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舞,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歌舞方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舟曲县三个地区,即商河地区(商河片)、夏河地区(山前片)、后山地区(后山片)。
多处舞蹈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多处舞蹈由“多处”、“甲让”、“典禄”三部分组成。主要依靠萨多、格班多、贡边多等十余种舞蹈,都是当地藏族群众在节日、丰收、祭祀、民俗等节日时表演的舞蹈。多迪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是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据《舟曲县志》记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为羌族、氐族居住地。公元756年,吐蕃侵占唐龙,舟曲县城俱陷,宋朝收复失地,一部分吐蕃军队及其家眷和受困于战乱的羌族奴隶在县城部分地区定居下来。
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服饰、风俗,进而形成了后北山的村民。抗战胜利后,为了庆祝胜利,男女混在一起搅起了成龙摇尾巴,模仿一只老虎向前跃起的舞蹈。古羌语称之为“罗罗舞”,首罗字为如声,意为龙;第二个罗是曲生,意思是老虎。显然,它是白龙江流域古羌人龙虎图腾崇拜的典型象征,是其文化内涵的简单反映。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拥堵情况外人不得而知。
直到1958年,该县举办第一届传统民族歌舞表演,铁坝乡率先将“编钟舞”搬上舞台,“多处”舞蹈开始向外界传播和发扬。
罗舞就是后来的舟曲夺底舞。随着后期的不断发展,源于不同地域的多底舞与罗舞有所不同,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据21世纪初的调查,多地舞蹈有来撒多、格班多、贡边多等十余种,都是当地藏族群众在节日、丰收、祭祀、民俗等节日时表演的舞蹈。
由于舟曲县的藏族大多生活在高山上,女性以挑水为主,上肢简单,而活动主要在下部,所以很多地方跳舞的动作多在腰部以下,经常出现高原民族的“随沿”之美,即手脚同侧形成“随沿”。
舞蹈中许多女性的特点是身体俯仰和臀部旋转,膝盖和臀部抖动,肩膀和胸部微动,上身保持稳定,上肢微微张开,双脚和节奏保持同步,更突出地表现出女性乳房的突出、腰部的柔软和臀部的丰满。相对于草原民族长臂、开袖、挽臂的粗犷状态,舟曲藏族的女性舞蹈表现出了山地藏族恬静、飘逸、飘逸的气质,其肢体语言是山地民族地理、生产、性格的形象表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4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傈僳族阿尺木刮——群众自娱性舞蹈
下一篇: 汉服斗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