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有一些年龄很小的红军战士,这就引来了谁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这个话题。
以往说到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经常提及的有:王新兰(女)、向轩、马忆湘(女)、万曼琳(女)……
按照出生年月排序:
万曼琳(女,1926年6月生,红四方面军战士);
向轩(男,1926年3月生,红二方面军战士);
王新兰(女,1924年6月生,红四方面军战士);
马忆湘(女,1923年5月生,红二方面军战士)。
他(她)们的事迹简介如下。
——万曼琳,女,1926年6月出生于四川南江县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转移离开南江,万曼琳的哥哥万兴煜在苏维埃政府任职,他担心家人遭到敌人迫害,只好领着一家人也离开家乡避难。途中一家人过河时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多人,幸存的万曼琳和哥哥与部队也失散了,幸亏在广元附近找到了部队并参加了红军,她年仅7岁。万曼琳在连队里是唯一的女兵,她跟着炊事班一起拾柴、择菜,有时还跟着炊事班到战壕里去送饭。她有机会就给大家唱个歌、跳个舞,成了大家的“开心果”,战士们看她长得圆脸、圆眼睛、浑圆鼻子,就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小皮球”。“小皮球”在大家的照顾下,爬雪山、过草地,有惊无险地一路走下去。红二、六军团来会合红四方面军后,她调到康克清大姐(朱德总司令夫人)身边当勤务员,识了字,随着红军总部长征到达陕北。
晚年的万曼琳
——向轩,男,曾名向楚汉,土家族,1926年3月出生于湖南桑植县,他是贺龙的外甥,是湘鄂西双枪女英烈贺满姑(贺龙的小妹)的儿子,受他们的影响,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怎么计算他的军龄呢?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成都军区商定,向轩的军龄从1933年5月6日算起〔因为在这一天,向轩跟着大姨贺英,即贺龙的长姐、桑植一带有名的女英雄、电影《洪湖赤卫队》里女主角韩英的原型,遭到了敌人的包围偷袭,战斗中贺英腿部和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她强忍着疼痛解下腰间的包袱交给向轩(包袱里有两枚戒指、5块银元、一把手枪),让他去找大舅(贺龙)。小向轩含泪接过包袱,躲开了敌人的搜捕。这一天,就被认定为他参加红军的时间,年仅7岁)。一天后,廖汉生(向轩的表姐夫)找到了他,又带他一起去贵州找到了贺龙。长征途中,向轩当上了通信班副班长,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到达了陕北。向轩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斗中右眼被打瞎,脖子、背部、腰部、臀部等26处受伤,至今还有弹片在体内。1955年,向轩被授予中校军衔,其时他29岁。
晚年时的向轩(图片来自中国军网、腾讯新闻)
——王新兰,女,原名心兰,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一个富裕家庭,是王维舟的侄女(1933年红军入川时,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9岁的王新兰拉着姐姐去央求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徐立清,软缠硬泡才参军,成了红四军年龄最小的一名宣传员。平时,宣传队做宣传鼓动;部队打仗时,宣传队参加救护伤员。过草地时,王新兰染上了伤寒,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下令:“再难也要把她带上,谁把她丢了,我找谁算账!”于是,王新兰被抬着走了个把月,在大家的照看下,竟然痊愈了。在激烈的百丈关战斗中,王新兰慰问伤员、后来救护伤员。经过战斗,她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王新兰的丈夫萧华(肖华)也是“红小鬼”(1916出生于江西兴国,不到18岁就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还是《长征组歌》的歌词作者。
1955年王新兰被授予上校军衔
——马忆湘,女,土家族,1923年5月出生于贫苦家庭,小小年纪就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受尽虐待,忍受不了逃回娘家。红军来了,她十分羡慕那些女兵,求到红军医院的看护长,虚报2岁当上了看护员。填写名字时,红军首长替她起了个大名“马忆湘”(寓意不忘湖南家乡)。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时,把年纪小的留在当地。马忆湘决心“活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她悄悄跟在部队后面。几天后,部队发现了她,没办法把她动员回家,于是,马忆湘跟着部队继续长征了。过草地前,马忆湘辛辛苦苦捡拾的青稞麦粒连壳带皮才五六斤,还掉到河里被冲走了!是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的同志们一把一撮凑了干粮救济了她。当她看到理发员跌倒在地,嘴里吐着白沫,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救命粮”喂他。终于,她饿昏过去了,是红四师师长卢冬生把她扶到自己的马上,是总部发下来一点肉救了她。新中国成立后,她把长征的经历写成回忆录《在长征的道路上》《我跟红军过草地》,受到好评。
此后,马忆湘不断创作,成为军旅作家,她最有名的着作是自传体小说《朝阳花》,由于很受读者欢迎,再版多次。后来她又创作了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和《朝阳花》并称“三花”,反映了女性革命者的生涯。
马忆湘在写作
【注】另有特例。
特例一,邓秀英、邓玉乾姐弟俩(姐姐1922年生,弟弟1929年6月生)在母亲带领下,随在红四方面军中任职的父亲长征。13岁的姐姐背着6岁的弟弟走过了草地。在百丈关战役失利后,红军被迫再次北上,他们父亲在长征途中病故,土匪抓住姐弟俩和他们的母亲,后被分别卖到头人家当奴隶,熬到1952年解放军开进阿坝才得到新生。1990年8月,组织上给他们恢复了失散红军的身份。晚年的时候,经常有人来采访姐弟俩,他俩说起长征滔滔不绝。记者让他们题字,他们题下了“我们的长征”五个字(下图)。由于姐弟俩长征时是随队家属,所以我没有将邓玉乾列入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红军。
邓秀英、邓玉乾姐弟俩(中国经济网照片)
特例二,贺捷生——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出发长征,贺龙的夫人蹇先任带着刚出生18天的女儿贺捷生踏上长征路(多年后,贺捷生写下《母婴长征两万里》)。小红军向轩是贺捷生的表哥。蹇先任与襁褓中的婴孩贺捷生、9岁的向轩一起历尽艰辛长征到达延安。贺捷生是走过长征路的年龄最小的人,但不是走过长征路的年龄最小的红军。
如此艰难的长征路,没有阻挡住红军,包括那些意志坚定的孩子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