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真正聪明的人:既有锋芒,又懂隐忍

慈怀读书会 2023-09-17 05:05:28

慈怀君说

他是中唐时期最具个性的诗人。

不畏强权,谏察他人是他的本色。

趋炎附势,强颜欢笑也是他的标签。

既能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情诗。

又能在妻子病亡之际马上转投她人的温柔满怀。

他就是元稹,一个一生都充满争议,却又才情满怀的多情之人。

人生如戏,元稹却把人生这出戏演绎的淋漓尽致。

哭过,笑过,错过,疯过,这样的人生,也许才算完整。

少年锋锐 必将头破血流

公元779年,元稹出生。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男孩竟然会是中唐时期个性最鲜明的诗人。

放眼现代,他是标准的“红二代”,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第十九世孙,从小衣食无忧。

而出生于官宦之家,又使得元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诗词,并显示出了对诗词方面的天赋。

吟诗作对,官府学堂,科举中第,妻妾成群。这本是元稹这种官二代一眼望到头的美妙人生。

但世事无常,命运也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8岁时,父亲病故,家道中落,母亲郑氏便带着他回到凤翔。此后,儿时富足的生活便成为了元稹的回忆。

“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足见那时元稹家里生活的艰辛。

家境的突变,造成了元稹锐利和激进的性格。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不甘人后、恢复家族辉煌的强烈愿望。

奋发上进虽好,但凡事争风头就难免头破血流。

元稹才华横溢,能力超群,但性格锋锐,不喜变通,又不愿屈居人后,殊不知这种脾性为他日后埋下了祸根。

元和五年,由于重臣裴垍的提拔,元稹出任监察御史,职责是监察百官。

他一心做官,想做个好官为百姓谋福利,却忘记了官场险恶。

仕途,在元稹看来,都是阳光大道。但他不知,这条道路的两侧却布满了荆棘。

当时,朝廷讨伐承德军,需要从河南府运送大量粮草到行营,需要往返一个月进行运输,而这期间运输的人力物力则是天文数字。

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牛,但河南府境内可用于运输的牛已寥寥无几,如强行征用耕牛,则会使当地田地荒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元稹看来,制定这一运输方案的官员未切合实际,仅凭想象就欲实施如此大的工程,领朝廷俸禄,竟如此误国误民。

于是,元稹一纸谏言呈给皇帝。

其实,打仗本来就是皇帝的意思,区区运输问题,君王又怎会轻易的自我否定。

轻描淡写间,运输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百姓依旧怨声载道。

而提出方案的官员,也未受影响。但元稹,却因为这个谏言,在皇帝心中扎了一根针,更在那个提出方案的官员心里扎了一根刺。

这种刺,元稹不知道扎了多少,关键是,他自己却浑然不知。

一次,元稹因弹劾地方官,遭朝中大臣排挤,被召回罚俸。

途经一处官驿时,按规定元稹可居住上厅,但恰恰赶上元稹最为厌恶的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人也在此,而他们也要争住上厅。

元稹据理力争,却遭到对方毒打,最终被赶到上厅之外的驿站内普通宿舍。而唐宪宗更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将元稹贬为士曹参军这样的小官。

此后,元稹几乎一生都在被贬,升迁,再被贬的循环中徘徊。

就连对皇帝的不满,元稹都用“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的诗来表达。

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元稹认为不平之事,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直言进谏,始终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想法里,却忘记了所处的环境。

一心向前并没有错,但也需要隐忍锋芒,那不是屈从,而是成长。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向现实低头,才是人生常态

中唐时期,宦官开始全面掌权,统领军队并兼掌枢密院。当时,宦官、藩镇,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势力。

而严绶,正是藩镇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元稹作为裴垍的得意门生时,最为讨厌的一类人。

当时,裴垍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位高权重,元稹在他的关照下一路平步青云。

但把自己的未来全部指望在一个人身上,终究是不牢靠的。

811年,裴垍离世,给了元稹一个沉重的打击。

曾经最为倚仗的依靠轰然倒下,在元稹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不再向往仕途,在孤傲中以平静心态安度余生。

或是趋炎附势,在他最讨厌的藩镇和宦官的阵营中东山再起。

当时,元稹在《解秋·后伏火犹在》中写道:“勿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

朋友劝元稹只要耐心等待时机,定会得到机会提拔。

但元稹的性格已经不想再等,“恐”字表达了他的胆战心惊,更显示了他的焦虑。

最终,元稹选择向现实妥协。屈服于严绶,以期救助。

为严绶等人写诗,曾经是元稹最不屑的事。但是,为了能讨好严绶,元稹一月间为严绶作诗9首,只为重新得以重用。

严绶从未想到,曾经是死对头的裴垍,他的得意门生会投奔自己,并且极尽讨好之能事。

斯人已逝,元稹已经放下了尊严。

人之一生,有些东西难以取舍,但该放下的,就一定要放下。

严绶也是爱才之人,并没有让元稹失望。

经严绶等人的提携,元稹从被贬之后的微末小吏,又任通州司马、并回朝任中书舍人。

此后,既然已经低下了头,又何必在乎卑微。

曾经他最讨厌的宦官,他强迫自己把他们作为自己升迁新的希望。

而后元稹又依附宦官崔潭峻,逐步回到权力中心,如果不是元稹不懂回避锋芒,屡屡升迁,又屡次遭贬,等待他的一定会是仕途上的风生水起。

为现实低头,本是人生常态。

既然选择了屈从,就卑微的理直气壮。

风节傲骨,可以是引以为荣的标签,但不必成为衡量成功的尺子。

不遵从内心,并不丢人。一味的勇往直前,用高风亮节开路,被撞的头破血流,才是真的丑陋。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别离情怨,用情欲寻求解脱

中唐时期,青楼文化盛行,元稹大量创造别人看来所谓的“艳诗”,但在元稹看来,这并不仅是风流的自诩,而是对“别离情怨”的认同,也是一种精神解脱。

在元稹刚刚步入官场,从事秘书郎的时候,被当时太子少保看中,并将女儿韦从许配给他。

元稹当时还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微末小吏,能进入高官府邸,无疑是鸡犬升天。

妻子韦从虽然是千金小姐,但却嫁夫随夫,极尽妻子之能事,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而元稹也深爱这位妻子,以致在韦从死后,写下了号称史上最经典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元稹至真至性的一面。

但世间种种,无外乎均衡,上苍给了元稹惊叹世人的才华,却没有给他忠贞不渝的品质。

即便写下了千古名句,却依然瞬间抛下亡妻,另寻新欢。

在元稹看来,既然一心为民,壮志凌云的豪情不能实现。那就靡靡之音,终日温柔满怀也未尝不可。

有时候无奈,也是一种选择。

仕途上的不幸,让元稹浑浑噩噩,但沉溺花丛,却又让他豪情壮志。

热血报国屡遭贬,唯有花丛取欢心。

人生有两面,看你如何面对罢了。

随后,元稹陆续结交当时知名的风尘才女薛涛,刘采春,但都无情而终。

即使薛涛专门写下“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也无法留下元稹那颗永远蠢蠢不安的心。

在元稹看来,告慰上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因诗起,因情落。既有过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之心,亦有过痛失爱妻的扉彻之痛。

有人说他渣,一生都在辜负女人对他的爱,有人说他卑,屡次变节获取整治资本。

犯过错,伤过心,流过泪,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对朋友仁,对仕途忠,才华横溢,感情上的起起落落,恰恰构成了元稹立体丰富的一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831年,元稹因病逝世,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为其撰写了墓志。

“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

元稹一生,像极了我们每个人。

最难的,莫过于锋芒尽露时的隐忍。

放纵时,要懂得收敛。

得意时,更要懂得自谦。

有时,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磊小石,混沌天地间一枚感性与理性的混合体,期待用文字照亮余生,用写作驱赶阴霾。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下期人物」

【鲜衣怒马的唐代诗人】系列

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读

韦应物的故事

诗,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这里—— 每一天

你会遇见 一首经典古诗词

你会遇见 一首现代哲理诗

以诗会友,以文养神

追寻独属于你的诗意人生

大家好,我是兹心,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慈怀读书会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