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成为民族英雄之前,小人物戚继光的前半生

路上读书 2023-09-17 20:26:31

提到明朝的将领们,他是最广为人知的那位。

他是抗倭的战将,是北方边关的镇守者,是着有兵法的军事家,是改良武器的兵器专家,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他是谁?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像

在戚继光生活的年代,明朝官方给他的评价是“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着幽燕”。一个多世纪后,清朝官方编纂的《明史》说“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而在今天,戚继光的事迹,早已登上了历史教科书,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成为青少年们学习的榜样。

在光芒万丈的形象之下,戚继光的人生,是否也会投射出几道阴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戚继光的前半生。

1.戚继光的前半生戚继光,字元敬,登州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蓬莱市人,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的老祖宗叫戚详,早早就追随朱元璋,可惜官一直不大,只是个小军官。到后来,戚详在云南阵亡,大小也算为国捐躯的功臣。

念及这一点,老朱就封戚详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并授予一个世袭罔替的官职:登州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武官,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官员。到戚继光出生的时候,距离他家迁居登州,已经快要150年了。

《荡寇风云》

搁今天,戚家是厅局级的官宦人家,生活优渥,然而在大明朝,这样的官员家庭,却是很穷。因为明朝官员的工资很低,开支又大。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去京城办手续,准备继承世袭爵位,家里掏不起山东往返北京的路费。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卖掉了祖传的一套宅子,这才凑齐了盘缠。

当年六月,戚继光从登州去往京师,人还没回来呢,八月间,父亲戚景通就病逝了,戚继光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一直到了十月份,戚继光才拿到正式的世袭委任状,回到登州上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2.一边当官,一边求学戚继光当官后,戚家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善。相反,还给添了麻烦。比如,戚继光本来还在上学,之前走路去就行了,可现在不行了,按规定,官员出门得坐专车,可戚家那么穷,上哪买车去?

买不起车,眼瞅着戚继光就要辍学了。老师梁玠于心不忍,他决定,每天上午在私塾教书,下午就走上好几里路,专程去戚继光家给他开私家课。戚继光很感动,有天上完课后,搞了几道好菜谢恩师。没想到,梁老师一看饭菜,脸色一沉,起身就要走,戚继光赶紧撤下饭菜,又赔了许多不是,梁老师的脸色这才好了些。

这件事,让年轻的戚继光非常震动,在此之前,可能他还不理解父亲为什么甘愿贫穷,也要廉洁奉公。经过这顿谢师饭,他从老师对父亲的敬意中,明白了廉洁的价值。

明人绘《戚继光像》

在当学生的日子里,戚继光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明史》也只是说他“好读书,通经史大义”。这种一边当官一边求学的日子也不长,一年多就结束了,19岁那年,戚继光正式上任了,上面给他安排的第一项工作是管理屯田。

两年之后,戚继光又被分配了一个新工作:带兵去蓟门戍守,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州区。

蓟门通常被称为“蓟镇”,是明朝的边关要地“九边”之一,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都属于蓟门的防御范围,相当于去防守长城。

长城金山岭戚继光雕像

戚继光去了边境,有次和同事聊及前途和命运,有人就劝他考个武举,改变一下人生。戚继光一听,觉得有理,便去报了名。于是,在戚继光22岁的时候,他中了武举人,到了第二年,他便前往京师,参加武举会试,准备考武进士。

就在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戚继光遇到了“庚戌之变”。庚戌之变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鞑靼的老大俺答汗率兵三万,入侵明朝,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由于北京城内的兵力不足,兵部直接表示让武举人不用考试,直接上战场,来个实战检验。

3.从山东到浙江,踏上抗倭之路然而,对阵的双方,最后几乎没打起来。鞑靼人认真地投入了战斗,明军这边呢?话事人严阁老一纸令下,全体所有,都给老夫紧闭城门,一个鞑子都不许放进来,任凭贼人在城外烧杀掳掠,都不许开一枪一炮。

就这样,三万鞑靼人在城外,抢够了,杀够了,进城无望,严阁老就派人去议和,鞑靼人收获满满,签了协议,撤退了。

戚继光想不明白:堂堂大明,手握几十万大军,怎么就被三万鞑靼人打成这样呢?于是他挥笔写了篇《御虏方略》提交给了兵部。兵部大佬一传阅,眼前一亮,再一查,戚继光,23岁,不错不错,小伙子有头脑有想法,方案是没有采纳,但人是记住了。

《荡寇风云》

戚继光呢,继续回边境守长城,前前后后干了四年多。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了,于是领导有次写工作报告时候,就跟兵部领导提了一嘴,说我们登州卫有个叫戚继光的,在蓟门戍边。这小伙不错,任劳任怨,别人戍边一年就受不了了,他干了四年还无怨无悔,可堪大用。兵部领导一看,这不就是那个写报告的戚继光嘛,这小子可以,有勇有谋还踏实,该重用。

于是,26岁的戚继光终于升官了,当上了都指挥佥事,负责防备倭寇事宜。

上任之后,戚继光先是巡视了一遍山东沿海的卫所,整理整理军务,剔除陋习弊政,据说他还亲自带兵,抓捕了一批海盗。一来二去,戚继光渐渐小有名气,成了备受瞩目的新锐将领。

巧的是,当时正逢南方沿海闹倭寇,总督胡宗宪便向朝廷求援,要求选派良将去浙江抵御倭寇。于是,朝廷一纸调令,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成了浙江都使司手下的一员参将,相当于今天的中高级军官,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地的防务。

4. 抗倭初期,三战三败戚继光这位战神一到抗倭前线,那倭寇还不是分分钟被灭的事?结果是,戚继光一到抗倭前线,一出手就输,再出手,还是输,连打三场,一场比一场输得惨。

《明史》记载,戚继光第一次参加抗倭战斗,是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的乐清、瑞安、临海三地,戚继光因为救援不力,让倭寇顺利地跑路了。

第二次,则岑港之战,这一仗打得非常丢人,俞大猷坐了牢,戚继光也丢了官,只不过因为前线缺人,朝廷折中处理,判了个“戴罪杀敌”。

《荡寇风云》

不久,倭寇又来了,在戚继光的防区台州杀人放火,大肆掳掠。也不知哪位言官参了一本,捏造了个罪名,说戚继光寸功未有,还里通外国。

这个罪名可大了去了,朝廷正要拿他是问,好巧不巧,碰上浙江方面干掉了倭寇大头目汪直,在上报的时候,把浙江的将领都算了功劳。戚继光虽然跟汪直之死没什么关系,却因此抵消掉之前的罪名,免除了牢狱之灾。

5.戚家军的组建咱们的民族英雄,狼狈得都快成大狗熊了。怎么回事呢?

其实,刚到浙江的时候,通过观摩战斗,戚继光就发现了原因——浙江方面的军队,非常不给力。当时明朝调往浙江的,都是卫所军队,一个个都是老兵油子,冲锋的时候没人上,逃跑的时候都很积极。这样的部队,怎么打倭寇嘛。

于是,戚继光就向领导提议,说卫所兵不堪大用,得重新招募本地士兵,并放出大话,说只要三千人,练上三年,就足以荡平倭寇。后来咱们也知道,领导批准了,让他放手干。

《荡寇风云》

有了上峰支持,戚继光撸起袖子加油干,招募了一群绍兴人和丽水人士兵。经过一番苦心训练,戚继光以为自己的新兵,足以同倭寇抗衡。但岑港之战无情的现实,却把他的脸打得是啪啪响。

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严格军纪、认真训练,这帮兵还是不行呢?难道是自己的想法不对吗?戚继光想了又想,终于搞明白了:绍兴也好,丽水也罢,经济水平都不错,这样环境下的人,适合经商,但不适合打仗,说白了,就是骨子里没有那种狠劲。看来要招兵,还得去民风彪悍,好打架、好逞凶好斗的地方。

中国哪里的人最能打?是东北人,还是四川袍哥,还是广西人?在戚继光选种子选手的年代,答案是义乌人。

在过去的农业时代,义乌三面环山,耕地少,经济落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义乌经常发生大型的械斗事件,有一次戚继光有幸做了一次围观群众,被义乌人民打群架不要命的架势给折服了,于是向朝廷请求招募义乌兵。

《荡寇风云》

历朝历代招兵,通常只看体质,比方身高,体型,健康程度。戚继光的挑选标准不一样:

第一,不要喜欢耍嘴皮子、能说会道的;第二,不要当过兵的老油子;第三,不要见惯了官府的城里人;第四,不要混社会的地痞流氓;第五,不要胆子小的;第六,不要喜欢花拳绣腿的;第七,不要年过四十的;第八,不要细皮嫩肉、皮肤白皙的;第九,不要性格偏激的。

最后符合条件的,大多是这样的:长得黑大粗壮,见了官府就哆嗦的农民、矿工。这帮人的特点就是听话,好指挥,能打能抗,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更能拧成一股绳。

在义乌,戚继光第一次就征召了四千多人,后来有过两次扩招,前前后后,一共征召了大约两万六千名人。就是这些人,组成了日后威震天下的戚家军。

戚继光是如何翻盘的?他训练的戚家军有什么特点和强项呢?想了解更多内容吗?一键三连,前排占座。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