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所以要送鱼给朱元璋,是因为他在掩护一个事实,那就是老朱用了17年把心思都关注在鱼上,自然是没有太多精力来想《郁离子》的事了。
这一筐鱼究竟作何解?其实连刘伯温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刘伯温最懂朱元璋了,他不把事情琢磨明白,连觉都睡不好。
但是刘伯温不担心,因为刘伯温每次和朱元璋对话的时候,这是惯用手法。
万事不说破,你去猜。这就好比《烧饼歌》,其实都是刘伯温在朱元璋一手扣着烧饼,一手捏着屠刀时,无奈之下胡诌的内容,但是万事就怕个“联系”和“解释”。君不见《烧饼歌》,已经预测到了21世纪,还要继续“应验”新发生的世界大事。
洪武8年(1375年),民间素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的刘伯温喝了一碗胡惟庸送来的良药后,不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但是临死前,刘伯温心有不甘,担心自己的正版《郁离子》死后落到别人手里,自己不管怎么藏,都会被心思缜密的朱元璋给找到。所以得给朱元璋找点事情做,分分神。
可是什么事情能让朱元璋永远也想不清楚呢?那只有连刘伯温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最合适。
于是刘伯温抱着疼痛难耐的肚子,下床去钓鱼。用的是从美国买回来的鱼竿,钓了一个时辰,便钓了一大桶。于是让夫人赵四小姐赶紧做了一锅鲜美的鱼塘,给胡惟庸尝尝鲜。胡惟庸做贼心虚,不敢吃。但却看到刘伯温大口啖食,其美味无比。
胡惟庸临行,刘伯温让人把剩下的鱼装在一个筐里,让胡惟庸一定要带给朱元璋,并且嘱咐一定要用“筐”装。送完胡惟庸,刘伯温一蹬腿,去西天取经了。
若干年后,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则不知出处的史料: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刘伯温当年的一筐鱼是如何困扰朱元璋的?便为世人所知。于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懂史实者恍然大悟。
而17年后,正是洪武25年(1392年)。这一年的5月份,朱标死了,大明朝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朱标在这一年死去了。朱元璋必须要考虑“嫡位”的问题,究竟是从自己的几个儿子里面选的,还是从自己的皇太孙里面选呢?
而此刻朱元璋想起了刘伯温的那一筐鱼。当年鱼送到了,却因为拥挤而死,这个意思不就是说皇子皇孙们,都挤在京城,为了“夺嫡”最后都身死了么?
朱元璋点了点头,刘伯温就是高明,事事都想在我的前面。死了都十几年了,还在影响我。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尴尬了,因为按照解释者的逻辑,朱元璋此刻要把20几个儿子全部“就藩”。
秦王朱樉,洪武11年(1378年),就已经就藩西安了,去年刚喊回来骂了一顿,此刻还在回去的路上;晋王朱棡,洪武11年(1378年),就已经就藩太原了;燕王朱棣,洪武13年(1380年),就已经就藩燕京北平了;周王朱橚,洪武14年(1381年),就已经就藩开封了;楚王朱桢,洪武14年(1381年),就籓武昌,等等。总之能就藩的全都放出去,拱卫皇室了。
朱元璋再一次陷入了深思,既然不是这个意思,应该还有别的意思。
于是朱元璋又想起来,筐里最早死的都是喜欢争抢的大鱼,而死的最晚的是小鱼。刘伯温一定是在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他这是在暗示我要选柔弱的皇太孙啊。
这个解释很合理,但好像哪里又不对,小鱼最后不也死掉了吗?
还是不对,朱元璋再一次陷入深思……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91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