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一剑不斩五人,这种说法靠谱么

看北朝 2023-09-17 11:36:36

御坂10411: 前段时间 试读哥杀还是它的外传来着,看到过“一剑不斩五人”这个么说法,意思是一把剑杀个三两人就会被血脂啊骨头啊乱七八糟的东西磨钝或者卷刃,无法再用了。 然后作者本人好像对这个设定深以为然,基本上打一仗就换一次兵器的节奏。这难道是日本兵家流传下来的说法?

铅球万袋: 古代的日本刀好像不是非常坚固,有说法说战国武士们有长柄用的时候都不拔刀的...近代的话,各路浪人、义士砍坏刀的好像也不少。

池田屋的维新派都没披甲,新撰组还是砍坏了好几把刀......

「池田屋事件」,「新撰组」倾巢而出,将当时的 "讨幕派" 份子打过焦头烂额。一场激战过后,众组员都将刀剑交给修理研磨师「源龙斋俊永」修补。「俊永」对这批刀剑的损毁程度作了颇详细的记录,不单止令后世对于日本刀剑在实战中的性能和表现有更清晰的了解,更直指多名组员的 "名刀" 的真伪。

以下为一部份较有趣的记录:

局长「近藤勇」的「虎彻」;

副长「土方岁三」的「堀川国广」,刃长 (日制) 一尺九寸五分,真品却只有一尺八寸,所以必然是伪物;

一番队 副长助勤「冲田总司」的「菊一文字」(!),本应是当时的国宝 (!!),怎会跑到「冲田总司」的手中?伪物!

(以下有关损伤的记录:)

- 一番队 副长助勤「冲田总司」的「加贺清光」... 「铓子」折断。

- 二番队 副长助勤「永仓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铓子」折断。

- 三番队 副长助勤「斋藤一」的「摄州住池田鬼神丸国重」... 小伤无数。

- 四番队 副长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岛友重」... 大伤四处,小伤十九处。

- 五番队 副长助勤「武田观柳斋」的「越前住常陆守兼植」... 小伤六处。

- 六番队 副长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奥州白河住兼常」... 无损。

- 八番队 副长助勤「藤堂平助」的「上总介兼重」... 「物打」小伤十一处,近「锷」却有大伤四处,无药可救。此刀得到「俊永」极高的评价,若能保存至今,势必是无价的珍品。

- 十番队 副长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兴友」... 「物打」小伤七处,近「锷」大伤两处。

此外,队士「浅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岛田魁」的 「奥州仙台住源兵卫国包」,「三品仲治」的 「备州长船住藤原佑平 」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现了弯曲情况;队士「筱冢岸三」所用佩刀「云州住家贞 」的「物打」折断,都是较少见的损伤形式。

经过「池田屋事件」,能够丝毫无损的刀剑有六番队 副长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奥州白河住兼常」,队士「川岛胜司 」的「越中住兼明」和队士「葛山武八郎」的「浓州关住兼家」,都是「美浓传」的「兼」门的作品;还有「队士松本喜三郎」的「摄州尼崎住云仙子贞秀」和「近藤周平」的「作州津山住城庆子正明」都能保持无损。

节饮缩食加菲猫: 刀不一定是砍人砍坏的。兵器相击影响的更大。否则,除非鞭尸,豆腐刀也砍不出十几处损伤。

深河:砍人和刀剑对磕是不一样的,之前还有傻逼说人的热血能让刀褪火呢……

赤色MA:街巷格斗用的刀开锋角度太大砍到钢铁或者石头上容易卷刃吧。战场上用的刀剑因为要考虑破甲以及兵刃磕碰的情况,应该没那么脆弱,开锋角度没那么大。

矢锋: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多少人才卷的刃?施耐庵罗贯中两个可都是元末大起义的亲历者。

欢乐原始人:不。我个人反对水浒传成书与元末明初的说法。施耐庵,如果水浒真是他写的,那么,此人肯定活跃与永乐以后。而且此人没见过大钱,没当过大官,没打过大仗,还有一个普通人忽略的:没见过大雪。

getnewer:大雪是什么意思?我还没怎么注意过。

欢乐原始人:书中多次提到的大雪和真正的鹅毛大雪表现完全不一样。可以认为作者成书时应该是没见过厚厚的可以把人半埋的雪长什么。

hsxa:日本刀比较烂的结果吧,讲道理既然是奇幻设定,砍这么些年哥布林怎么也够买把永不磨损的魔法剑了。

ad2015:哥杀战斗经常来不及拔尸体上的武器而被迫捡武器用,所以肯定不会用很好的。

春秋笔法:别拿哥杀说事,他心理变态,非要用最便宜的玩意。你看同是银级的重剑和女骑士就没这套讲究。

火流星:钢材的问题吧,淬火过硬容易崩,温度不够就容易卷刃,,,七武士里实战多准备几把刀就是为了应付容易战损吧。

深潜者:是不是与倭刀过于轻量化有关?在轻量化的前提下追求战斗力就必然牺牲耐久。

铅球万袋:按照网上的说法,古代倭刀的问题第一是大部分时间是一种副武器+装饰品,一般不拿来砍人,所以很多刀设计上更考虑时髦美观和携带方便;一般来说一到乱世,日本刀就会变得又长又粗又重,一和平下来就又细又短又轻,但就算乱世,按照后人挖坟统计,死于刀砍的也是极少数,也就是说那些武士真正用刀的时间恐怕很少,或者用刀的都被用别的兵器撅死了。第二工艺过分复杂难以控制,手工作坊条件下全凭经验,产品的一致性不好,就算大师作品很多都太硬或者太软,学徒打制批量供货的就更惨不忍睹了。有不少名家刀剑结果一打就断或者变形严重的例子,所以有人说还是现代制造的军刀更靠谱。

LilyWhite:这个要看时代,幕末武士刀大多都是作为装饰品,刀刃窄且没有经过很好的淬火,非常脆弱。维新派缴获很多幕府军的武士刀就都被评价为纯粹看着好看的垃圾。

zzevil:倭刀的传说中有两个战例经常来被作为实战表现的例子,一个就是上边的池田屋事件,突袭十几个无甲浪人,坏了一批有名号的,另一个是三好反乱中足利义辉的最后一战,据说剑豪将军把他的藏品刀剑都拿出来插在走廊上,随砍随取,砍了三十多人,砍坏了十几把名刀,这个传说还深深影响了倭国的剑戟片,这种剑豪选定阵地到处插刀准备决一死战的场景在剑戟片里被多次复刻,如果倭刀的实战表现不是这么的容易损坏,又怎么会流传这么久?

hikarihikari:池田屋不要忘了有个条件,是在狭窄的室内环境大规模械斗,刀的损伤不一定来自砍人。

coldwind:南京大屠杀中搞百人斩竞赛的两鬼子,如果只杀3人就换刀岂不是要换6、70把指挥刀了,就算工业化产品也没法这么浪费的。

铅球万袋:日本人在二战中用刀砍人是把被害人控制了砍头的,和实战中会砍到铠甲或者对方兵器完全不一样,而且那会儿的刀多半是现代工业品,很大概率好过古刀。

lzgadsl:那两个百人斩畜生也未必是全用刀砍头这种手法,甚至未必全用的战刀。

统摄宇宙女博士:都是祖传刀,现在藏在台北,前阵子还被抢走拿去突袭总统府。按照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第二次见面都已经是各执已成缺口之刀。

铅球万袋:额,这也合理,刀刃太硬了容易缺口嘛,以前看过一个片子里面讲到日本刀,说到古刀很多都是用竹子做销固定刀把的,如果制作方法不当或者受潮朽坏,极易折断,这也是当时日本刀实战中常见的故障。总之日本刀尤其古刀都是手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便宜货砍不了三个人还真么什么奇怪的。

lzgadsl:杀人杀的刀缺口是没错,我是说不能拿这两个畜生案例说明刀好与不好,也许杀了几个人刀就缺口了,后面都是拿手枪杀的,然后被日本媒体吹嘘成全是刀砍的了。这事倒是可以看出当年日本媒体的堕落。

NKVD:这么容易磕坏剑刃的话能修理么?重新打磨磨掉一层?不然所谓的名贵刀剑要是一次恶战就报废那也太水了。

getnewer:事实上,池田屋一战之后,大把破损名刀的评价是:不可修复。

铅球万袋:如果损伤轻的话可以修,但是重的话就只能报销了,比如铓子断的太多漏出里面的软铁就修不了了(无法再磨出坚硬的刀尖了),那年月损坏刀剑的事情太多了,记得还有超级名家做的宝刀被人用木刀劈断成两节的糗事,幸亏那人带了两把刀,不然就被木刀敲死了。还有的工匠把长刀上面损伤严重的部分锯掉,用完好的部分改成短刀,也算是废物利用。

深潜者: 那种损伤稍大就废的是包钢的刀吧?用钢包着软铁剑芯,刃口破损一大就完蛋。而夹钢的刀就好不少吧?话说包钢这种低耐久工艺有什么优点?

铅球万袋:传统的日本刀绝大多数是包钢的,我听说,这类从唐刀发展来的包钢刀工艺适合在当时那种没有上千度的高炉也没有各种合金元素掺杂的简陋条件下做出非常轻薄锋利的刀剑来,携带方便出招快,如果工艺控制的好的话,整体的韧性和硬度都极好(但实际上就是大师也做不到把把都控制得好,也有人说这类工艺在大陆失传的原因也是因为工艺太复杂又质量不稳定而被夹钢取代)有说法说过去一般认为好的倭刀刀尖是高硬度的(后人检测出一般是马氏体或者屈氏体钢),有一定的突刺破甲能力,刀刃要非常锋利,只要很小的拖割动作就足以造成很深的伤口,但是很多工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往往把刀搞得太硬,开刃角度过小,结果就是实战各种崩口各种断,以至于有制刀大师写书说刀起码要砍不断才是好刀,然后好多人吐槽说这位大师的刀是不容易断,就是太容易弯了。所以也有人说真要实战还是现代弹簧钢做的好。

一回生两回熟:记得有人说过:中国刀是只开前面刀尖部分三寸刃,现代来说是可以做到砍铁砍铜不蹦不卷的,就是刀刃开锋一毫米左右,刀剑开锋可以剃毛的程度别说砍铜砍铁,砍骨头都会蹦或者卷。

欢乐原始人:看什么刀。这是不一定的。而且损伤这事情,也看伤得位置。我见过不少看起来非常完整的清刀,为啥到了藏家手里,就是因为物打区多了一个坑。那是砍得实在太多,再磨下去就没钢了,这刀就转为藏品。也就是废了。很多短刀也很容易废,不是钢材怎么不好,而是短刀用法是扎进去一拧。类似尼古拉斯凯奇那部变脸中凯奇教女儿用刀的做法。所以我曾经不是说过有一个短刀为什么刀头拧弯的分析么。这种损伤在刺刀中也常见。存世的民国时代的剑型刺刀品相不好的都是因为打仗的时候扎人是扎进去然后一拧。这一拧是扎中的同时开始拧。相当于是拧螺丝那样把刺刀拧紧对手身体里。

反而长剑不会这样。存世的秦剑汉剑极少有这样刀头有扭曲状的。因为长剑的攻击就是点刺,拖割,推割,使用者基本上不会用剑硬砍硬解。所以说哥杀这样强硬设定一刀不砍三个人这种,他没听过刀无两下响,也该知道隔海相望的中国有鞭锏这样的武器吧。可惜他真的不知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0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