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道教三十六部尊经,到底是指哪三十六部

紫芸草堂 2023-09-18 02:32:39


南朝宋陆修静祖师《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里说:

至心稽首礼太上无极大道。
至心稽首礼三十六部尊经。
至心稽首礼玄中大法师。
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道经师三宝。


三洞各十二部 泛指所有的道经
道藏中关于三十六部尊经的解释有好几种。一个是《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里说的:“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
三洞就是,洞真上清、洞玄灵宝、洞神三皇。是南北朝时期较为兴盛的几个宗派,教虽分而为三,其实都源自于一炁。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为三洞教主,各说十二部经。洞神十二部、洞玄十二部、洞真十二部,分别是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传记、赞颂、表奏。

陆修静与陶渊明
陆修静祖师自称“三洞道士”,意思是不拘泥某一门派的道士。我们常说:“三洞经教”,意思是指所有的正统的道经。
又据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中三洞真经部帐品目云:
洞真宝经十二部凡二十三万二百八十卷:太一部第一,妙林部第二,太清部第三,彻视部第四,上清部第五,开化部第六,元阳部第七,妙真部第八,开山部第九,十仙部第十,玉林部第十一,黄老部第十二。
洞玄宝经十二部凡八十万四千卷:灵和部第一,灵宝部第二,通神部第三,无量部第四,集仙部第五,内秘部第六,真志部第七,集善部第八,炼精部第九,生尸部第十,宫图部第十一,炼魔部第十二。
洞神宝经十二部凡八十四万二千卷:太真部第一,至德部第二,黄庭部第三,炼气部第四,道德部第五,元神部第六,大劫部第七,内简部第八,神咒部第九,三皇部第十,按摩部第十一,小劫部第十二。
右三洞三十六部,共一百八十七万六千三百八十卷。
以上是三十六部的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并不常见。但是这里的三十六部,一部显然不是一卷经,而是一个系列的意思。

《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另外道藏里还有一本经书,叫做《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分为六卷,分别是:
玉清境:上清经、妙真经、太一经、妙林经、开化经、仙人经、黄林经、上真经、道教经、上炼经、上妙功德经、道德经
上清境:洞玄经、元阳经、元辰经、大劫经、上开经、内音经、炼生经、灵秘经、消魔经、无量经、按魔经、上通经。
太清境:太清经、徹视经、集仙经、洞渊经、内秘经、真一经、集灵经、中精经、无量意经、集宫经、黄庭经、小劫经。
其中《道德经》、《黄庭经》等,与我们熟知的《道德经》、《黄庭经》名字一样,但是内容却大不相同。并且,这里三十六部尊经,一部就是一本经文,共六卷。与前面《云笈七签》和《太上黄箓斋仪》的不一样。
《道藏》并非是大杂烩,《道藏》所收录的经书都是经过细致和严格的鉴定的。


三洞四辅十二部,是道教经书的分类方法,直到明朝修《正统道藏》都在沿用。所列的十二部,跟《云笈七签》所说的本文、玉诀、符图一样。比如《度人经》在正统道藏里,就属于洞真部本文类,《道德经》属于洞神部本文类,注解《道德经》的《道德真经义解》就属于洞神部玉诀类等等。而《太上黄箓斋仪》所列的三十六部的分法,属于很少看到的。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皈依三十六部尊经,应该是皈依所有的三洞经典,而并非仅仅是《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当然“三十六部尊经”应该涵盖了《太上三十六部尊经》。
古代祖师在编修道藏的时候,是很注意的。并不是所有的典籍都能够入藏,需要加以整理、甄别,判定该书是属于哪部才行。所以《道藏》并非是大杂烩,《道藏》所收录的经书都是经过细致和严格的鉴定的,是符合正统道教教义的。也只有这样修编出来的《道藏》,才被后世道教徒奉为圭皋。

“三十六部尊经”包罗万象

道教皈依有“三宝”,分别是道宝、经宝、师宝。皈依三宝后,就会以追求清静无为境界修炼自己,获得心灵宁静,直至修真得道。其中:道宝,即太上无极大道。经宝,即三十六部尊经。师宝,即玄中大法师。
为什么“经宝”是“三十六部尊经”呢?《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即洞真教主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妙真经》等十二部经;灵宝君,即洞玄教主上清灵宝天尊说《洞玄经》《元阳经》等十二部经;神宝君,即洞神教主太清道德天尊说《太清经》《彻视经》等十二部经。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
以上各篇经文格式相似,都是先述经文,后附四言偈语及十二符文。内容简述修真理论及其方法,并解释真空、虚无、自然、心性等术语。认为众生皆有道性,但因未能直心正念,迷惑本性,故有种种烦恼灾祸。若能奉道修心,识法性,行正法,不着色相,清静无为,即可达到寂灭境界,成就法身,永无忧患。其修持之法强调行善积德,烧香建斋,诵经礼释,广种福缘,贬斥吐纳咽气,坐忘炼丹等法术。《无上内秘真藏经》赞称“最尊最贵”,“包罗无外,妙入细微”。这是每一个道教徒传度、授法时都会要学习的最核心经典,其中有几部还是必考内容。

《正统道藏》浩如烟海
但不仅于此,根据明代编纂,也是现存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正统道藏》(现存北京白云观)的记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划分,合计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也有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册。浩如烟海,远比一般教派的经典多得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南华经》
《南华真经》即《庄子》,战国时庄周撰。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其书为《南华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庄子》共分三十三篇,以《逍遥游》为代表,阐释了庄子的思想。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
民国鲁迅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冲虚经》

《冲虚经》即《列子》,旧题周列御寇撰。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 列子为冲虚真人,尊称其书《冲虚真经》。至宋真宗景德(1004-1007)中加封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
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以此阐发其思想,许多地方近似于《庄子》,为道教的神仙长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现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顺撰,宋陈景元补遗《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宋徽宗赵售撰《冲虚至德真经义解》、江《冲虚至德真经解》及林希逸《冲虚至德真经斋口义》、金高守元纂集《冲虚至德真经四解》等,均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通玄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现存唐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七卷,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三官经》

《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也作《三官经》或《三官感应妙经》。三官,指天、地、水三官大帝。转诵此经至满千遍,大作踊跃;悔过愆尤,断恶修善,即能除无妄之灾,解有仇之愆;赐千祥之福,脱九厄之难,离三途之苦。


《太平经》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据《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
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
其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基本上,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


《北斗经》
《北斗经》,全称《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经中称,北斗七星君乃造化之枢机,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灾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
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净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广陈供养,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远离诸祸。也是道教斋醮科仪“顺星拜太岁”的必诵经书。


《抱朴子》
《抱朴子》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作者是晋代葛洪祖师。
葛洪博览经史百家,多达万卷,以鸿学知名。二十几岁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开始写《抱朴子内外篇》。《晋书·葛洪传》盛赞他:“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颐,析理入微。”

《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发现于嵩山,在骊山经骊山老母点化,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它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
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常清静经》
《常清静经》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简称,大约成书于唐代,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神部。它是多数道教学人必须背诵的经典,被视为道教在心性修练上的法宝。
经文中所载述的心法,有三个层次。首先,人必须澄心遣欲以致清静,因此对心、形、物三者,唯见于空。其次,“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 无既无,湛然常寂”,进入空有不异、不即不离的中观见地,得到诸法清静、常应常静的“常清静”。
最后,降本流末,助化众生,学习“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 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无限充实与动力,达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证悟。


《度人经》
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称《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元洞玉历章》和《前序》、《中序》、《后序》及《元始灵书》上、中、下篇组成。
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无鞅数众演说灵宝度人经教,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 想,宣传“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护度,咸得长生”。


《心印经》
气功内丹术著作。全称《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一卷,唐代著作。此经为四言韵文,共五十句。主要讲述内丹术的基本理论,阐发精、气、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玉皇经》
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有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
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皇上帝来历的神话。有多种注本,收入《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
虽然以上道教经籍名目众多,纷繁复杂。但有需要了解、亲近道教的,由浅入深可以推荐阅读以下三部书籍:


1.初步了解可以读《崆峒问答》
这是中国道教历史上为数不多通俗易懂的经典,那里有祈雨、祈雪、传度、授箓、修仙等关于道教最正统的基本问答。此书是由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撰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以非常直白、浅显的语句,解答初入道门时碰到的诸多问题。虽然是正一道基础入门的必读经典,但其中涉及很多道教基础问题,值得每一位初入道门人士了解。其中“崆峒”一词指的是“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因传说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曾经在此向广成子问道而著称于世。


2.初步修行、亲近可以读《太上感应篇》
这部道教著名的劝善书以济世度人、止恶修善、自利利他为主旨,以系统的承负法则,“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的原则,感染了很多人得道成真。其中包括催生宋理宗皇帝因此开办“慈幼局”这一全世界最早的官办慈善机构。书名中的“太上”是指道门至尊“太上老君”,象征无上之上,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作为太上劝人作善之书,《太上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3.初步练养心性,可诵读《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全文仅五百九十一字,是道士日常修持的经典经文之一。《清静经》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无形”而定了全经格调。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以“清静”法门去澄心遣欲,去参悟大道。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清静经》曰:“人能常清静经,天地悉皆归。”意思是告诉我们只要心静神定了,就能让我们的心和天地合二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就能观察到大道之中的玄奥。《清静经》中的这十个字,告诉了我们修道的根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十个字,它却包含修道修心的方法。
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
道在经中,幽深微妙。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2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