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儿童

学龄期幼儿体格和心理发育的特征

小爱 2023-04-28 03:10:54

学龄期幼儿体格和心理发育的特征

学龄期幼儿刚刚接触新鲜的知识,接触老师,接触新的小朋友,这时候有的会比较适应,有的就会有一些小情绪,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去学习,怎么做呢,大道家园天然养生专家说要先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然后在进行教育,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下“学龄期幼儿的特点和学龄期幼儿怎么教育”吧。

学龄期幼儿的特点和学龄期幼儿怎么教育:

1、体格发育:幼儿每年都会增2kg,身高也会根据营养方面为增加,此外,幼儿的肌肉、淋巴系统、扁桃体都会逐渐的变快、增值,牙齿也会交替完毕,为此,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要让幼儿分心,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

2、心理智能发育:幼儿智能逐渐成熟,一些求知欲望、情绪、认知能力、控制能力都会明显的增强,有些还会想一些逻辑思维,这样分析事物的特性,让幼儿更加的成熟,此外,对一些活动日益的了解,会收到环境的各种影响,因此在教育上一定要进行自我和集体意识加强,意志能力加强等等系统的知识教育。

3、疾病特点:幼儿会因为一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而烦扰,所以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幼儿的学习习惯姿势,还有一些饮食等等,避免出现龋齿,发生近视。在教育方面,一定要让孩子全面的了解,比如:饭前洗手这样的小事情。

以上在介绍特点的时候也捎带的介绍了一些教育,此外,大道家园天然养生专家说教育方面还要心理教育,因为幼儿在进了学校,环境变化、生活变化都会不适应,一开始肯定会有一些心理疾病,所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心理,让幼儿健康的学习。

幼儿身体发育有什么特点?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下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1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

孩子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所以一些艳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手操作的玩具更适宜儿童。对于这个特点,一般要利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去教育儿童,图形,玩具等是利于儿童理解领悟的,而一些大道理反而孩子会听不懂。

2、孩子的注意力十分短暂。

一般3岁为3到5分钟,到了6岁会发展到10钟左右,所以在教授幼儿学习时,要善于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儿童化的方式去教学,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让孩子在玩中学。

家长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如道理与故事结合,跳绳的时候学学数数,相信孩子会很感兴趣。

3、言传身教的作用巨大

幼儿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具有吸收性心智,会学习外界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知识,作为家长与幼儿日夜呆在一起,幼儿的言行举止会受家长很大的影响,家长要树立一个好榜样,正确运用奖惩方式,有利于儿童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2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也就是说,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普遍存在如下四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远近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和其他事物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儿童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关键期和危机期就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或者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危机期是指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另外,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

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机制、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感觉和知觉的灵敏度、智力、知识范围、学习成绩、兴趣、态度,以及其他种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性。

4、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种表现在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例如,相同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也有明显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且环境和教育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以上这四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这些规律反映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儿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简述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3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少儿的身心发育特征有哪些

身心发育是指躯体形态、生理功能、神经、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小儿各器官的生长乃至整个机体的增长为量的变化,而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则为质的变化。体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就是儿童形体、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共280天);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岁);学龄期(6周岁后到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19岁)。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其显著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稳定的身心发育特征,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依据,任何超越或落后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身心发育具有4个显著特征:连续性。即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并非等速进行,一般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不平衡性。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则较晚;具有规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活动(由近到远);先会手握后用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差异性。虽有上述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ertong/135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