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原创对比刘邦的老奸巨猾,项羽输在哪里

青史文集 2023-09-16 15:42:47

刘邦曾经评价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过项羽临死前杀掉了几百汉兵,最后自刎而死,项羽一生七十余战除垓下外无一败绩,也只有他自己才有资格杀死自己。项羽历来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但悲剧总有悲剧的原因,反倒是以无赖着称的刘邦开创了前后四百年的汉朝,项羽到底输在哪里呢?

项羽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分封诸侯,项羽破釜沉舟消灭最后的秦朝主力,进军咸阳后已经是权势与威望的巅峰,此时如果登基称帝,项羽便可以号令天下。君臣之分已定,即便是几年后刘邦出关中,那也是以臣叛君,名不正言不顺。只可惜项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虽然名义上西楚霸王节制诸王,可事实上在诸侯王心目中,王位平等,自己与项羽是平起平坐的。

项羽如果分封自己忠心的部下为王还好,可惜项羽分封的都是六国后裔与农民起义中崛起的头目枭雄,管理的难度很大,不久后齐、赵就陷入叛乱,项羽领兵去平叛,给了刘邦东出的时机。其次是项羽太年轻了,打仗项羽在行,搞政治阴谋,项羽根本就不屑。而刘邦却玩得很顺手,张良评价“沛公殆天授”

刘邦的才能并不是天授,而是经验与经历累计而来。刘邦最大的才能就是从谏如流,哪怕是自己并不认可的,也会执行。比如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一开始非常不乐意去汉中就封,但是萧何说汉中、巴蜀是富饶之地,刘邦当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还是到汉中就封了。萧何推荐韩信做大将军,刘邦并未看到韩信的军事才能,却仍然拜韩信为大将军。

而项羽完全相反,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有人劝说项羽在关中称王,但项羽坚决衣锦还乡,去楚国称王,还把提意见的人给杀了。项羽垓下失败后逃到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回江东就可以东山再起,项羽却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在从谏如流方面远远不如刘邦,而且项羽太要脸面,这方面完全敌不过刘邦。

刘邦是典型的不要脸,家人被绑架可以让项羽杀掉,被楚军追杀可以把儿女踢下马车,更不用说垓下之战背弃盟约了。不过有时候不要脸的人在乱世往往能成事,脸面多数时候并不值钱,当你放下脸面与身段的时候,你要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体面地挣回来。

不过项羽也是情有可原,项羽23岁杀会稽太守殷通正式出道,乌江自刎时才30岁。项羽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从小就是贵族,哪里懂得尔虞我诈、人情世故。而他分封诸侯也是按照楚国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内部就实行分封制。

秦朝二世而亡,某种程度上证明郡县制行不通。现在看起来项羽好像是开历史的倒车,但实际上这在当时是一种共识,就连刘邦治理汉朝时行郡国制,不敢单一地郡县或者分封。就算如此,项羽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军事家,项羽的战法在历史上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历史自从有了兵法,战场上大多以伏兵出其不意,打击敌军的士气,或打乱敌军的阵脚,以最小的战损尽可能扩大战果,这一招屡试不爽,但项羽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纵观项羽打的战役,自己几乎不用伏兵,对待敌方的伏兵是见招拆招,楚军的士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项羽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将士们看到主帅如此勇猛无不以一当十,这正是项羽克敌制胜的关键。

除此以外项羽还是成语典故的发明者之一,比如破釜沉舟、霸王别姬、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李德胜曾总结项羽失败的三个原因,鸿门宴放走刘邦;遵守鸿沟协定;建都徐州。至于项羽的功过得失,只留得后人来评说了!

楚汉之争的时候明明项羽更有优势,为何最后输给了刘邦呢?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位令人膜拜的旷世枭雄,而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项羽。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虽然最终败给了刘邦,但依旧不能忽视他的英雄气概与豪情壮志。楚汉之争一直颇受关注,项羽出身好实力强,却偏偏败给了布衣出身的“地痞”刘邦,实在是令人惋惜又费解。那么,项羽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从出身情况来看,项羽乃是名将世家的后人,虽然后来实力有所减弱,但依旧有着不可忽视的号召能力。秦始皇骤然驾崩后,秦朝势力土崩瓦解,很多人都想趁此乱世分得一杯羹,楚人自然不会落后。因为项羽有名声有实力,所以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投靠,这其中便有刘邦。当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刘邦并不是真正的布衣出身,他的曾祖父是魏国贵族,后来才慢慢变得没落穷困。而且,刘邦这个人虽然出身比不上项羽,但善结交重人才,很多人都以他马首是瞻。

项羽虽然实力强,但年轻气盛战事经验不足,以致于轻视对手大败乌江。项羽组织起义的时候大概是24岁,再加上家世方面的扶持,难免会出现心高气傲的情形,人一旦自负便很容易出错。刘邦的行事风格严谨老辣,他混迹市井多年经验丰富,不管是作战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比年轻的项羽要厉害得多。面对战争失败的时候,项羽的想法是“因为天要亡我,所以才会让我处处受挫”,这样一个不懂得总结经验的人怎么可能获得胜利呢?而刘邦却不会自暴自弃,他觉得自己麾下有数名大将,只要谨慎行事,早晚有一天能顺利翻盘。

不管是因为年龄还是生长环境,刘邦确实要比项羽成熟,这一点对于战争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毕竟他们二人都是战士的领头羊,一旦内心出现动摇,便会影响战事的发展轨迹。项羽出身名门,从小到大都没有受到过挫折,完全不将对手刘邦放在眼里。当然,这样的人也有致命弱点,那便是自视甚高经不起失败,每每都把失败归咎于所谓的天意,殊不知“人定才能胜天”。刘邦的起点不高,刚开始时身边追随的人也不多,所以他善于剖析自身不足总结失败经验,难怪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项羽性格高傲,不擅长用人之道。与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更像是“个人英雄主义者”,每次遇到战事都会极力冲锋陷阵,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而且,项羽经常看不起身边的人,以致于错过了听取意见的好时机。其实作为一军主帅,项羽完全可以稳定后方统观大局,自然会有为他拼命的人。而刘邦的做法就大不一样,他经常让自己手下的大将指挥战场,领导者不但要懂得荟聚人才,更要懂得如何“利用”人才。

说起用人之道这方面,可以把大将韩信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其实,韩信最初投靠的对象乃是项羽,毕竟项羽名声大力量强,谁都想依附在强者身边。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可是项羽不但没有重用他,还对他百般羞辱轻视,这才将韩信“逼”到了刘邦的阵营当中。项羽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却时常轻视身边人的才能,无形当中又给自己树立了很多敌人。至于刘邦那边,虽然刚开始没有信任重用韩信,但后来却愿意听从萧何的意见追回韩信,可见其心胸与谋略。在后面的几场战役当中,韩信的能力得以体现,刘邦一派再添助力。

项羽虽然骁勇善战,但手段过于蛮横狠辣,以致于失去了民心支持。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项羽多次纵容手下进行“屠城”,这种做法既伤天和又失民心,很多人都因此变成了刘邦的拥护者。在对待手下这方面,项羽做不到赏罚分明,所以他更像是一位将军,而不适合做真正的掌权者。

项羽屡屡打败刘邦,为何最后还是输了?

第一,项羽的妇人之仁,不够杀伐果断。

其实,项羽有好多机会可以一举灭掉刘邦,永绝后患,但是机会都被项羽错过了。到了后期,项羽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刘邦将会成为自己的劲敌。

但是在有了这样的认知之下,他依然不够杀伐果断。在鸿门宴上其实是除掉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是也被项羽给错过了。在刘邦逃跑之后,项羽的亚父就断言,将来得天下的人必定是刘邦!

第二,项羽的性格太过多疑,不懂用人之道。

项羽和刘邦性格上最大的一个差异就在于此,项羽的性格太多疑,也不敢大胆用人。项羽身边的将才本身就不是很多,如果他能够好好听谋士的话,那么取胜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但是偏偏项羽又有些自视甚高,加上本身性格的原因,所以不愿意听谋士范增的话。

第三,项羽成名,难免有些心高气傲。

项羽那个时候才二十多岁,而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肯定是稳赢不输的,太过心高气傲。而且,他觉得刘邦只是一个混迹于市井中的小名,心理其实也有些轻视。

反观刘邦,毕竟是比项羽年长了10多岁,所以为人处世都更加成熟,社会经验也比项羽更多。他知人善用,而且手底下的人都很愿意为自己效力和卖命。而这些人的忠诚,就是自己最后夺得天下最重要的保证和基础。

第四,项羽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得不好。

表面上看项羽的军队屡屡打胜战,而刘邦经常吃败战,但是因为刘邦的军队中有萧何在做后勤工作,所以即便打了败战,对于部队的冲击力也不会很强。

但是项羽,好像一直在打胜在,但是底盘却越来越小,而且将士越来越少,粮草也越来越少。这些都是慢慢积累的,等到有一天爆发了,输是必然的!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项羽 败给刘邦难道是他命中注定的吗?

1.项羽不能用人唯贤,唯才是举。这是项羽致命的缺点,恰恰是项羽的敌人刘邦的优势。
2.项羽不能兼听则明察纳雅言。以人为镜可以之得失。刘邦做到了。项羽根本不做。
3.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刘邦做到了。项羽根本不做。分封制是历史的倒退。诸侯割据则天下大乱。诸侯封疆裂土就会导致内战不息,干戈不止。诸侯为争夺地盘而发不义之战。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将士血流成河。秦国统一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秦国君昏臣奸穷奢极欲国家不堪重负。故而二世而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同理:灭项羽者,项羽也,非刘邦也。如果项羽能够唯才是举,察纳雅言,立郡县废分封何至于众叛亲离?
(项羽输是输给刘邦。但项羽是很能打仗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就表现出了这一点。荥阳之战,项羽也知道固守。就是项羽不懂用人。所以说项羽是将才。而韩信十面埋伏灭了项羽所以说韩信也是将才。但论武功,韩信不如项羽。所以在将才方面项羽与韩信旗鼓相当。
再说帅才。为什么说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道理很简单。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傻了。韩信说:主公,您老是统领将帅的。我是统领军队的。这说明刘邦用人都是用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而韩信用的人才则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而项羽无论是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如范增还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如钟离昧都不能用。所以项羽败了。如果项羽信用范增就可以灭了刘邦,项羽信用钟离昧就可以守住荥阳。可惜项羽一个都不用,所以项羽败了。
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项羽的败不仅仅败在韩信。而是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将帅谋士共同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而将这些栋梁名臣良将聚合起来让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人正是刘邦。刘邦善于用人,察纳雅言所以才获得最后的成功。
所以综上所述,项羽是个好将军好先锋官但不是一个好元帅更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
韩信虽然不是好先锋官,但韩信是个好将军好元帅,却也不是个英明的皇帝。
刘邦即不能当先锋官,做个将军马马虎虎,元帅也当不好,但绝对是个英明的皇帝。
那看你如何看这两个人。论将才两个人旗鼓相当,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什么叫将才。就是带兵打仗。项羽输是输给刘邦。但项羽是很能打仗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就表现出了这一点。荥阳之战,项羽也知道固守。就是项羽不懂用人。所以说项羽是将才。而韩信十面埋伏灭了项羽所以说韩信也是将才。但论武功,韩信不如项羽。所以在将才方面项羽与韩信旗鼓相当。再说帅才。为什么说论帅才韩信远远高于项羽?道理很简单。刘邦曾经问韩信:我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可以带多少兵去打仗?韩信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傻了。韩信说:主公,您老是统领将帅的。我是统领军队的。这说明刘邦用人都是用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而韩信用的人才则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而项羽无论是大人才国家之栋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名臣良将如范增还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如钟离昧都不能用。所以项羽败了。如果项羽信用范增就可以灭了刘邦,项羽信用钟离昧就可以守住荥阳。可惜项羽一个都不用,所以项羽败了。论帝王之道,项羽与韩信都不如刘邦。项羽的败不仅仅败在韩信。而是韩信、萧何、张良、陈平等将帅谋士共同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而将这些栋梁名臣良将聚合起来让他们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人正是刘邦。刘邦善于用人,察纳雅言所以才获得最后的成功。所以综上所述,项羽是个好将军好先锋官但不是一个好元帅更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韩信虽然不是好先锋官,但韩信是个好将军好元帅,却也不是个英明的皇帝。刘邦即不能当先锋官,做个将军马马虎虎,元帅也当不好,但绝对是个英明的皇帝。 历史上的项羽并不满足于做一位将军。如果项羽仅仅是个决战疆场的将军,我相信他的战果绝不亚于卫青、霍去病、廉颇、李牧、王翦、白起甚至不亚于孙武、孙膑、岳飞、关羽、张飞、薛仁贵等这些名将。可项羽是谁啊!仅仅是个战将将军吗?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时 ,项羽站在人堆里看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之!”灭秦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项羽这个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而不是将军。项羽做个将军应该说是合格的但做皇帝就不合格。项羽是善于用兵。但善于用兵只是战术方面,所以,项羽可以说是战术家。但战争最关键的是战略方面。韩信也许在战术上不如项羽。可韩信能够审时度势并且有战略眼光,所以韩信最后战胜了项羽。所以韩信是军事家。而刘邦虽然没有战略眼光,也不懂兵法战术。但他懂得唯才是举,他能够善于用人,使人才各尽所能 。所以他可以做领袖做皇帝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所以刘邦是合格的皇帝。而项羽只是合格的将军,而韩信是合格的元帅。而项羽的悲剧就在于他虽然是合格的将军却不愿意仅仅做个将军而要做西楚霸王。这就是项羽致命的错误。本来他做西楚霸王就不合格,而西楚霸王更是违背历史进程。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就应该采取大一统的郡县制。可项羽偏偏要搞分封搞倒退,项羽逆历史潮流而动就注定了他必定失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