录取了27名,杜甫落榜了。第二次是公元747年他36岁的时候,这一次,杜甫参加了一场“欺骗性”考试,据说是宰相李林甫摆布阴谋,为了不让读书人进入朝廷任意批评朝政,故意让这次应征的举人无一人及第,让玄宗相信“野无遗贤”。第三次是公元750年他39岁的时候,杜甫投了三篇大礼赋到延恩匦,引起了玄宗的注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他的文章,结果考完后只有“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八字批语,意思是送到档案室,存档,暂不考虑,等待录用。杜甫等到了第二年春天,也无下文,无疑仕途的希望又落空了。
此后,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不断写诗献赋请求引荐,终于在公元755年十月,也就是在长安待了9年的时候,谋得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这时杜甫已经44岁,可是上任一个月左右,安史之乱爆发,他开始了流亡生活。

​ 杜甫开始“白水流亡”,他那时候在白水,带着家人就赶紧逃跑。在难民营里逃命的过程当中,他走到了他的一个老朋友孙宰家。孙宰给他杀鸡烹鸭地做了一顿饭,杜甫在那个地方写了一首诗,叫作《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757年,安禄山被杀。这段时间写了大家熟知的诗作《月夜》《春望》。杜甫一路跑到肃宗身边的时候,肃宗相当感动。就给了杜甫一个职位叫左拾遗。这是杜甫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他终于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而且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岗位,实际上相当于是一个谏官。结果他在左拾遗的岗位上只干了三个月时间,那时候的宰相房琯跟杜甫的关系不错,后来房琯因为一些事情让肃宗很不高兴,肃宗就要惩治房琯。结果杜甫站出来直言进谏,为房琯说好话。肃宗说“查他”,就立刻让人查杜甫。调查之后发现也没别的什么大事,所以就让他回家去了。杜甫回家就写了一首有名的《北征》。
757年的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年才三十二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严武这个人对于杜甫是非常重要的,杜甫后来在成都生活,主要是严武在接济。
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就是现在华山所在的那个县,他在那里做文教工作,叫司功参军。然后杜甫在去华州做司功参军的时候,他说我回趟家,回洛阳看一趟家人。
然后从洛阳到华州的路上,因为那时候打仗打得凶,虽然肃宗收复了长安,但是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还在不断地打仗。杜甫写了“三吏三别”,“三吏”就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就是《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
然后接下来就是杜甫到了秦州了,现在的甘肃天水,在那个时候他以为李白死了,然后写了悼念李白的诗《梦李白》。
这时同谷县有个人对他说,你来我这这里,比你在秦州好的多,杜甫信了就去了。去了后发现被忽悠了,生活更糟糕了。没办法,他就向成都出发,一直到759年岁末,他们终于来到了成都,至此终于可以过上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一开始住在浣花溪的寺庙里,后来慢慢建起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赠花卿》等诗都是这段时间所写。这时候关照他最多的就是严武,后来严武被调回长安,徐知道又在成都发动叛乱,杜甫在成都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梓州。

​ 761年三月,史朝义与他的部下合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第二年十月,代宗的长子李适为兵马大元帅,仰仗回纥的兵力收复了洛阳。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他的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纷纷投降,轰动一时的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告了结束。这时候他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从梓州出发,然后764年带着妻子到了阆州,三月又回到了成都,在这儿写了《绝句》。严武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做幕僚。杜甫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那段时间杜甫写了很多诗,都是跟严武讲:“我完了,我身体不行了。”次年正月,严武终于同意杜甫辞职了。辞职后的这段时间里,王维、李白、房琯、郑虔、苏源明,这些都是杜甫的好朋友,相继死去。然后765年的时候,高适也去世了。四月的时候,严武去世了,杜甫唯一的依靠也没了。
765年五月,杜甫沿着乐山、宜宾、重庆、忠县,然后到龙兴寺,这整个就是一路漂泊下去,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九月份到了夔州。766年,杜甫在奉节居住。奉节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员叫柏茂琳,在当时那个地方做都督。他给了杜甫四十亩柑林,所以杜甫这段生活过得还挺不错。
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建议他去荆州,这样可以进河南,然后北归回洛阳。因为大家都想落叶归根,他也觉得自己老了,就往荆州走。战乱使得他的路线不断地更改,他选择从荆州到公安,从公安到岳州,从岳州到衡阳,到湖南这些地方的时候,杜甫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湘江的小舟上去世,这一年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一生浮浮沉沉,流离失所,虽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但一生只做了一些小官,时间都不长。大部分时间在路上,有感而发,写出许多惊世之作,让我们窥见唐朝真实的底层生活,诗歌成就巨大。杜甫诗的立意文采格调内涵意象境界都恰如其分,达到一个高峰,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杜甫的生平事迹 杜甫的生平事迹简介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详细资料介绍大全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由于杜甫曾在长安东南郊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有时自称“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也有称其为杜少陵的。)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诞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东2里的南瑶湾笔架山下,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杜甫诞生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的世宦之家,其103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精通战略,号“杜武库”;又博学多才,嗜好史书,着有《年龄左氏经传集解》,至今流传。祖父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任国子监主簿,是当时着名学者和诗人,为初唐“文章4友”之一。父亲杜闲,曾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这么的家庭,注定了杜甫要成为一名伟大的酷爱人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不能不经历一个漫长的艰巨曲折的自我转换进程。

杜甫早年读书许多,接受过深厚的文化教养。

210岁时开始漫游吴越和齐赵,过着10年左右裘马清狂的生活。3105岁以后到长安求官,公元747年应诏考试不第。后两次献赋,虽曾得到皇帝的欣赏,但没有得到官职。在长安困居了10年,乃至落到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和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2102韵》)的地步。直到4104岁上才当上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从军的小官。就在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流浪了一个时期,又被俘拘留长安,757年从长安冒险奔赴当时皇帝所在地——凤翔,肃宗李亨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职位(杜拾遗之名由此、而得),不久即被贬为华州司户从军。4108岁以后杜甫弃官入蜀,长时间漂泊西南,投奔一些当地地方官朋友,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杜工部之名由此、而来,并因此取其诗集曰《杜工部》。这时候期,他在成都修建了草堂(今为杜甫草堂),但并未久居。5107岁离蜀,飘流湖南、湖北一带。5109岁那年病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船上。

杜甫的诗,真实地反应了唐朝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他在《忆昔》等诗中,描述了盛唐时期的富庶景象,但是就在当时,唐代已隐伏着深入的政治危机。

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就看到了当时最高统治团体的荒淫腐败和贫富对峙尖锐化的现实。他的《美人行》、《兵车行》,和甚么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百字》等诗,无情地揭露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一系列残暴景象。安史之乱后,杜甫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生活,写出了象《北征》和“3吏”、“3别”等千古篇章,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重大政治局势,因尔后人称其诗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是3105岁之前,读书、壮游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采,如《望岳》、《画鹰》等诗篇,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诗人对人生前景的乐观和信心,这是他创作上的准备期。 ?第2,是3105岁到4104岁困守长安时期,从创作上说,这是使他由原来一个无忧无虑的士宦子弟终究转变成了一名忧国忧民的志士和勇于直面现实的诗人,确立了尔后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走向。这个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反应天宝后期大骚乱行将来临时的社会风采的现实主义杰作。这是他创作上的成熟期。

第3,是4104岁到4108岁的陷贼和为官时期,这一时期是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获得长足进展的深化期,“3吏”、“3别”等许多不朽名作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第4,是4108岁到5109岁漂泊西南和流落荆湘时期,从创作上说,这是他在诗艺上得到了更充分的磨炼和提高,也是他创作数量的丰收期,写出了1000多首内容深入艺术高深的优秀篇章,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8首》、《又呈吴郎》、《登高》等都是传颂千古而不衰的名作,这是他创作上的总结期。

杜甫诗的艺术成绩也是无和伦比的,他不管古体、近体、5言、7言、5律、7律,都有独到的长处。

他的古体诗,以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为代表,创造性地发展了汉魏乐府的良好传统。在近体上他以创作实践推动了格律诗的发展。杜甫广泛地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积极吸取民歌的营养,做到了他诗中平常来讲的“不薄今人爱古人”。在语言艺术上,他曾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有时千锤百炼,有时沉郁抑扬,有时朴素自然,鲜明生动,实践了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诗座右铭。不管抒怀、叙事、写人、状物,都体现了诗人高超而又丰富的形象思惟,标新立异。

综观杜甫的一生杜甫简介,存诗1400多首,可谓前无古人,前人因此赞他的诗为“史诗”杜甫简介,后人赞他的诗为“诗史”。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他的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到达了高度完善的统一,为之人们又称赞他为“诗圣”。1962年又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10大文化名人之一而被隆重记念,因此,对杜甫如何评价,而且是受之无愧的,而且是天经地义,的。

杜甫的一生概括

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开始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

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据杜甫《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余篇。”由此可见,杜甫自七岁起便已经写诗了,到他43岁写《进雕赋表》时,应该连诗带文章有一千多篇了。

主要内容: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

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一个时期对于杜甫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但另一个方面却又是一个新的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开始。

杜甫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贫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因而丰富了他创作的视线。

主要内容:

据杜甫现存的诗,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

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由于杜甫曾身陷叛军中,亲自尝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从作品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的充实,已经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主要内容:

在这个时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其中以五律、五言古体诗最多,杜甫最长的五古《北征》和最长七古《洗兵马》均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其它著名的作品还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4、第四期、漂泊西南时期(760年-770年)

这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这一时期杜甫总共创作了一千余首诗,算算相当于杜甫一生所创作诗歌的70%强,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算是从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创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阶段是从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四百三十多首。

第三阶段是杜甫又漂泊于湖北和湖南,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这一阶段杜甫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

主要内容:

在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抒情诗特别多,而且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回忆往事的,有咏怀古迹的,也有大声疾呼的,更有政治讽刺诗。具体作品有:《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壮游》、《登高》等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7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