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书道”免费学习海量书法视频 还记得郭沫若的论述吗?他曾说“《兰亭序》从文字到书法都是假的!”今天有了打脸的证据了,看来乱说话,终究是要还的。
唐代新出土了一件墓志,非常出人意料!因其字字《兰亭序》的影子…
太意外了,请容我静静地捋一捋逻辑关系…
我所第一感受到的是,唐代学《兰亭序》的时髦,都已经溢到地表下边了。
继续观察这些字,有些与《兰亭序》如同刻本一般,几乎一模一样,不难推测墓主人肯定可能是忠实的王羲之铁粉。
对于唐代学王羲之到达如此丰盛的境地,除了李世民的引导,应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李世民之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比如南北朝、隋代都开始有很多迹象。
关于《兰亭序》的争论一直未休,郭沫若甚至说《兰亭序》从文字到书法都是假的…这件唐代墓志的出现,郭先生好像被打脸了。看来乱讲话,终归是要还的。
《兰亭序》是一个现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临摹本、拓本多数出自初唐名家之手,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
《兰亭序》真本虽然已经封存于太宗的昭陵,高宗以后,唐人无缘得见。这些近臣摹本,“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见到的。但当时毕竟有人已经将摹本或拓本传出宫外,民间得以转相传习。而这件墓志书丹者,无疑是见过《兰亭序》的高手所为。
由此可见,王羲之书法不单是唐朝人的事,早自南北朝始就逐渐被关注,至唐代李世民引导而被广为传习。
因为唐太宗极力推崇羲之书法,唐代兴起了一股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
我们来看看主角:
《 张暐妻许日光墓志 》拓片
这件墓志,叫做《 张暐妻许日光墓志 》,最新出土于洛阳。该志书法可见盛唐时期书者对《兰亭序》的取法传习。强烈受到《兰亭序》影响明显,诸多单字与神龙本《兰亭序》如出一辙,字形准确,笔法灵动,飘逸有神。是对《兰亭序》存世的强力佐证。
《张暐妻许日光墓志》拓片局部欣赏:
书法《兰亭序》的意义:
1,开创了文人书法艺术的审美风格,对以后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替代。将时代遭际里的个人命运、个人情趣融会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环境,以笔墨技法宣泄挥洒,成为一个时代文化心理和文化形象的标志,在漫长的中国社会里流衍为大量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它揭示着中国文人“悲欣交集”的精神世界,在千古莫易的帝权社会里成为自寻解脱的潜流,在生生不息的文人心境里成为难以泯灭的主流。精神潜流和文化表现的主流,其间关系复杂幽徊,在日益开阔的世界文化格局里表现出无比的魅力,也发生经常持久的困惑。总体言之,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具有中国古代封闭性文化发展的线性特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兰亭序》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兰亭序》不仅体现在它精妙绝伦的笔墨技巧和章法布白的完整性上,而且体现在与作者融为一体的文化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上。《兰亭序》具备了书法作为艺术作品,从书家与书作、内容到形式的全部审美因素。在魏晋玄学和士人清议、品藻人物以及两汉儒家经学崩溃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彻底摆脱了几千年书法附庸于文字、服务于装饰的亚艺术地位,从而成为表现人格个性、诗意情怀以及人文价值选择的不二经典。
3,《兰亭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作者立足于兰亭盛会,重在兴怀、抒志。羲之文如其书。其书妍丽劲健、力透纸背,其文隽永飘逸、入木三分。寓沉郁顿挫于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暗藏锋芒。兰亭集会规模盛大,三教九流,群贤毕至。其中不少贤士名流代表当时封建士大夫一族,他们崇尚老庄玄学,追求清静无为。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使其生活放任自由,消极颓废;而王羲之独秀一枝,并著文批判之,实在难能可贵。与东晋文坛追求骈辞俪句、华而不实的文章形成显明的对比,以重内容抒心志求真务实的语言实践批判了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拿笔无拘无束而万法具备,点画腾空蓄势待发,落纸极转变极尽,如全文有2O好几个之字,都竭尽转变,没有类同。全文节奏感当然温馨,如同天成,点画中间,字心中间,三百六十行中间,照应如顾有心,活力动感,尽展晋人萧散当然之东风。章法颇具韵律,展卷令人有清风拂面的觉得。是我国书法历史上名声更为赫赫有名,危害更为长远的书迹。自唐代至今,习隶书者,必临《兰亭序》,有的书家终生临习勤苦。鹏誉轩笔觉得,《兰亭序》做为隶书第一传统的主导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兰亭序》中叙写兰亭周边青山绿水之美貌和聚会活动的快乐之情,表达创作者好景不常,生死无常的感叹。法帖流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构造、技法都很极致,是他四十不惑的读书的收获。《兰亭序》构字欹侧袅娜,层峦叠翠,千姿百态,曲尽其态,拿笔以中卫立骨,侧笔取妍,有时候藏蕴涵蓄,有时候出类拔萃。帖中二十个“之”字皆独具一格姿势,书写各个不一样,或稳定伸展,或藏锋收敛性,或摆正如楷,或流畅飞动,做到了多种多样与统一的表达效果。在拿笔上,看起来没法而万法皆备。章法上,理气全线贯通,亲疏恰当,虚实相生。一字以内,字的笔画间血肉相连,映带绵延。有的字笔断而意连。
字体样式变幻无常:亲疏、尺寸、长度、大小、深浅、干湿度、近远、向背、实虚、如顾、参差、胖瘦、周围、偃仰、正奇、波动等千姿百态,风景秀丽,让人应接不暇,又有明显的规律感。与此同时理气全线贯通:理气就是指继承上字之末,启发下字之首,头尾联接,主脉顺通,随势应变力,一气呵成。而一行字之头尾及其行与行中间的计划也亲疏恰当,动静结合。布白采用纵使行、横无列,行款紧密、首尾呼应的方法。每排的亲疏大概相同,偶有略松略紧之处。三百六十行长度相互配合,层峦叠翠。构造竭尽转变,不求平正,注重欹侧,不求对称性,注重揖让,不求平衡,注重比照。
从头到尾,笔意如顾,房屋朝向偃仰,疏朗透亮,形断意连,气韵生动,东风洒脱。明朝末年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上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往今来第一,其字皆映带为之,或大或小,顺手所出,皆入规律,因此为仙品也。”,它有四好:第一,墨笔点画寄情达意:例如第3行“羣贤毕至,少长咸集”,有很大的乐悠悠、怅然若失的风韵;而“人”“游”“迁”等字的最终一捺,“可”“乐”“兴”等字中的长横,好像是九曲柳的柳树叶,弯曲袅娜,迎雨异态。这种抽象化的墨笔线框,栩栩如生地呈现出那类发觉了大自然的美、而又身入化境、浓酣全身心的乐趣。第二,结字造型设计都各有姿势; 第三,运笔行笔变幻无常;第四,章法合理布局层峦叠翠。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就是汉唐,本着合久必分的历史趋势,强盛过后必然是大分裂,汉朝灭亡后是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大乱世,同样,唐朝灭亡后是数十年乱世的五代十国,而中国历史上盗取皇陵最大的案件就发生五代十国的后梁到后唐时期。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茂贞作为唐朝的权臣因为军功一步步高升,成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与唐室分庭抗礼,还击败了唐室军队,被唐室封为岐王,其控制区就包括了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李茂贞手下有一个叫温韬的耀州节度使。
温韬
温韬是陕西耀县人,因为依附于李茂贞,曾被任命为耀州、崇州、裕州节度使,这三州包括今天的陕西省富平县、三原县、泾阳县、咸阳县、礼泉县及乾县周边地区,即是李茂贞的地盘,又是当时唐朝的皇陵所在地。
处于乱世中的温韬就是见风使舵的墙头草,时而依附于李茂贞,后又投靠朱温,但不管是李茂贞还是朱温,都是让温韬担任节度使,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藩镇总是喜欢改地名,而耀州、崇州、裕州其实都在关中,也就是唐朝皇陵附近,温韬在关中当了七年的节度使。
五代十国地图
唐朝的节度使就相当于地方上的军政一把手,权力相当大,也就是温韬在关中当节度使期间,他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把唐朝的皇陵盗了个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事件,也是最为恶劣的盗墓,比民国初年的孙殿英盗取清朝陵墓事件还要大得多。
众所周知,唐朝的皇陵都是厚葬,陪葬的珠宝、财物是相当的多,在唐朝都城长安附近连绵数十里,温韬足足用了七年时间,盗取了他有条件盗取的所有唐朝皇陵,分别是:
唐朝十八陵
唐高祖的献陵、唐太宗的昭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桥陵、唐玄宗的泰陵、唐肃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顺宗的丰陵、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贞陵、唐懿宗的简陵、唐僖宗的靖陵。
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温韬就盗取了17座,只有武则天的乾陵等几座皇陵没有被盗,不是因为温韬人仁慈,而是因为温韬在准备盗取武则天的乾陵时,忽然天降异象,一时之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样恶劣的天气就突然降临,天气不好就没法盗,每次温韬等人一回去,天气就正常了,下次又去盗乾陵时,天气又变成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了,如此几次,温韬也不敢盗了,认为冒犯了老天爷,毕竟当时的人挺迷信。
盗墓
温韬从小就是盗贼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不知道他怎么混上节度使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也许武功才是生存之道,温韬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他盗取唐朝皇陵的手段和其他盗墓贼是有些不一样的。
1、明目张胆,盗取的财物还公开宣布。
温韬盗墓是直接公开进行的,在光天化日下就开始,没有任何掩盖的行为,身为盗贼,温韬甚至连做人起码的羞愧之心都没有,哪里有财物就盗取哪里,盗了皇陵之后,还将所盗财物公然制作成册,并且这盗墓册还流传了下来,以至于让人知道温韬盗了哪些财物。
武则天乾陵
尤其是温韬盗取了唐朝最伟大皇帝唐太宗的昭陵,唐太宗是唐朝历史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政治成果最丰硕的皇帝,当然唐太宗下葬所陪的宝物也就最多,尤其是那幅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也在唐太宗的陵墓之中,因为《兰亭集序》存世的都是临摹作品,真迹只有唐太宗有,这个已经成为无价之宝,价值不可估量,而温韬作为盗贼出身,根本就不认识《兰亭集序》这种绝世书法作品,在盗出来后,无价之宝的《兰亭集序》被丢弃,而温韬却看中了装《兰亭集序》绸缎盒子。
2、动用军队数量最多的盗墓。
温韬身为节度使,手下有数万的军队,温韬盗墓就直接把自己的军队开进皇陵开始盗取,每次都有三到四万人,这个规格的人数来盗墓,真是大手笔了。
3、盗取皇陵数量最多,财物最多。
唐太宗昭陵
唐朝皇陵的大多数都被温韬所盗取,这么多的皇陵埋藏了多少财物,全部被温韬盗取拿来挥霍,一方面是自己挥霍,另一方面是打点上下,将宝物送给自己所依附的势力,比如李茂贞、朱温等,后梁灭亡后,温韬还投靠了后唐的李存勖,并用盗取来的财物收买了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所以在李存勖一朝,尽管盗取了很多皇陵,干了罪恶滔天的罪行,温韬仍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仍然活得好好的,也许这就是温韬能够历经三朝的原因所在吧。
但是,李存勖虽然没惩罚温韬,但并不代表温韬就能高枕无忧了,李存勖去世之后,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就杀了温韬,李嗣源之所以杀温韬其原因就在于:温韬是个盗墓贼,而且盗的还是唐朝的皇陵,李嗣源的朝代也是唐,这个温韬盗了前唐大量的皇陵,分别就是一种对?唐?的侮辱,而且温韬连前唐的皇陵都盗了,后唐的皇陵自然也会被他盗的,所以干脆杀了他,就这样,一代盗墓恶贼温韬被杀,他的那些盗墓而来的财物也被朝廷充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得道”究竟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