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的争夺是最残酷和血腥的,古今中外此类恶行不绝于史书。最有名的弑兄杀弟,自然当属李世民。玄武门一战,李世民亲手射杀兄长李建成,才使自己登上大唐的皇位。
尽管李世民创下“贞观之治”,又击败突厥,成为“天可汗”,其能力和功绩都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可以排得上前列,却始终无法抹去玄武门的那一缕血色。
李世民后来选择李治为接班人,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李治宽厚。只有他继位,其他皇子才可能活下来。事实也是如此,李治一直善待自家兄弟,大唐天家总算过了一段温情的日子。
可是除此之外,兄弟相残简直是宫廷政变必备的戏码之一。赵光义的“烛光斧影”,就颇有杀兄的嫌疑。即使到了清朝,诸皇子争储虽然很少见血,但也同样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失败者永远圈禁,比死亡好不到哪去。
古代中国是这样,外国也同样,延续时间稍长一点的古国,都不少了此事。我们熟知的埃及艳后,之所以要巴结凯撒,主要用意就是想和兄弟争夺王位。
说了这么多,那有没有办法杜绝这种恶行呢?似乎很难,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谁不想坐上去啊。掌握别人的生死,总比被别人掌握自己的生死,好太多了吧。
还真有人“解决”了这个办法,使帝国在150多年里,再也没有人会指责兄弟相残的事情。因为根据帝国的法律,新继位的皇帝必须杀掉所有的兄弟。既然是法律规定,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1444年,奥斯曼帝国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新的苏丹,也就是他们的皇帝,继位后必须杀光兄弟。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威胁新苏丹的地位,造成帝国的分裂。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便以防止政变的名义,将亲弟弟处以绞刑,首开预防性处死兄弟的纪录。他的这种行为被后来的苏丹所仿效,变成了一种惯例。
到了1444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把惯例变成了正式的法律,要求将来所有的苏丹都必须遵守。这条法律被称为“弑亲法”。这下好了,凡是生在苏丹家的男孩,如果不是太子,必然死于刀斧或绞架。
那还不如提前造反呢,反正横竖是个死,搏一把也许能活下去,万一成功了,还能当上苏丹,这个卖买可以做。嘿嘿,想得太简单了,苏丹也不是白给的,早就想好应付的办法了。
像赛利姆一世,他有二十多个儿子,眼看着儿子们渐渐长大,终于决定让苏莱曼继任。与此同时,他杀掉了除苏莱曼以外的所有儿子,连不会走路的幼子也不放过。“虎毒不食子”这句话,显然在此不适用。
好在这个苏莱曼确实是个英明的君主,使奥斯曼帝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总算对得起二十多条兄弟的性命。也就是说,痛下杀手的并不一定是新苏丹,老苏丹如果觉得新苏丹镇不住场面的话,便亲自动手,不留一点后患。
从人类历史来看,杀死新苏丹的所有兄弟,这种行为虽然很残忍,却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避免王朝的内耗。无数的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继承人能力不足,便会被有野心的兄弟趁虚而入,造成无谓的内耗。
历史上有很多大国,最终的结局都是分裂。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原本占据了中西欧的大部分地区,日耳曼人习惯由兄弟平分家产,于是就把王国一分为三。三个小王国后来分别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如果当初没有分裂,那将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啊。
奥斯曼的这条“弑亲法”施行了150多年,直到1603年艾哈迈德一世继位,才被废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有违人类亲情的法律,显然无法执行下去。
不过,有时候这种平分的方法,也会给国家带来益处。西汉时,即使是“七王之乱”之后,刘姓藩王的势力仍然不小。汉武帝只用了一招,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推恩令”。
让藩王的儿子们平等继承封国,这样一来,大藩国会变成数个小藩国,两三代之后,再也没有强大的藩国存在,全部变成了比县还小的小国,对朝廷不再构成任何威胁。
更让藩王们难受的是,大家明知汉武帝的想法,却无法拒绝,因为家中的小老婆小儿子举双手赞成。本来为了争继承人的位子,什么恶毒的手段都敢用,现在好了,不用争不用抢,大家都有份。
【参考文献:《史记》、《奥斯曼帝国》】
玄武门事故,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父,其实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杀。李渊现已认输承认了李世民合法位置,李渊不是李世民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匿伏,杀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其间故事也是十分阴险,当时事态现已十分危机,如果李世民不动手就会被李建成灭除,已然水火难容,李世民终究挑选了先下手为强。
玄武门事故同样没有十足的掌握,如果事败死的就是李世民,后边的贞观之治也就不复存在了。李元吉生的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也是一个十分凶猛的人物,偏偏老天又生了一个李元吉仅有惧怕的人,就是尉迟恭,而尉迟恭又是只遵守李世民一人。如此玄武门李元吉碰上尉迟恭,真是天意让李世民当皇上。
李渊也彻底被操控了,身边站着一身血的尉迟恭,彻底丧失了主动权,挑选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位置。李世民可能都没有想到父亲终究会认同了他的杀兄逼宫行为,感动的傍边吸吮李渊的乳头做出婴儿状。这样就不必担负杀父篡位的罪名,合理合法的承继了皇位。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可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贵的是他启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魏征屡次顶嘴,李世民始终重用魏征,传为千古佳话。
当时的李世民确实是被逼的,因为太子李建成对他下了多次毒手,李世民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主动出手。我们都知道在李渊带兵推翻隋朝之后,自己登基做了君王,并且将长子李建成立为了太子,可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也是非常的优秀,多年来跟随李渊东奔西战,还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如此优秀的李世民,李建成是无论如何都放不下心的,他认为李世民是自己最大的绊脚石,虽然自己现在已经成为了太子,可如果李世民活着,那么自己的太子之位也肯定做不安稳。尤其是当时李世民手下有一批忠臣良将,在军中也非常的有威望,这一切都让李建成感到不安。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是李建成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也一直暗暗提防着李建成对自己下黑手。后来李建成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在宴会上李世民的酒中下毒,虽然事后李世民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也元气大伤,修养了很长时间。这件事的发生让李世民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和李建成之间势必要争个你死我活,否则日后李建成若是登基做了君王,自己的下场可能会更加凄惨。
恢复健康之后的李世民立刻召集手下谋士进行了周密的安排,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在交战的时候,李建成手臂上中了一箭之后仓皇逃脱。李世民立刻追赶上李建成亲手杀了他,因为当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如果李建成活下来,那么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会功亏一篑,等待自己的会是非常凄凉的结局。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是因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手对付他,这事可跟父亲李渊没扯上关系。再者说,弑兄杀弟可以叫做“匡扶朝政”,如果连自己的父亲李渊都杀了,那就成了谋朝篡位了!李世民怎会做这样无智之举呢!当然李世民这样做,我认为还有着其他的原因:
第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后,李世民已是法理上的第一继承人,皇位指日可待。当时的局势已经分外明朗,大唐王朝,朝内军中,局势明朗地分成三种局势。忠心皇帝李渊的一个派系,如功勋宰相;归顺太子李建成的一个派系,如魏征,罗艺等人;属于李世民的秦王府一个派系。李世民当时对朝廷和军队的掌控力,不足以对抗皇帝和太子集团的联手,所以他瓦解了这种联手。杀了建成元吉,法理上他就是第一继承人,且不谈功劳且不谈势力,皇位已是指日可待。
玄武门之变后,大将尉迟恭带着兵器找到李渊,说太子和齐王密谋造反,已经被秦王所诛灭。其实这个理由,深谙局势的李渊也心知肚明怎么回事,但是识时务的李渊很快就肯定了李世民做法,立李世民为太子,随后禅让给李世民!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为啥要杀李渊?如果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怒声指责尉迟恭为逆臣,憎恨李世民公然造反,弑兄杀弟,可能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局面历史又是一番重写,李渊又不傻,如果这样做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唐江山就毁于一旦了!
第二,成立之初的李唐王朝内忧+外患,稳定局势才能让皇位更安稳。李渊若仍在,李世民继承大统,即位名正言顺;李渊若已被杀,性质截然不同,那叫弑君叛变谋反,就算顺利登基称帝,违反天道常理亦民心不归,必然天下大乱。
彼时的李唐王朝刚建立未久,根基未稳,经不起如此内耗。隐藏在各地的旧势力会暗存生机,一有机会便会反扑。最强大的外患是强大的草原势力,吉利可汗早已是虎视视眈。可谓内忧外患,动一则牵大发。
李唐王朝需要迅速稳定下来,安定民心军心,深谙帝皇生存之道和运筹帷幄的李世民,深知利害关系,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要被控制在最小影响的范围内。这一点,从太子和齐王被杀害后,两人满门诛灭之外,其他牵扯其中的臣员,都不再追究打击,比如魏征,罗艺等人,后来还被李世民重用,有才能者继续成就大业。君不同臣不罪,胸襟之大也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话。李渊存在,是对这次事变的最后定心丸,影响才控制下来,李唐王朝才没有叛乱,李世民的皇位也才坐得更安稳。
李世民不仅没有杀李渊,还重用起他的旧部属,比如:魏征、罗艺、薛万彻等人,可谓是识才爱才。李世民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杀人狂魔,只是政治需要,以大局为重,能够为我所用才是明君大仁大义之举。
第三,李世民非暴虐,薄情寡义之人,父亲的器重惜才之恩还存念心中。李世民军功显赫,履立奇功,以至功高难赏,李渊器重惜才赐一个天策上将的名号给他,开秦王府。秦王令效力是很大的,军兵只看谁的令牌先到,就以谁的令牌为准。如此对自己偏爱器重的父亲,李世民也是心存感激善念。
李世民非暴虐,薄情寡义之人,之后的一生,也在后悔和自责中度过的。也爱惜自己的名声,既怕天下悠悠之口,也怕史书刀笔。一生疆场杀孽无数,本已罪心极重,又诛杀自己的手足,他内心并不舒坦安稳,从史书记载,从他晚上会做噩梦,夜不能寐,没人在旁不能轻易入睡,只能让秦琼和尉迟敬德夜夜守在门外,才能勉强入睡。证明李世民并非滥杀无辜的暴君。
历史上杀父自册封号的帝王均不会有好下场。李世民的上位,本来就是谋逆非合理法的,如果他还杀了自己的父亲,杀父夺位,更加背上一个大逆不道的骂名。从李世民后来23年的贞观之治,看出还是一位广开言路才智超群的明君。
纵观历史,这就是李世民为了皇位可以弑兄杀弟,那为何最后没有将父亲李渊杀害的原因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