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华服国风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中国古代手工艺精粹

大道家园 2023-04-21 12:04:11

户撒道又称阿昌道,因龙川县户撒乡以阿昌族为主而得名。胡萨刀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宁夏裕固族的保安刀并称为三大国刀。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家用刀具锻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族制造的刀“精而纯,指柔而圆,斩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制成的刀鞘也极为精美。美丽的阿昌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入了各族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也倾注了阿昌族人的爱恨情仇。家用刀体现了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原中华文化的完美结合。比如一把银鞘长刀的刀鞘和刀柄都有很强的民族风格,刀身上的图案如二龙戏珠、虎啸、丹凤朝阳、十二生肖等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我这样的武侠迷来说,一件漂亮而强大的武器足以吸引我,我被他迷住了。



一个部落胡萨道


家用刀具长短不一,有生产刀、生活刀、猎人保护用长刀、牲畜屠宰用匕首等几十个品种。后来,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生产出越来越精良的工具。制刀的村子分工很细,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胡萨巴就像一个手工业工厂,铁器加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分工更细。各家都有自己的特产,上面刻着荣辱与共的印记,以示区别。每个村庄都是它的作坊,每个村庄都因一种产品而出名。弗莱村的黑色长刀和花钢刀,芒东村的腰刀和小尖刀,拉杰村的锯齿镰刀,新寨村的背刀,还有芒。海南的犁,曼丹新村的背刀,潘乐村的锯齿镰刀,曼东村的锄头,胡拉村的刀鞘,曼花村的马掌,都形成了专业化分工。至今阿昌族对女婿的选择也是看他会不会用刀。长刀以其精湛的艺术闻名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它仍然是所有刀族中闪耀的国宝。


在所有刀具家族中,胡萨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家用小刀不仅被这个民族视为珍宝,而且受到附近汉族、傣族、景颇族、彝族、藏族、白族等民族的喜爱。阿刀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景颇军。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一种特殊样式的战刀,叫做“Goleka”。在与拿破仑军队的战斗中,胡萨道屡立战功,是胡萨阿昌名师所作。1990年,著名的胡萨刀匠以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刀。这把刀曾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胡萨刀是阿昌族智慧的结晶。其祖先在唐代就掌握了锻造和铸铁的要领,胡萨在明代(1441-1449年)成为“兵工厂”。昌族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胡萨刀锻造工艺,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产量达到顶峰。


家用小刀的锻造工艺非常复杂。一把好的阿昌族“家用刀”从选材到成型都倾注了各地匠人的心血。他们继承了阿昌族几百年的传统工艺,不断创新刀的制作。他们严格选材,精心制作。每把刀的形状、粗细、长短、宽窄都恰到好处。一般刀具用好的弹簧钢,碳钢等。还有鞘柄,也是选好材料,下料前仔细琢磨,量好材料再用。锻造时,大锤、小锤、钳子默契配合,边烧边锻。家用刀具的制作过程要经过落料、制坯、打样、打磨、饰叶、淬火、抛光、制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其中淬火工艺最为突出。刀片的硬度和韧性通过热处理达到最佳状态,历史上称之为“柔到捻指,吹断,刚能削铁”。使用的工具是木制风箱、用铁、泥和石头制成的炉子、锤子、钳子和铁枕头。制刀时,选择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入火中,反复加热,锻造,刮成刀坯,再蘸水淬火。淬火工艺要求很高,剑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工艺。有一种薄薄的,坚韧的,可弯曲的背刀,浸在水里,用香油调和,反复加工。淬火用水时,十分注意温度和水质,使刀片硬度适中,锋利耐磨;接下来需要精心装修,打磨,组装。高档刀身应刻有“双龙抱柱”或“双龙夺宝”等图案,铜鞘铜柄,使金光灿灿。



家用小刀的锻造


家用刀具种类繁多,工艺特殊,如背刀(长刀)、弯刀、腰刀、藏刀(藏区特产)、匕首、剑等。其中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美和典型。花钢背刀由红、白铁片和青钢制成,具体来说是一层红铁片和一层白铁片叠放而成。然后,将铁片表面灼烧使其粘成铁条,刀口背面加青钢。刀口成型后铲白打磨光滑,刀面呈红白绿三色。故花钢背刀得名,刀身美观。藏刀宽而厚,工艺精湛,长短不一。刀柄上刻有“虎啸”、“飞燕迎春”等精美图案。藏族人把它们作为装饰品佩戴。


精致家用小刀


2006年5月20日,家用刀具锻造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户刀王”入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阿昌族户刀锻造技艺”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失传的“彩刀”技艺得到恢复和传承。目前,户撒阿昌乡11个村委会中有6个从事家用刀具制作,从业人员560多人。


然而,即便如此,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胡萨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和原材料取代的可能。加之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阿昌族胡萨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家用飞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应该传承下去的艺术。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认识到这个事实,让这项技能成功别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76/3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