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内丹内丹术之丹道养生内丹术上阳子金丹,由道医阁整编自明代正统道藏:上阳子金丹大要
上阳子金丹大要
伊川先生云:天下有大难事者三;一曰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二曰为学而至于圣人;三曰修身而至于神仙。斯确论也。天琮幼始知学,长而从玄,慨然信长生之道,可学而致。乃希高志,参玄访微,刮垢磨光,敛华就实,拟向孤峰绝顶,把茅盖头,侣洪崖,友赤松,抱鸡子之中黄,养蟾光之明素,庶几万一,克偿素愿也。岂谓天不爱道,善启其衷。乙亥夏五,际遇我师紫霄绛宫上肠真人于方壶天中,解襟倾盖,欢如平生,沦茗焚香,共谈丹道,机缄微露,针芥相投,时以去就,匆匆莫究衷蕴。既而赡候紫气,追随黄鹤,至交泰别馆,叩首上请,恳款再三,然后歃丹盟天,披青誓地,众真监度,尽授所秘。初则迅雷贯耳,惊骇异常;次则瘴雾中心,昧惑尤甚,乃至竟夕不寐,继日弗宁,既未敢诮其非,亦未肯信其是,反覆细绎,周悉搜罗,感神明之告人,忽心灵而自悟,于是掀翻迷网,打破疑团。比沈痾之顿苏,犹大梦之惊意,通身是汗,瞽目开明。遂将生平记诵丹经,如《叅同契》、《悟真篇》等书,叅订而印证之,则言言句句,若合符节,千变万化,总归一贯。而今而后,宇宙在乎手,造化备吾身,可以大休歇,可以大自在,观玄珠之有象,炼金液以成丹,白日登晨,清都进秩,皆分内事也。回视半生学问,犹管窥天,蠡测海,其大小浅深,固已悬绝。亦犹炊沙作饭,搅水为膏,欲求充饥继明,不可得也。吁,金丹之学,近代自紫清白真人返佩帝乡,世无真师,传多失实。谈性者,非流于狂荡,则滞于空寂。论命者,非执于有作,则失于无为。根器高而利者,不遇师传,惟祗求之方册,自证自是,自满自足。自谓一闻百会,眼空四海,已与钟吕并驾,宁肯谦抑而师问哉。根器劣而钝者,求之盲师,一知半见,自喜自幸,自执自守。自谓休心歇妄,枯坐无为,即道在其中矣,奚暇多事而更叩人哉。是非海阔,人我山高,毒药入心,鲸墨透骨。世无拔山竭海之力,又无补鲸去毒之方,莫之能救,可胜叹哉!我师上阳真人,驾拯溺之慈航,仗斩邪之慧剑,绍隆丹阳正传之脉,发泄青城至秘之文,明前代所未明,说古人所未说,推赤心于人腹,垂青眼于学徒。所着《金丹大要》十卷,条理敷畅,斗拱星罗,词意昭明,金声玉振,体堂堂说透骨髓,血滴滴吐出肺肝。恨不与fajie众生,尽皆作大罗眷属,其慈仁忠厚,盛德之至乃如此。仆惧学徒不察真师之用心,将圣谛玄章,作泛常看过,非徒无益而生惑,或乃兴谤而自弃,因述己所遇而为之序。贵以拯拔沉迷,剖凿聋瞽,庶几摽指见月,发瓿知天,是亦一助也。金丹之妙,在乎三大要。一曰鼎器,二曰药物,三曰火候。然鼎器有阴阳,药物有内外,火候有时节,三者实为金丹之枢要。知此则到家有期,可罢问程矣。所冀头头会合,口口叅同,慨兴进道之心,高中选仙之举。千年铁柱,久缔龙沙之盟;万朵玉莲,嘉庆天元之会。凡我同志,各宜勉旃。门弟子明素蟾天琮序。
老易泄天机,《古文龙虎经》、《叅同契》作,以无为物祖,有为丹母,干坤炉鼎,坎离升降,辟鸿蒙,当混沌,采药物,明火符,无非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功,有顺逆而炼成金丹也。紫阳《悟真篇》继出,发挥玄理,殆无余蕴矣。唯火候之秘,妙存口诀,世之学者往往趋于旁蹊,出于臆度,未能闻其大要,况通其微妙乎。紫霄绛宫上阳先生,继真师之绝响,措后学之迷津,千载一时,百年几见。推明老易深造之道,细启仙圣未发之言,谓天人为物灵,具足此理,知而行之,顿超生死,真心化导,矢口成辞。演为《金丹大要》十卷,谆谕反复,罗缕再三。诚欲与有志者原始要终,心灵自悟,一得永得,同跻仙昨。其慈悯之心亦溥矣。茗漕冰田王公,吏隐仙材,夙深丹契,知音有遇,思广其传。山中主席[潘公]太初,提点道林,隆拣静宇深渊,耽味重玄,首唱绣梓。当时及门[弟子],皆凤逸龙蟠,蝉蜕颖脱,列具序说,想见声光。区区寄迹紫元,留心玄览,种缘已熟,获聆绪余。所谓月现庚方,西南得朋,金归性初,杳冥有信,依时采取,三性会融,赤水玄珠,得之罔象。当斯之时,至愿毕矣。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长生久视,而命在我《大要》之作,其老易之津涉乎。噫,将外老易而求之,奚言道。
至元改元旃蒙大渊献岁除月,门弟子庐山紫元欧阳天涛,拜手序。
上阳子金丹大要之自序
上阳子曰:金丹之道,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篯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何限。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叅同》次之。自河上公五传而至伯阳真人。祖天师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流教。仙翁济幽,旌阳斩蛟,是皆逢时匡世救劫,斯乃真仙之余事耳。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其间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复有传世存道,序传诗歌,或隐或显,宁具知乎。至于功高德重,尊居帝境,宰制劫运者,又难备知。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
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缕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唯紫阳《悟真篇》颇详,又得无名子诸公引而明之。我黄房公得于丹阳,乃授太虚以传紫琼。我缘督子得于紫琼,详见太虚真人传。缘督子间气聪明,博物精通,抱尽群书,或注或释,总三教为一家,作《仙fo同源》、《金丹难问》等书,到此而丹经大备。其意悯怜修道之人,率多旁门,以伪乱真,故于卷中指出:先天一气独是,谓若水银、朱砂、黑汞、白金、火候抽添、安炉立鼎,名之则是,用之则非。《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又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又云: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道德经》云有无妙窍,玄牝神器,至有上善若水,不敢为天下先者,皆至言也。又如列子御风,庄周鹏运,虽皆寓言,却有深义。《金碧经》、《叅同契》分明指出:金汞火候,弦气爻符,借易为准,其妙在于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取象于月,以验采铅。后之所述,无以易此仙圣用心,普接未来,惟只先天真一之气而已。
致虚夙荷祖宗积善,天地卑矜,游浪人间,年且四十。伏蒙我师授以正道,厥后复遇青城老师,亲传先天一气坎月离日金丹之旨,抽添运用火候之秘,悉授无隐。粤从敬受以来,日夕兢惶,恐辜盟誓,且负所望。尽将从前浅闻陋学,烦恼业识,尽皆脱去,长为天地间一个闲人也。而为囊中丹材罔措,两稔于玆,访侣求朋,将集吾事,乃不敢秘,焚香告天,启白圣师七真五祖。遂乃引诸列仙丹经,作此《金丹大要》 。其中冒禁详述,开显条说,直与后来学仙之士,辟门引路。上士至人,或于此中得而解悟,同步逍遥,即满素志。重惟世有先后,人有贤愚,文愈出而道愈明,世愈降而人愈昧。乃以神仙之说而为渺茫,或谓仙fo天之所生,非人可学,流而至此,复柰之何。老子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中下之流,口欲修行,而不用心于此,究竟甘分轮回,可深惜哉。所幸迩来抱材负器之士,叅问寻广,较之古先,比玆稍众。虽无旌阳拔宅之举,安知地仙八百,谶数将期。傥有识者,应期立志,疾早求师,成道必矣。世有千蹊百径,专则所趋必至。好正则君子喜,务诞则邪怪凭。勤织无寒,力耕常饱,学弓能射,习水能游,坚固修行,必成仙fo。今夫百工而不求师,艺岂自精,一经而不求师,科岂必中。专心积善而学仙,亦必有真仙至矣。
老子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因缘运会,和合受生。我师数指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致虚续曰:既自虚无中来,却非天之所降,地之所出,又非我身所有,亦非精,亦非血,非草木,非金石,是皆非也。谁得而知之乎!《易》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又云:君子以虚受人。fo谓西方莲华世界,马祖云西江水。《悟真篇》云:药在西南是本乡。又云:蟾光终日照西川。又云:铅遇癸生须急采,又云:取将坎位心中宝,点化离宫腹内阴。太一真人《破迷歌》云:如何却是道,太乙含真气。太一岂非西乎。西南者,金火所在也。坎癸者,水铅所居也。黑铅是先天一气,而隐于北方水也。然本无方位,故云自虚无中来也。《叅同契》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领悟于此,何忧不仙。曰阴阳,曰夫妇,曰男女,曰铅汞,曰龙虎,曰鼎炉,许多名色,无非先天一气。状如细雨密雾,亦如明窗尘,亦如黍米珠。其道易知,其事易成,初无难也。故我师云:形神无为,而精气自然有所为。是犹天地无为,而万物自然化育也。
修道的人,果得真师口诀,则恐光阴迅速,目下收料,汲汲成就我身,又何暇奔功名富贵,而共人闲论哉。盖非得真诀者,于丹经内默猜暗想,无一可成,只得旁引曲证,阔论高谈,以度岁月,复何怪焉。且无知者妄造丹书,假借先圣为名。如《葛仙访保生养命丹诀》、《达磨胎息经论》、《赵州十二时歌》、《庞公河车颂》,以至八段锦,六字气之类,其他文目更多,切不可信。要当以《叅同契》、《悟真篇》为主,然未遇圣师面传,那有自悟。黄帝师广成子,老子师商容,孔子师老子,释迦师瞿昙,圣人皆拜真师。后世凡流却要自悟,何其诳妄。唯有俊流得师一指,闲处下工,无人知觉,一旦道成,显其神通,以为顿悟,此则有之。夫金丹一事,其中奥旨不啻一件,只如药物、鼎器、玄牝、阴阳、太易、子癸、复震、屯蒙、水火、金木、母隐子胎、情性、龙虎、铅汞、主宾、刀圭、媒娉、白黑、雌雄、颠倒、沈浮、攒簇、时节、朔望弦气、火候进退、斤两、爻符、抽添、沐浴、烹炼、温养、换鼎、脱胎,似此等名,虽圣师丁宁训诲,犹恐乖错,安得凡夫而自会耶。故纯阳祖师云:当时自饮刀圭,谁信无中养就儿,辨水源清浊,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紫阳翁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今留试金石三寸于此,别其真伪,凡学仙子,先一试之。若得至人传了,首以《叅同契》、《龙虎经》、《悟真篇》,此数书内问,无不知顺了逆,明横串直贯,指南透北,识西就东,只此便是。何以故?盖圣贤之言,亦有顺求,亦有逆取,双关二意,晓了一般。若邪师俗子,妄谈臆会,问他已上数书,则懡其说,直也不了,横也不知,纵能直知,逆又不了,此处有着落,便试了也。且得人最难,纯阳帝君、海蟾、重阳诸祖,特悯世之间道者少,虽证帝位,立誓度人,故出没变化,往来尘世,必其可者度之。是此金丹之道,神仙能授与人,而不能必其成,却能知其必成之人,是以度之。必成之人,耳口自别。何哉?大智慧的,口求之而心愈低下,耳听之而思所以行。
上阳子曰:予昔未闻,拟若得之,要与世人尽谙此道,不相瞒隐。及既得闻,审思密,视,果无其人堪传此者。纯阳访云: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俗眼看来,丈夫而非男儿乎。蒙师密授,吾乃今而后,知真仙圣师意,岂不欲人人领悟,个个圆成,争奈世人不及者众,过者大多,百般蔽阻,无由见闻是道也。不可以言传,而非言则何以闻?谓不可以言传者,缘以时人习卑识陋,不足以语之也。必固语之,彼岂信受而行之哉?是曰不可以言传也。果若非言,云何口授?今人直以无言是道,宁知于中妙语更多,但非六耳所可共听。否则圣人明示直说,何乃从古隐到而今,转不可说。后之学者,慧眼未开,宜先审其忠孝、正直、善恶、贤愚。大道非正人君子,非素所好善者,端不可与。切莫嗜利妄泄轻传,傥非其人,彼此受谴,况欲其敬师成道乎?《黄庭经》曰:授者曰师受者盟,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景乃可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其文。天地之间,此事最大,非重盟誓,孰敢泄机,比授非人,已彰明谴。紫阳三传非人,三遭其难。仙经具载,可不戒之。顾惟禁秘不传,则是拒抑二仙子不能接引,方来拒秘非宜,但当审择。仆之念此熟矣,遂作《金丹大要》,直述无文,便于观览。
所谓要者,在于庚方月现,子时癸生,取先-天地真一之气,是气即黑铅也。当此之时,药物真正,水源至清,然月之现,存乎口诀,时之子也,亦要心传。广成子谓黄帝曰: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弃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孔子翼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魏伯阳曰: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崔公《入药镜》云: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是也。天性之道,或有自悟,天命之妙,必待师传。无名子云:偃月炉,阴炉也,中有玉蕊之阳气,即虎之弦气也。朱砂鼎,阳鼎也,中有水银之阴气,即龙之弦气也。金丹即此二火之气,调停和合以成。然吾所谓神与气精,迎送动止,凡百作为,皆主于意;色声香味触,皆关于意。意为即为,意止即止。故求丹取铅,以意迎之;收火入鼎,以意送之;烹炼沐浴,以意守之;温养脱化,以意成之。故崔公云: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此之谓大要也。有能猛省,如前试金石,则得《金丹大要》之要也。既得其要,不妨求侣间材,以成真人。噫,世有以万金而买功名者,其身安能久乎。世有以万金而济死者,其尸能载生乎。运有否终,唯道长久。亦有闻道之士,不肯直下承当,勇锐向前,疾早便做,乃欲待其功名志满,诸事已了,方成此道,又惑之甚。匆匆天不与年,身捐于世,悔何能及。fo果云:只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祖师云: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弃万户侯而为身者,张子房焉。弃万金赀而求道者,马宜甫焉。今之视昔,谁能及之,后之视今,蚤宜叅悟。
上阳子曰:大修行人,已得师传,先结丹友。薛真人云:我今收得长生诀,年年海上觅知音。又云:几年湖海觅仙俦,不做神仙不肯休。泥丸翁云:若无同志相规觉,时恐炉中火候非。陈虎丘云:朝朝惟切寻同志,走遍东吴不见人。盖得知音道侣乃相规检,匡其不逮,以共成道。亦有善侣而未闻道,财则有余,是宜贸易,两相成事。故庞蕴溺财求药传,大士唱卖妻子,皆同此道也。是以释氏修定坐禅,以土制铅,以铅制汞,铅汞归鼎,身心不动,是云修禅入定。今之所谓禅者,皆琉璃瓶子禅,行也打碎,坐也跌碎。世惟皮可漏子禅,舍亦不断,咬亦不破。若人叅得皮可漏子禅,则铅与汞自相投矣。三教一家,实无二道,其分彼我者,乃是一个盲人鞭骑瞎马,而与人较胜负,岂不为明眼底所笑。园悟云:禅非意想,以意想参禅则乖;道绝功勋,以功勋学道则失。直须绝却意想,唤什么作禅?脚跟下廓尔,无禅之禅,谓之真禅,如兔子怀胎。绝却功勋,唤什么作道?顶门上照耀,无道之道,谓之真道,似蚌含明月。fo祖留下数百公案,见性为先。是此《金丹大要》,禅道俱明,仙fo同证,性命二者皆要了知,既得了知,宜加精进。
上阳子曰:是此《金丹大要》,访诸仙圣之书,发明先天一气之妙,开引后来之人,于中显露泄漏尤多。夫此何故?是予早年素有此志,未遇真师,不明其要,阅诸丹经,杳难捉摸,思考不及,研穷无方,废寝忘餐,每留此憾。神仙之道,因执为无,非遇圣师分明指示,则与凡流同归腐朽。是因师指,尽以其间难形言者,悉皆详述,作为此书,名曰《金丹大要》,以续往憾,与后来人出只慧眼。不可施于笔者笔之,不可发于语者发之,后道之士,因缘获睹是此《金丹大要》,如对圣师亲相授付,当知火药悉具,运用皆全。
上阳子曰:是此《金丹大要》十卷,首卷虚无三章,以象三才;二卷上药一章,以体fashen;三卷妙用九章,以证九还;四卷须知七章,以验七返;五卷积功诗歌,以分邪正;六卷累行序说,使无着象;七卷发真问答,接引群生;八卷修真图像,示可印证;九卷越格拟古,最上一乘;十卷超宗酌古,见性成fo。卷卷皆备铅汞火候。学道之士,首卷不悟,须寻二卷;三卷不达,四卷须知。次第熟览,无一不备。吾之成此《金丹大要》,多重言者,切之故也;多俗语者,显之故也。宁免泄露,冒渎真诠。然恐方来无直悟底,自非宿昔有仙骨者,不能闻是《金丹大要》之名,况云欲得而诵之乎;非有大因缘者,不能存是《金丹大要》之旨,况云欲得而了之乎;非有大智彗者,不能入是《金丹大要》之路,况云欲得而行之乎;非有大功德者,不能亲是《金丹大要》之道,况云欲得而修之乎。
上阳子曰:大修行人,已证脱胎神化,若复得此《金丹大要》,可以再进向上工夫。其有十月圣胎已完,若复得此《金丹大要》,可以参证出入去来。若初下手,得药入室,是此《金丹大要》,可以保养全功。亦有闻道蒙惑怀疑,所未次者,是此《金丹大要》中,有试金之石,即可辨验,过得实疾早下工,更莫迟疑入道。诗云:人身难得今已得,正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上阳子曰:复有得此《金丹大要》,不能明了于中奥旨,便可像绘祖师纯阳、重阳、丹阳三仙真形,晨夕香花,一心对像,诵念是此《金丹大要》一遍,乃至十遍百遍千遍,日积月深,初心不退,愈加精勤,自感真仙亲临付授,是学仙子顿尔开悟,理路透彻,心地虚灵,即时脚跟踏得实际。夫何以故?玉命见授丹阳真君,掌领仙籍,巡行天下,察人功勤,注上丹台。分遣已成真人仙子,下为人师,移文录司,主借材宝,成就学仙之士无上妙道,以成真人。是学仙子精专注想,因缘遭逢;是学仙子不惮苦辛,恳求至道;是学仙子勿以天高地厚,难以感通;是学仙子勿以大道窈冥,非凡可学;是学仙子勿以阴阳分位,非人能成;是学仙子勿以性命由天,非我所有;是学仙子不作是见,不作是闻,勇猛智慧,即得性海汪洋,命源流润;是学仙子列名书丹,冥心究竟是此《金丹大要》。或触事物,或过经筵,或在舟船,或行道路,或对镜容,或照水影,或观淫房,或睹屠杀,或因童戏,或见seng坐,筑着磕着,偶一觉悟,从之而入,倮倮洒洒,圆圆陀陀,得大自在。恰如贫人于房舍中,掘得祖父一窖金宝相似,方知此是自家之物,多年弃藏,一旦得之,受用不尽。上士至人,昔蕴大乘根器,又复得此《金丹大要》,一诵再忆,豁然见性,即fo即仙。如嗜宝人道傍拾得无价明珠,喜庆无量。学仙之士,愿以生死为一大件,早收药物,成事丹炉,白日腾身,高奔帝境,实我志也。
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
-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
1、正一道
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
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主要的修炼方法是调息和存神,使“太和阴阳气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上清派认为,“五脏有神”,“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一代宗师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氏。永明10年(492),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因陶弘景在茅山修行,茅山则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陶弘景开创了“佛道双修”的先例,其晚年宣扬“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戒。归茅山后,即建佛道两坛,隔日朝礼。临终时,遗言死后“冠巾法服”,“佩符左腋下”,外面“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
陶弘景编订了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无上太道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北魏张湛对《养生集》、《摄生论》、《养生术》等著作编集整理的养生理论,保存从先秦到两晋的已佚著作达32种。其基本理论就是养神和炼形,“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养神就是要“游收虚静,息虑无为”,清心寡欲。炼形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
唐代茅山派达到鼎盛,出了很多知名道士,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派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最高地位的道派。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到过朝廷封号。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被封为“国师”;第三十五代宗师任元阜曾受南宋宁宗诏令,做大道场禳除水灾。第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为元帝祈雨驱蝗,得到“真人”封号。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进入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
3、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经》描绘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承谱系。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促进灵宝派发展的大宗师是葛巢甫。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导引炼气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其修炼法门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
4、神霄派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
5、清微派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
6、净明道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向其传授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同时净明道也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佛道儒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
7、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关尹主张“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做人要“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所以他“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吕氏春秋"不二篇》在论诸家学术特点时,称“老聃贵柔”、“关令贵清”。《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楼观道由此得名。该派在南北朝时期,力主“老子化胡”之说,称尹喜始终是老子化胡(实为化佛)的随行大弟子和得力的助手或代理人。楼观道是当时排佛之最激烈的一派。
楼观道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其传习的修炼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字平定)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天宝(公元742~755)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中经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曾改楼观(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1232~1234)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亦转为全真道士。
-
二、新道教
-
太一道、真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教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1、太一道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太一教以老子学说修身养性,用“祝由”法,配合符箓,济人治病、祈禳呵禁。太一教师承较严,入教道士须改姓萧。金大定年间,太一教鼎盛,元代,太一道逐渐融入正一道。
-
2、真大道教
真大道教创始人刘德仁,沧州乐陵人,约于金皇统2年(1142)开始传道,初名大道教,元宪宗时,赐名为“真大道教”。《道园学古录》称“真大道以苦节危行为要,不妄求于人,不苟侈于已”,刘德仁创立真大道教有“九戒”:一曰视物犹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宁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
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真大道教起初流传于河北,金盛时曾广泛流传于陇蜀、齐鲁、江淮地区,元末逐渐衰落,可能融入全真教中。
-
2、全真道
王喆(1112-1169),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陕西咸阳大魏村人。47岁时弃家修道,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内则修炼金丹,外则佯狂装疯,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他放火烧庵起舞,东出潼关,赴山东半岛,创“全真教”。王重阳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金大定九年(1169),王喆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回陕西时,于途中羽化飞升。
全真教创教初期,教风刻苦简朴。弟子大多乞食为生,不建宫观,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全真道主张先性后命,修炼时先收心,达到一念不生,即“明心见性”。然后调整呼吸,按顺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的内丹学说认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等,是不生不灭、不变化的。成仙的根据就建立在它上面。重阳真人在《金关玉锁诀》中描绘了由元神炼化到达最高阶段时,便有“阳神”出壳而飞升仙界的境况。“全真”,即“保全真性”之意。
重阳真人羽化后,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全真教。据《北游语录》:刘处玄教旨“无为有为相伴”,至丘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经过前后二十余年的发展,全真教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上闻于金廷。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处一被召至京,金世宗亲问养生之道。次年,又找丘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全真教臻于极盛。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见丘处机。丘处机以七十余岁的
高龄,率十八高徒跋涉数万里,远赴西域雪山行营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丘道教的炼养长生之术,丘处机以道家清静无为,敬无爱民戒杀之旨劝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称其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税。丘处机于1224年东归,住于燕京长春宫。1227年卒后,葬于该宫处顺堂,即今北京白云观。
由于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经营,全真教鼎盛一时,《元史"释老传》说:“处机还燕,使其徒持其牒召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丘真人也说:“千年以来,道门开辟,未有如今日之盛!”
元一统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全真道渡江南传。江南名画家黄子久,即为全真道士,居苏杭授徒传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是湖北武当山,鲁大宥,江贞常等道士于元初入山传全真道,修复宫观、徒众颇多。李道纯原为南宗玉蟾门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长生观,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为元初内丹大家。李钰、赵友钦师徒活动于江西、江苏一带,其徒陈致虚“遍游夜郎、邛水、沅芷、辰阳、荆南、二鄂、长江、庐阜、江之东西,凡授百余人。”所撰《金丹大要》为元代内
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传南北,盛大至极,其势力足以与当时渐联合为正一大派的符箓诸派相匹敌。全真教的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荣誉无加。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北五祖”;册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全真道贵盛至极后,教风崇尚奢侈,势力渐减。自元统三年(1335)完颜德明任全真掌教,其后继者再未见之于史传。
明朝时,全真道士被授予封号官禄如刘渊然,邵以正等辈甚罕,多隐修于山野,云游于江湖。明初有多名全真道士阐发教址。无垢子何道全,多年隐栖终南山,后云游东南,自《随机应化录》2卷录其语录、诗偈,多言心性,兼涉内丹命术。混然子王道渊撰有《道玄篇》、《还真集》、《升玄护命经注》、《青天歌注》等阐发内丹。
永乐间,属全真一系的道士张三丰,声望弥高,被称为“活神仙”。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一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寒暑性一衲一蓑,所啖升米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真人自称生于金末定宗三年(1248),曾为中山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他的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全真派的支派。
全真正宗,自元代以来,“七真”门下各自开派,分为龙门(丘处机)、随山(刘处玄)、南无(谭处端)、遇山(马钰)、嵛山(王处一)、清静(孙不二)、华山(郝大通)七个支派,以龙门派最为壮大,该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
清代,全真派诸派中龙门派呈中兴之象,以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为中兴之祖。王常月,号昆阳子,山西长冶人,20岁时遍游名山,访求大道。1656年,王常月134岁时,任北京白云观方丈,顺治帝封其为国师,康熙帝皈依于王之门下。王常月广授度牒,还长途跋涉到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传戒,于是,龙门风教遍于天下。他严格管理白云观,清规戒律,道门严整,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龙门派的大长管,公认为“全真第一丛林”,龙门派大盛于世。
清末全真道逐渐势微。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
-
三、小派别
-
1、李家道
李家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仙人李八百为祖师,世人乃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李八百是两汉时期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神话人物。葛洪《神仙传"李八百传》云:“李八百,蜀人也,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或隐山林,或出市廛。”据葛洪记载,李宽所传李家道与五斗米道相似,以祝水为人治病,用三部符,并事导引、行气;所居道室名“庐”。葛洪又称:“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或数十人厨,费亦多矣。”即是说它不像帛家道那样“煞生血食”,但要举办厨会(道士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集会),参加者有时达数十人。葛洪认为,如此耗费,“亦皆宜在禁绝之列”。举行厨会的作法,亦与天师道同。李家道在吴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宽弟子转相教授,布满江表,动有千计”。
从东晋至南北朝,发生了无数次“李弘”起义,因为魏晋时期所出的道书中宣传“李弘”是太上老君降世的化名,因而以“李弘”之名发动起义,前仆后继、连绵不绝。其实,尊李八百为祖师的李家道,到东晋明帝时已衰落,此后的多次李弘起义,已不是李家道旗帜下的起义,只是李家道多年的活动为其后的“李弘”起义准备了群众基础。
-
2、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流行于魏晋。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据葛洪《神仙传》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其师董奉为三国吴孙权时人,以行气、服术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最后入林虑山(一名隆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帛家道在河北、洛中已有一批弟子,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可能融入了上清派、天师道中。
参考资料:.cn/u/4ae015f3010006v4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腊月廿五
下一篇: 明清时期:龙门岔派霍山派祖师刘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