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镇社之宝
清咸丰二年(1852)6月,浙江余姚客星山下的严陵坞村一村民在山里取土,挖到一块较为平整的石料,运回村里,留作日后垒砌“甃基”(墓壁)用。
村民清除该石上的泥土后,发现竟是块有字的石碑。当地诸生宋仁知道后,便通报余姚富绅、“金石癖”周世熊(字清泉)前来辨识。
周世熊根据其文字记载内容与字体笔法,认定这块石碑非同一般,便与村商量运回自家庭院“卜日设祭,移置山馆,建竹亭覆之”。
汉三老石室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军兵至余姚,周世熊居住的庭园被毁,竹亭被太平军充作厨房,石碑、汉晋砖石倒卧伏地,垒作灶台,埋锅造饭。
太平军退后,周世熊见“石受熏灼,左侧黔黑,而文字无恙”,便认为“凡物隐显成毁,固有定数。此碑幸免劫灰,先贤遗迹,赖以不坠”,一定是天意所为,因而更加看重是碑,用心收藏,并以拓片相赠同道。
后经考证,三老碑立于汉光武帝时代,对于研究我国碑刻制度及发展和墓志的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东汉时期官制与文字、书法沿革的重量级实物。
学者、名家纷纷为三老碑题跋作记,始有“两浙第一碑”、“东汉第一碑”之说,三老碑声名鹊起。
三老碑
据说,1919年,上海古董商、江苏镇江人陈渭泉访得此碑,恐周氏不能常保,遂以3000块大洋从周家购得运至上海,进入古董市场。
“一人守之,不若与众人共守之”,西泠印社遂布告同仁“醵金赎之”,广受浙人响应,社会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踊跃认捐,“大雅宏达,共成斯举”。“不旬月而事集”,共65人募集大洋11270元。
浙江督军卢永祥及其部下陈乐山、潘国纲二位师长,绍兴籍上海知县沈宝昌,海宁籍前清遗老姚煜,湖州首富张均衡,嘉兴在沪实业家姚福同,嘉兴闻人徐钧,南浔“傻公子”刘承干,乌镇在沪大商人徐棠宇,文化名人俞寿璋、蒋汝藻等都伸手相助。
捐款中的8000大洋向陈渭泉赎碑,余款筑室庋藏。
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长吴昌硕作记略述其事。至此,三老碑归藏西泠印社,呼应了印社宗旨,成为镇社之宝,为迎接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献了一份大礼。
三老碑全文:
《三老碑》(西泠印社藏)
《三老讳字忌日记》释文:
三老讳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讳,字宗君,癸未忌日。??讳忽,字子仪,建武十七年,岁在辛丑,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讳捐,字谒君,建武廿八年,岁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戍忌日。伯子玄曰大孙,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纡曰子渊,次子提馀曰伯老,次持侯曰仲雍,次子盈曰少河。次子??曰子南, 次子士曰元士, 次子富曰少元, 子女曰鶷名, 次女反曰君明。三老德业赫烈,克命先己,??稽履仁,难名兮,而右九孙,日月亏代,犹元风刀射,??及所识祖讳,钦显后嗣,盖春秋义,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子未远,所讳不列,言事触忌,贵所出严及□,敬晓末孙,冀??祖德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3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