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欧洲人穷得只能吃水煮豆子、黑面包的时候,中国人吃的是啥

蜀山笔侠 2023-09-17 23:41:16

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是菜系就拥有八大菜系,烹饪手法更是五花八门,从蒸炖煮炸到红油爆炒,从大鱼大肉到清淡小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吃不到。但这些年随着西方文化入侵,很多人都开始''嫌弃''起来我们的传统饮食,反而追求起西方的食物了。

这里并不是说西方就没有好吃的,当然也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市面上很多西餐馆的性价比相比起中餐来说,的确有些''交智商税'',是中国的凉拌菜不好吃吗?为什么吃点生菜叶子沙拉都愿意付出几十甚至上百?说老实话,欧洲的饮食传承,还真没有我国久远。

中世纪的欧洲可以说是对欧洲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段时期,很多国家的雏形,包括封建制度,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建立起来的,甚至在中世纪欧洲中期以前,欧洲大陆都属于一种比较分散的领土集结体,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其实是属于奴隶制王朝。

奴隶制王朝的饮食文化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知道肯定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干脆就从中世纪欧洲的饮食开始说起。中世纪欧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是拜占庭帝国)结束后一直到1500年左右这1000来年。

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能吃得起精致面包以及肉类,由于肉类难以获得,他们会采用大量的香料去腌制这些肉食,因为当时香料很贵,所以这也成为了各大贵族展现自己实力的一部分,肉类放的香料越多,就代表这个贵族越富裕。

当时普通人是吃不上肉的,因为欧洲并没有圈养牲畜的习惯,而羊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经济生物,不可能随便开吃。有人问那不能打猎吗?要知道当时欧洲所有的土地都归贵族所有,包括土地上的任何资源,别说打猎了,就算去森林里伐木都属于侵犯了贵族利益。

欧洲的普通人只能吃黑面包,然后吃水煮豆子,黑面包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全麦面包,而是黑麦之类的布满面糠的面包。这种面包没有添加酵母,都是死面,非常硬,因此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这种面包还是擦刀子的工具,也能当做隔热布,甚至有女子用它来当防身棍。

当时普通民众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食物,那就是水煮豆子了。有人估计要说,欧洲不是很会做土豆(马铃薯)吗?为何他们不吃土豆呢?土豆是美洲作物,得要中世纪结束航海大时代开启,才会传往世界各地。

说完了欧洲的饮食,我们再来说说当时中国的。

中世纪的欧洲相当于中国的隋唐宋时期,唐朝大家都知道,盛世唐朝,四方来朝,那个时候唐朝所拥有的不仅是本地美食,还有西域各国的美食,比如说着名的胡饼就是那个时候传来的,而月饼、粽子、饺子等传统食物都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开始脱离了食材,往更加美味的食物制作方式发展:''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

至于宋朝更不用说,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自然少不了各种美食。《东京梦华录》中有这么一段:''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玉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鸡鸭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街头巷尾普通人吃的食物。

单论火腿来说,是我们的金华火腿不香吗?为什么非要追捧意大利的火腿呢?而牛肉,西方着名的烤牛排,有中国的孜然牛肉、蒜苗牛肉、水煮牛肉、大片牛肉等等等等好吃吗?所以说在吃之一道上面,大家真没必要一味地追求国外食物,自家饭菜才是最美味的味道。

老外早餐吃什么

问题一:外国人一日三餐吃什么?一.
美国人一日三餐:
1.早餐一般在家中吃,比较简单,有果汁、麦片、咖啡、香肠、鸡蛋等。
2.午餐一般食用快餐,像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等,加上一些蔬菜和饮料。
3.晚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如在家中吃饭,通常的主菜有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再配以青菜、面包、黄油等。
二.
英国人一日三餐:
1.早餐
传 统 的 英 式 早 餐 有 煎 培 根 、 香 肠 和 煎 土 司 。 这 叫 做 “ 煎 食 ” 。 但 现 在 多 数 人 都 很 忙 , 没 办 法 每 天 都 吃 这 种 丰 盛 的 早 餐 , 所 以 现 在 最 流 行 的 早 餐 种 类 有 :
一 碗 玉 米 片 加 牛 奶; 一 些 优 格 加 新 鲜 水 果 或; 吐 司 涂 果 酱
通 常 在 早 餐 时 喝 茶 、 咖 啡 、 或 果 汁 。
英 国 人 仍 在 周 末 享 用 传 统 的 英 式 早 餐 。 各 个 旅 馆 或 饭 店 , 尤 其 是 大 家 所 熟 知 的 家 庭 式 旅 馆 ( B & B's ) 皆 有 供 应 传 统 的 英 式 早 餐 。
2.午餐
英 国 人 中 餐 很 快 就 解 决 , 不 像 义 大 利 人 。 通 常 午 餐 只 需 三 十 到 四 十 分 钟 - 许 多 英 国 人 吃 三 明 治 , 或 许 是 因 为 三 明 治 是 英 国 发 明 的 。 通 常 人 们 早 上 在 家 做 好 三 明 治 , 然 后 在 午 餐 时 间 食 用 - 三 明 治 是 英 国 人 的 便 当 。 同 样 受 欢 迎 的 午 餐 为 烤 马 铃 薯 。
点 心 在 英 国 相 当 普 遍 , 特 别 是 巧 克 力 , 且 特 别 在 早 上 约 十 一 点 和 下 午 约 三 点 。 英 国 儿 童 是 世 界 上 吃 甜 食 最 甚 者 , 这 使 得 英 国 牙 医 非 常 忙 碌 。
3.晚餐
晚 餐 是 一 天 中 的 主 餐 , 且 通 常 有 两 道 菜 - 肉 或 鱼 加 蔬 菜 , 之 后 有 甜 点 ( 也 就 是 布 丁 ) 。 英 国 小 孩 都 知 道 在 吃 布 丁 前 要 把 肉 和 蔬 菜 吃 光 光 。
冷 冻 熟 食 在 英 国 相 当 普 遍 , 几 乎 每 个 家 庭 都 有 微 波 炉 , 且 通 常 英 国 人 ( 尤 其 是 学 生 ( 会 买 一 份 冷 冻 熟 食 , 放 进 微 波 炉 , 边 看 电 视 边 吃 - 这 叫 做 吃 “ 电 视 晚 餐 ” 。
外 国 食 物 也 相 当 受 英 国 欢 迎 。 超 市 里 摆 满 了 琳 琅 满 目 的 印 式 、 中 式 、 义 式 、 希 腊 式 、 和 日 式 食 物 - 事 实 上 是 来 自 世 界 各 地 的 食 品 。
晚餐后通常要上一杯茶 (加牛奶 )

问题二:西方人早上?中午?晚上 主要吃什么?我在2003年去过?洲旅行奥地利、意大利、端士、德国,所看到的只是旅店及酒吧餐饮店上的形况,至于家庭的饮食没有接触过。
这四个国家的饮食用我的眼光看是差不多。但对于当地人来说风俗习贯差别很大。他们习贯去外面饮食。
早餐:一杯牛奶一二片面包加一二个蛋根据个人的习贯不同加一小盘自已喜爱的冷菜(冷菜有晕也有素也有人是水果或蜜饯)吃完后有人喝一杯茶,也有人喝咖啡。
中餐:欧洲人不当主餐,一般是一杯啤酒,有人爱吃面条也有人吃二片面包但也有人吃一盘米饭有人爱比萨。中餐的菜品种很多,国内西餐厅都能看到,一盘沙拉是他们喜爱的营养品。
晚餐:是他们的主餐,啤酒,面包、面条、米饭、比萨是主食牛排、鸡块、(小菜根据个人口味选择)他们的鱼都没有鱼刺,水果沙拉是他们一定要的。
他们用餐从来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基本都是吃完正好。

问题三:外国人早上吃什么新加坡:喜欢以鱼粥当早餐。
泰国:上班族吃牛肉米粉;农民则食潮州粥,以炸花生佐餐。
韩国:喜欢用牛骨或牛肉脏汤加热饭作早餐,富有人家则在汤内加牛肉片。
蒙古:往往喝羊骨汤,再加面食。
日本:多是把隔夜吃剩的饭加上水重新蒸或煮做成粥饭,并加入一个鸡蛋,两条萝卜干。
德国:主要是面包,黄油,香肠,果酱和咖啡。
法国:从一个大面包上切下几片,抹上黄油,再加一杯咖啡;有的人还喝牛奶,吃巧克力等。
英国只吃面包喝加奶咖啡。英式早餐有烘松饼,烤面包片配果酱,果汁,咖啡或奶等。
意大利:多吃各种风味的面条,如鸡汁面,烤肉面,牛排面等;也有人吃的早餐与英?美?法等国人相似。
奥地利:热衷于吃甜味早餐,有甜度不一的面包圈,橙汁和甜咖啡,果酱等。
俄罗斯:一般为面包(包括白面包和黑面包),煎鸡蛋,茶,咖啡,酸奶等。 罗马尼亚:一般是面包,香肠,奶酪等;有的人喝牛奶和咖啡。
巴西:早餐大多喝咖啡,还吃法式面包和牛肉。

问题四:外国早餐吃什么外国人早餐吃什么?西方人有个说法叫做“早餐吃的像国王”,他们对早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今天我就为你介绍一些外国人早餐怎么吃,下面为你将各国早餐一一盘点。
欧洲和美国民众的早餐按照食物内容,分为欧陆式早餐(英文:Continentalbreakfast)、英国及爱尔兰式早餐、美式早餐(英文:American breakfast)。
美国是移民国家,因此美式早餐汇集了欧洲各国的早餐精华,内容多而被称为“复杂式早餐”又叫“全早餐”(full breakfast)。美式早餐中,除了与欧陆式早餐相同的项目比如咖啡或茶、黄油、果酱、面包和果汁外,还包括英爱式早餐中的煮黄豆、德式早餐中的香肠,还有麦片、谷物粥类、鸡蛋类、肉食类等食品。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的选了快餐式的早餐。
美式早餐:简单、普及,来势汹汹
标准配置:汉堡、牛奶、水果、麦片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传染到世界各地,美洲、亚洲、澳洲的大多数城市人都向他们学习。汉堡早餐跟着肯德基、麦当劳来北京很多年了,上班族经常会选择途经的快餐店买个方便的汉堡,拿着杯可乐、红茶或者橙汁就上班去了。
“欧陆式早餐” 一词,其所定义的内容,随时间变化逐渐演变成“简单式早餐”,因此,在很多星级酒店的西餐厅中,菜谱里的“欧陆式早餐”所指代的概念,是一种只提供咖啡、茶、牛奶、黄油、果酱、面包和果汁的简单早餐。这类早餐不提供谷物粥类、肉类、香肠类和鸡蛋类食物。
德式早餐:咸面包的与众不同
标准配置:煎鸡蛋、面包、蔬菜或水果沙拉、香肠或培根
欧美的早餐有些类似,在德国差别也不大,有时间就去自助餐厅,但是比较贵。在家里吃的比较多,果酱抹面包(咸面包较多)、煎鸡蛋、咖啡、果汁,蔬菜沙拉、水果沙拉任选。餐桌上有很多肉类,香肠或者培根,而且口味都比较重。
意式早餐:玩浪漫,受青睐
标准配置:咖啡、牛角包、意粉、坚果
意大利人的早餐特别喜欢咖啡,咖啡是欧美大多数人离不开的东西,甚至喜欢黑咖啡。一般来说,可能早餐咖啡,午餐咖啡,晚餐还是咖啡。其实很多餐厅和咖啡馆早上都提供早餐,品种非常丰富,牛角面包、黄油面包、各种点心、果脯以及杏仁、榛子等坚果碎、奇异果和PIZZA。
中国早餐:传统的,越来越少
标准配置:豆浆、油条、馄饨、包子、煎饼(北方);河粉、烧卖(南方)
中国人的早餐在北方显得比较简单,其实也已经很丰富了,我们吃的都比较可口。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包子和豆浆是全国普及的,南方人则有吃早茶的习惯。也有的地方的人常吃面条、各种河粉、米线,口味比较重,酸辣或者麻辣的都有。
泰式早餐:中国南方的影子
标准配置:泰式米粉
去泰国旅游的时候,只能在酒店吃星级早餐,越是高档酒店,早餐越相似,都是面包、水果、果汁等。而泰国人常吃的早餐是小摊小店的牛肉米粉,有一种特制的粘稠状的汁儿,浇上之后美味无比。也有喜欢早上吃汤饭的,里面加上咸菜和花生碎,比较接近中国闽南地区的口味。
日式早餐:和中国最接近
标准配置:牛奶、米饭、咸菜和酱汤
日本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所以他们的国民整体身高才增长了不少。注重营养的日本人早餐也有两种吃法,传统型会吃一些米饭,搭配咸菜和汤。忙碌的上班族没有时间准备的话也经常吃两片面包,喝点牛奶,匆匆了事而已。

问题五:美国人早餐面包喜欢吃什么酱呵呵,欧洲早餐主食一般都是土司或者黑面包加牛油,肉片和芝士。
也有一种食品类似爆米花用牛奶泡着吃。
早上一般喝茶和喝牛奶的多。
淋上奶油和沙拉酱,蕃茄酱也行,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问题六:谁知道各国老外早餐都喜欢吃什么?一般来说都是以牛奶和面包为主的
煎荷包蛋他们一般少吃或不吃的
对了,还有的就是喜欢吃香肠了
楼主,请采用我答案吧~~
谢谢!!!

问题七:早餐吃什么最好 英国人早餐吃什么英国的早餐算是三餐中比较出色的,无论与哪个国家的相比,都不逊色!
比如,法式早餐大多是咖啡、橙汁,再加上一块黄油牛角面包;而美式早餐,可能在此基础上还会多一个牛奶麦片粥。
英式早餐则丰富一些。标准的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食品:面包、煎肉肠、培根、香肠、蘑菇、番茄、炖豆子、凉牛奶、麦片、酸奶以及少量水果,有时还有炸薯条,当然咖啡或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味道不那么合乎中国人的口味,但是从营养的角度讲,还是较为全面均衡的。
早餐种类齐上场
麦片:英国人早餐喜欢食用麦片,他们的麦片种类丰富。麦片以各种谷物加工而成,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值得学习的是,许多麦片中都加入了坚果和果干,充分应用了饮食多样的理念。不过英国的习惯是用凉牛奶来冲麦片,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吃热乎早餐的“老外”颇不习惯。
面包: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常见的是牛角面包或者切好的吐司面包,配以各种口味的果酱。
香肠:香肠是不错的食物,一来它是热乎的,二来味道与中国的香肠相差不远。
炖豆子:豆子在烹调时加入了番茄酱,口味酸酸的,并且煮得很软,入口即化,应该很合中国人的口味。不过以前一直听说老外不喜欢豆子的腥味,也不知炖豆子在英国为何如此受欢迎?
果蔬:早餐中蔬菜和水果所占比例较小,或许是国外果蔬价格太高的缘故吧。蔬菜通常只有蘑菇和番茄,加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拿水煮熟,吃起来还很热乎。水果就更简单了,一般只有桔子和柚子罐头。
培根:培根是英国人早餐中常见的传统食物,它和中国许多地区制作的熏肉类似。目前工业生产方法是将猪侧边带皮的肉,经过注射含定量亚硝酸盐的腌制液,腌制一段时间后,吊挂起来,在烟熏炉里经过低温熏烟而成。烟熏的木屑是来自硬木的种类,熏烟温度一般是在52~57℃。培根熏完后,经过降温、造型和去皮,然后再切成薄片包装成商品。

问题八:英国人早餐一般吃什么?英国的早餐算是三餐中比较出色的,无论与哪个国家的相比,都不逊色!
比如,法式早餐大多是咖啡、橙汁,再加上一块黄油牛角面包;而美式早餐,可能阀此基础上还会多一个牛奶麦片粥。
英式早餐则丰富一些。标准的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食品:面包、煎肉肠、培根、香肠、蘑菇、番茄、炖豆子、凉牛奶、麦片、酸奶以及少量水果,有时还有炸薯条,当然咖啡或茶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味道不那么合乎中国人的口味,但是从营养的角度讲,还是较为全面均衡的。
早餐种类齐上场
麦片:英国人早餐喜欢食用麦片,他们的麦片种类丰富。麦片以各种谷物加工而成,能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值得学习的是,许多麦片中都加入了坚果和果干,充分应用了饮食多样的理念。不过英国的习惯是用凉牛奶来冲麦片,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吃热乎早餐的“老外”颇不习惯。
面包: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常见的是牛角面包或者切好的吐司面包,配以各种口味的果酱。
香肠:香肠是不错的食物,一来它是热乎的,二来味道与中国的香肠相差不远。
炖豆子:豆子在烹调时加入了番茄酱,口味酸酸的,并且煮得很软,入口即化,应该很合中国人的口味。不过以前一直听说老外不喜欢豆子的腥味,也不知炖豆子在英国为何如此受欢迎?
果蔬:早餐中蔬菜和水果所占比例较小,或许是国外果蔬价格太高的缘故吧。蔬菜通常只有蘑菇和番茄,加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拿水煮熟,吃起来还很热乎。水果就更简单了,一般只有桔子和柚子罐头。
培根:培根是英国人早餐中常见的传统食物,它和中国许多地区制作的熏肉类似。目前工业生产方法是将猪侧边带皮的肉,经过注射含定量亚硝酸盐的腌制液,腌制一段时间后,吊挂起来,在烟熏炉里经过低温熏烟而成。烟熏的木屑是来自硬木的种类,熏烟温度一般是在52~57℃。培根熏完后,经过降温、造型和去皮,然后再切成薄片包装成商品。

问题九:外国人一日三餐吃什么?英式的
早餐
标准的完全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食品:熏肉、煎蛋、炸蘑菇、炸番茄、煎肉肠、黑布丁有时还有炸薯条和茄汁黄豆,当然还会有咖啡或茶佐餐。主食一般是炸面包片。
最近几年,英国人开始对传统早餐的营养配比提出质疑,他们的早餐食谱已经向“功能性早餐”转变: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选择麦片、蔬菜沙拉、水果作为早餐的主要食品。
中餐
相当一部分比例的英国人根本不吃午餐,剩下的则以闪电式解决.最受欢迎的午餐是三明治,还有其他西式面包.再加炸薯条,橙汁,咖啡和一些水果.
下午茶
经典下午茶是英国人一天中色彩和花样最多的一餐,组成是各种甜点(松饼,奶油蛋糕,慕斯,甜圈,黄油脆饼,三明治,芝士面包);各种红茶(伯爵茶(Earl Grey)、大吉岭茶(Darjeeling)、锡兰茶);和牛奶,糖,咖啡以及数不清的香料.
现在英国人喝下午茶普遍是1份茶+1份点心的搭配.
晚餐
晚餐是英国人的正餐,在菜式上是比较丰富的.
首先是汤,最常见的是英式忌廉汤,粟米汤和奶油蘑菇汤;外来的罗宋汤和炖菜也很受他们欢迎.
开胃菜一般是沙拉或沾柠檬汁的鱼肉.
主菜依然是烤牛肉,羊肉或猪肉加蔬菜和烤土豆.还有和鱼,汉堡包及其他油炸食物一起吃的炸薯条,或者光是炸薯条蘸上盐和醋.英式的盘子非常大,家庭份的一般是一盘肉和两盘蔬菜.(蔬菜的盘子比较小)
甜点包括有:蒸蛋,蛋糕,蒸果酱卷,苹果派,糖浆布丁,草莓馅饼等,再加一些水果.夏天他们也吃冰淇淋.
美式的
美国的三餐比起英国人来要简单得多.
早餐他们吃果汁,鸡蛋,牛奶,咖啡,各种面包.
午餐跟英国人差不多,他们更习惯叫快餐,像汉堡,炸鸡块和披萨.
晚餐没有前盘和甜点,他们只吃一两个菜,主食是牛排,鱼排和猪排(美国人很少吃羊排),也可能是土豆泥或者通心粉.他们很喜欢沙拉.

德国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吃的什么喝的什么?

欧洲人吃什么穿什么呢?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前几年,因为欧美经济发达,所以代表着先进的标志,各种生活习惯都往欧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礼服,感觉其实也一般而且还很贵,前几年吃一顿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贵很多的,这几年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西餐还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对西餐感觉一般,我还是喜欢经济实惠的中国小吃,我想如果真的来一场美食较量,中国菜估计只派出四川代表队就可以完胜,因为西方的餐饮文化实在是和经济断层太大了。

德国人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美食呢?好像除了啤酒和香肠就想不出来什么了,实际上,就连中世纪的德意志贵族吃东西都很简单,中世纪的欧洲发展还比较落后,吃食也简单,就连餐具也是到近代早期才出现,虽然贵族也有一套所谓的“餐桌礼仪”,但是要和古代的东方比起来就显得很原始了,比如他们盛餐食的容器,就是面包片,这些用过的面包贵族肯定是不吃的,有时会赏给下人或穷人。

切割下来的肉要用手去接,通常是三个指头捏取最为有礼貌。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人的饮食方式还是继承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的习惯,工业文明的统一没有将饮食迅速化成一体,就像我们上期故事所讲的,德国的区域化特征突出,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比如北方的德国人,他们的主食大多是猪肉、冷牛肉、奶酪以及酸渍小黄瓜。普鲁士人喜欢吃鹅杂碎,肉糜排。南方的巴伐利亚,喜欢腌酸菜猪肉系列,还有牛蹄、维也纳肉片以及香肠。筠蛋还记得小时候有一种真空装的小香肠,叫“维也纳风味”,不过我至今不知道维也纳有没有这种小香肠。至于士瓦本人,会吃一些面食。德国人日常的餐桌上,一般就是很多土豆、白菜,面丸子、黑面包以及各种火腿,这是在经济还比较好的时候,如果在战后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德国人的食物就难以入口了。

魏玛共和国街头失业人群

比如1923年的柏林,人们没有生火用的火柴,好不容易升起来的火苗也是气喘吁吁,无法取暖。牛奶不知道混杂了多少怪成分,是浅蓝色的,面包硬的像石头,奶油都是放久了呈现一种难闻的哈喇味儿。就是这样的口粮都让人狼吞虎咽地争抢,补充少得可怜的营养。大多数儿童都营养不良,早饭是没有的,相比起战前会有热饮料和软软的面包,20年代的孩子都不曾奢望过能有一天吃顿饱饭。中午饭虽然会有,但是也是寡淡异常,普通的家庭会有土豆、鲱鱼和米饭吃,或是稀薄的豌豆面糊、莱比锡糖,以及改善生活时候薄如蝉翼的猪排骨。

到了后来20年代末,日子就稍微好过了一些,虽然德国人还是没办法与英法这样的国家人们一样不为三餐发愁。他们最渴望的奢侈(就是如战前一般的习惯),应该可以一天喝两次咖啡,在热乎乎的荤素搭配的餐饭之后,早晚各一杯。晚饭可以吃两片黑面包,夹着奶酪和猪肉片。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德国人喝啤酒的习惯还是没有摒弃。在德国啤酒好像是一种仪式性的习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馆进行,很多轻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馆慢慢消遣。德国的酒馆常常人满为患,他们站着喝下一扎一扎的啤酒,就着腌渍酸菜或者猪火腿作为下酒菜。估计这味道。。我觉得不行。当然,柏林也有高档餐厅招待那些上层社会的有钱人,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奇馔佳肴,意大利的芦笋,法国的芥兰、波兰的鹅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没有多大关系了。普通人奢侈一点,可以在小酒馆上一些猪蹄髈,还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时候只有一盆浑浊的菜汤,盆底垂头丧气地沉着几片肥肉。有一本小说讲到了当时一个年轻的女秘书多丽丝,她的梦想是吃上一份萝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苹果丁,当然只是想想罢了……

不过和吃的对比起来,对于女秘书来说,穿的似乎更加重要。还是多丽丝,她宁愿放弃梦寐以求的牛排,给自己买一顶最新的时尚的帽子。和今天疯狂的筠蛋一样,当时的女孩对奢侈的衣服和化妆品没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书喜欢穿一件橙红色的连衣裙,裙子上有花点,戴一双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来的不过也很美丽,脚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点的女性,会身穿经洗的巴黎丝衬衣,上面有手工刺绣的花纹,真丝的睡衣,还有鸵鸟皮的鞋子。当然,这样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点或者像多丽丝这样傍上情人的女秘书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着制服,颜色灰暗,质量平平。工业文明影响之下城市的花样很少,乡村倒是相比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绣花上衣,花边裙子,丝绸披肩,不过年轻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纪念性的节日场合之下能看到这样的服饰了。

吃的不是那么重要的时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绞尽脑汁的事情。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挑出来自己最喜欢的那么一件(一车),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标志。说到这里,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双十一购物车里都有点什么?

欧洲人的主食究竟是什么?

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体育 | 经济 | 娱乐 | IT | 汽车 | 房产 | 时尚生活 | 文化 | 票务 |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关闭本页〗

历史烽烟难掩哥伦布传奇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5-21 2:19:48 · 来源: 新京报

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而五百年后,后人关于哥伦布的功过是非,以及他的神秘身份,仍然没有定论。

这幅日期无可考证的油画,再现了在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西班牙巴拉多利德广场上的哥伦布纪念雕像。

哥伦布之旅所用的徽章。

西班牙国王发给哥伦布的“授权书”。

哥伦布首次航海船队中的最小船“尼尼亚”号的复原船。

历史篇 1

在好莱坞动画影片“勇闯黄金城”中,梦工厂用浪漫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美洲印第安人和西方探险者的初次相遇。影片中,两个一心想发财的西班牙小骗子误打误撞地找到了传说中的黄金城厄尔朵拉杜,并被当地人当作天神顶礼膜拜。两人最后又因为善良的本性放弃了财宝,帮助印第安人堵住通往黄金城的水道,使这片世外桃源免受西方殖民铁蹄的践踏。在片中角色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看到哥伦布的影子,那么他究竟是谁?天真善良的冒险家,还是残忍暴虐的征服者?

寻找黄金城

在哥伦布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中,他写回国的书信里完全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和成就感:“每次想到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和其他我发现的岛屿,总是令我难过落泪。我一直深信,这些岛屿所树立的典范可以为他人带来利益;但相反的是,因为过度的探索,它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虽然还不至于完全无救,但所造成的伤害已经太大,太难补救了。就让造成这一切的那个人来补救吧,如果他可以,如果他真的知道怎么救的话。”

显然,哥伦布自己意识到了在发现新大陆的短短10年里,殖民者的掠夺和过度开发已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错误,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的后悔之意。但他所说的“伤害”究竟是什么?

回头看看1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就能找到答案。在发现新大陆的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10月13日,哥伦布第一次看到了他想要寻找的东西———印第安人身上的金饰。他问道:“黄金在哪儿?”第三天,哥伦布已经开始计划如何统治他发现的“黄金城”,他在日志中写到:“只要有50人的军队,我们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让他们做任何事。”

在写往国内的信件中,哥伦布多次描述了新大陆岛屿的淳朴和美丽,但他最关心的还是黄金。“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已经12月份了,但是还能听到夜莺在鸣唱,还有其他上千种鸟类出现在这个季节。这里可以看到七到八种棕榈树,这些美丽树木的数量实在难以估计。其他的植物、果实也都一样。在岛上,有不可思议的菠萝丛、广大的可耕田地,还有新品种的蜜蜂,好几个品种的水果。在内陆,更有许多金矿,蕴藏量之大,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看得出来。伊斯帕尼奥拉岛真是个惊奇之岛。”

事实上,哥伦布对于黄金的追求甚至超过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在去世前几年,他写到:“黄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贵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财富,拥有黄金的人不仅能满足现世的需要,还能找到在炼狱中拯救灵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黄金驱动着哥伦布带着他的船队先后四次来到美洲,也正是他们的到来,印第安人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他们曾经创造的辉煌文化遭受了灭顶之灾。

贪欲的劫难

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开始了第二次野心勃勃的航行。和第一次探险相比,这一次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3艘帆船变成了17艘,船员则从70人增加到1500多人,其中包括两百多名做着黄金梦的“冒险家”,一支骑兵团,还有6名传教士。

显然,这次的航行并非为了和印第安人进行和平交易,欧洲人俨然要扮演征服者的角色。在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遇到的大多数印第安人都非常友好,甚至对他们顶礼膜拜。但欧洲殖民者的贪婪本性很快让当地人感到畏惧,当哥伦布再次登上海地岛时,他们都纷纷逃离。

一年前来到海地时,哥伦布遇到了友好的印第安部落酋长关喀纳加,酋长答应他们在印第安人部落附近建造了纳维达德堡垒,并提供庇护。

于是哥伦布留下40名船员驻守,但等到1493年他再次回到纳维达德堡时,却发现堡垒已经被夷为平地。

关喀纳加酋长告诉哥伦布,当他的帆船刚刚驶离海岛,留下的40名船员们就开始你争我斗,他们抢夺的战利品无非两样,印第安女人和黄金。有些人霸占多名当地妇女当小妾,更多人的在岛上肆意抢掠。争斗最后发展到两名海员在搏斗中把对方杀死。后来,一支11人的探险小队前往该岛另一端的“金矿地区”。

迎接他们的印第安部族显然没有先前遇见的那样温和,11名海员全部被杀。就这样,欧洲人的第一个殖民地因为殖民者的贪婪而自取灭亡。

为了报复印第安人,随船的传教士要求哥伦布将关喀纳加酋长处死,但哥伦布拒绝这样做,显然,他不愿失去在这个新世界的第一位,或许也是最后一位朋友。不过他也不愿意就此放弃自己的黄金梦,船队向岛的另一端行进,在靠近金矿的地区建造了伊莎贝拉堡,哥伦布还将自己的石屋住所命名为“王宫”,期待有朝一日迎接西班牙王室。

但两年后,伊莎贝拉堡也结束了其短暂的生命,瘟疫,饥荒,贪婪让其荒废。殖民者带来的猪吧瘟疫传播给人,1/3的西班牙人因此丧命,被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夺去生命的印第安人更是不计其数。抛弃了伊莎贝拉堡后,殖民者又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而欧洲冒险家的发财梦给殖民地本身的威胁一直都挥之不去。

离开海地后,哥伦布让弟弟留下来统治殖民地,自己继续在古巴和牙买加寻找黄金城。1494年,哥伦布派一艘船将此次冒险的第一批“战利品”运回西班牙,其中包括所有从印第安人手中夺来了的黄金,还有首批奴隶。第二批载有550名奴隶的船在1495年出发,最后只有350人活着到了西班牙。

殖民者很快发现了比贩卖奴隶更快的发财方式,他们自己不用去淘金,而是逼迫当地人充当免费的劳动力。

至于当地印第安人,每一名14岁以上的印第安人每三个月就要向西班牙殖民者缴纳约一枚顶针大小的金块,交不起税的人就会被砍下手或处死。大约有一万印第安人就是这样被屠杀的。还有的人为了采到足够的黄金只得放弃种植粮食,大批人被饿死。许多印第安人逃进了深山野岭,或别的岛屿,但最终都难以逃脱殖民者的控制。面对没有选择的境地,很多人选择了死亡,大批泰诺人集体跳崖或服毒自杀,这个和平温顺的种族最终灭亡。到16世纪中期,海地岛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几乎已全部灭绝。

身世篇 2

逝世五百年后,他的名字依然蜚声全球,但哥伦布的真实身份一直有多个版本。他本人对自己的出身只用了一句话来回避:“英雄不问出处。”(Vinede nada.)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无法让后人满意,几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们一直孜孜不倦地找寻着这位传奇人物的真正身份。

哥伦布的缄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寻哥伦布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每一种理论都有事实依据支持,但是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

他是哪国人?

为了纪念哥伦布逝世500周年,一群来自各国的研究者希望通过DNA检测找到哥伦布的真实身份:意大利热那亚的羊毛纺织工的儿子,还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或是法国的科西嘉岛?

几乎所有的百科全书都这样记载,1451年秋天,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他的父亲米尼克·哥伦布是一名纺织工,在热那亚有自己的作坊和酒吧。但是因为他的出生证明一直下落不明,所以家庭出身也无法被证实。

航海史学家里昂支持传统观点———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其主要基于60份记录哥伦布家庭的文件。里昂说:“我认为哥伦布来自热那亚的说法毫无疑问,其他的说法只是当地人想为自己的颜面贴金。”

但是,这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也有致命弱点———史学家从未发现任何哥伦布用意大利文书写的信件或日志,所有哥伦布亲笔书写的文字,包括随手笔记,全都是西班牙文。

他身葬何处?

西班牙人类学家约瑟·安东尼·洛雷特·阿克斯塔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对哥伦布和他的私生子费尔南多的后裔,以及几百名可能是哥伦布后裔的DNA进行比较。希望建立一个总基因图。

最开始,洛雷特只是希望找到哥伦布遗体的真正埋藏地,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还是大西洋彼岸的多米尼加共和国?

史料记载,哥伦布的遗骨被藏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但在1877年,多米尼加的一名工人在圣多明各大教堂一个祭坛的后面发掘出了一个铅制的盒子,上面刻有哥伦布的名字,里面装有一些遗骨。多米尼加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哥伦布遗体。

洛雷特希望通过比较两地出土的遗骸,以及费尔南多的DNA来确定哥伦布的长眠之地。

2003年,洛雷特从哥伦布遗骸中提取了DNA样本,与哥伦布的兄弟迭戈和哥伦布的私生子费尔南多的DNA样本进行比较。但是项目开始不久后,洛雷特就发现,来自塞维利亚的遗骸无法提取足够的DNA样品,而多米尼加政府又禁止他从在该地出土的遗骨上取样。多米尼加共和国修建了一处巨大的灯塔墓地来安放哥伦布的遗体。该国政府称,哥伦布的遗体从未离开过那里。

“我们会得到一些结果的,但是这也可能会很复杂”,洛雷特说:“我们需要分清哥伦布在各地的后代的DNA差异,而这没有保证。”他希望能在哥伦布逝世五百周年纪念日将结果公布。

他有犹太血统?

对于几百年来研究哥伦布身份的学者而言,这位传奇人物似乎有意让自己的出身成为一个谜。

航海史学家尤金·里昂说:“哥伦布从没澄清过自己的身份。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刻意这样做的,但他的确很神秘。”缺少与哥伦布的有关资料的原因之一是他本人有意隐瞒自己的家庭背景,尽量避免别人了解他的情况。他这么做有可能是因为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因为当他在1485年迁居西班牙的时候,当局正在驱逐全国所有的犹太人。

在意大利语里,哥伦布被称作CristoforoColombo,这个名字也可证明哥伦布有犹太血统。在意大利北部,Colombo是个常见的犹太人名字。有人还猜想,哥伦布选择在1492年8月3日一早率舰队从西班牙扬帆起航并非巧合。因为西班牙的一项法令就在那一天生效———禁止所有犹太人在西班牙生活,违者会被处死。

哥伦布的缄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寻哥伦布的身影变得模糊不清。每一种理论都有事实依据支持,但是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

美食篇 3

假如五百年前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今天的欧洲人、美洲人甚至中国人餐桌上的食谱可能会大不一样。想象一下:没有马铃薯的法国西餐;意大利通心粉没有西红柿酱来调味;墨西哥菜的拼盘里会摆上昆虫或虫卵;甚至,连中国的川菜和湘菜也可能失去其最引以为傲的麻辣鲜香!几乎被后人忽略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引发了欧洲的美食革命———超过100多种在美洲发现的水果和蔬菜被先后引入欧洲。这不仅给两个大陆的人们带来了从未见过的食物,甚至还改变了全世界的农业和美食文化历史。

发现美食天堂

五百多年后,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到美洲大陆给第一批欧洲船员带来的味觉感官喜悦:从未曾品尝过的美味主食,到让人眼花缭乱的蔬菜和水果。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中世纪欧洲的单调菜谱,就不难明白,美洲不仅是新大陆,还是美食天堂。

和大部分15世纪的欧洲人一样,哥伦布对于自己的日常饮食的满意度也许可以用“勉强接受”来形容:几片用裸麦和大麦制成的黑面包,厚叶片的卷心菜熬出的汤,再加上一片味道浓郁的奶酪,这就是当时欧洲人最普通的一顿饭。

稍富裕一点的家庭饭桌上的食物也不会丰盛到哪儿去,只是口味更多一些。从亚洲运来的调味料让欧洲人尝到了各种味觉的刺激,而且,在那个没有冰箱的时代,香辛料还能起到掩盖食物腐烂异味的作用。

事实上,哥伦布扬帆远航的一大目的之一,就是带回珍贵的印度调味料。他最后虽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却带回了全新的菜谱:马铃薯、花生、青豆,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主食种类。蔬菜和水果就更令人眼花缭乱:石榴、芒果、洋李、西红柿、香草……对于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而言,用餐或宴会最看重“新奇”和“华丽”:如一只被插上羽毛的烤孔雀,或用野鸡和面粉做的派。在贵族的宴席里,一道主菜的登场通常要在激昂的小号声伴随下。毫无疑问,哥伦布从陌生世界带来的奇异水果让欧洲人欣喜若狂。

改写两个大陆的食谱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原著民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原本是野草的马铃薯、玉米和西红柿被培育出了不同品种。

在一份16世纪阿兹特克人的编年史中,饮食历史学者索菲·科尔从发现,“卖西红柿的人能提供各色品种:大西红柿、小西红柿、甜西红柿、尖西红柿、蛇形西红柿……他甚至还卖‘北美狼西红柿’,沙西红柿。黄西红柿颜色非常黄,红西红柿则有朝阳的玫瑰色。”阿兹特克人对于西红柿的品质要求也很高,编年史还记载说:“心肠坏的卖主出售的西红柿不是烂了,就是有擦伤,吃了它们会让人拉肚子。”

历史学家认为,第一批被引进欧洲的西红柿可能是黄色的,因为意大利语中,西红柿是“金色的苹果”。虽然这种既是开胃蔬菜也是多汁水果的美食很快就传遍欧洲各地,但它在意大利最受宠爱。或许正由于它的加入,意大利通心粉的美味才得以世界闻名。

而马铃薯的引入则被认为是欧洲农业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但它真正被欧洲人接受却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了。马铃薯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人逐渐接受。人们最初迷信地认为,它会引发麻风病甚至不育症,因此一开始只用它来喂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还曾把马铃薯称作:“可怜虫的块菌。”

马铃薯在英国的遭遇也很不幸,当冒险家瓦尔特·劳莱首次把一株马铃薯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从没见过这稀罕植物的宫廷厨子却错把马铃薯的茎和叶拿来烹饪,结果让所有的食客都吃坏了肚子。因为对王室的“冒犯”,马铃薯从此就遭到了英国王宫的“封杀”。

伴随着美食的引进,是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西班牙人发现,看上去像大个儿甘蓝和胡萝卜的丝兰虽然生吃有毒,但可以在煮熟后食用。

当欧洲人迎来新菜谱的时候,美洲土著人的饮食结构也因为外来者发生了变化。哥伦布到来之前,很多土著人的饮食中都很少有肉,以墨西哥人为例,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麦片粥,加入蜂蜜或红辣椒调味;中餐在每天最热的午后,主食是玉米饼,一碗豆子,再加上西红柿或辣椒做成的调味料。

有时为“改善生活”,食物里还会加入昆虫幼虫、虫卵等。

哥伦布到来之前,智利的主要肉食是豚鼠肉,探险者的到来则带给了他们猪肉、牛肉、牛奶和奶酪;鸡、羊等家禽家畜也被陆续引进。在后来的几次探险中,哥伦布还把欧洲的蔬菜种子、小麦、甘蔗带到美洲。

造就了川菜和湘菜?

对于两个大陆的人们而言,新的食物不仅仅意味着食谱的改变,甚至也改变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众多农作物中,不起眼的马铃薯给欧洲农业带来了最深远的影响。马铃薯和玉米这两种营养丰富的作物被广泛种植后,欧洲农民能养活更多人,因而带动人口的增长。

有人甚至推断说:马铃薯的种植推动了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这一连锁反应最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美洲农作物同时也“迁徙”到了非洲,那些无法忍受欧洲潮湿气候的农作物被引进到非洲的农场,玉米、青豆、丝兰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而非洲人的传统烹饪技巧后来又随着奴隶船被带到美洲。

随着农产品和调味料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人类的饮食却没有因此“世界大同”。

各地的人们利用相似的材料,烹饪出口味截然不同的菜肴。

牛肉、玉米和辣椒的组合在墨西哥会成为玉米面豆卷,在意大利就是玉米牛肉粥,在中国则可能是一盘香辣牛肉,世界各地的美食因此更加丰盛。而一旦某种食物被认为能代表该民族的特色,它的最初产地就变得无足轻重。如法国人引以为荣的甜点巧克力,其原料可可,直到17世纪才从美洲传入法国。而中国南方菜系中最重要的调味料———辣椒的原产地也是新大陆。

哥伦布没有带回原本希望的印度调味料,却找到了其替代品———辣椒。辣椒最终在明末传入中国,而在今天的川菜和湘菜中,辣椒的调味作用几乎被发挥到极致。如果让四川人和湖南人把菜肴的“麻、辣”特色归功于五百年前的哥伦布,未免太过牵强。但是,如果没有探索新大陆的航海家,我们的餐桌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

揭秘:鸡肉如何征服世界?罗马规定每餐吃一只鸡!

英国人认为马萨拉咖喱鸡是地道的英国国菜,中国人对宫保鸡丁赞不绝口,法国人推崇经典的法式炖鸡,美国人把鸡汤看做令人回味的美食。鸡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食品,这种鲜嫩美味的食材跨越了多元文化的界限,遍布世界各地的厨房。因此,当著名的励志大师杰克·坎菲尔德为心理学畅销书寻找恰当名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心灵蛤蜊浓汤》。

但是,鸡肉究竟如何征服了世界?

2004年,中国科学家与国际遗传学家联手绘制了完整的鸡基因构架图谱,证明鸡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并且和人类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基因排序的家养动物,鸡的基因图谱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代DNA研究证实,红原鸡是家鸡的直系祖先,红原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和迁徙征服,驯化的家鸡从亚洲丛林扩散至世界各地。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明的城邦与中东贸易往来频繁,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 *** 半岛,由陆路经波斯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

在地中海沿岸,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鸡骨化石。从印度引入家鸡后,鸡肉成为古罗马人经常食用的食物。爱吃鸡的罗马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比如煎蛋卷和填馅烤鸡。在追求奢华美食的风气中,罗马的农民想出了催肥的方法,有人用浸过红酒的小麦面包喂鸡,有人把小茴香、大麦和蜥蜴脂肪拌在一起当饲料。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牧师学院为一位祭司举办了丰盛的晚宴,餐桌上就有油酥面炸肥母鸡这道主菜。

公元前161年,由于担忧社会道德沦丧,人们过度追求奢侈,罗马共和国颁布法令,限制人们每餐吃鸡的数量,规定每张餐桌每顿最多只能端上一只鸡——而且是未经过度饲养的鸡。不久,罗马大厨发现, *** 过的公鸡容易长肉,于是阉鸡从此诞生。

伦敦大学考古学教授凯文·麦克唐纳说,罗马帝国崩溃后“鸡的个头回到了铁器时代”。他推测,在罗马时期人们为饲养鸡群设立了设施完善的大型养鸡场,后来逐渐消失了。鸡在欧洲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被鹅和鹧鸪等家禽取而代之。

到了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依然以面包等谷类食物为主,作为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鸡肉、猪肉和乳制品价格昂贵,主要为富人享用。据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记述,穷苦的农民通常吃的是黑面包,偶尔也吃一两只鸡蛋,蛋白质食品的缺乏可想而知。

但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禽和蛋类摆上了餐桌。作为食用最普遍的禽类,鸡肉再度成为上流社会的美味佳肴,出现在盛大奢华的宴会上。当时欧洲的饮食文化认为,口味温和的鸡肉易于消化,而肥嫩的阉鸡被看做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在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谈》里,阉鸡是富商款待客人的主菜,也是病人恢复健康的灵丹妙药,还是农庄主酬谢朋友的贵重礼物。

16世纪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萨伏伊公爵辩论时,说出了这句名言,“我希望所有的农夫每个周末至少都能吃到一锅炖鸡。”将餐桌有鸡提升到了人民生计的高度。

在亨利四世统治后期,法国君主政体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法国人形成了周日吃鸡的传统。从此以后,炖鸡成为法国家庭周日晚餐和节日庆典的主菜。法国人也培育出世界上最好的鸡——布雷斯鸡。这种鸡出产于法国东部布雷斯地区,口感鲜香滑嫩,品质优良,被奉为美食奇迹,尽管价格昂贵,依然受到高级厨师和美食家的青睐。

>>>>大规模饲养

公元16世纪,斗鸡在英国蓬勃发展,国王亨利八世热衷在怀特霍尔宫举行斗鸡,使这种游戏成为风靡英国的全民运动。184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皇家法令,禁止了斗鸡活动。斗鸡热潮过后,养鸡成为英国人流行的业余爱好。1849年,英格兰中部举办伯明翰展览会,来自中国的交趾鸡出尽了风头,这种品种优良的珍禽体型巨大,全身披着蓬松的羽毛,迅速在英国引起了轰动,让人们对家禽的热情疯狂高涨。

19世纪后期,这股家禽热潮横跨大西洋,席卷了美国东海岸,养鸡成为美国人日渐升温的爱好,1873年,美国家禽协会制定了标准,帮助农民选择性地繁育纯种鸡。188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首次统计了鸡的数量,当时全美国有1.02亿只鸡,到1890年迅速增加到2.58亿只。1891年,康奈尔大学成为第一家提供家禽饲养课程的农业大学,养鸡开始了从家庭农场副业转变为大规模工业化饲养的百年历程。

20世纪初期,鸡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中依然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在牛和猪步入以机械化屠宰场为标志的工业时代后,鸡仍然处在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的饲料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重大的突破,养殖25万只鸡的大型农场随之出现。在这个全新的农业领域,维生素D成为影响鸡肉价格的重要因素。科学家发现,缺乏维生素D会造成代谢障碍和佝偻病。鸡和人一样,需要晒太阳自身合成维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然而户外养鸡面临天气和疾病等不确定因素。于是人们在鸡饲料中加入鱼肝油,搭建大型棚舍,通过控制温度、饲料和照明来增加鸡的体重。

鸡肉如何征服世界1928年的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在竞选演说中向美国人民承诺,如果他当选总统,美国人将永远地战胜贫穷,“每家锅里都会有只鸡”。胡佛总统当然没有实现这个诺言,随之而来的大萧条让数百万小农场被迫关门,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抵押法案》,批准向家禽饲养农场发放短期贷款,促进农民专门从事鸡肉和鸡蛋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禽蛋的产量。有些农民开始专门经营现代化的鸡蛋农场,极大地提高了鸡蛋的产量。贝蒂·麦克唐纳的经典回忆录《鸡蛋和我》及其同名改编电影就描述了这种微妙的经济转变,足以证明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来自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缺乏牛肉和猪肉,鸡肉作为蛋白质来源的需求日渐增加,从而成为人们食用的主要肉类。战后美国养鸡业从北向南转移,南部自然条件良好,气候温和适宜,谷物运输便利,使得鸡肉的价格更加低廉。在把谷物高效转化为蛋白质方面,现代鸡的生产成本更低。活鸡每增重1磅只需不到两磅饲料,不到1945年的一半,相比之下,生产1磅牛肉需要耗费7磅饲料,生产1磅猪肉需要耗费超过3磅饲料。

人们通过遗传学和自动化提高了养鸡的利润,目前最先进的鸡舍有两个足球场大,每隔一小时自动加料送水,鸡笼底部略微倾斜,生产的鸡蛋滚落到传送带上,自动进行清洗、分级和包装。今天的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新鲜的鸡肉,无疑是巨大的改变,这要归功于科技和市场在不同时代取得的惊人进步。

凭借鲜嫩美味的口感,鸡肉在全球各地受到欢迎,成为人们展现厨艺的灵感来源。鸡肉在世界各地有多种不同的烹调方法,创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菜肴,比如中国传统的清炖鸡汤,日式风味的照烧鸡肉,以及淋有香蒜沙司的鸡肉意大利面。鸡肉用酸奶和香料腌制后,串在烤肉叉上烘烤,浇上咖喱肉汁,就是地道的英国国菜——马萨拉咖喱鸡。

如今,鸡在地球上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几乎是人类的3倍。遍布全球的鸡为我们演绎了文化、宗教和美食的史诗传奇,提供了美味可口的煎蛋卷、鸡肉砂锅、油焖鸡丁、炸鸡块和鸡肝酱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问题的答案:基于进化史,科学家猜想,食草恐龙吃的一般是马尾草和蕨类植物,它们的肉会更像家禽肉,而非牛排或者猪排,其风味应该更接近鸟类——鹰或者鸡。因此,当小孩第一次来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向他们的父母询问 “恐龙肉是什么味道的”时,家长们现在可以这样回答,“鸡肉的味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