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是因为北洋官兵贪生怕死吗

共同话题 2023-09-17 16:46:37

一百多年前,一场发生在黄海海域的海战,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命运与兴衰。胜利方如愿以偿的得到台湾岛和大量赔款,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失败的一方,则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了列强们瓜分的对象。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场战争就是着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鲜剑指中国东北,清朝为了防止日本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我国,所以派兵保护朝鲜。1894年7月25日,日军偷袭了由北洋水师两艘战舰护送的运兵船,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舰击沉,1200多名清军将士葬身在朝鲜丰岛海域。

自此清日战争全面爆发,北洋水师主力舰队齐出,希望在海战中击败日本海军。然而日本联合舰队早有准备,并提前出海寻找北洋水师主力。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海上相遇,随即爆发了黄海海战。

海战中双方舰队各有损失,然而北洋水师顽强的战斗意志让日本大吃一惊。当看到完成舰船抢修,重新集结在黄海海面的北洋水师时,日本联合舰队选择主动撤出作战海域,避免和北洋水师正面交战。

随后日本把希望寄托于陆军上,日军在鸭绿江南岸聚集,对辽宁发动进攻,先后攻占了大连、金州、旅顺等城市。1895年1月19日,日军主力从大连湾出发,1月25日在荣成湾全部登陆完毕。1月25日7:30分,日军向摩天岭炮台发起攻击,北洋水师“来远”号开炮击毙了日军陆军少将大寺安纯。炮台守军全部战死。随后所前岭、龙庙嘴、罩埠嘴逐一被攻克,守军全部殉国。

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出动所有战舰,意图全歼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奋力苦战,虽然打退了日舰的进攻,但是最终丢失了日岛炮台,并损失了全部鱼雷艇。2月9日,日舰又击沉了北洋水师最后一艘主力舰“靖远”,自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悲愤中自杀殉国。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先辈们也曾浴血奋战过。网上很多人流传,北洋水师军纪涣散、在主炮上晾晒衣服等等,我觉得这是对英雄的不尊重。有人专门在1:1的模型上做过试验,离地3米高的炮管根本挂不住衣服,航行中舰船遇到的海风也不是一般大,这样的谣言可以停止了。

另外,前期投入战争的淮军,其主力兵力大约5万人,除去镇守炮台和要塞的,机动部队仅仅2万多人。而当时日军投入的是7个野战师团,兵力超过12万。在威海保卫战中,登陆的日军超过3万人,而当时迎战的绥军和巩军却只有7000人,之后他们大都战死或者殉国了。

总而言之,英雄不容人们忘却,英雄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痛定思痛、奋发图强才是先辈们最希望看到的。同时,甲午海战也加快了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新社会的到来,中国一大批青年学者开始奋发救国。加快了旧中国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大批的新思想、新制度进入中国。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全军覆没后,为什么平壤之战也以惨败结束?

平壤之战对于清军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并且有充足的作战准备,却因为最高统帅贪生怕死,弃国家和民族利益不顾,最后导致惨败的结局。

清朝政府闭关锁国导致经济科技落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之间

明治维新对于日本来说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从此之后由农业生产逐渐转向西方工业生产,经济军事医学等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并且日本上至统治者,下至人民都在为国家的兴亡和侵略扩张做准备,可以说当时的日本无论是朝廷还是人民生活稳定,这也为之后以武力进行侵略打好扎实的根基。

反观这时的清朝政府反而拒绝西方一些先进的知识,科技进入国内,清朝的统治者想继续用封建落后的教育来误导和麻痹人民。因此,当西方列强用鸦片企图从精神上蚕食国人,想借此来控制和削弱清朝的势力。这时曾经不可一世的东方帝国已经成为待宰的羔羊,谁都想要分一杯羹。

日本将手伸向朝鲜半岛,通过侵略的方式占领朝廷,并跟中国军队兵戎相见

首先耐捺不住的是日本,当时属于中国蕃属国的朝鲜半岛发起了“东学党起义”,这场仅仅只有半年的农民起义却掀起来了甲午战争,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朝鲜统治者向清朝请求出兵平叛,但是日本方面却以保护朝鲜岛上的居民为借口派兵力驻守朝鲜半岛,其实是想以武力驱赶清朝政府在岛上的兵力,日本想侵占朝鲜半岛。

很快日本军队以偷袭的方式将朝鲜政府控制,并强迫皇室成员下达驱逐清军的命令,取而代之成为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并且在两日之后,日军多次向清军发起攻击,最终中日开战,从始引爆了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清军占领有利的优势,但日军蓄谋已久,战术十分清晰明确

清朝政府火速派派遣精锐部队总共1万三千多的军队登陆朝鲜半岛,在平壤会合与日军进行战斗,并随时对汉城进行支援。当时由叶志超为主的各个军队占据非常有利的地势,再加上当地人在这场战争中对清军十分信任,并且在行动上面支持清军与日作战。不得不说清军占据了主场性的优势,但没有料到最后的结局却事与愿违。

一万六千多万的日军以合围的方式进攻清军,日军对于这场战争经过精心准备和布署,无论是调配还是战术非常成功,很快将清军的退路切断,并向平壤北面发起强烈的进攻。

日军在江南岸战斗中失利,但日军很快在牡丹台战争取得胜利的优势

清军在南岸的城南城北分别派兵驻守,由总统领叶志超亲自带兵,可是清军却坏了军纪,在当地大肆抢夺杀戮弄得民不聊生,一个军队没有军纪,失了民心,也是平壤之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日军赶到各个地点进行进攻,在江南岸的清军借助有利的地势攻打日军,最后日军伤亡四百多人宣布失败告退。但是在另一支进攻城北的日军却不断的向牡丹台和玄武门发起攻击,没打多久牡丹台很快就沦陷在日军之手,玄武门的情况也伤亡惨重统帅左宝贵宁死不屈,战斗在最后一刻,最后英勇就义。

清朝总帅弃城逃跑,一将无能连累三军,最后清军在平壤之战中大败

后来,日军向西南方向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清军进行拼死的抵抗,一时之间双方战争陷入僵局当中,但是因为城北方面失守,以及左宝贵的阵亡让总指挥叶志超吓的失了魂魄,居然做了逃兵。没有想到日军居然了解清军的作战方案,很早在各个地方设下机关,结果清军数千人被打死或被俘,最后清在此战争中军失败并撤离朝,朝鲜半岛被日军所占领。

其实,在整个战争当中,只有城北失利,其他地方还在清军的掌控当中,如果继续战斗谁负谁胜还不一定,并且清军地势,粮草和武器上都十分有利,并且还获得当地人的支持。相对来说日军不但在硬件上面,物质上面,以及供应上面的比较困难。可就是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之下因为清军最高统帅的临阵脱逃,最后导致战争的失利。

平壤之战可以说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朝廷非常重视这场战争,但是可惜的是却败在了官僚主义上面。清政府官员贪污腐化,无论是平壤之战还是之后的甲午战争都因为政府腐败无能最后导致失败。

近代北洋水师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全部来自沈葆桢。没有沈葆桢,李鸿章完全没有能力创建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来自福州船政,除了丁汝昌之外。整个北洋水师将领全部来自福州船政。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怎么经营的了左宗棠和沈葆桢苦心培养的水师,北洋水师表面是李鸿章创立的,事实上是福州船政水师。海军是技术兵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经营的,用人和评价手下的好坏需要海军知识。他们都是科班毕业的海军学生。尤其是不用船政学生当提督。严复本来是用来当提督的,李鸿章为了私利换了丁汝昌,丁汝昌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本身只读过幼教三年私塾,等于三年级学生,技术领导大学教授,并且品德极差,刚复自用。丁汝昌其人出身草寇,抽鸦片、性情浮华,亳无韬略,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可以说,每一位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之死,都是被丁汝昌和李鸿章所冤杀。
整个北洋水师将领: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刘步蟾:刘步蟾(1852年一1895年2月10日或2月8日),字子香,汉族,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军将领、北洋水师右翼总兵。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林泰曾: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凯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则徐胞弟孙子,故林泰曾称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船舶驾驶。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邓世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叶祖珪: 叶祖珪(1852年~1905年5月),字桐侯,清末著名海军将领。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方伯谦: 方伯谦(1854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邱宝仁: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入福建船政后学堂第一期,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左翼右营副将,超勇号管带

黄建勋: 黄建勋(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1867年,以文童应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右翼右营副将,扬威号管带

林履中: 林履中(1852-1894),字少谷,是福建侯官人。1871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三期,学习航海驾驶。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后接任管带

杨用霖: 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人。1871年,参加海军,投入福州船政“艺新”炮舰为船生,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及枪炮、驾驶技术。学成于福州船政。

副将衔精练左营游击,“康济”号练船管带

萨镇冰: 萨镇冰(SA ZHENBING),1859—1952,字鼎铭,清代,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海军将领,毕业于福州船政。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于1875年由李鸿章组织筹建,1888年12月17日正式成立,是一只近现代化的海军舰队。

其海军基地设在旅顺和威海,舰炮先进,以日本为假想敌,负责守卫京师。丁汝昌为水师提督,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都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观其形势一片大好。

成立之初配备的船舰为当时最先进,当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不长于军事,认为北洋舰队花费大量财力装备先进,以财政困难为由限制北洋水师经费支出,并奏请停购船械二年。这直接导致到甲午战争爆发为止,北洋水师再未购置一舰一炮。近十年的时间,军事技术飞速发展,耽搁这么久,与对手日本的实力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据资料表明:北洋水师战舰性能远不如日本,不仅吨位大的军舰少,其航速也远远不敌日军;火炮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很低下,在命中率高于日本的情况下,击中不炸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在激烈的战斗中迅速失掉战机。

除了正面对战中的不利因素之外,和李鸿章分属不同派系的李秉恒无视前线告急,又没有战略远见,将大部陆军兵力部署烟台,拒不驰援,导致前线没有支援,失守炮台,全军战死。

而朝廷则中了日军“攻心之计”,轻信了其散布的污蔑北洋军师贪腐临阵脱逃之谣言。在前线军官浴血奋战之际,朝廷无心安排救援,却下令诛杀丁汝昌,诛杀令因前线胶战失联未能送达。

同一时期四只水师各自为政,从未建立过合理的联合作战机制。当北洋水师卷入战火后,其他三家仅作壁上观。李鸿章借调南洋水师的计划失败,只能哀叹用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北洋水师的失败,是种种不利因素综合的必然结果。

而在那场海战中浴血奋战、誓死抵抗的将士们,永垂不朽!

公众号:原子世界观。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1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