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是生命的本质
自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环境为什么会是这样?生命 又是怎样产生的?对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认识,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西方人自始至终 都在有形的具体物质中去探讨。古代的中国人却推崇那至高无上的道。道至大无外, 至小无内,无形无象,无限大有,无疑代表无限的自然过程及其中无限的相互作用。老子深刻地领悟到了道的存在,并解释为“有物混成……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道的无限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无限的变化,在无限的相互作用中有 数、序、类的规律可循,而无限的变化又各处在态、势、象的境界之中。于是,便有 形、气、象展示着多彩的世界,而以神、气、形显现着生命的奇迹。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原典,立足于“道生观”,对生命本质、疾病本质作了精 辟具体的论述。且认为,人的生、死问题,健康、长寿与否,与人的“神”、“形” 所处的状态有必然联系。《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 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尤节,故半百而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卩;又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取精气,独立守神,肌肉 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 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 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 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里列举的 生命的多种状态、多种结果,都和人的“神”紧密相关。“形与神俱”、“不时御神”、 “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都说的是,生命的本质 是神、形合一体。“神”无“形”不倚,“形”无“神”不立。“神”、“形”相倚、 相合、相和,生命就健康存在,就能延续;如果相格、相冲,阴阳不和,身体就生 病;如果阴阳离决,形敝神离,生命就结束,就回归于虚无。这就是我们的古圣先贤 对生命本质、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健康身 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断得到完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华传统医 学。
二、“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黄帝内经》应用《道德经》的道学成果,在“虚极静笃”的内证实验修为中 “返观内照”,进人相当的境界,心游万物之初,了解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 化和终结的全过程,了解到我们的生命除了 “质性物质”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虚性 存在”。这种“虚性存在”,后世道家说它是“元神元气”,民间说是“灵魂”,当代 科学术语说是“生命的能量和信息”,这种“虚存在”在生命体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 用。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第二_卜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详说了 老子在道境下、在功态中,观悟到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终结,周而复始、循 环往复、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真实情况。道为物母,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我们的生命也是“道”生化出来的,是神、形相依的阴阳复合体。生命来自于 虚无,最后还要回归于虚无,这就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
《素问·八正神明论》发展了《道德经》的神学思想,明确说明了形神的问题。 帝曰:“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 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 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 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深得形神之神韵,非寻 常言语所能言明。《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载“神乎神”,即指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所载“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即指治道的 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得一”就是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标本合一均为 道。《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载:“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 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所以说“得神 者昌’失神者亡”。《素问·汤液醪醴论》中的“神不使也”,“标本不得”;《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等,均一脉相承。潜心内视,自在如 一,出神人化,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
生命以神、气、形为三元。形为有形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载体,“形 者生之舍也”;气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者生之充也”;神 为灵慧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本经训》 中载:“神明藏于无形。”神之大,以其隐形藏景小,超然无累,恍惚不测,精微难 见,总万变以经纬,妙一机而转移,超形气之外而其迹不露,尽变化之极而其功莫 窥。摄生与诊治之道,以神为至极。《庄子·知北游》中载:“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上通于神,而下承于形,升降出人, 开合聚散,动静消息,生生化化,是神形之枢,是生命之本。摄生与诊治之道亦基于 气。
阴阳之气与经络脏象等都是以描述神气运动方式为主的概念。阴阳不是内部结构 的对立,不是朴素的和自发的,不是原始哲学,也不是说理工具。阴阳是两类相反的 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及其状态和表现。其作用关系是同气相求,异气相害;同性相 斥,异性相吸;同象相类,异象相别。阴阳是存在,是自然与生命过程中的普遍存在 (三元、四象、五行、六气、八卦、九宫等亦如是)。但为甚么西方人始终未能发现 阴阳,乃是因为阴阳存在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领域里,是运动方式的概念,是作 用关系的概念,是综合分类的概念,而并非具体的物质。西方人总是企图在具体的物 质领域中去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本原。正如其已深人物质结构的超微观世界,也未能发 现经络藏象的存在一样,乃是因为其远离了体现过程、方式与相互作用的神气运动, 在改造物质世界,夺取物质财富的勃勃雄心中,竟然迷失了自己。
经络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也没有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形态。在实验室里 和显微镜下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努力是我们长期以来推动的一块西西弗斯巨石。经络 是神气的游行出入,俞穴是神气的转输交会。《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言: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所谓的经脉循行路线和俞穴的具体位置,是生命活动的概率现象,也就是神气游行出 入、转输交会的概率现象。生命能量、信息的发生、动力、传递、反馈、演变都可表 现为经络俞穴现象。但以传递为主要表现。其传递的时空形式为点点激发、点点成 线、线线归窍、总窍在心(为神藏、气藏之归属),而并非依赖血液等具体的物质和 具体的流通渠道。
藏为隐,象为显,藏与象皆有神、气、形之别。五脏不是五种组织器官,而是五 类最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把五脏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五行归属,是在“人与 自然相应”的思想指导下,分类把握五类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规律。《黄帝内 经》中就有神藏、气藏、形藏之称。中医重神气而轻形器,所以对五类神气的认识最得造化之天机。如果必须用现代语言作出翻译,才能使人们理解的话,那么在某种 意义上来说,气之五脏的分类归属是:一切生命活动^反馈、协调方式可归属于肝, 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导、动力方式可归属于心,一切生命活动的演变、运化方式可归属 于脾,一切生命活动的传递、转输方式可归属于肺,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控制方式 可归属于肾。神脏的五行分类归属亦与此相通,生命信息的控发运变等尽在其中。西 医九大组织系统纵观人体结构,中医神气五脏归类横观生命过程。二者网状交叉,相 反相成,和谐互补,分合会通。
掌握生命状态中、和、通及以静御动的原理,就会在与自然相合的同时,实现人 自己神、气、形的协调统一。经络脏腑、营卫气血则随之和谐合一。养形当须益气, 益气必先保精,保精贵在凝神。老子主张守中实内,意在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 及,藏而不泄,守而勿耗。也就是通过上述原理和方法,达到凝神、保精、益气、养 形的目的。诊治的目的与方法亦无外于此。而且以神诊与神治为上。
三、对“气”的认知和继承
西方科学在古希腊原子论基础上,长足地发展了对物质元素的分析和应用。爱因 斯坦认为,物质是由“实物”和“场”两部份组成。“自然界或生物体的场和实物双 重构造原理”被看作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原理之一。物理学中的任何场,都不是能够 看得见或凭一般感觉可以感受到的实在物。它被认为是呈现为一种力或能而无处不 在,所以也必然以力或能的形式存在于生命中。然而这一认识尽被医道中运动方式、 宇宙数理、形气阴阳、开合聚散等理论所包容。相对论创始人毕生致力于统一场的研 究,但没有成功。随着现代科学向物质纵深领域的挺进,科学家们一再企图重新点燃 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希望。正如物理学中的“场”被认为具有作为最富魅力的概念 一样,囊括场、信息、时空等的“气”的概念,无疑将具有深远的自然、生命与社 会之道的意义而席卷未来。
《庄子》发展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宇宙论,提出“通天下一气 耳”的元气论主张。这里同时即包括了宇宙信息的连续性,如把人看作小宇宙等。 《黄帝内经》通过对经络腧窍的作用而实现对生命过程的统一协调,就是本于宇宙乃 至生命信息的连续性原理。中医望诊、脉诊、闻诊及耳诊、手诊、足诊及其相应的治 疗方法,也是本于这一原理。至于统一性原理所包括的同类事物的一致性和同步运动 的共和性,更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均有着充分的应用。又如导引按摩、推拿点穴、热 疗、浴疗、拔罐、刮痧等就是提供了一些极其简单而易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摄生和 治病的方法。这些方法作用于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可以实现对人的所谓亚健康态的 调摄和疾病过程的调和。包括生命信息的驱动,生命能量的利用,生命物质的转化, 乃至生命力的激发,生命态的跃升,都会在简单的作用过程中得以实现。就象简单的 针刺通过对经络、腧窍的作用,调和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一 样,'二者都是这一自然的简单性原理的应用。道在于一。大一统是中华民族以及中华 医道千古不易的自然观、生命观、思想律和方法论。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谓袭常。”能观察微妙的自然和生命过程才称做精明,像婴儿守着母亲一样纯真柔 弱才称做刚强。运用自己生命之神的灵光,重与自然之道的精明相合,才不会给身体 带来灾难,这就是所谓遵循了常道。
《黄帝内经》继承了《道德经》“人与自然相应”的神学思想并作为自己的指导 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 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以适应自然、清静淡泊、 保养真气、内守心神为基础的追求生命自我和谐的根本性的摄生教育,改变了人类现 代卫生工作的方向。《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就是说,人与宇宙不仅发生于共同的自然本原,而且遵循着共同的时空法则。人与自 然统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构成了中华医道独特的 思维模式,反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异光辉,表现出先人认识能力的卓绝与过程理论 的雄浑。“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之所以和合为
一、动静相随,其根本原因就在人与自然共处于不断的全息运动之中。自然的变化必 然伴随人的变化,自然变化的时空节律必然也是生命变化的时空节律。如司马迁所 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四时阴阳 的节律性变化于是成为中医四时摄生、四频率诊、四时病证、四时治法及四时药物采 集的原理。其它时空节律可依之类推。正因为如此,中华医道才根据上述自然原理, 引人描述自然过程的概念范畴体系,并与摄生及诊治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自己的 理论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是顺应自 然、生气通天的过程。虚无清静,志意内守,运气调神,内外合一,服食天气,通达 神明等,巳全面揭示了调摄生命活动状态,实现神、气、形合一的医道的精髓。《灵 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 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黄帝内经》顺应自然变化的节 律以调和阴阳气血,通导经络脏腑,并配合调理饮食、起居、运动、呼吸、意识,以 及行气、导引、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把精、气、神作为人之三宝,确立了顺应 自然、调和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的摄生之道,以及辨病求因、审机论治、圆通 活法、神用无方的诊治原则。这一思想与西方立足实体病因、病理的防治理论和措施 完全不同,也与后世中医标本兼治完全不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统领了中华民族 文化和道学体系达数千年之久,因而也成为医道的生命原理与指导思想。
五、"因时之序”的道医养生观
道作为过程,与时间观念紧密相连。关于时间的定义,至今仍困惑着西方学术 界。其实,时间就是自然空间的运变。正如有物质就有暗物质,有粒子就有虚粒子, 有空间就有虚空间一样,有时间就有虚时间。时间是自然空间的节律性运变,虚时间则是自然空间的非节律性运变。.自然空间所包括的虚空间与实空间、合空间与开空 间,即分别属于医道中先天气与后天气的范畴。例如,闭合空间的动态能禁闭量子与 静态能量子则分别属于医道中元精与元神的范畴。生命空间与自然空间相通,其运变 ^则为生命过程。医道的生命原理远非有形的具体物质结构的科学所能取代。道医道药的时空效应远非可见的生物化学实验的药理所能包容。
牛顿描述的绝对时空,受到相对论思潮的否定。伽利略变换的相对性,已接近分析时空。爱因斯坦描述的相对论时空,就是分析时空。而普郎克描述的量子论时空, 却是共和时空。时空因果关系是量子物理与经典物理(包括相对论)的基本分歧。 共和时空统摄分析时空。这样就不难理解,医道的过程性原理对结构性医学的超越, 医道的方法论原理对分析性医学的超越。现代科学已知微观粒子的波动性是超时空 的,而魂神意魄志是对生命之神信息控发过程的分类描述。这样就不难理解,医道中 生命之神与气对形的超越,以及神藏和气藏对形藏的超越。也就是说,道医的整体医 学可包容经络脏象之学以及器官结构之学,而断然不可能存在器官结构之学含藏经络 脏象神灵之道之可能。
三维以上空间的可逆性,为我们提供了治疗一切疾病的可能性。恒变的时间态势 I 是不同的,但空间态势却可部分相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取象比类方法的现实性。任 一时间包涵全部空间,任一过程包涵全部结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道气数序理论的超 越性。“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 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老子的“无中生有”与“其中有信”,震撼古今 而石破天惊。态势的差异产生信息,信息保存着历史的记忆,时空运载着全部的信 息。以态势的差异及其运变程序定义信息,使信息超越了物质与能量的世界而进入了 多维时空的领域。信息是记载和控发突变的因素,力是推动和协调变化的原因。信息 是过程的历史存在方式,力是运动的现在存在形式。能量是力的作用形式的变换,质 量是物的结构分析的参量。对信息的发生、驱动、传递、反馈、演变的控制即是 “机”。“机”是信息发生与控制的综合概念,只是半个世纪前西方尚不知信息。《庄 子·至乐》中谓:“万物皆出于机,皆人于机。”此即阐明了信息的时空属性。《庄 子·天地》所述的“机”,则是对信息的控发。五代谭峭《化书》中载:“转万斛之 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机不仅指信息的控发,而且包括对物 质、能量的控发。知机就是把握信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诊治之道显然在于 调理病机、调动生机,而不在于辨证分型、协定处方。《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述“审 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是诊治之道的根本原则。道医病机不 在定性、定位、定量,而在求因、求属、求势。
时空运载着过去的有,延续着未来的无。老子的“有生于无”及“无生有”,就 包含了过去的有生于过去的无,未来的无生未来的有。《素问》所谓“因时之序”。 摄生及诊治之道皆顺应四时阴阳,遵循时、日、月、年之节律。五运六气循环往复, 客主加临,更是诊治之纲纪。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 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以病态为例,则生命活动的失中、失和、失 通为因,所累及的运动方式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属,病机的变化属性如局 势、趋势、时势等为果。因为有失中、失和、失通的变异,所以有虚实、寒热、燥湿
的趋势。失中则出现虚实,失和则出现寒热,失通则出现燥湿,水浊、痰饮、食积、 撥滞、结聚、癥瘕皆为不通所致。审病之局势,反其势以治。虚实者反而中之,寒热 者反而和之,燥湿者反而通之,余皆类推。病态因果的连续性形成病机范畴的时势。 温病三焦、卫气营血、伤寒六病都是关于时势的描述。因而也属于时间范畴的阶段性 的病势。审病之时势,守其势以治。各适其时,不失先后,相反和调,因势利导。
同异是过程的空间性与局域性的反映。同为类,异为别。自然同异的局域性形成 自然范畴的类别。以病势为例,病势同异的局域性形成病机范畴的趋势,内外表里、 上下升降、开合聚散都是关于趋势的描述。因而也属于空间范畴的相对性的病势。审 病之趋势,引其势以治。趋于表者汗而发之,趋于里者攻而泄之,趋于上者引而越 之。治道之法,不外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调其势以使其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通,顺宇宙大化流行之性而通,应阴阳四时五行之序而通。由 于生气通天,所以专一精神、服食天气而通达于神明。由于内外相通,所以运身开 窍、通窍行气而调理神机。《灵枢·九针十二原》谓:“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 机,清静而微。”窍的开合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机制,生命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五脏与九窍、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达皆不离于此。运身开窍必赖于意静而专。形动 而圆则气通,意静而专则神通。以意运形,以形运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诊治之 道亦如是。生命过程作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 可控过程,只有意念、呼吸、形体活动是可控过程。但后者对前者却产生着巨大的影 响。这一机制,既是重要的病因,又是医道的原理。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 自身调理和协助病人调理。如从清静到人定以调意,从吐纳到胎息以调息,从按嬌到 导引以调形,从贬石到针灸、从汤液到方药以调人等。此犹如现代系统科学中所谓以 显态系统调节隐态系统,并力图实现从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向静态能闭合空间的回 归,亦即古人所谓“从后天返先天”。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六、形神合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要求达到“致虚极,守 静笃”的境地。庄子禀承老子之说,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内经》受道家 思想影响,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 主张。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常成为人们的座右铭。道医 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 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形与神的 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医学中是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 关系,中医学的发展使这一哲学命题得以充实和完善。大道家园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 (形)与精神(神)的统一体,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 高级的机能活动,心身问题的本质就是形神合一。人的生命(神)本于父母两精 (形)的结合,形神俱备乃成为人。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 存在,形没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躯壳而已。明医家张介宾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和谐是健康 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死亡。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重要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所在。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 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 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 舍也”。张介宾诠释得很清楚:“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 机,脏腑百骸,惟所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张介宾还说,“形 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心身关系的本质是 “形神合一”,而心身关系即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故心理健康必以生理健康为基础, 心理问题也可以影响生理的健康。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 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道医所说的 “心”,与现代解剖学中心的概念迥异,它既包括中医学中常常提到的主宰血脉运行 的“血脉之心”,还代表着道医重点研究的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包括脑的 功能)。心在整个人体心身活动中好像“君主”那样起到统率作用,所谓“神明”, 是进行心理活动和统率全身生理机能的特殊能力。“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可见,道医心身观的主要特点是由心总统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即形和神)功 能。
《黄帝经》 第一章 道法 第一节道虚无形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为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或矣。道虚无形,其督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第二节曰不知足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知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第三节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稿(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第四节形名声号 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 第五节必有巧验 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执知其极? 第六节天人五恒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 第七节五恒应用 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形弗去。 第八节物之终始 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故唯执(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当密察於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 总论故能至素至精,怡(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第二章国次 第一节国失其次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必遂亡。必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 第二节兼之勿擅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定位,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第三节兼人之国 兼人之国,修其城郭,处其郎(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谓)倍逆以芒(荒),国危破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 第四节五毋之道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堕)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人执,毋党别。 第五节亡身五逆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势(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功(攻)。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势(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 总论 五逆皆成,绝天之维,失地之刚。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不过这些不全,《黄帝经》有万余字。由于是汉代就散轶的经典,而且是解放后出土的。那个时代的人没什么文化,所以这么经典的书居然没人重视。希望能有个识货的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历史筛选、时间打磨,最能表现医学领域精髓,是中医学界最有价值,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九卷81篇。
简介
《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写,只是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古人为了追本溯源,习惯将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也有一些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也将著作冠以黄帝之名以吸引眼球。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当时并无作者及有关成书年代的记载。从现存《内经》的162篇文章来看,各篇所列观点不同,文风有差异,一些用字用词也属于不同年代。所以《内经》是一个医学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医的八大境界
下一篇: 道医对人体“精”的认识