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阿奇木瓜,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曲调”,流行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芝镇的乐瞳和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阿奇木刮涉及傈僳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丧嫁娶、节日、丰收、迎客等。它实现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奇木瓜》作为一种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歌舞,被纳入中国民间舞蹈的融合之中。
“阿赤木瓜”是流传于以叶芝乡为中心的澜沧江上游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它的特点是一直跳舞,没有乐器。音乐由一个主唱和一个伴唱组成。每首乐曲的开头都有一个没有歌词的起始音,它的声音有旋律地颤抖着,就像野地里山羊长长的唧唧声。每个领队,合唱团的其余成员,演唱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身边的生产生活,继承前人留下的歌词,或即兴演唱。舞者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队的主唱旗鼓相当,几天几夜都停不下来。
“阿池木刮”舞的舞法有十余种,包括左罗登(舞圈)、啦啦登(进退步)、洒收(三步跺脚)、阿池登(跳山羊)、别别马(舞旋风)等。,其中“马担”。
傈僳族歌舞“阿奇木瓜”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山羊叫的曲调”,流行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芝镇的乐瞳和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未夕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与外界联系很少,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饲养的家畜,绵羊和未夕傈僳族的生活非常接近。“Achimugua”也与山羊有关,这是未夕傈僳族传统生产、生活、思想和感情的生动表达。
阿奇木刮刀舞者的服装非常独特。据清代元的《目击录》记载,在表演阿奇木刮子时,“男子头上戴簪子,头上编麦秸作穗,常带利刃。女人的发带、衣领和裙裤”。这种独特的服饰在20世纪和21世纪并不多见,只有叶芝镇的傈僳族在“阿奇木刮”的表演中还保留着“编麦秸作缨,插在头发里”的习俗。
“阿奇木瓜”的舞蹈形式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阿赤木刮”的跳跃方式有十余种,其动作和声音明显模仿山羊和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音乐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故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
阿奇木刮涉及傈僳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丧嫁娶、节日、丰收、迎客等。它实现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一种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歌舞,赤木瓜被纳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整体之中。阿赤木瓜的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阿奇木瓜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农村,一跃成为县、州首府以来,广受观众好评。1997年9月,阿奇木刮痧表演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暨相邻的藏族文化艺术节上荣获金奖。从此,更多的人领略了阿奇木刮的魅力,阿奇木刮是所有重要演出的首选。[5]到了21世纪初,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能由一些老人跳,面临传承危机。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傈僳族阿奇木瓜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
下一篇: 藏族人民的千年跳唱——多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