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曾经的推心置腹,最终还是走上了反目之路

连山易商学院 2023-09-16 18:18:13

上期我们讲了陆逊在东吴是怎么从无名小卒走到大都督这个位置的,接下来我们讲下陆逊又是怎么在这个位置掉下去的。

俗话说得好,站得多高,摔得就有多痛。

自古皇家多争位(年柱:癸亥)

在古代中国一直沿用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步皇后没有诞下子嗣,只有两位公主。所以自从孙权称帝之后,太子之位就一直是由长子孙登来坐。

但好景不长,赤乌四年(241年),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孙权因次子孙虑此前已病死,所以孙和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储君。

据正史记载,孙和不仅爱好文学、擅长骑射,而且礼贤下士、尊敬师长,无论是综合能力还是个人形象都极佳,因此颇为朝野所瞩望。

本因到此就告一段落的事情却出现了转折,在立孙和为太子后不久,大皇帝孙权便在群臣的要求下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一个立储,一个立王,尊卑分明,也算是好事。但由于孙权对第四子鲁王孙霸的溺爱,让他享受跟太子一样的饮食、起居标准。虽有尊卑,但无待遇差别,这让后者滋生非分之想。最终同室操戈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孙霸为扳倒孙和,便纠集党羽陷害兄长及其支持者,而孙和为何保住位子,也授意亲信控告孙霸,希望能除掉这个心腹大患。随着太子与鲁王的争斗日益尖锐,朝臣们也因为立场不同而分化,逐渐形成“太子党”、“鲁王党”两大集团。两个集团之间互相攻击,导致东吴的政局动荡不安,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将使东吴陷入分裂、混战当中。

陆逊是冷静而又聪明的人,这也符合他年柱癸亥的为人处世标准。

早在前太子孙登初立的时候,陆逊便受孙权委托辅佐和教导太子。后来孙登去世,储君之位变动,陆逊也是遵循为人臣子的本分,采取中立立场,不肯加入到任何一个集团当中。他很清楚以自己的威望,一旦卷入其中就必然会引起孙权的猜忌。

本来就有功高盖主之嫌,如果还让皇帝对他心生恐惧,轻则前程尽毁,重则生命堪忧啊。所以这二宫之斗作陆逊一直都没有表态。

但成也癸亥败也癸亥,聪明反被聪明误啊。如果能一直坚持中立,两不相帮的话,事情的结局可能就要改写了。

当孙和秘密探知孙权与大臣杨竺商议废黜太子、改立鲁王的事宜后,便派亲信陆胤(陆逊的族侄)去拜访陆逊,请求后者为自己申辩。

此时,太子太傅吾粲也数次致信陆逊,请求他为太子进行辩护。陆逊认为兹事体大,便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

这就让孙权的猜忌之心更重了:你陆逊身在武昌是怎么知道宫中之事的?

然而这时癸亥的聪明冷静都用到怎么说服孙权上面去了,不仅三番五次上书陈述长幼有别,以得失之论劝谏孙权,甚至还要来建康面圣。

最终导致孙权龙颜大怒,再加之小人谗言。君臣二人为立储的事情彻底视撕破脸皮,随后迎接陆逊的就是一系列的政治打击。

时年63岁的陆逊因此愤恨至极,最终一病不起。公元245年,一代神将就此陨落。

回顾陆逊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值符龙德在前期起到了辅助作用,让陆逊的仕途像开挂一样一路畅通。五爻元帅在中期又支撑起陆逊的指挥才能,让他能身居高位,运筹帷幄。到了后期癸亥的聪明、正直在内政管理方面也得到广泛的认可。可惜最终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带着遗憾离开了。

看完《罪与罚》,我快心梗了。

外国人的名字太长了,又很难记,每个译本的名字翻译的还不一样,所以我把人物网简单介绍,用2个字代替。

罗佳:男主(杀了老太婆和其妹妹)

杜尼娅:罗佳妹妹,卢仁未婚妻,没结婚

卢仁:杜尼娅未婚夫,没结婚

拉米祖欣:男二(后来取了杜尼娅)

索尼娅:男主女朋友,是男主最大的精神救赎者,虽是“黄色执照”持有者,内心纯洁。

波尔费利:负责查杀人案的警官,擅长心理分析,懂人性,爱惜人才,计谋很多。

斯维里加洛夫:50多岁,喜欢杜尼娅,求爱不得,似乎谋杀了自己的妻子,最后得知杜尼娅不爱他,自杀。

也许你没看过这本书,但你一定听过这本书,或者知道这个作者。男主杀了人,我比男主还煎熬。这本书看的我心梗了。一是因为男主杀人后,心理活动太多了,反反复复折磨自己,我跟着节奏读的抑郁了都。二是我一口气读完。结果发现结尾写着:这是删减版。

800页删成300多页的那种。出版社还说,删减版不影响主要情节。

我???

虽然只有300页,还是被惊艳了。于是鼓起勇气找了全译本,又略看一遍。看全译本的话对剧情线路会更明晰,而且我看《傲慢与偏见》时就发现了,国外特别喜欢把各种细节讲的清清楚楚和国内和作者留白的风格不同,他们有时候细节到,人心的最最深处。

虽然全译版,有的内容我也略读,还是不建议阅读删减版。看的也开心,就是觉得离世界名著还差点什么。

好了,开题。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360百科

先看罗佳

我觉得罗佳主要是从3个部分走向救赎,一是用语言和态度折磨拉米祖欣,然后从好友拉米的身上看到活着希望,渐渐对生有了念头;二是用淡漠和狠话折磨母亲和妹妹,但是母亲和妹妹矢志不渝的爱感化他,他再次有了生的希望,被救赎;三是折磨索尼娅,一会贬低她,一会怜悯她,一会把她捧的高高的,最终被她的善良、温柔打动,选择自首,再走向真正的救赎;

但是他又能,且有能力在索尼娅一次次困境中帮助她,尤其是在索尼娅父亲丧餐上,厘清了卢仁诬陷索尼娅偷钱的原因,那推理能力不愧是学法律的。

此书让我明白:正常人类,最好不要杀人越货,干些法律不允许的勾当。因为夺取别人的生命后,你并不会像武侠剧里那样快意恩仇,浪迹江湖。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劫富济贫,为民除害。良知会让你饱受煎熬。

一般人杀人,无非是仇杀、为了财富、激情杀人一类的。只有变态、神经病和妖怪才会拿把刀乱砍人。可是我们的男主,他杀了2个和他无冤无仇的人,他杀人,仅仅是因为自命不凡的他有一套不成文的理论,既:

所有的人都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

后面解释到:

但是这两大类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第一类,就是说繁殖同类的材料,一般说,他们的禀性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在我看来,他们也应该做顺民,因为这是他们的本分,对他们来说,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屈辱。

第二类人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倾向于破坏的人。这些人的犯罪行为当然是相对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大多数在形形色色的声明中要求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在。

但是,如果这种人,为了实现他的思想,需要跨过一具尸体,或者涉过血泊,那么,我想,他会在内心中,在良心上,允许自己涉过血泊的——不过得看他的思想及其规模而定——请注意这一点。

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在我那篇文章里说到他们有犯罪的权利。然而,也不必过分惊慌:群众差不多从来也不承认他们有这种权利,处决他们,把他们绞死(或多或少地),这是完全正义的,从而执行了他们的保守使命;不过在以后几代人中,同样的群众,又会把被处决的人捧得高高的,崇拜他们(或多或少地)。

第一类人永远是现在的主人,第二类人则是未来的主人。第一类人保存世界,在数量上增殖世界;第二类人推动世界,带领世界走向目的地。两类人都有绝对平等的生存权利。

这段理论前后还有一部分,连起来看会感觉不一样。(我不能说对与错,总之就是与我平时看的书不同。)

这套理论被发表到期刊了,学术包罗万象的,但不代表他可践踏人命。

波尔费利认为这套理论,就是再论证一个人可以问心无愧的杀人。他觉得这种理论比正式的合法的允许杀人更可怕。

这段话很值得玩味,波尔费利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心认同这种“我可以问心无愧杀人”的理论,那么比法律合法允许还可怕。

所以强调的是:良知和思维认知的力量远大于法律对人的束缚。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所以,这个世界平稳运行更多的是靠良知。所以说如果这种理论被大众认可是多可怕的事。

他不认为法律制裁是最好的武器,内心的痛苦悔恨才是。所以这个波尔警官,他就算怀疑罗佳,也没采取措施,而是从心灵上折磨罗佳。

有良心的人,要是认识到错误,一定会痛苦的。这就是对他的惩罚——苦役之外的惩罚。”


这是波尔的话。也在罗佳身上验证了。

罗佳杀人后,都快精神崩裂了,绪不稳定,内心极其煎熬,一边渴望立刻被警官逮捕,在牢狱里心安理得,不用惶惶终日;一边渴望忘记自己杀人的事实,用施舍索尼娅一家,来获得救赎。

可是波尔警官人、他偏偏不抓罗佳,他说:“哼,即使我十拿九稳,那又怎么样呢?这一切暂时只是我的幻想!而且,为什么我要把您关到那儿去得到安宁呢?您自己很想进去,这您自己是知道的。

这个警官为了劝罗佳自首,真的是循循善诱。

如下:

“因为,就像我刚才告诉您的,我认为应该来向您解释一下。我不愿意您把我看作一个恶棍,何况我真心对您抱有好感,信不信由您。因此,第三,我来找您是为了向您提出一个直率、公开的建议——去投案自首。这对您有极大的好处,对我也有利——因为我就可以卸责了。怎么样,我对您够开诚布公了吧?”

“您的确不在乎!您已经失去了信心,您以为我在粗俗地奉承您;可是您一共才活了多少年?您懂得什么?您发明了一种理论,可是您又感到害臊,因为这个理论失败了,而且一点也不新奇!的确,结果很卑鄙,但是您毕竟还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无赖。您完全不是那样一个无赖!至少您没有长期欺骗您自己,而是一下子就走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您知道我把您看成什么样的人吗?我把您看做这样一种人:只要您有了信仰,或者找到了上帝,即使别人把您的肚肠挖出来,您也会挺身站在那儿,向折磨您的人微笑。好,您去寻找您的信仰吧,找到了,您就可以活下去。首先,您早需要换换空气了。受难也是一件好事。那么,您就去受难吧。米柯尔卡希望受难也许是对的。我知道您不会相信这些——但是您也不要太自作聪明。毫不犹豫地投身到生活中去吧;您放心,生活会一直把您带到彼岸,让您站住脚的。带到什么彼岸吗?那我怎么知道呢?我只是相信,您来日方长。”

这个警官太牛了!全书智商担当!他就是把你拿捏的死死的,然后还不逼迫你,和你推心置腹,家长里短,探讨人生,对你心心相惜,还劝你自首,最后还告诉你,你只要自首,我保证你可有减刑。

最后也确实减刑了,男主杀2个人,而且是故意的,但是也就是坐牢6年吧。

可见这个警察真的是怜惜他,也算是爱才。

前文也提到过,他最善于破获这种没啥线索的疑难案件。他应该是很快就通过蛛丝马迹,锁定了罗佳,但是没有监控和实际证据,所以没有抓捕。而是各种计谋把罗佳圈入他的网。

这警官还专门派一个人,去指着罗佳说:“你是杀人凶手。”然后说完就跑。关键这要是没杀人,肯定骂对方是傻子吧。要是杀人犯听到这句,心理防线掉脚底板了吧?

不过罗佳也始终没有松口,没有露馅。这两人势均力敌了。

他最厉害的是先劝罗佳自首,让罗佳真正的认识到错,从心底去悔恨,是给他真正的心灵救赎。而不是简单的抓起来审判,然后丢到监狱。这种犯人,说不定出来还是那样。

再看罗佳的这套理论,这书的最大亮点,也是作者杀人的重要诱因。 仅有理论,又怎么样才会让一个学法律的高材生杀人呢?

一个自尊心强,贫困交加,被迫辍学,又与亲人三年未见,房东也不待见他,心中积郁已久的帅哥,又得知疼爱的妹妹将要为他屈身嫁人,更加愤恨痛苦。所以再得知同龄人也讨厌这个典当行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后,他开始谋划杀人,并实施了行为,且造成典当行老太太和她妹妹的死亡。

典型的故意杀人,而且有点泄愤的意思。没得洗。

但是吧,作者通过一系类的罗佳心理描写和他面对疾苦的怜悯之心,对他人的帮助,他几乎神经质的心灵深处的反问。让你对这个人恨不起来。牛吧。

罗佳在实施杀人行为之前,就救助过索尼娅一家,他那时穷的吃不上饭了,还给他们50个戈比。当时放到他们家,还有点想拿回来,最后想想他们更加需要这笔钱,就默默走了。甚至大学还救助过别的贫困生,还在火灾里救过人。

“只因为一个被贫困和疑心病折磨成畸形的穷大学生,多疑,自尊,有抱负,穿着褴褛不堪的衣服和没有鞋掌的鞋,六个月来待在自己屋里没有看见过一个人......”这是小拉米对罗佳的当面评价。书的最后,是说他患上抑郁症。

综合评价一下:罗佳长得好看,自尊心强,自命不凡,思维敏捷,学法律。他怜悯穷人,却有很深仇富心理,他郁郁不得志也穷困潦倒,却没想靠着双手努力致富。有时冷漠,有时热情,是双重人格。

看这本书的大家的共识应该是作者通篇强调,却又只字未提的一个观点:“人性是复杂多面的,没有非善即恶的工具人。”

一个人可以残忍的连杀2人,也可以心怀善意;一个人聪慧,有新的思想,也会懒惰抑郁。

索尼娅的继母让索尼娅做j女养家,也会在她被污蔑时,拼命保护,告诉别人,她比谁都善良。

正如小拉米祖欣而言:“何况他又有什么权使用那样卤莽和轻率的态度去评论他呢?谁请他来当评判员的呢!”

所以说,谁又能一句话去评判一个人呢?谁又能有权利和资格给另一个人扣帽子呢?网络时代人人可以发言,我们每次敲键盘时,就笃定自己的评判是正义的,毫无错误的吗?亦或是,自己从不犯错,从不龌龊吗?

每每想到此,只能提醒自己:慎言、慎独,客观、理性。

另外,那个时代是重男轻女的,但作者塑造的男主们,各有各的丑恶。就连小拉米也有献媚杜尼娅的嫌疑。

可索尼娅和杜尼娅几乎是毫无缺点,两位女主善良勇敢,隐忍付出,杜尼娅是个有教养的大美人,书中有3人男人爱慕她。(斯维里加洛夫说他老婆也爱杜尼娅,不知真假。)索尼娅更富有魅力,陪着罗佳去流放之地,犯人们都对她尊敬。

我看索尼娅的表现,就想到我读《傲慢与偏见》时,女主丽兹,发现母亲和妹妹出丑的时候,会很紧张,在意家人的形象影响自己,但是索尼娅好像就不会这样。

每当她母亲歇斯底里,或者疯疯癫癫的时候,她只是默默跟着,照看着。她身上有一种特别强大的包容力,大于她的温柔。

再看一些附加角色:斯维里加洛夫。

“在世界上,没有比说老实话再困难的事,也没有比说奉承话再容易的事了。说老实话的时候,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音符走调,就会立刻产生不谐和,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出乖露丑。但是,说奉承话的时候,即使从头到尾都是假话,也会叫人高兴,听起来仍旧不无快乐,虽然这种快乐粗鄙,然而毕竟是快乐。奉承话说得再肉麻,至少有一半听上去像是真的。这适用于社会上各种水平的人和各个阶层。”这个是他讲的,我觉得蛮对的,作为成年人,应该小本本记住。

同样杀人,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比如思维奇特也不咋尊重女性的阴暗人物斯维里加洛夫。杜尼娅在他家做家教,他向杜尼娅求婚,事情败露后暴打妻子,妻子也死了。他也出现幻觉,常常觉得他妻子来找他。

他来到杜尼娅在城市,还想继续索要爱。不得,最后散尽钱财,选择了自杀。他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自我救赎之路。

斯维里加洛夫觊觎杜尼娅的美貌,甚至打算强暴杜尼娅,但是他唯一一丝丝人性就是,他竟然渴望爱!!!当他把杜尼娅关进小黑屋,准备实施强暴时,杜尼娅要开枪,也真的开枪了,但是没打中。

于是,他问杜尼娅是不是真的不爱他。

原文:

那么你不爱我吗?”他轻轻地问。

杜尼娅否定地摇了摇头。

“而且……你不可能……永远也不爱我吗?”他绝望地小声说。

“永远也不爱!”杜尼娅低声说。

在斯维里加洛夫的心里,刹那间进行着一场可怕无声的斗争。他用一种难以形容的表情望着她。忽然他松开了胳膊,掉转身去,快步走到窗口,站在窗前。

又过了片刻。

“钥匙在这儿!

他想得到爱,从爱里获得救赎。

所以当他知道杜尼娅不爱他的时候,他决定放走杜尼娅。并且还算有点善心,给了索尼娅3千多卢比,还安顿索尼娅的弟弟妹妹。

然后他实在是找不到救赎,也没人爱他,他自杀了。

“一个姑娘一旦动了恻隐之心,那,不用说,对她是最危险的。这时她一定想‘挽救’他,使他觉悟,使他复活,使他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且使他重新做人,开始新的生活和新的事业。”

这是斯维里加洛夫说的,我称为全书最佳!他误以为杜尼娅想拯救他的不堪,其实没有。

真正怀有这样大爱的是索尼娅。

插一句:就有的女性很神奇,他们会莫名其妙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可能真的就在外人看来一无是处。但是她就是母心泛滥,要拯救她。最后结果往往是一败涂地,异想天开。

索尼娅她那样不计回报的付出,也最终守护到了,等待到了,帅气有才华最终走上所谓正道的罗佳醒悟,也爱上她。

幸运的人是罗佳,他准备自杀前,见到母亲,母亲表达了对他无尽的爱,妹妹也是,就连最最圣洁的的索尼娅,对他也深深的爱着。他想看索尼娅的为他流泪,确定自己是否重要。

索尼娅很圣母,当她听到他杀人以后,第一反应不是:“你这个杀人犯,你滚吧。”

而是:“现在全世界没有,没有一个人比你更不幸了!”

接着索尼娅的反应是:


她没有听见他说什么,发狂似地叫道。忽然,她歇斯底里地放声痛哭起来。一种生疏已久的感情像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使他的心一下子软化了。他没有去抗拒这种感情:两滴眼泪从他的眼里流了出来,挂在睫毛上。

她感化了目中无人,谁也不服气的罗佳。然后索尼娅理智的劝他去自首。

这一段,我称之为:全书最虐!

我坐牢的时候,你会去探监吗?”

“哦,我一定去,我一定去。”

他们俩忧郁地、悲痛欲绝地并肩坐在那儿,好像暴风雨后被抛到荒凉海岸上的孤孤单单的两个人。他望着索尼娅,感觉到她对他的爱是多么深。说也奇怪,人家这么爱他,他却突然觉得沉重和痛苦起来。是的,这是一种奇怪而又可怕的感觉!他来找索尼娅的时候,就觉得他的一切希望和出路都寄托在她身上;他期望她能多少分担他的一部分痛苦,可是现在,当她把整个心都掏出来给他的时候,他忽然觉得和意识到他比以前更加不幸得多。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就感觉这段描述那么平淡,但是又那么那么虐。一个是落魄才子杀人犯,一个是善良纯洁青楼女,他们彼此救赎,彼此慰藉。你不能说是什么带着欲望的情爱,你感受到是两个绝境中的人,带着微弱的光发现了彼此。一路扶着找希望和终点。

甚至后期罗佳去自首,索尼娅担心罗佳反悔,还跟着他,结果罗佳听到了斯维里加洛夫的死讯后,发现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已经死了,他还真的反悔了,从警察局出来了,辛亏索尼娅在门口堵住了,他终于自首。

我们的索尼娅并没有因为爱,而无底线。就算波尔警官把人心捏的死死的,百般口舌,也没索尼娅的真善美管用。

最后,我们看看这位阳光男二。

小拉米祖欣:

其实他也穷,但是乐观积极,为人真诚,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他决定的是好好赚钱,甚至他博得了罗佳的认可,妹妹都嫁与他了。

“拉祖米欣是个特别快乐、特别爱说话的年轻小伙子,他善良到憨直的程度,然而在这种憨直下面又潜藏着深刻和高尚的品格。他较好的同学都知道这一点,大家都喜欢他。他人很聪明。”

“拉祖米欣的另一个出色之处,就是任何失败也不能使他灰心丧气,似乎任何逆境都无法把他压倒。他可以寄宿在房顶上,可以忍受极端的寒冷和非常的饥饿。他很穷,完全自力更生,随便干点什么活来挣钱口。他知道无数挣钱谋生的方法。有一年,整整一冬,他的屋子里都没有生火,他还坚持说,这样更舒服,因为在寒冷里睡得更香。现在他也被迫休学了,不过休学的时间不会太长,他正竭尽全力改善境况,准备继续求学。”

小拉的情况和罗佳很相似,但是小拉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这样生活。也就是所谓的积极正能量,热爱生活的小太阳。他还去做翻译工作赚钱,虽然他后期帮助罗佳时不排除存有私心,想赢得杜尼娅的嫌疑,但是前期这个人也十分够朋友了。

小拉米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共情能力,他即便喝醉酒了,醒酒后立马反思,并且再次看到罗佳妹妹后,便谨言慎行。

看他说的话:

“昨天最可怕的回忆,是他表现出来的“卑鄙下流”的举动,不仅因为他喝醉了,而且因为他出于愚蠢、匆忙的嫉妒,利用一个姑娘的处境,在她面前大骂她的未婚夫,他既不了解他们两人的相互关系和义务,更不熟悉这个人本身。何况他又有什么权使用那样卤莽和轻率的态度去评论他呢?谁请他来当评判员的呢!”

“难道因为他喝醉了,就可以替自己辩解吗?这种愚蠢的借口只能把他更加贬低!酒后吐真言,而真言也都吐露出来了,“就是说,从他的嫉妒、粗暴的心里把全部肮脏的东西都吐露出来了!”


拉米祖欣有很强的自审能力,而且会及时更正自己那些不道德的观念,很多次他怀疑罗佳时,都在心里自责,觉得不该怀疑。还讨厌那些怀疑罗佳的人。

看这本书,最好买纸质的全译本,然后睡前看看,慢慢看,有很多亮点。

最近我有点口腔溃疡,心情也不太好。和男主一样贫病交加,十分卖力的看完书,逼迫自己写完书评,实在不想三番五次的校对了。发现错误请见谅。

姚明和恩师李秋平相交多年,有什么恩怨纠葛?

姚明,中国篮球历史第一人,截至目前而言,想要出现超越姚明的人,我们至少还需要再等待个10年。在姚明的成长过程中,恩师“小诸葛”李秋平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教练,正是在李秋平的调教下,姚明才一步一步成长为明日巨星的。SO,问题也来了,姚明和恩师李秋平为何会反目成仇呢?那啥,还请诸君听我往下细细道来。




姚明和恩师李秋平的恩怨

姚明,一个总是因为喜欢承担责任而惹上争议的人。当年,姚明要远赴NBA,上海男篮设置了种种的障碍,差点导致姚明无缘NBA,最终还是姚明拿出了退役相逼,在篮协的调解下,姚明才最终成行。




可即便如此,姚明对于上海男篮也没有的怨恨。当上海男篮因为财政陷入困难,球队快要解散时,也是姚明出现,拯救了上海男篮。姚明买下了上海男篮,而姚明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成为了他和恩师李秋平结怨的开始。




买下上海男篮后,针对上海男篮的情况,姚明想实行美式的管理,曾经的男篮主帅邓华德成为了姚明心中的合适人选,可让人尴尬的是,此时上海男篮的主教练正好是姚明的恩师李秋平。

为了避免让李秋平直接下课的尴尬,姚明试图很贴心地用一个顾问的身份留住李秋平,同时让他交出球队的主帅位置,可是姚明没有想到李秋平的反应比他更激烈。在姚明还没有动手前,李秋平直接选择了辞职。


本以为姚明回来,曾经的铁三角可以再次奋斗,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姚明回来了,李秋平却下课了,双方也因此心有间隙,产生了矛盾。所幸的是,时间是最好的疗伤方式,在时间过了一年多,姚明终于找到了机会和李秋平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经过这次交谈后,两人也放下了内心的不快,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东球弟侃球:

其实不仅仅是李秋平,当年在对待好友刘炜的续约问题上,姚明也和刘炜产生了不快,刘炜出走四川男篮,这也让姚明当年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可是时间也证明,姚明的方式虽然看起来缺乏温情,但是有时候管理一支球队就是应该用制度去管人,这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时间的前行,曾经发生不快的姚明、刘炜、李秋平三人也重归于好,因为他们都明白大姚的做法只是对事不对人,大姚依旧是最关心他们的那个人。

你觉得《玫瑰之战》有没有烂尾?

这部从头追到尾的电视剧,真没想到这样的结局,简直令人欲骂之、弃之而后快。

本来还觉得顾念从家庭主妇到返回职场挺立志的,又因为袁泉的出演而非常期待,可是追着追着,到结尾就变味了,甚至整个剧集体人物都变得一反常态,不可辨认。

顾念和黄晓明演的丰盛之间原本还有一些感情和默契,共同打了一些官司,经历了一些事情,完全可以克服女儿童童和顾念老公的这些障碍走到一起,毕竟顾念在丰盛的帮助下重新站到职场,找回自信。毕竟他们大学同学,丰盛又暗恋顾念多年。可是,一次没有被证实的误会,就把两个人打败了,成了势同水火的仇家不说,还为了一桩案子掐的死去活来。有两个细节更加不忍直视:

一是丰盛知道顾念想跳槽且背着他,于是跑到顾念办公室和她倾诉,自己怎么怎么信任她,她怎么可以之类……这里的感情毫无铺垫,让人对丰盛一下子不认识了。他还叫来保安盯着顾念离开,且抢走了她的手机,说那里面有公司的信息。细节经不住推敲,形象和之前温文尔雅,智慧圆通的形象截然相反,简直两人!真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包括令仪,作为公司的合伙人和开创者,对顾念那般赏识,怎么没一点头脑,不调查,就认定顾念背叛了她,急忙想扳回和顾念的官司,直接让人对导演的设计怀疑到了极点!

二是结尾应该是古正非和他老婆离婚的案件,可是结局都没有,就让顾念开始怀旧,怀念起和丰盛的点点滴滴来,这是最最让人不懂的地方,一个案件,都不交代一个结局吗?甚至让人怀疑还有第二部。不过,再有的话,多半不想追了。

介绍一下巴尔扎克的生活经历、创作经历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履历:

历史小说《朱安党人》(1829)是巴尔扎克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描述1800年法国布列塔尼在保皇党煽动下发生的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暴动。作者赋予英勇的共和国军人以应有的光彩,但也大大美化了朱安党首领孟多兰侯爵,表现出他当时对贵族的同情。为了写这部小说,他曾细心研究有关暴动的历史文献,亲自去布列塔尼调查山川形势和农民生活,访问暴动的目击者和参加者,还从友人柏尔里公爵夫人那里收集许多关于朱安党人的掌故。从写神怪小说过渡到写历史小说,是巴尔扎克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他在《朱安党人》中描写的不是古代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社会生活范畴的重要事件。着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正是巴尔扎克日后所写的《人间喜剧》的一个特点。

1831年,巴尔扎克加入保皇党。但是他的政治态度和极端保皇党人也不完全一致。他是党内的自由派,在党员中间不大受欢迎,他甚至公开批评保皇党,说“这个政党令人厌恶”,“这是一个失败的政党。”

从1829年写《朱安党人》起,巴尔扎克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即《人间喜剧》时期(1829-1848)。在三、四十年代,他除致力于文艺创作以外,还出入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为几种报刊撰稿,他接触的生活面非常广泛。

巴尔扎克从这时期起,就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进行探索。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又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特性,也强调共性;他说诗人的使命在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必须为社会服务;认为艺术家不仅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作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六种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风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在这里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人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方面。作品最初定名为《社会研究》,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用《人间喜剧》这个名字。

从当代风俗史家的角度出发,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资产阶级以捞钱为生活目标,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达到目的,而更多的是用欺诈和暴力进行掠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绘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活动场所,使作品成为一个由两千多个人物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面,从中可以看出封建主义必然为资本主义所代替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病。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形形色色具有时代特点的资产者,从他们身上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在这里,有原始的、低级的贮藏商品的高利贷者高布赛克(《高利贷者》,1830),有懂得钱币作用的葛朗台老头(《欧也妮·葛朗台》,1833),以及高级的金融巨头纽沁根(《纽沁根银行》,1838)等。他们是资产阶级世界的真正主人;他们在国家法律的庇护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公开进行掠夺,而在掠夺方式上又各有特点。高布赛克是旧式的剥削者,还没有学会“最新”的发财致富之道,他宁愿把商品贮藏在家里,而不敢把它当作资本来增殖;他是以囤积商品的方式来贮藏货币的守财驻。葛朗台老头的活动范围则比较广泛。他是由旧式剥削者向资本主义企业经营过渡的一个精明能干、狡猾诡诈的投机商人。他知道把金钱放到有利可图的企业中去,从而积累更多的资金。在他心目中,金钱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他非常吝啬,利用周围所有的人为他掠夺金钱的目的服务。银行家纽沁根男爵是交易所中用暴发户手段兴起的新型资产阶级。他的策略是使所有的资本经常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他利用法律的庇护搞假倒闭,逼得几千家小存户陷于破产,自己却捞到百万黄金。他不像高布赛克和葛朗台老头那样装穷、吝惜,使自己的财富深藏不露,而是穷奢极欲,用各种方法炫耀自己的财富。他身上表现了享乐、黄金和鲜血混在一起的特点。他是七月王朝时期法国金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刻画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形象,如拉法埃尔·德·瓦仑丹(《驴皮记》,1831)、拉斯蒂涅(《高老头》,1834;《纽沁根银行》;《不自知的喜剧演员》,1846)、吕西安·吕庞泼莱(《幻灭》,1837-1843;《娼妓荣辱记》1838-1847)和伏脱冷(《高老头》、《幻灭》、《娼妓荣辱记》)等。除了伏脱冷以外,他们当初走进社会时,都想通过“正当的”途径寻找个人出路,后来由于沾染了上层社会的恶习,一个个弄得道德堕落。瓦仑丹从外省来到巴黎,幻想得到学者的光荣,刻苦自励,自从认识贵妇人馥多拉以后,他便使用一切手段去追求金钱。拉斯蒂涅是一个获得成功的野心家。他从对巴黎社会的接触和观察中找到成功的秘诀,苦役逃犯伏脱冷是他的引路人。拉斯蒂涅虽说有时不免怀疑和懊悔,但最后还是走上邪路,成为寡廉鲜耻的流氓政客,金融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吕西安·吕宠泼莱是一个有才能的青年诗人,他从外省来到巴黎,渴望找到出人头地的捷径。新闻记者罗斯多告诉了他当前文坛的内幕,他便出卖自己的才能,做一个不择手段的文艺评论家。但是为了获得成功,他必须干更多的罪恶勾当。曾经作过拉斯蒂涅的引路人的伏脱冷,在这里又为吕庞泼莱策划阴谋,用逼死吕庞泼莱的情妇的办法,企图使吕庞泼莱获得百万家财。伏脱冷还犯了其他谋杀罪行,而吕庞泼莱则以同谋犯的嫌疑被捕,死在狱中。伏脱冷是资产阶级个人野心最突出的典型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个人野心的一切罪恶;他以愤世嫉俗的面貌出现,猛烈攻击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实际上却在传播这种道德和法律。拉斯蒂涅和吕庞泼莱便是在他指引下的两个利欲熏心的青年,一个爬进了统治集团,一个死于牢狱。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在金钱原则的统治下,家庭成为人们互相欺骗掠夺的场所。做女儿的耗尽父亲的财产,然后把父亲像一只挤干了的柠蒙似的丢掉(《高老头》)。做父亲的为了金钱,逼死自己的妻子,又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欧也妮·葛朗台》)。做母亲的企图霸占自己丈夫的遗嘱,以便剥夺儿女的财产(《高利贷者》)。做妻子的宣布丈夫为白痴,要求执管他的产业(《禁治产》,1836),或者干脆翻脸不认自己的丈夫(《夏倍上校》,1832)。为了私心,不惜用卑劣的手段,损害亲人的幸福(《贝姨》,1847),或对穷亲戚任意侮辱,一旦穷亲戚变富,就狠心把他杀害,夺取他的财产(《邦斯舅舅》,1846)。

作为历史残余势力的封建贵族,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刻画这些形象时,巴尔扎克常常表现出对贵族阶级的深切同情。例如在《高老头》中,他用感叹的笔调描写鲍赛昂子爵夫人的爱情悲剧,百般美化她的贵族气节,用希腊女神和罗马斗士来形容她被迫告别巴黎时的神态;又如在《禁治产》中称德·埃斯巴尔侯爵为超凡入圣的贵族,因为他保持了清廉正直的家风;又如在《幽谷百合》(1835)中,对于莫尔梭夫夫人用祈祷来驱除邪念、克制情欲,也是赞扬备至,认为在莫尔梭夫夫人和她对青年贵族菲里克斯的爱情之间那场不为人知的搏斗,几乎和史册上著名的战役同样伟大。但是在不少场合,巴尔扎克对封建贵族的讽刺和嘲弄却也极其尖刻辛辣。德·法罗阿骑士(《老处女》,1836)是一个狡猾的贵族,他自视甚高,目空一切,但他在婚姻竞争中,却被强悍的自由党人杜·布斯吉耶弄得狼狈不堪。德·爱斯格里雍侯爵(《古物陈列室》,1836-1838)是宗法社会“忠诚”、“坚强”和“高贵”等的化身,然而他这些“品德”解决不了实际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甚至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家庭中不出败坏家风的子弟。他的儿子维克多里延因伪造支票而受到银行家杜·克罗阿兹的控告,后来只是由于按杜·克罗阿兹的意志行事,放下贵族架子去做银行家的侄女婿,才免于破产,保全了名誉。在巴尔扎克笔下,爱斯格里雍侯爵是一个失去时代意义、只配进“古物陈列室”的玩艺儿,而他的儿子则是在资产阶级金钱关系中腐化堕落的花花公子。

巴尔扎克也是拿破仑的热烈崇拜者。拿破仑的形象在《人间喜剧》中得到多次反映,如在《乡村医生》(1833)、《一桩神秘案件》(1841)、《三十岁的女人》(1831-1842)、《夏倍上校》等作品里。同时,作者也着力描写了和拿破仑相联系的帝国时代军官的形象。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赞赏的心情描述共和主义的英雄人物。例如在作者笔下,《幻灭》中的米希尔·克雷斯蒂安是一个具有丹东和圣鞠斯特气魄的政治家。他提倡欧洲联邦制,对欧洲贵族阶级威胁很大。1831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时,他和一个普通士兵一样,在战斗中英勇地死去。他的牺牲引起所有认识他的人们的深切哀悼,人们经常怀念他。又如《农民》(1844)中的尼兹龙,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共和主义老战士,“坚强得像钢铁,纯洁得像黄金。”他放弃他在大革命中应得的财产,甘愿过贫苦的生活,曾把独子送到前方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因为他憎恨有钱的人,他特别受到农民的爱戴。

日益得势的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所产生的变化,在《农民》中得到深刻的反映。《农民》描写的是贵族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小土地所有制的冲突,而农民处在这两种社会力量中间,就像“虫子夹在锤子和铁砧之间一样”。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高利贷商人高贝丹和里谷战胜了代表贵族大地主利益的蒙戈奈将军,但是被高利贷商人和富农吸引到这场残酷斗争中来的农民却毫无所得,他们只不过陷入一种新的奴役,遇到了更狠毒的主人。巴尔扎克在这里描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农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双重剥削下的贫困状况、农民对剥削者的强烈憎恨,以及农民由当时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对高利贷商人的依赖关系。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劳动群众的贫苦生活。在叙述里昂纺织工人起义时,他指出这次起义的正义性和社会原因:“定货停止的时候,工人因饥饿而死亡;即便是在有工可做的时候,他几乎是半死半活地度日。任何一个苦役犯也比他们幸福。”(《纽沁根银行》)

巴尔扎克力图在《人间喜剧》中概括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貌,把小说写成一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史,但是其中没有包括“工人生活场景”;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人间喜剧》中只是得到零星的、间接的反映。巴尔扎克写了农民的贫困生活和悲惨命运,但他对农民暴动始终采取否定态度,把农民反抗贵族的斗争说成是残忍的、野蛮的报复行为(《农民》)。他赞扬共和主义英雄,歌颂拿破仑的功绩,但他对封建贵族的同情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这种复杂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正是他那自由化的贵族保皇党立场的反映,这里既有封建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间喜剧》的许多重要角色,在《高老头》里已经出现,从人物体系来看,《高老头》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这部小说叙述复辟王朝时期一个青年大学生在巴黎资产阶级社会影响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故事,作者抨击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建筑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上面的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又在超阶级的“父爱”的名义下,转而肯定资产阶级的腐朽寄生的生活原则。

故事发生在颓败、粗俗和寒伧的伏盖公寓。公寓中有三个房客特别惹人注目:怀着寻找个人出路的目的的大学生拉斯蒂涅,行迹可疑的议论家伏脱冷以及年迈力衰、神情沮丧的高老头。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当了伯爵夫人,二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由于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的介绍,拉斯蒂涅认识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并且特别属意于二女儿纽沁根夫人,企图利用她来作为个人飞黄腾达的跳板。但是拉斯蒂涅没有钱,无法博得巴黎贵族妇女的青睐。伏脱冷猜透了他的心事,便向他宣扬要成功就不能怕弄脏手的谬论,并为他策划谋财害命的阴谋。伏脱冷原来是一个著名的苦役逃犯,他终于案破被捕;不久,鲍赛昂夫人又因为情场失意而遁世。但这两个引路人的遭遇,对拉斯蒂涅来说,都是新的人生一课,他决心接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法则。同时,高老头的命运也对拉斯蒂涅发生了重要的作用。高老头一生疼爱他的两个女儿。为了满足她们的虚荣心和金钱欲,他牺牲了全部家私,结果却被她们遗弃,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高老头这种悲惨的结局,使拉斯蒂涅再一次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生活教育,促使他最终地决定他的道路:决心用一切卑鄙手段向上爬,在资产阶级世界里当一名“英雄好汉”。

拉斯蒂涅伶俐狡猾,头脑冷静;在邪恶的诱惑面前,他并不是毫无顾虑的,有时甚至也为自己的荒唐行为感到羞愧,可是他每次内心斗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上风。为了添制一套漂亮衣服,他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他感动得流泪,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他很想不拿这笔钱,但是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中,他又得意非凡,觉得整个世界已经是他的了。伏脱冷向他建议谋害维多利小姐的哥哥,使她成为唯一继承人,如果他和她结婚,他就可以弄到一百万陪嫁。他虽说拒绝了这个罪恶的计划,但并没有停止对维多利小姐谈情说爱的勾当:只要罪恶的行为不是出于自己之手,也未始不可以享受罪恶的果实。他在觉察到高老头的悲剧以后,便成为伏盖公寓中唯一同情高老头的人,他护理高老头的疾病,央求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来给父亲送终,他典当自己的表来给高老头办理后事,他差不多是唯一参加高老头的葬仪的人。但是,向上爬的野心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他在安葬高老头以后,就上纽沁根夫人家里吃晚饭去了。拉斯蒂涅从外省到巴黎,不是非走邪路不可,但他在巴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腐化堕落。后来当他在《纽沁根银行》中重新出现时,他是个搞银行假倒闭的帮手;在《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中,他已经获得爵位,当上部长了。

伏脱冷是资产阶级世界一名凶残的掠夺者,因为遭到追捕,他对社会进行猛烈的反抗。从巴尔扎克后来的小说中,我们知道他当时在巴黎给一批犯人管理一笔暂时不能公开的财产。在伏盖公寓的房客中,他看准了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千方百计地对他加以诱惑,私下和他畅谈为人处世的秘诀。他骂尽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卑鄙龌龊,但他自己所追求的却是要捞一笔资本到美洲去贩卖黑奴。他把自己置于道德之外、法律之上,用不道德来反对不道德,用无法纪来反对无法纪。他和其他掠夺者作斗争,采用了毒蛇猛兽互相咬啮对方咽喉的方法,谁是强者,谁就获得胜利。伏脱冷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抨击是由于掠夺失败的个人仇恨而产生的,只要个人野心得到满足,他就可以不再抨击。后来,在《娼妓荣辱记》中,伏脱冷已摇身一变而为巴黎秘密警察厅长。

高老头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靠投机倒把大发横财的面条商人,他原想爬得更高,但是在金融势力统治日益强大的情况下,他的幻想不能实现,因而他在妻子死后,就把全部希望和感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两个女儿十五岁时便有自备马车,生活非常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所养的情妇,只要一开口,最荒唐的欲望也会得到满足。后来高老头为了给这两个嫁给名门贵族的女儿挣面子,结束了他的面条生意。当他知道两个女婿不愿意公开接待他,他竟像乞丐一样,从旁门偷偷地去探望女儿,或者守候在马路旁,窥伺女儿乘坐华丽的马车走过去。他是伏盖公寓里大家取笑的对象,能够从拉斯蒂涅那里打听到两个女儿寻欢作乐的情况,是他的无上的快乐,而拉斯蒂涅也就因此成为他推心置腹的朋友。至于他的两个女儿,她们只有在被债主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才跑来找他,而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她们的需要,为的是有机会看她们一眼。他病重垂危时渴望看看自己的女儿,可是她们都不肯为了给父亲送终而牺牲一次参加舞会的机会。高老头临终时,在他的嚎叫和诅咒中,夹杂着对两个女儿的凄惨的呼号。他甚至曾经发狠要再去做面食生意,赚它几百万回来,因为钱可以买到一切,也可以买到女儿。当他看出自己已经完全被女儿抛弃时,他不由得叫喊起来,他要去抗议:如果做父亲的给踩在脚底下,国家不就要亡了吗?高老头的殡葬,仅仅由于拉斯蒂涅及其朋友青年医科学生皮安训四处奔走,才得以草草了事。两个女儿和女婿都没有参加送葬,却派了他们有爵徽的空车,跟着灵车一直送到公墓。

《高老头》还成功地描写了许多次要人物,如伏盖太太、纽沁根男爵和皮安训等。伏盖太太是一个城市小市民的代表人物,她可以从舞女那样的笑容满面,一变而为债主的冷酷无情。她想尽办法在房客的膳食上节省开支,把房客喝剩的酒用瓶子收集起来,年年望着自己园子里的苹果树发愁,惟恐苹果收成不好。高老头的悲惨的死亡,只有当她害怕由此而给她带来一些额外的开销时,才引起她的不 安。纽沁根田爵是金融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在《人间喜剧》中多次登场,是《人间喜剧》的主要主人公之一。他在《高老头》中虽说只是初露头面,但我们已能看出这个资产阶级强盗的实质。皮安训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他刻苦勤学,和拉斯蒂涅所走的道路恰恰相反。他同样在巴尔扎克的另一些小说中出现,却没有成为任何一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典型性远不如《人间喜剧》中的反面形象那么突出。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广阔的反映。他以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中心图画,以金钱统治原则为这幅图画的线索,描绘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的历史,并以批判态度指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阐明隐蔽在这一大堆人物、激情和事件中的意义,暴露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罪恶,为我们认识当时法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人间喜剧》的许多重要人物(如拉斯蒂涅、伏脱冷、纽沁根伯爵、皮安训等)在不同的小说中重复出现,这些小说明确地反映出他们的各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加深了《人间喜剧》这幅广阔的社会画面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人间喜剧》中的人物性格是典型化的。尽管巴尔扎克唯心地认为“欲念”是人的基本要素,强调“欲念就是整个世界;没有欲念,宗教、历史、小说、艺术都是无用的”,但他总是把体现某一“欲念”的人物性格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研究它的具体发展过程,从不孤立起来描写它。而他要求通过生活环境来塑造人物性格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确立,又是和他深信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观点相联系的。巴尔扎克作品里的中心人物乃至一些次要人物,都极为鲜明突出。葛朗台老头不同于十七世纪莫里哀笔下的守财奴阿尔巴贡,也不同于《人间喜剧》所描写的十九世纪任何其他守财奴和资本家的形象。

巴尔扎克着重描叙了物质环境,如住宅、住宅的周围、城市、街道以及室内装璜和日常生活用具等。对什么样的人就安排什么样的环境。浪漫派作家通过大自然描写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受,巴尔扎克则借助于物质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但有时也不免失之烦琐),这是巴尔扎克一个独创的手法。他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作品暴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脓疮溃疡,指出资产阶级如何仇视人类感情和才能的正常发展,使人们陷于良心泯灭、道德堕落的境地。一部《人间喜剧》事实上就是一部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控诉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给予巴尔扎克以很高的评价。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是一位“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著名作家,恩格斯写道:“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这些人在那时(1830-1836)的确是代表人民群众的。这样,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来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lemma-php/dispose/view.php/2837.htm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9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