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出自野史,姓氏是杜撰的,为何花木兰还能成为古代忠孝贞烈典范

冷兵器研究院 2023-09-16 19:07:41

木兰的传说,到底从什么时代开始?故事又为何不同?木兰又到底姓啥?最近朋友圈被这些问题刷爆。今天笔者就给冷研粉丝简单介绍下这位野史人物的历史。先说第一个问题,木兰始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有说魏晋,有说北魏,有说隋,有说唐,众说纷纭。那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实这是因为《木兰诗》的出处:《古今乐录》的诞生时间。《古今乐录》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史料中都有记载,但是每个朝代的《古今乐录》版本却又都不同,后一个朝代收录的典籍都比前一个朝代多。由此可知《古今乐录》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改进”,只不过《木兰诗》的作者和时代却无一人考证过。而之所以无人考证是因为《古今乐录》虽然诞生于南北朝期间,但在隋代被收入的时候,原书却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也只是从民间抄录了部分典籍,这样也就无法找来原书加以对证。

那么故事版本又为何不同呢?因为从唐朝开始,木兰的故事流传日益广泛,历代文学家因为不同的社会氛围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延伸。限于篇幅,笔者只对唐、宋、明、三个汉家王朝的木兰形象略作说明。唐代木兰文本有韦元甫根据《木兰辞》①仿作的《木兰歌》②。相对于语言朴实的《木兰辞》,韦元甫的《木兰歌》则带些的豪迈的言语。比如最后两句:“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里他既点明了木兰就是“忠孝两全”的封建道德典范,同时也表明了世人对她获得的“千古之名”的赞同。

▲河南虞城木兰祠

到了宋代,妇女已经不再像唐代那么开放,所以刘克庄作《木兰咏》③,开头两句为:“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在歌颂木兰勇猛的同时也不忘对其“女子身”进行渲染。木兰被认为是节烈女子的典范。由此见之,诗歌中凸显了木兰的贞洁。

▲刘克庄雕像

再到明人徐渭(字文长)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里,他给木兰标了个姓:“花”。那么徐渭为什么要选用“花”姓呢?因为当时有个抗倭的名将——瓦氏夫人。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嘉靖年间奉诏参加江浙一带的抗倭斗争,战功卓着。所以徐渭在创建剧本时以此为灵感。

▲讲述徐渭的电视剧

▲雌木兰替父从军彩图

▲马丽主演的《瓦氏夫人》剧照

而今天的影视剧里,无论是袁咏仪、赵薇,或者是迪斯尼卡通和真人版的《木兰》,包括笔者读过的田中芳树的小说《风翔万里》,这些作品都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木兰形象。今天的我们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多样的木兰形象歪曲了历史的真实。甚至会对木兰的诸多改编存在种种意见和批评,却不会对古人遗留的木兰文学本身产生任何非议,也不会对木兰被冠以的各种良好品德有所怀疑。

▲赵薇主演花木兰剧照

▲袁咏仪主演花木兰剧照

▲田中芳树小说风翔万里(日版)

其实,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总会诞生出不同的文学,而作为一个从未在官修史书人物列传中出现过的人物,也许其本身没有真正的历史原型,但古代木兰的形象却能成为了封建王朝中集“忠、孝、义、勇、贞”于一身的女性典范。以至于后人对其产生了无尽的向往。所以这就是木兰的魅力。

①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木兰歌: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③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木兰》 :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 尚能吞北虏,断不慕西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花木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里虚构的人物?

人物纯属虚构,故事纯属杜撰!史无记载!替父从军的应该也会偶有,木兰辞应该后人臆喃出来的故事!其实也没有故事,没有任何战功,没有任何史书明确指出有这么个人,和这么一段事!如果是真的会有文献记录的!野史都没有记载!所以纯属虚构!

出自野史,姓氏是杜撰的,为何花木兰还能成为古代忠孝贞烈典范?

木兰的传说,到底从什么时代开始?故事又为何不同?木兰又到底姓啥?最近朋友圈被这些问题刷爆。今天笔者就给冷研粉丝简单介绍下这位野史人物的历史。先说第一个问题,木兰始于何时。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有说魏晋,有说北魏,有说隋,有说唐,众说纷纭。那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实这是因为《木兰诗》的出处:《古今乐录》的诞生时间。《古今乐录》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史料中都有记载,但是每个朝代的《古今乐录》版本却又都不同,后一个朝代收录的典籍都比前一个朝代多。由此可知《古今乐录》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改进”,只不过《木兰诗》的作者和时代却无一人考证过。而之所以无人考证是因为《古今乐录》虽然诞生于南北朝期间,但在隋代被收入的时候,原书却早已失传,《隋书·经籍志》也只是从民间抄录了部分典籍,这样也就无法找来原书加以对证。

那么故事版本又为何不同呢?因为从唐朝开始,木兰的故事流传日益广泛,历代文学家因为不同的社会氛围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延伸。限于篇幅,笔者只对唐、宋、明、三个汉家王朝的木兰形象略作说明。唐代木兰文本有韦元甫根据《木兰辞》①仿作的《木兰歌》②。相对于语言朴实的《木兰辞》,韦元甫的《木兰歌》则带些的豪迈的言语。比如最后两句:“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里他既点明了木兰就是“忠孝两全”的封建道德典范,同时也表明了世人对她获得的“千古之名”的赞同。

▲河南虞城木兰祠

到了宋代,妇女已经不再像唐代那么开放,所以刘克庄作《木兰咏》③,开头两句为:“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在歌颂木兰勇猛的同时也不忘对其“女子身”进行渲染。木兰被认为是节烈女子的典范。由此见之,诗歌中凸显了木兰的贞洁。

▲刘克庄雕像

再到明人徐渭(字文长)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里,他给木兰标了个姓:“花”。那么徐渭为什么要选用“花”姓呢?因为当时有个抗倭的名将——瓦氏夫人。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嘉靖年间奉诏参加江浙一带的抗倭斗争,战功卓著。所以徐渭在创建剧本时以此为灵感。

▲讲述徐渭的电视剧

▲雌木兰替父从军彩图

▲马丽主演的《瓦氏夫人》剧照

而今天的影视剧里,无论是袁咏仪、赵薇,或者是迪斯尼卡通和真人版的《木兰》,包括笔者读过的田中芳树的小说《风翔万里》,这些作品都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木兰形象。今天的我们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多样的木兰形象歪曲了历史的真实。甚至会对木兰的诸多改编存在种种意见和批评,却不会对古人遗留的木兰文学本身产生任何非议,也不会对木兰被冠以的各种良好品德有所怀疑。

▲赵薇主演花木兰剧照

▲袁咏仪主演花木兰剧照

▲田中芳树小说风翔万里(日版)

其实,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总会诞生出不同的文学,而作为一个从未在官修史书人物列传中出现过的人物,也许其本身没有真正的历史原型,但古代木兰的形象却能成为了封建王朝中集“忠、孝、义、勇、贞”于一身的女性典范。以至于后人对其产生了无尽的向往。所以这就是木兰的魅力。

①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木兰歌: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③刘克庄《杂咏一百首·木兰》 :出塞男儿勇,还乡女子身。尚能吞北虏,断不慕西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

选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在汉代,宫廷贵族夫人戴帼,还算做一种礼仪。因而,巾帼遂成了妇女的代称。宋代抗金女将梁红玉;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人赞她们是巾帼英雄、巾帼豪杰,意义就十分明白了。

扩展资料:

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一、妇好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二、花木兰

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三、冼夫人

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广东高州人,后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冼夫人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四、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五、梁红玉

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

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

参考资料来源:-巾帼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0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