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三年(223年),自夷陵之战大败后再也没有回到成都的刘备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和对后事作出一番安排之后,刘备特意告诫诸葛亮要慎用一个人,不可付之以大任,此人就是马谡。
关于此事正史上记载得很详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几乎都是一样的:“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应该说在识人这方面诸葛亮确实不如刘备,从正史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之言并没放在心上,依然把马谡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终于在几年之后的第一次北伐中吃了大亏,诸葛亮以马谡为主将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从而使得北伐无功而返,此时的诸葛亮才想到了刘备的先见之明,虽然“收谡下狱,杀之。”但是大错已铸成却已是悔之晚矣,那么明明刘备临终前告诫诸葛亮慎用马谡,为何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原因有四,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话说的是马谡有兄弟五人个个能力出众,其中以老四马良马季常最为出色。马良比诸葛亮小六岁左右,也许在诸葛亮出山前两人就认识也不一定,总之马良和诸葛亮关系很好,有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这一点,刘备攻取西川之时因为庞统在雒城意外身亡,诸葛亮率军支援攻破雒城后,此时留在荆州襄助关羽的马良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从中可见两人关系密切,为此裴松之特意加了批注:“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222年刘备兵败夷陵,随军参赞军务的马良也死难于军中,用现在的话来说,马良既是自己好友又是烈士,诸葛亮给予其幼弟马谡特别的照顾那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蜀汉人才积累本来就很薄弱,才能出众的干才远不如曹魏和东吴多,马氏五常名声在外,应该说马谡的能力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要不然诸葛亮也不会“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诸葛亮平定南中孟获时马谡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一计策得到诸葛亮的赞赏并依计而行。
如果马谡才能平平,以诸葛亮的眼光岂能看得上?即使是看在马良的面子上对马谡多有照顾,也绝不会委以重任,可以说马谡以其才干获得了诸葛亮对他的重用。
第三,和诸葛亮的用人策略有关:自刘备入主益州后,蜀汉朝中一直有荆州派、益州本土派和东州军三大派系,诸葛亮是荆州派的代表人物,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重用荆州派打压其他两大派系的趋势越发明显,作为荆州出身的马谡自然得到诸葛亮的青睐和重用。
第四,可能和诸葛亮刻意培养马谡有关: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也四十多岁了,蜀汉人才断层严重,中生代之中要么不是自己心腹,要么能力不足,诸葛亮很可能是把马谡当作衣钵传人来培养的,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之所以弃用魏延等人,而使用从没领军经验的马谡驻守街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想要马谡立下军功以慢慢树立马谡在军中的地位。
所以虽然有刘备临终告诫在前,但是现实还是使得诸葛亮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事实说明诸葛亮这一次真的是用错人了,如果换成魏延和王平街亭未必会失,那么第一次北伐的成果或许会大有收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71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冥冥之中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