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篆刻艺术,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篆刻艺术,日本以及东南亚的篆刻,实际上还是中国的篆刻,不能单列,因为他们使用的还是中国的汉字。我们学习篆刻日渐深入,就会接触到战国古玺的临摹,在古留玺的临摹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感受到汉字之美,从而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篆刻艺术。
本文介绍的是一方战国齐玺。印文是“阳都邑聚徒盟之玺”,阳都,齐地名,在春秋时有“阳国”,位置在山东沂水县西南。《春秋·闵公二年》有记载:“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齐人逼徙阳国之民而取其地为齐邑。到汉代,称“阳都县”。
(《春秋左氏传》的记载)
战国齐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按其历史,又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初,周武王封吕尚于齐(也叫姜尚),故以吕为氏,这之后的齐国均在姜姓统治之下,简称姜齐。
(姜尚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大概公元前391年(这时已进入战国时期),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很快周天子(安王)册命他为齐侯,这之后的齐国被称为田齐,齐国因地理位置和国力的原因,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从货币等角度看,齐国也是受秦系文化影响最小的国家(因为地理距离远),当然,玺印也较为另类。
(齐的位置)
比如,我们很少在战国齐玺里看到有田字界格的白文齐玺,齐玺最多是中间一竖线将印文分成左右两半,如果加了十字界格,齐人就会省去外面的边框,相对来说,齐人更粗犷一些,秦人更规矩一些,所以有这样的结果。
再比如,齐人还有曲尺形玺,还有多出凸榫的玺,这是其他国家玺印里所没有的玺印样式,比如本文要介绍的这一方:
(齐玺独有的样式)
这个多出来的凸榫同样用于钤盖,因为它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如图:
(阳都邑聚盟之玺)
先不要管文字是不是正确(我们说过,现存的古玺,文字常常争论不定),先看样式,这种样式格外个性,甚至还有更厉害的,上下都有凸榫一个,如:
(齐玺独有的样式)
这个凸出的榫是做什么用的,现代说法不一,很可能是为了在钤盖时辨别印玺的方向用的标记。
说回这方印,在这方印里,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汉字天然之美:
1、突出的疏密对比之美
这是其他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天然之美,篆刻之美,首在章法之美,而篆刻的章法之美,又首先是疏密对比,对于疏密,汉字有天然的优势。这方印里,有三个天然字形较为疏散的文字:阳、邑、之。因此印面也就天然有了疏密对比之美。
(天然的疏密之美)
由于字形疏散,这三个字所在的区域,都形成了大片红地,与其他字形繁密的字形所成大块白字组成强烈的红白对比之美。
2、呆萌呆萌的象形之美
汉字最早的造字法,肯定是象形和会意,人们在自然界所看到的东西,想要表达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画出来它的样子,汉字就是这样,在汉字中有大量的象形字,这些字,基本可以望文生义,看到文字,就能知道意思,这也是汉字的天然优势,也是其他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这方印里,“都”字像城防坚固的都城(与“邑”相比,它是多么宏伟壮观,而“邑”又是多么小);“徒”字像小人(门徒)在讲台下或者小屋子里汇聚排队(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大鸟在拉屎);“盟”像是做出了承诺坚定站立的人……见到字,就大致能“猜”出个大概,这很特别,也很神秘,但也很神奇,这也是汉字独有的美(当然,或许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理解)。
(呆萌的象形)
3、重复线条的排叠之美
汉字里,较为繁复的字,通常会有相同笔画,这些笔画,放在一起,会形成突出的排叠之美,增强了韵律,突出了节奏,并形成视觉汇聚点。这也是其它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放在篆刻里则格外明显,比如这方印里的相同笔画:
(排叠增加韵律和视觉重点)
当然,临摹古玺时,我们还要看到匠人们在汉字的天然之美外,并没有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比如:1、这方印是八个字,匠人安排八个字,为“三二三”分布,使印面配比达成平衡;2、“邑”字太简单,如果不加特别处理,它就有可能被独立在印面文字之外,失去了整体性,但匠人让“都”和“徒”都伸出了笔画,突入“邑”字空间,使“邑”字与其他字之间建立了联系。3、“之”字也简单,匠人将它与“玺”字连在一起,建立联系。
当然,这方印里的方圆对比之美也值得一提:“邑”字的圆是明显的,“盟”字的上部的圆也是明显的,而“徒”部的框,明显是方的,“盟”字的下部也明显是方的。
其实,方圆对比之美,也是汉字独有的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ID:墨客岛),或者下载墨客岛APP
齐国官玺通常成方形,一般的印面长度在23mm~25mm,坛纽、白文为主。个别的印面形制较为特殊,于印面上方中间向上凸出一块,或与印面上下方均向外凸出,这种样式在其余诸国的玺印中是没有的。另外,一些陶质玺的印面都很大,成长方形,文字也很多,与其用途有关。
齐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吕尚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尚、姜太公、姜子牙,都是一个人。姓姜,吕氏,名尚,字子牙,别号飞熊。齐国又称姜齐或者吕齐。齐康公二十六年,田和篡齐,所以齐国经历了姜齐和田齐两个阶段。
一、昜都易聚徒昷之鉨
齐国的古玺文字地域特点比较明显,字形笔画匀称,但又不如三晋古玺整饬,且布局随意性较大,较粗犷。
昜都,即阳都,齐国地名。春秋时为阳国,后齐人逼迫阳国百姓迁徙,而取其地并入齐国版图。
邑聚是当时较小的地域组织结构。以三十家为一邑,邑有司;大约150里为一聚。《管子》:“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解释一下就是,方圆六里大小为一暴,五个暴可以组成一部,五个部组成一聚,到了聚这个级别,应该有交易的市集,没有的话则说明人口比较贫瘠,五个聚可以组成乡,四个乡便可成一方。这种地域组织结构,一般称为国、野制度或乡、遂制度。
徒昷(此字上部应为目),其意不详,但是是齐国特有的词汇,其余诸国未见。
二、左中库司马
司马,官职名。《周礼夏官司马叙官》:“乃立夏官司马,使其帅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西周的时候开始设置,春秋战国时期沿用设置,主要掌管军政与军赋。
库,府库。战国之时,库不仅仅是仓库之意,更多的是制器之所,犹以指制造兵器为主,库有完整的一套工技人员及其相应的冶铸设备,还有相应的监管制度。
玺文“左中库司马”,我们知道司马分左右司马、大司马等,此处应是中库的左司马之意。当然也有解释为左库和中库的司马的。兵器制造属于军政,所以用司马这一官名。
三、闻司马鉨
将“门”写作“闻”,是当时齐玺的文字特点之一,“门司马”也是官职名,大家注意下这里“马”字的写法,是齐国与其余诸国不同之处。传世的玺印另有“右门司马玺”。《战国策齐策》:“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之言,可证齐国却有门司马这一官职。
四、左司徒
左司徒,官职名。《周礼地官叙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可以知道,司徒是主管教化的文官。司徒与司马类似,也有左右司徒之分。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设美人计,杀董卓的王允便是司徒,所以又称司
五、左桁正木
桁,读音为“横”,通衡。衡为官职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有水衡都尉,注释管理山林之官为衡。大抵是管理山林及树木采伐的官职。
此玺1964年出土于山东五莲县盘古城边,共出土十三方,形制印文皆相同。据介绍,玺体下近方形,稍上即变为圆筒状,筒之上端外周铸一凸箍,筒内壁尚存有朽木灰。可见此玺是专门用来烙印木材的。
六、高陵车
高陵,齐国地名。车,指车辆,此处应是管理或制造车辆的机构。传世的还有“大车之鉨”。
七、左田将骑
左田,读为“佐田”,官职名,即田官之副佐。
将骑,官职名,相当于秦印中的“将马”
,其职掌饲养、放牧马匹的事务。
将字的写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
八、武关□
武,关隘的名字。齐国境内有武山,在今山东平度县,应与之相关。
□疑似读为“阻”,即险阻之意。很多古玺文字都没有确切的解释,有诸多争议,笔者一般提到,都是以比较广泛的说法,如果争议较大的,或者其解释无法令笔者信服,则会注疑似。
九、奠昜陈得三
奠昜,应为“郑阳”,地名,汉代山东境内曾设有郑县。
陈得,人名,也见于齐国铜器“陈璋壶”。陈得三,即陈得三立事遂的省略。一般齐国陶量器之上,都会标明制造的时间与产地。
此玺是用来戳打在陶器之上的。类似的还有“陈□三立事岁右禀斧”玺。
小结:
齐国古玺比之楚国古玺,字形更加匀落。但布局的随意性仍很大,在我们最后看到的陶玺上,更是显露了粗犷的作风。当然也与职位的高低有些关系。
齐国古玺与楚国类似,也有很多属于地域性的官名,或者文字。
我们还可以在“武关□”玺上看到古玺中文字笔画的省略方式。可以体会到笔画省略的重点,即不要影响辩识文字,又要有独特的美感。这是我们借鉴古玺该注意的。
古玺的另一大特点是在虚的处理。我们看了很多楚国、齐国的古玺,其中的白文印与我们如今的篆刻最大的不同在留红很多。文字的实与留空的虚,这种虚实的处理,在章法上也是很有将就的。明清以来的文人篆刻,取法的是秦汉,在留空的处理就没有古玺如此的随意,也很少见到如古玺这般的具有空灵感的印章。古玺中一些对角线的呼应留空,包括整体印面的大量留空所造成的空灵之感,更加强烈的虚实对比,都是如今我们可以仔细研究探讨。清代末期很多的篆刻家都在古玺中,或者石鼓文,甲骨文中寻到了自己的大师之路。
秦国玺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说是战国古玺到汉印的一个过渡。秦系玺印,由于地处西隅边陲,具有保守性,文字承袭西周晚期铭文遗风,规范整饬,结体方正,用方折笔画对字形加以改造。
秦玺字形修长,线质流畅而具有笔意,稚拙无饰之处。“一”字或“十”字界格大量使用,而楚玺、齐玺、燕玺少有用及,晋玺几乎没有。
先秦吉语玺是怎么篆刻的?
先秦时期,玺印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果按其称谓、材质、功能来划分,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吉语玺和肖形玺,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具有代表性。
吉语玺,又称为成语玺,内容多为祈求吉祥、长寿、得官、致富等。
比如吉语印“千秋”给人的感觉既像一个字,又像3个字,布局十分有趣。无论是边框还是正文,线条都显得刚劲而挺拔。“秋”字右部占据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下部“火”字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秋”字左边笔画稍重一些,第二笔横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千”字形成对照,“千”字上部留的空间较大,中间用两笔斜线交叉,添补了空白。
再如吉语印“万岁”的文字有些类似秦代小篆,结体细长,圆线较多。边框较粗,但字与边框之间还留出了一条边框粗细的空隙,仿佛用了两条边框一般。“万”字上部笔画较多,并且左下有两条圆弧,整个字的重心有点向左倾斜。但“岁”字的一个长画伸入“万”字左下,添补了空白,也平衡了整方印的重心。
又如吉语玺“悊正司敬”的章法布局十分新颖,为了匡正文字而在对角加框,显得十分活泼。对角加框的动机是为了使笔画较少的“正”、“司”二字不显单薄,如果用十字界格则此效果全无。“司”字加框之后,字移居左上部,空出右下角,并以上实下虚的线形,形成向右俯瞰之势。“正”字上框线左低右高,使“悊”字有机会向左倾斜,与“敬”字相呼应。此印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文字比较抽象、简练,给人一种空灵之意境。
秦国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9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