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长平之战后,赵国名将李牧最后的坚持,战国名将的悲歌

历史神秘事 2023-09-17 08:34:46

在李牧以十五万赵军,围歼匈奴十万骑兵以后,赵国的北方进入了安定时期。从此也再无外族敢于南下攻赵。戍边多年的李牧,功成身退以后并没有在代郡多作停留,而是被赵王召回邯郸城,当起了一名普通的官员。

公元前244年,赵孝成王故去,赵悼襄王即位。因赵悼襄王的昏庸无能,负气的廉颇逃出赵国。这时赵国的朝局中,蔺相如,赵奢等名臣相继过世。李牧就成了新任赵王的重臣。

公关前243年,燕国出兵伐赵,可惜失败。随后的李牧便领军进行反击。对燕一战,是李牧步入中原的第一战。在李牧的反击之下,赵军先后夺取武遂、方城。{《史记》中记载,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在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以后,更加昏庸的赵王迁即位。赵王迁在继位以后,宠信奸臣,打压忠臣。就此赵国的朝局更加靡乱不堪,国力也再度减弱。此时的秦王嬴政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嬴政命大将樊于期率军攻赵。突然被秦军进攻的赵国,接连丢失平阳,武城两座城池,而赵军将士,更是死伤近十万余人。{《史记》有记载: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33年,樊于期率领秦军想继续扩大战果,于是他便率军从上党出发,穿行太行山,进入到了赵国的大后方。在樊于期率领秦军相继攻克赤丽、宜安两座城池以后,秦军的兵锋直逼邯郸城。

在情况危机之时,赵王只得将镇守雁门郡的李牧再度调回,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以此来抵抗秦军。 接连大胜的秦军士气高涨,而另一边的赵军却士气低迷。故此李牧只能采用高筑营垒,坚守疲敌的策略,与秦军周旋。面对如此局面樊于期便想诱骗李牧主动出击。

随后樊于期便假意攻击肥下,想诱使李牧前去支援。可李牧却早就看穿了樊于期的计谋,依然固守不出。忍无可忍的樊于期最后,真的分兵去攻击肥下,可是在他分兵的一瞬间,就被李牧抓住机会,歼灭了其中的一路秦军。打了败仗的樊于期开始变得异常谨慎。可惜即使樊于期再小心,也被李牧找出破绽。数次设伏下来,赵军接连取得胜利,秦军却损失惨重。面对连续战败的结果,樊于期不敢归秦,只能选择逃到燕国避难。

李牧率领赵军取得瘠胜利,在打击秦国的同时,也令六国得到了,对秦短暂的喘息机会。当时的赵王更是认为,有李牧瘠在,赵国就不会灭亡。赵王在这种心思的作用下,便封李牧为赵国的武安君。这真可谓李牧和白起,一时瑜亮的时刻。

大战过后,李牧所率领的赵军大获全胜。但他却没有继续与秦军交战,而是率军南下和留守的赵军一起守城。面对这一情况,秦军只能无奈退兵。到了公元前229年,赵国北部地区发生地震。看到机会的秦王嬴政,命王翦率数十万秦军再次伐赵。这次分兵多路的秦军,初期战事颇为顺利,最终秦军更是将邯郸城合围。此时瘠邯郸城内皆是老弱病残,而且粮食还十分有限。但就是在这种困局下,李牧依然坚守着邯郸城。秦赵两军在邯郸城的对峙,持续了一年之久,王翦依然没有办法攻破邯郸城。

在秦赵战局焦灼之时,李斯便向嬴政献计:要想攻破邯郸城,就需要先除掉李牧。就这样嬴政暗中派人,重金贿赂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利用反间计,终于让赵王猜忌李牧,并最终杀害了李牧。李牧死后,秦国统一战国的脚步,再也无法被阻挡。一年以后王翦攻破邯郸城,赵王迁被俘。

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呢?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秦昭襄王去世。对此,燕王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但是,栗腹回国报告燕王说,赵国的精锐力量,基本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阵亡了,这是一个进攻赵国的良好时机。在此背景下,燕国派栗腹带军攻赵,赵国派廉颇率兵抵御,栗腹遭斩,廉颇趁势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也即赵国大军不仅把燕国打得无还手之力,还差一点就消灭了燕国。

为了避免都城被攻破,燕国任命将渠议和,赵国同意了这一请求,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在很多人看来,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已经是非常虚弱了。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的赵国拥有反手消灭燕国的实力。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奄奄一息的赵国,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首先,奄奄一息的赵国依然可以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在战国时期,名将对一场战役的走向,起到了重要影响。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击败赵括,坑上了45万的赵国士卒。但是,到了邯郸之战中,秦国主帅换了其他人,立刻吃到了败仗。

同样的道理,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老谋深算的廉颇,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任命名将廉颇做了相国,并封信平君,对于吃了大亏的赵孝成王,终于明白了廉颇的重要作用,这是后期打败燕国的关键。与此相对应的是,燕国虽然没有饱受秦国大军的打击,但是,这也导致燕国缺乏精兵强将。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名将和精锐的士卒,必须要经历战场的历练。

其次,正所谓狡兔三窟,就战国时期的赵国,之所以非常顽强,可以抗住秦国大军的穷追猛打,在于赵国拥有三个中心区域,这三个中心区域,如果都没有遭到损伤的话,那么,赵国就是可以抗衡秦国的强国,如果还剩下两个,赵国还是一般的强国,如果只剩下一个的话,那么赵国就是弱国,这三个中心区域,分别晋阳区域、代郡区域、邯郸区域。

其中,晋阳是赵氏的兴盛之地,比如三家分晋之前的晋阳之战,就发生在此地。代郡是赵国在北方的重镇,名将李牧就曾经镇守此地。至于邯郸区域,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损耗,赵国邯郸一带确实是奄奄一息了。

因此,对于燕国栗腹来说,其看到的虚弱状况,主要是赵国邯郸区域的虚弱,就赵国的另外两个中心区域,还能为赵国提供兵力和物资。基于此,赵国的整体实力,依然在战国七雄中垫底的燕国之上。换而言之,对于赵国的真实实力,燕国出现了误判,这是其遭到惨败的重要原因。

也即在交战之前,燕国从心理上已经看轻对方了,认为这是一场轻松获胜的战役,结果对方的实力明显超过了燕国的预期,自然是猝不及防了。对于赵国的三个中心区域,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也即公元前248年前后,秦庄襄王命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周边地区,从而彻底夺取了赵国三大中心区域中的一个。

最后,到了公元前299年,秦国大军攻破邯郸,也即占据了赵国的两个中心区域,结果,赵国的残余势力来到了代郡一带,以代国的称呼来继续抵抗秦国,又坚持到了公元前222年。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即便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秦国,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吃掉赵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的燕国,想要趁机占赵国的便宜,无疑是自讨苦吃了。此外,奄奄一息的赵国依然可以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无疑是因为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变得更为团结了。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了,比如在邯郸之战中,不管是百姓还是宗室,都倾其所有来抵御秦国,这种昂扬向上的斗志,也是赵国能够反击燕国的重要原因。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夺取了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36年(燕王喜十九年),赵国再次率军讨伐燕国,攻取狸、阳城。也即两国结怨之后,赵国不断攻占燕国的疆域,以此弥补另一边被秦国进攻所带来的损失。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呢?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丽赤、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掠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李牧是赵国名将,为何死于王翦的反间计?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打败匈奴不假,可那时匈奴不是冒顿单于时的匈奴,战力还一般。打败秦军不假,秦将恒齮不是名将。说王翦不是李牧的对手,就吹过头了,王翦一面让杨端和围困邯郸,一面打得李牧死守不出,不敢回救邯郸,然后用反间计令赵王怀疑李牧有投降和谋反的可能,在当时具体时间具体情况下,赵王不可能不信。李牧的祖父是秦国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李牧的伯父那一支入秦是陇西李氏,可见李牧在秦国也有人脉。在秦强赵弱,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李牧要是降秦也很有可能。不事二主的观念,在那个年代并不强。此计也是王翦为白起报了被赵国反间计所杀的一箭之仇。

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可是赵还是能与强秦对峙多年,就是依靠太行山这个天然屏障。秦国虽然远强于赵国,但因为太行山地区易守难攻,所以很难突破赵国的防线。所以论后勤应该是李牧占优,王翦应该是占着秦国强大和始皇英明的优势,但在两军对峙时,双方凭借自身优势基本都抵消了,最终就看谁军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们在这都认为李牧输在赵王太渣,王翦胜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赵国反间计杀了吗?秦昭襄王那么英明怎么会杀白起。

看看王翦后来灭楚时不断跟始皇讨赏金财和封地就明白了,王翦深深知道始皇虽然派他去打楚国,也很担心王翦会造反。所以王翦通过不断请赏,以显示自己只眷恋土地金钱,对江山没有丝毫野心,以此打消始皇的疑心。自古带兵的将军越是能力超强帝王其实越是疑心,白起就是因为这个被英明一世的秦昭襄王杀了。这样的话,李牧被王翦用反间计所杀,就不管赵王是否英明还是昏聩,就算李牧后面是英明的始皇一样会被高明的对手用反间计除掉,这就是李牧与王翦智商差距所致。

赵王为了维护自己权势地位而致赵国国家利益与不顾,因此他和李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并不奏效,就如同长平之战时用反间计迫使赵王用赵括换廉颇一样。准确地说,赵孝成王并没有中计,而且他换将的决策也是出于对赵国国力的准确估计以及现实情况,所做出的最合适的决策。只是赵国之所以惨败,是败在信息的不对称上。也就是说在当时战事胶着的状况下,秦赵两国都耗不下去了,都想决一死战,转防御为进攻,一战而定输赢。因此秦国也有换将的打算,同时因为廉颇的缘故,秦国战事没有任何进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用反间计激赵国换将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然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的反间计其实很拙劣,这个不是影响赵王换将决策的根源,换将的根源就是国力的不允许,耗不起了,另外就是尽快打破战事的胶着状态。所以我说赵王换将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廉颇并非秦军的对手,拖下去的唯一后果就是赵军必败。但是,问题也就是出在这里,赵国换将的结果秦国是知道的,所以白起按照对手赵括的路数重新进行了军事布置,而赵括并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所以他的布置完全被白起所算计,这就是我说的信息的不对等。可以这么说,如果秦国不是用得白起,而换的另外的人,那失败的必然是秦军,从赵括断粮46天,最后杀伤半数秦军的战况,可见赵括确实是个将才,而并非纸上谈兵的草包。

不要把赵王迁说的那么聪明,他根本上就是昏君,杀李牧主要是郭开这个奸臣的意思。郭开为什么要杀李牧,第一是他贪财,收了秦国好多金,他这种人,才不管国家死活,他帮秦,秦灭赵也不会杀他。第二,李牧能不能战胜秦军,说不准,反正王翦一时拿他没招。

如果李牧战胜秦军,赵国稳定,撑军权的李牧,随时可以废了赵王迁和郭开。既然秦灭赵,郭开不死,李牧胜秦,郭开可能死,那还不如极力鼓动昏君赵王迁杀了李牧。而郭开知道,李牧一死,赵马上灭,赵王迁却不知道,他不是昏君是什么。赵王迁怕李牧立新君废他,在当时那个环境,强敌压境,社稷不保,肯定是用心打仗,击败强秦再说,怎么可能这时候杀唯一能挡秦的人,那不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吗。所以说,杀李牧,明摆着是郭开的意思,而赵王迁,就是一个受奸人指使的昏君。

赵王迁岁数太小十几岁,奸臣郭开暗中投秦,暗害名将李牧,赵王迁后来非常后悔,赵国当时发生了大地震波及全国,秦国向赵国开战,赵国内有灾害外有秦国入侵又有奸臣郭开,赵国失败赵王迁被俘后悔错杀李牧十五岁病亡,奸臣郭开被李牧手下杀死为李牧报仇。代王赵嘉率领两万赵军和数万百姓慷慨赴死与秦军决战,流尽最后一滴血,在山上观战的匈奴王被赵军血决战的英勇气势流下眼泪。

即使李牧不死,长平之战后国力军力被严重削弱的赵国及乱政频出的东方其它五国,都已经没有阻挡秦国统一步伐的力量了。不要把某一个人的作用扩大,也不要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赵之亡只是时间问题,灭亡的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原因,而非国力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强马壮,如果政治制度不好的话,再加十个李牧都是会亡的,是秦的政治制度让秦统一六国。

灭赵后秦打楚为啥失败,灭赵之后的秦不是更强吗,打楚却先败了,而楚为啥不一统,最终被秦灭,而秦一统中国。只因在政策与制度上才使秦一统六国。而后来之中国朝代更换,虽然史书上说是皇帝昏迷腐败,正如说赵之亡在于杀李牧,而实由制度所亡。把昏君扩大化只是传教下一代,让后人从中认识改正而已。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应该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而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之改革,战斗力尚存。

此战之后,赵国有了一次短暂复兴。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并且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匈奴统率大军侵入赵国边境。赵将李牧诱敌深入,以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将匈奴包围,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率百余骑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4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第二年,桓齮挥军越过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桓齮单骑逃走。史称肥下之战。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秦国武安君白起相匹敌。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攻赵,秦军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集中优势兵力,在番吾展开战役,歼灭北路秦军十余万人,随即挥师南下,南路秦军不敢恋战,稍战即退。赵军也驻军自保。

可惜后来李牧被秦国的反间计给弄死了,赵国再无大将能率军抵抗秦军,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9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