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专访|邹毅: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澎湃新闻 2023-09-17 16:47:12

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期间,“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战地摄影作品展”在沭阳美术馆一层展厅展出,本次展览遴选出邹健东先生100幅作品现场展出。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邹健东用手中的武器——照相机,真实记录了在中国革命史上值得长存的历史性瞬间,向我们铺展开了华东解放战场的壮丽画卷。双年展期间,我们对本次展览作者邹健东之子邹毅进行了采访。

“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战地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摄影:许瀚文

现场展出邹健东先生100幅作品,其中包括《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总统府》在内的经典名作,在作品的选取上有哪些考量?按照什么线索来组织这些作品?

邹毅:作品的选取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索,大致的体现了解放战争华东与中原战场,战争演进的一个过程。其实,每个战役的图片并不多,但选片就是要把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展示出来,把最能体现战争风貌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照片展示出来。

人民政府是翻身农民的靠山,支持农民彻底翻身的要求。图为某区长在农民的新田契上盖上红印。

我军为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在战前作动员宣誓。

孟良崮战役,三野部队重机枪阵地。

华野二纵指战员翻山越岭向孟良崮疾进。

华野八纵某团李干排突破小南门,顽强战斗,坚守突破口。

华野八纵六十七团九连官兵在强大炮火配合下,跳出工事向碾庄之敌发起冲锋。

您父亲邹健东当年作为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战地摄影记者,参加了鲁南、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和解放南京等重大战役的摄影报道,记录下华东和中原地区解放的全过程。展出的作品中,有哪几幅是老先生特别钟爱或者特别有故事性的?

邹毅:战争年代,部队总是在行军打仗,保存底片和照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一个战役打完就抓紧在没有电灯的老百姓家里冲胶卷洗照片,并及时把底片和照片交给《华东画报》社及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总分社,由报社使用和保存。但报社保存下来的原版底片也是有限的,战争环境史料的遗失情况是很多的,能保存下来的图片,现在对我们来说就极其珍贵了。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承担着保存战争年代珍贵照片的重要使命,他们为保存历史照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如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的图片,我们在解放军画报社资料室是能够找到的。

但是,我父亲手里也一直珍藏着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以及部分淮海战役的珍贵底片。因为,1949年4月南京解放以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八兵团分社的记者在南京集体转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创办《新华日报》社。因此,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近百幅原始底片多数都珍藏在父亲邹健东手里。我们在这个展览中看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图片,多数都是原底制作,极其珍贵。

我送亲人过大江(渡江战役)。1949年

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第八兵团向长江挺进。

渡江战役中,渡江前夕,华东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在永安洲举行誓师大会,战士们斗志昂扬,高呼进军口号,声震如雷。

百万雄师过大江。图为突击队员跃出船头登陆的一瞬间。1949年

渡江战役中,京杭路上,追击国民党军的解放军战士不顾敌人留下的大批炮车与辎重,继续前进去消灭敌有生力量。

我父亲喜欢的作品有许多,他是喜欢拿照片讲历史的人,特别是这些历史或故事又是他这代人的亲身经历。所以,他看照片会沉浸在画面的故事里,会去体会当事人的喜怒哀乐。比如沂蒙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照片,他会为农民分得土地而高兴,为老大娘给小姑娘做新衣裳津津乐道。革命战争的片子,他也是特别喜欢表现军民关系的照片。比如,孟良崮战役里,他拍摄的《敌人就在那边》里的那位老大娘,饱经沧桑的面庞上,表现出的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怒火和仇恨,解放军炮兵连长施夫俊的面部表情是焦虑、迷茫和责任。这是在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炮击国民党军83师某团指挥所时,战场上出现的一个画面。 体现的不是一般的军民关系,阐释的是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的道理。邹健东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中拍摄的《河南新解放区群众向解放军诉说遭受国民党军压迫蹂躏之苦》这张照片,他也经常会拿给朋友看,照片的画面并不新奇,但人物的形象却深深地刻着时代烙印。再一个是在渡江战役中拍摄的《我送亲人过大江》,让我们看到了在严酷的战争中,还有柔美的身影。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渡江战役的胜利,不也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吗?中央军委副主席、当年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指挥渡江的张震,看到这张照片后也是感慨说:“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是渡不了江的。”

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图为为了前方打胜仗,支前民工运送公粮。

民兵担架队在战场上运送伤员。

1999年,渡江战役胜利50年后,在媒体的帮助下,照片中的小姑娘终于找到了,她叫颜红英,当年送解放军渡江时只有19岁。50年后这位当年的小姑娘,到北京与我父亲见了面,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张照片也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还有许多照片,表现的是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战场环境的血雨腥风。图片中的这些人物,有些可能在战争年代就在战场上牺牲了。同样,新闻记者队伍里的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也有的倒在了战场上。

怀念战友,缅怀先烈,在父亲邹健东的晚年生活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1985年由他牵头并筹款,在华东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展》。1987年出版了大型画册《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1992年编辑出版了的画册《历史的踪影》,1994年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了《情播华夏》摄影展。牢记历史,缅怀先烈,这就是他动力吧。

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城,结束了蒋介石政府的统治,我军战士在“总统府”门楼上欢呼人民的伟大胜利。1949年

南京解放后,市民们相继来到总统府门口观看,热闹非凡,以往的春节也都没有这么欢乐。

解放军坦克部队在群众欢迎热潮中进入南京大街。

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到南京市紫金山上过队日,向天文台的专家学习科学知识。他们登上山顶,俯瞰美丽的南京城,不由自主地高声欢呼,放声歌唱。

进入南京市的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挹江门前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同为老一辈摄影家,您父亲同吴印咸在摄影工作中有过交集吗?

邹毅:我父亲虽然跟吴印咸没有在一起共事过,但也是很好的朋友。我记得大概是1973年,他们也曾在湖南一同采访拍摄过。吴印咸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在中国摄影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文史财富,为记录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英勇奋斗的历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缅怀吴老和革命先辈,可以使我们牢记使命,更好的面向未来。

作为战火纷飞年代的一名战地摄影师,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邹毅:父亲邹健东曾说:“我从1946年正式拿起相机从事摄影记者开始,便以极大热忱将镜头对准中国革命斗争和历史的巨变。”他确实如此,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主张新闻改革必须思考、洞悉我党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时期,执政后的建设时期两个阶段的特点和巨大的变化,对改革才有明确的目的和实际意义。

新闻必须重视实事求是,在宣传党的正确政策的同时,新闻战线上的战士要当好人民和党的眼睛,做好党的助手,反映人民的呼声。只有这样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才能进步。不管是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将镜头对准为其奋斗的人民群众,对准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工作奋斗的劳动者身上,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摄影工作者的伟大使命,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要好好珍惜。

采访并整理 | 许瀚文

图片 | 邹健东

“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战地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摄影:许瀚文

第二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

原标题:《专访 | 邹毅: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0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